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数字化转型中情感互动的隐忧与规避

2024-05-18陈琳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情感教学

[摘 要] 数字技术介入师生情感互动推进师生情感互动范式更迭,助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呈现教学数字化情感互动新形态。然而,当师生对数字技术产生强依赖,过度强调技术思维,以技术操控师生情感互动时,有可能出现情感互动隐忧,主要表现在基于数据识别的生成式情感具有“欺骗性”、“临时性关系”导致不完美情感互动体验、师生情感互动易坠入“技术主义陷阱”。教育相关部门应通过构建数字化情感教学生态系统、加强教学数字化进程中的情感关注、提升师生数字化教学情感素养等措施规避隐忧,促进教学数字化师生情感互动良好体验,助力实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教学数字化;情感互动;情感教学;教学生态系统;隐忧规避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24)05-0042-13[HJ85x]

一、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云计算、ChatGPT、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教育过程中,教学始终占据重要位置,教与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播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动、达成情感目标的过程。因此,教学数字化不仅需要给予师生更加强大精准的智力支持,而且需要给予师生更加温馨舒适的情感互动支持。

(一)教学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推力。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相比,“教育数字化”强调数字技术在教育场景中的应用,而“教育数字化转型”则是强调基于数字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的教育变革创新过程[1]。由此推知,“教育数字化”落脚点在“应用”,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静态呈现;而“教育数字化转型”落脚点在“过程”,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动态表征。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教学[2],换言之,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以教学数字化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教学数字化是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点建设内容。为了探究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基础上的教与学过程,本研究采用“教学数字化转型”进行表述。

从已有文献来看,目前,数字技术介入教育的研究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展开。从教而言,教师将利用智能化学习平台,精准高效地开展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课堂互动等智能化教学活动,助力形成多维一体的教学生态体系[3]。从学而言,数字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人本性”的开放式教育生态,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促进有效学习发生[4]。从教与学之间的互动而言,数字技术重构后的物理空间推进了师生之间全时性共在场互动[5]。数字资源建设也会进一步支持师生以学习内容、学习伙伴为中介的深度互动[1]。在数字技术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同时,人们更应关注教学数字化背景下情感力量的式微倾向,思索数字化转型中的情感教学建设,探寻教学数字化转型中情感教学的框架及路径。然而,目前在教学数字化背景下探究师生情感互动的研究甚少。

(二)情感教学与情感互动

人类的情感与其所处环境、社会关系等密切相关,人类只有在良好的社会关系中才更有可能发展情感能力。在教育教学领域,积极的情感状态在深化学习认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提升师生情感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情感教学则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活动,改善重知轻情的教学状况[6]。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有利于引导学生达成情感目标[7]。然而,目前教师专业发展重在关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较少涉及教师情感管理及能力培养[8]。值得关注的是,教学数字化转型更注重让技术为教师分担工作负担,促使教师回归“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让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生命對话[1]。已有情感教学相关研究注重探讨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从情感维度提出有效情感教学实施策略或实践应用。从目前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整体来看,研究者多从宏观层面展开,较少关注师生情感互动等微观层次,而师生情感互动应是教学数字化转型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少数研究成果略有提及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情感问题,但是缺少对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师生情感互动的关注及深入研究。

(三)教学数字化转型对情感互动提出挑战

随着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双向奔赴,两者之间相互赋能将更为常见,这也促使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毋庸置疑,数字技术正在全面影响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当人们探究教学数字化转型时,也会质疑:数字技术介入的师生情感互动如何开展?唯技术主义倾向能否完成情感教学目标?事实上,情感始终是维系师生沟通的纽带,也是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中介。因此,教学数字化理应将情感置于重要研究范畴。诚然,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情感互动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从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对情感互动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对于推进教学提质增效、实现数字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学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情感互动,不仅包括教师与机器之间基于情感技术的互动、学生与机器之间基于情感技术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实情感互动。

二、教学数字化转型重塑情感互动新形态

数字技术介入师生情感互动,在减少教师情感耗竭、提高师生情感互动效率和质量的同时,充分体现师生情感互动的价值,助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这也是教学数字化转型的旨归,由此也呈现教学数字化情感互动新形态。

(一)人机协同:“感知”师生情感动态,实现教学情感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及数字时代的到来,教师感受到自身情感关爱难以顾及所有学生情感状态的局限。同时,教师也逐渐意识到数字技术创新功能可以生成“高意识”情感,使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爱得到无限扩展。这不仅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替代”,也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情感功能得到“强化”。数字技术通过“理解”情感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角色,探索师生情感角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精准适配,通过甄别和筛选海量师生情感互动数据,“感知”教师情感压力,及时提醒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感危机。此外,数字技术也可以作为“辅脑”,为师生情感互动提出可行建议和行动方案,促进学生的情感与认知目标达成。数字技术具有的“高意识”感知和理解能力能够助力人机协同的师生情感管理,在数字化情感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等都可以借助于数字技术功能,根据教育教学环境要求,调节、控制和运用自身教学情感。

