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2016-10-31艾玲李一平

戏剧之家 2016年19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探讨

艾玲++李一平

【摘 要】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江西武宁打鼓歌, 是扎根在江西赣北地区武宁县的汉族民间传统曲艺文化,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曲调多样,是见证赣北地区文化历史和记录当地百姓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赣北地方文化的重要信息资源。

在当今传承人年岁已高,年轻一代又不能马上继承下来的情况下,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打鼓歌这一非遗文化,是摆在政府、传承者、学者面前的一道研究课题。本文拟从非遗文化保护的视角,探讨打鼓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合理路径,为解决和纠正当前打鼓歌文化保护中遇到的困惑和偏差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关键词】打鼓歌;保护;传承;路径;探讨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019-02

一、问题的缘起

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江西武宁打鼓歌,是扎根在江西赣北地区武宁县的汉族民间传统曲艺文化,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曲调多样,是见证赣北地区文化历史和记录当地百姓价值取向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赣北地方文化的重要信息资源。

为了让武宁打鼓歌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根,留住魂,几十年来,当地政府煞费苦心,通过政府主导、民众参与、文化管理部门扎实推进的模式,对推动武宁打鼓歌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尽可能保护好打鼓歌——这块宝贵的“活化石”,近些年来,武宁县各级政府还通过一系列展演展示活动,以及非遗进校园和举办文化遗产日等系列节庆活动,让民众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喜爱非遗。同时,该县还依靠特有的旅游优势,通过与西海湾景区旅游公司合作,将打鼓歌列入景区的重要日常景点,充分依靠市场手段,努力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武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了传承好打鼓歌,仅2014年,就订制山鼓50只、演出服装52套及传习所办公设备、教学设施30余件。2014年保护中心还新组建了船滩镇坎头村、上汤乡上汤村等打鼓歌艺术团队。

在政府大力推动保护和传承打鼓歌的背后,也有矛盾和苦衷。笔者在田野调查时,曾接触到武宁打鼓歌国家级文化传承人孟凡林和省级文化传承人方由根两位老人,以及当地部分村民。两位传承人都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土胚材料搭建的简陋平房里。当我们分别去到他们家里时,两位老人都将自己珍藏的传承人证书和有关打鼓歌的珍贵照片、书籍,唱打鼓歌用过的鼓具、服装一一展示给我们,并一遍一遍投入地哼唱演示打鼓歌,那种爱歌如命的执着和责任感,那种对打鼓歌再现盛世的憧憬和企盼都令我们为之动容。但孟凡林老人也很无奈地告诉我们:“因为岁数原因,记忆力不行了,现在已不收徒了。”方由根老人也颇有苦衷地告诉我们:“唱了一辈子打鼓歌,因为赚不到钱,到现在还做不起新房,我现在住的房子还是向亲戚借的。但因为是从小就接触的缘故,我还是坚守下来了,很多与我们同辈的人为了养家糊口,中途都被迫放弃了。现在政府对传承和保护打鼓歌很重视,每年也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开设了一些传习班,单因为学打鼓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没有实用性,很多年轻人学了一阵都不学了。现在我们村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随着我们这一辈人逐渐老去,谁来传承下去?我不想把这个没落了,这非常可惜。”

期间,我们还走访了一些已多年没有接触打鼓歌的昔日鼓匠,这些鼓匠所住的大都是楼房,谈到打鼓歌,他们都对当年从事打鼓歌表演充满了回忆与感慨,但又相当无奈地叹道:“毕竟要养家糊口,要生存啊,我们只有放弃这一行,干些其他活,赚钱养家。现在的年轻人也没有几个愿意学的,一般都到外地打工去了。”

基于上述缘由,本文拟从非遗文化保护的角度,探讨打鼓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合理路径,为解决和纠正当前打鼓歌文化保护中遇到困惑和偏差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二、保护和传承合理路径探讨

在对武宁打鼓歌的田野调查过程中,众多专家、传承人、村民也都有很多想法,综合他们的想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路径来优选打鼓歌的保护和传承之路。

(一)继续加大力度改善打鼓歌传承人的现有生存条件

我省在每一个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下,都有相应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作为支撑。这些各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是众多传承人中的杰出代表,他们都较熟练地掌握了所传承项目的特殊技能,具有所传承项目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是所传承项目的重要传递者和承载者。从这个角度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和核心,本质上就是对传承人的保护。

