APP下载

以“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实践策略

2024-05-19张艳华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传承

张艳华

[摘 要]文章基于“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实践,提出中职学校传承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路径,建设“大师工作室”非遗刺绣技艺人才培养模式,为探索中职学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专业特色等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师工作室”;非遗刺绣技艺;传承;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9-009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职业教育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就要在非遗传承事业上有所建树,因为职业教育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以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论述以“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实践策略。

一、谢秀荣大师刺绣工作室简介

谢秀荣是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双寨村中寨屯人,现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会会员、广西大学手工艺协会会员,熟悉平绣、剪纸绣、马尾绣等刺绣工艺。近年来,谢秀荣的作品参加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八桂天工奖”荣获三金、二银、二铜、二优,并荣获广西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工程奖”最高奖一次、二等奖一次。2010年,仫佬族刺绣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成立了以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广西工艺美术大师谢秀荣命名的谢秀荣大师刺绣工作室。

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凝结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作为一所供销社系统的职业院校,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积极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谢秀荣大师刺绣工作室进行产校合作,以“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中职学校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上面临的困境

中职学校在非遗文化传承上虽然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面临许多困境,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一是在思想上对非遗文化传承重视不够,总认为非遗文化传承与新技术、新知识 、新动态难以融合,造成新技术、新知识、新动态与非遗文化传承脱节。部分中职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与非遗文化传承相关的课程,在对待非遗文化传承上缺乏主动性,未能与时俱进。二是在非遗文化传承上没有统一要求,导致非遗文化在中职学校传承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阻碍了非遗文化在中职学校的传承与发展。三是缺乏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部分中职学校没有自己的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导致非遗文化传承动力不足、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个别学校的师生都不知道当地有何非遗文化传承项目的现象。

三、以“大师工作室”建设带动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的具体策略

针对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我校积极探索非遗文化传承新模式,总结经验,构建非遗文化传承理论基础,同时深入分析软硬件条件,结合实际全面优化盘活现有资源,争取上级资金支持,让“大师工作室”成为促进年轻人成长的工作室。我校通过打造一个教师提升的平台、教学示范的窗口、“三教”改革的阵地、科研兴教的引擎、产教融合的基地、创新创优的载体等多位一体的“大师工作室”,并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研讨教学、课题研究、技能比赛、资源开发、成果转化等活动,搭建我校乃至河池市、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各科专业发展的平台,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使“大师工作室”成为学习型、研究型、辐射型、合作型的组织。现以谢秀荣“大师工作室”(如图1所示)为例略述。

(一)建设多位一体的“大师工作室”

建设多位一体的“大师工作室”是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教师队伍培养的支持性平台,包括教师提升的平台、教学示范的窗口、“三教”改革的阵地、科研兴教的引擎、产教融合的基地、创新创优的载体等,平台可以有效提高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教师队伍的素质。

中职学校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学校教师发展这个大平台。我校现有的综合资源为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校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依托四星级职业院校、广西现代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等多个平台开展工作,平台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体多面”的运作模式,灵活互换,产生良性的加乘效应。目前,我校已培养校内民间技艺带头人1名,能组织协调教学改革,主导民间技艺建设,培育民间技艺特色,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学习;培养民间技艺骨干教師2名,其科研能力、教改能力不断提高,能够主导课程建设,培育民间技艺课程特色,指导青年教师。我校以“大师工作室”为载体,充分发挥大师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形成以大师为核心的高层次骨干教师团队,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团队培养、整体提升,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

(二)建立“大师工作室制 ”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大师工作室制”教师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可以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平台,提升教师的活力。我校以谢秀荣“大师工作室”为引领,深化改革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骨干教师培养制度,让教师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都获得了较大提升,促进了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文化传承。