1.人机协同精准“诊断”师生情感状态。数字技术始终处于一种“高意识”的学习状态,能够进行类人化理解与思考。教育管理部门可利用数字技术“感知”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情感状态,实现师生教学情感诊断,不断提高师生教学情感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以更好地助力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快速达成学习目标。数字技术介入师生情感管理将按照标准化要求,通过识别自然语言、捕捉眼动和面部表情、追踪脑电和心电反应等,感知和剖析师生的情感理解、情感意识和情感行为,规范教师的情感表达,促使教师在数字技术的精准诊断下,理性反思自己的情感行为和情感状态等。

2.人机协同及时干预情感冲突。教师为了支持学生学习,需要消耗自身情感能量,而当这种付出超出自身情感负荷时,教师就有可能产生情感耗竭等负面影响,甚至有可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冲突。此时,数字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各种情感调节策略和方法,帮助教师理性认知情感,使其情感始终得到适切表达。此外,数字技术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师情感等相关数据库,通过算法和数据融合,帮助教师激活积极情感功能,从而消除情感危机或冲突。

3.人机协同预测教学情感发展。数字技术可以随时监控教师情感状态,预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发展多元化趋势。当教师可能会出现消极情感时,数字技术能够在事前迅速“感知”教师情感动态,并发出警示或提醒,以研究探索教师情感状态发展趋向,抑制各类情感危机发生可能,引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互动走向和谐。

(二)语言识别:“理解”学生学习情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数字技术具有语言理解与语言生成能力,而且是以一定规模数据库建设为基础的,这个数据库广泛收集了教师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情感,以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进度、学习情感等信息。数字技术基于一定的数据库信息运作,能够准确理解人类语言,并且以接近真人的模式参与师生情感互动,与人类进行流畅“交流”。深度学习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一种非常重要而卓有成效的学习模式[9]。数字技术的语言识别功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学生学习情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1.数字技术将“理性”输入转化为类人化“理解”。师生情感互动建立在情感认同基础之上,而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认同是以理解和尊重学生认知差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前提的。数字技术可以快速搜索和调取有效信息,输入“理性”数据并转化为类人化“理解”,助力师生情感认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情绪低落等消极状态时,数字技术可以通过甄别、判断学生学习的相关海量数据,站在“客观立场”上“推测”学生的学习情感状态,为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反馈或帮助。此外,教师可运用计算功能,通过面部表情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感,以更精准地帮助学生释放学习上积压的负性情感,缓解学习压力,促进学生积极地、有效地学习,由此来增强数字化情感互动的效能。

2.教师借助于数字技术进行类人情感“语言”交流。智能问答是数字技术的显著特征之一。数字技术能够高效整合与组织海量数据,并以类人情感“语言”输出。当教师无暇顾及所有学生的情感倾诉时,教师可以借助于数字技术数据资源丰富、交互便捷等优势,减轻一定的语言交流工作量。数字技术可以替代教师随时随地根据学生所提出的文本内容,诊断学生的情感状态,“投其所好”地以类人化语言与学生交流,回应学生需求和问题,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情感指导。学生也能够在数字技术支持的“一对一”情感交流中,评估自身学习情感,做好学习情感调试,激发积极学习情感。

3.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通过语言识别开展学习情感标准化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恐惧、悲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感,这些负性情感又会通过语言传达等方式反馈给教师。此时,数字技术能够通过识别师生情感互动中的语言,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监测教学情感实施过程、开展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面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反应,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对有效的情感语言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在全面理解师生情感互动过程的基础上,接纳师生的各种情感表征,并根据师生的情感态度进行不同的情感运作指引,助力高效教学活动。

(三)创新生成:“创设”情感教学空间,促进师生认知共情

创设情感教学空间的目的旨在根据师生情感互动需要,唤醒积极情感或抑制消极情感,增强教学过程中的美好情感体验。数字技术则可以助力师生创设一种开放、包容、支持、共享的情感教学空间。

1.数字技术支持“现实+[JX*8]虚拟”情感教学空间创设。数字技术支持的“现实+[JX*8]虚拟”教学空间,不再是传统单一的物理空间,而是打破了物理与虚拟之间的界限,成为虚拟环境与物理空间相互融合的空间。数字技术支持“现实+[JX*8]虚拟"教学空间,助力自然的、真实的情境塑造,如在教学需要达成情感目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感受当时的情感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具身体会当时的情感状态,增强师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2.数字技术打造情感教学空间,助力“情感社区”构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理想关系以“共同体团结”的方式而存在,形成学习共同体、精神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在教学情感目标达成过程中,教师主要以“情感动员”提升共同体的行动基础,营造一个精神共享、公正有序、才能充分施展的“情感社区”。“情感社区”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纽带"维系,通过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感、责任感和依赖感而达成情感教学目标。当教师出现情感能量缺乏甚至情感衰竭时,基于数字技术而创设的“情感社区”能够积极地创设舒适情境,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情感纽带”,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相互关注”,最终以同步节奏达成认知共情。在基于数字技术创设的“情感社区”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将唤醒更多对自身工作的热情和热爱,积累更多的积极情感,创造更高的情感价值,不断增强“情感共同体社区”的积极情感存量。