从对打鼓歌传承人的田野调查来看,目前打鼓歌传承人虽然都用毕生精力致力于打鼓歌的传承,但都还在贫困线上挣扎,面临着传承与生存的双重压力,再加上传承人大多年岁已高,缺乏必要的医疗卫生保障。另外,由于年轻人受到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传统的打鼓歌与目前的生产劳作方式、生活语境差别甚大等因素,也使得打鼓歌传习难度加大。但不管怎样,面对“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打鼓歌文化,只要传承人还健在,就应积极保护好传承者,政府应责无旁贷担起责任,努力改善打鼓歌传承人现有的生活条件,让他们在生活方面没有顾虑,在健康方面有保障,这样才能让他们留有更多的信心和精力专注传习,打鼓歌这项文化的遗产才不会消亡。打鼓歌的继承才会后继有人。就在笔者对打鼓歌课题还处在过程性研究之时,惊悉武宁打鼓歌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孟凡林老人已经仙逝,这对众多打鼓歌文化研究者和打鼓歌文化本身来说是一个巨大损失。

(二)在大力培育和孵化打鼓歌文化赖以生存的新环境下,保存文化的原生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出现变异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变异不是否定传统,更不等于滥用和盲目改造。尤其面对商业社会的猛烈冲击,代表性传承人更应当克制自己的行为,继承并保持传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原生状态下传承下去。而又尽可能不改变其原生态的风格状态。[1]盲目改变打鼓歌的风貌,会让打鼓歌的价值逐渐减弱。目前,我国大多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都进入了重构过程,即在不改变其原生态风格的基础上,通过走进社区、课堂、舞台和市场,成功置入到新的环境。打鼓歌也同样面临着重构过程,在重构过程中,如何保存好文化的原汁原味,政府、传承人、培养人、市场合伙人如何能顺畅的沟通,融洽的合作,的确又是一个富有实践性探索研究的新问题。

(三)积极探索和创建多家联动、立交互动畅通的传承路径

从目前打鼓歌文化的保护模式来看,光靠政府引导和资金扶持还远远不够。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尤其是在起步阶段。[2]在政府大力引导、宣传的基础上,合理调控社会资金、人才和各类资源的流向,让社会各层面参与联动,立交互动、相互依托、互相监督,形成全社会关注打鼓歌、重视打鼓歌,关怀打鼓歌传承人的传承渠道,才能从整体上保障非遗文化的世代传承。

1.成立打鼓歌文化传习协会

文化传习协会的成立,有力于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使传承人能获得良好的传承环境与平台。这也能充分调动各方人士保护与传承的积极性与责任心,有利于对外交流。

2.建立原生态传承传习基地,培养接班人

在武宁传承人相对集中和生态环境相对原始的乡村,建立若干小型的原生态传习基地。基地可采用政府买单、协会指导、社会力量捐助、高校参与的形式共同建设与管理。各协会及合作的高校可定期向基地输送学员,免费学习原汁原味的打鼓歌文化。另外,打鼓歌爱好者、研究者也可免费参与学习。这样,也免去了传承者收不到徒的囧境。

3.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植入到年轻一代的生活中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到中学和高校的教学内容中,已成了全社会的共识。让打鼓歌走进学校,是打鼓歌能否传承延续的关键所在。只有让打鼓歌这一传统文化展现出它的新鲜感和独特魅力,让学生们在学习它的过程中感受和发现快乐,鼓励他们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任凭他们去取舍、去选择、去评断打鼓歌,才能不断拉近年轻一代与打鼓歌之间的距离,打鼓歌才能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三、结语

在当前江西进入城镇化进程的过程中,我们更应强调主动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需要社会各界的毅力和耐心,更需要智慧。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是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的事,社会各界都应积极承担和关注。我们有理由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肩负起保护和传承打鼓歌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周超.中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比较研究[J].民族艺术,2009,(2)

[2]郑中.试论山东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A].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个案调查与实践[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97.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艾 玲(1972-),女,汉族,河北唐山人,学士,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教育;

第二作者:李一平(1969-),男,汉族,江西兴国人,学士,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舞蹈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项目(一般项目)《武宁“打鼓歌”各级文化传承人传习现状与保护路径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G2014252。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探讨
刍议小学足球教学的训练教学方法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税收筹划的效应问题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