1.“外送内练”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首先,我校先后派专业教师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进行学习培训,将民族文化育人等先进育人理念、现代学徒等特色教学模式、智慧课堂等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专业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品质。其次,我校选派教师到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特色、专业有所长的优秀学校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考察,学习最先进的民族文化特色教育教学理念及学科前沿知识。再次,我校还组建了一支校级创新教学团队,完成以仫佬族刺绣为内容的校本教材和在线精品课程的编写,制作课程教案。在校本课程上,我校注重“民间技艺”课程开发的科学化、开设的制度化、实施的规范化,并完成了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使民族文化传承有更坚实的依托,并进一步优化学校民族课程结构,使校本民族课程建设成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新增长点。我校还组织先锋教师队伍对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与技艺进行整合,录制微课,以保证资源的完整性与综合性。

2.“以赛促教”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

一方面,我校不仅在校内经常举办以仫佬族刺绣为内容的各项比赛活动,还积极报名参加广西教育厅组织的微课比赛,并以仫佬族刺绣为内容进行微课设计。通过参加比赛,我校教师积极与同行交流切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我校要求教师将参加竞赛的心得体会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进行内化,并与具体的仫佬族刺绣教学相结合,寻求最优的教学方案,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教”为教师成长提供了平台,在与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中,我校教师找到了自身的不足及突破口,实现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

3.以“大师工作室”推进教学模式创新

我校以“大师工作室”推进教学模式创新,打造由“大师工作室”与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组成的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教师队伍,为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教育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一是聘请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谢秀荣大师担任名誉教授常驻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谢秀荣大师承担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课程教学,亲自授课、亲传技艺,促进学生近距离接触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延伸拓展非遗技艺传承覆盖面。二是对从事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教学的教师教学能力、专业水平、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传承经验、沟通能力等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的措施,鼓励校内教师与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谢秀荣大师通力协作,共同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材与授课。努力培养学生“手脑联动、学做合一”。在仫佬族刺绣技艺学习中,教师不仅现场教学,还充分利用中职微课网搭建在线学习平台,采用PPT、短视频等方式让学生直观了解内容丰富的仫佬族刺绣技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做到融会贯通。我校在校内建设了仫佬族民间刺绣展厅、仫佬族刺绣手工坊和民族礼仪服务队,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学做合一”是一项实践性活动,旨在让学生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掌握刺绣技艺的技能技巧。如学生在观看仫佬族马尾绣微课视频后,要对仫佬族刺绣技艺进行动手操作体验。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操作,纠正其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学生通过反复操作做到熟能生巧、游刃有余,使仫佬族刺绣技艺更好地融入生活,共享仫佬族非遗文化保护成果,做到“学做合一”。在我校仫佬刺绣社里,来自罗城的500多名仫佬族学生带动全体同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刺绣技艺传承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各班志同道合的学生找到共同话题和兴趣点,互相激励、协作学习。“大师工作室”以“立足地缘优势、传承民族特色”为发展思路,在谢秀荣大师的指导下,师生学习热情高涨。我校经常在校内外各类庆典、晚会和校园“工匠墙”上展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并评选集美貌智慧、匠心巧手于一身的“仫佬大使”。这些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技艺的探究学习中来,形成学习常态的良性循环。

4.建立“大师工作室”培养学徒制

建立“大师工作室”培养学徒制,是现代学徒制在“大师工作室”培养中的具体应用。我校充分发挥“老带新、师带徒”的作用,制定“大师工作室”帮扶机制,建立了“大师工作室”培养学徒制。“师傅 ”将自己的成长过程及经验倾囊相授,将自身经验细分为若干个指标,分享给“徒弟 ”,并指导“徒弟 ”制定成长计划,降低新入职教师学习仫佬族刺绣技艺的难度,提高教师培养的成效,进而提高我校教师队伍的仫佬族刺绣技艺水平。

(三)以“大师工作室”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1.签订共建协议书

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校与罗城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基地签订共建协议书。协议规定:学校依托“大师工作室”文化资源,共建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发挥大师工作室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使其成为学校师生民族文化传承的第二课堂和重要基地,成为推进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材建设、实践育人、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民间技艺传承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功能,促进民族文化民间技艺培训,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形成产业扶贫、产校合作,我校把“大师工作室”作为推进民族文化教育的基地,不定期进行总结,与时俱进,跟踪落实合作内容,探究深度合作的最佳路径,并形成与校本民族课程的开发、实施相适应的组织管理体系,充分挖掘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不断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形成富有成效的校本民族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和考核方式,与“大师工作室”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實现双赢,使民族文化传承收到实效。

2.选派教师到“大师工作室”学习

先学后知,先知后教。只有到企业生产一线锻炼,才能真正做好传承创新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技艺工作,为传承仫佬族刺绣技艺与打造传承创新基地奠定基础。我校在2020年年底,首次正式派出多名师生前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谢秀荣“大师工作室”,跟随谢秀荣大师学习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技艺。2021年年初,派出第二批师生前往谢秀荣“大师工作室”学习培训。这两批师生在之后的技艺传授与活动中起到了领头作用,积极有力地通过线下和线上平台宣传、传播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我校通过制定民间技艺教师培养计划,参与民间技艺培训、企业民间技艺合作项目、课题研究等形式,培养民间技艺带头人,引领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实施与创新。

(四)以“大师工作室”促进校企专家双向交流

近年来,我校学生数量成倍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现有的教师队伍已经无法满足教学活动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刻不容缓。我校通过引进能工巧匠、民间工艺大师进校园兼职任教的方法,不断充实教师队伍,弥补现有教师队伍的不足。这些措施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职业教育特色。我校一次性投入40万元购买机器设备参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扶贫车间共建,与谢秀荣共同建设集“技艺研究、产品开发、展示交流、产业扶贫”于一体的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传承与创新职业教育基地;与谢秀荣合作共建了广西工贸职业技术学校谢秀荣“大师工作室”,我校提供良好的教育场所,组织开展交流体验活动,支持师生在工作室内开展刺绣活动,为师生学习、交流提供条件。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已成功申请、建设了第四批广西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在“大师工作室”,教师通过专业课程教学,让学生从绣线制作、拉绣棚、图案设计、色彩搭配,到起针、打结、分区绣、装饰等过程,认识平绣、剪纸绣、马尾绣,让学生完成设计香囊、胸針、发饰、耳饰等多个项目任务。教师利用课堂时间通过教学导入、任务衔接、新技能讲解、练习、发放工单、评价展示交流等教学环节,在民间技艺和幼儿园环境创设等专业课程中帮助学生学习技艺,用特色课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以“大师工作室”推进学校科研及教学成果推广活动

2021年,我校的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信息化背景下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获得立项。2022年,我校的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创新培优   文化赋能   专业联动中职学校课程建设+非遗‘活态传承的路径探索实践研究 ——以仫佬族马尾绣为例”获得重点立项。我校教师就仫佬族非遗刺绣文化传承方面在高质量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促进了学校“仫佬族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科学研究建设,将碎片化的、业余的、兴趣化的仫佬族非遗刺绣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转为专业化,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增添了特色。

我校为检验传承与创新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技艺的成果,不定期进行校内刺绣作品展,如新生开学作品展、专业学生作品展、社团招新作品展等;积极参与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广西区职教活动周开幕式展示活动,结合现场直播宣传的方式,不仅展出谢秀荣大师的作品、仫佬族民族服装、刺绣社师生刺绣作品等,还让学生在现场展示仫佬族民间刺绣技艺,通过这种展示来传播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以上活动不仅让参观者感受到浓厚的仫佬族民间刺绣文化氛围,还让参与活动的全体师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坚定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助力我校的职业教育发展。

我校在每年的专业学生教育见习阶段,都会引导学生在为合作企业开展的活动中献策献力,传播仫佬族非遗刺绣文化。我校代表广西参加广交会、深交会,积极将仫佬族非遗刺绣工艺品和日用品推向市场,得到社会的好评,促进了从幼儿保育专业到会计事务、电子商务专业链的发展,提高了学校的专业竞争实力。

四、结语

中职学校以“大师工作室”带动非遗刺绣技艺传承,既是契合中职学生当前学习需求与未来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又能为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新契机,突出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传承等功能,是推动教育、人文、经济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可以为中职学校培养特色专业人才提供借鉴。同时,这也是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增强文化自信的体现,更是推动区域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的创新举措。

[   参   考   文   献   ]

[1]  廖材美.客家文化融入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23(8):25-27.

[2]  王平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职业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应对[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20(2):72-77.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传承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