3.数字技术助力打造无障碍的“平权”型师生情感沟通空间。教师与学生在数字技术面前处于平等关系。数字技术不仅给予教师与学生同等的数字资源享有权利,也赋予师生同等话语权。此时,“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都将折中,去中心化成为数字时代教育主体论新趋势。在数字技术在场的情感教學中,数字技术在为教师提供输入的同时,也在为学生提供输入,师生并不因为输入与输出的多少而表现层级、先后关系。此时,教师并非以特有权力或权威强制要求学生“有所为”或“有所不为”,而是运用数字技术支持的情感策略或方式调节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沟通“环路”,促进师生形成情感共同体,不断提升师生对情感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互动隐忧

教学数字化转型推进师生情感互动范式更迭,而当师生对数字技术产生强烈依赖,过度强调技术思维,以技术操控师生情感互动时,或有可能违背教育本质。与此同时,师生双方的情感信息有可能陷入泄漏危机,从而导致师生情感互动的功能异化或产生情感互动隐忧。

(一)基于数据识别的生成式情感具有“欺骗性”

虽然数字技术可以将“情感”作为自己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延展人类情感的部分功能,也能助力人类情感得以更加充分表达,但是人类的情感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个体经验、思想情景而生成的,这一点与“数字情感”有着显著区别。就数字技术支持的人类情感而言,数字技术运作的背后是海量数据的支撑,其“情感”生成建立在探寻及分析既有数据基础之上。在数字技术的“理解”中,“情感”只是被视为一种“数据”。由此可知,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数字技术的局限性决定了数字技术处理情感可能呈现不完美或欺骗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机器情感”导致师生真实情感表达的扭曲。数字技术或许自带“情商”,虽然它能“运用”各种表演策略或表达技巧,预知和应对教学中的简单师生情感问题,但是其表演并非“自然表达”,而是经过信息加工、数据连接、算法分析等过程而形成的结果。由于师生情感素养与技术操控能力不足,加之“机器情感”也不可能与人的“真实情感”实现高度融合,由此造成师生之间的所有情感被数字技术作为“物"进行算计和处理,在情感物化处理过程中,作为主观性的情感被视为“客观之物”,这种“情感”很有可能不是师生真实情感表达,或有可能是违背师生真实情感意愿的扭曲表达。

2.数字化情感处理技术有可能发生功能性障碍。数字技术可以通过自我情感学习和反馈,促使“结果”得到优化,这种优化或许表面看起来具有关联性和逻辑性,然而,基于数字技术生成的“情感”逻辑分析能力仍令人担忧。由于数据应用极可能因“算法黑箱”而造成“人工情感”与“自然情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也很可能存在不全面、有偏差等问题,其优化后的结果可能违背人类正常的思维习惯,为教师提供“偏见”或“歧视”等不公平情感体验。

3.数字技术支持的类人情感意向性缺乏。人工智能虽然以人类需求为导向,但是它并不具备人类所独有的情感意向性[10]。也就是说,人类情感的意向性等部分基本特质是无法单纯依靠数字技术来实现的。就数字技术支持的人机互动系统而言,其实质是基于大规模语料库而作出的反应,并非真正像人类那样通过逻辑思维而推理得出的结论,因此也不具备人类特有语言的生命属性和社会属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即使再“智能”,它也不可能站在教师或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教师或学生“着想”。并且,数字技术需要人类对其进行修正与完善,其独立“出场”不但无法理解教师情感的深层次内涵,甚至还有可能编撰出错误信息,导致情感道德出现异化。特别是在数字技术语料库没有涉及的领域,数字技术更不可能作出基于教师真实情感的精准判断和推测。

(二)“临时性关系”导致不完美情感互动体验

传统情感互动的建立是基于长期共生共存的深刻的师生教学交往,特别是基于面对面交流的正面影响。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助力学生学习获得感提升;学生为教师提供情感回报,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介入,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更依赖于数字技术的信息反馈与内容生成功能,师生情感互动因数字技术为中介而形成“人—机"之间的临时性关系。

1.数字技术作为“异己存在物”介入师生情感互动。数字技术介入师生情感互动的实质是借助于机器模仿人类的情感运作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值得注意的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模仿建立在逻辑运算的基础之上,并非经过人的缜密思维。在师生真实情感的识别中,数字技术所表达的“情感”始终作为一种“异己存在物”。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教育教学活动呈现教师与数字技术之间的互动(教师—数字技术)或师生以数字技术为中介的互动(教师—数字技术—学生)远多于师生面对面直接交流互动(教师—学生)的局面,而在冰冷的机器面前,教师或学生也就难以体验到“生—师"直接面对面互动中的积极情感。

2.以数字技术为中介的师生情感互动趋向机械化、简单化、程式化。虽然数字技术表现了在自然语言处理、文本生成等技术方面的突破,但是机械式的情感理解无法达到师生所期待的情感教学目标。以数字技术为中介的师生情感互动客观上造成了因技术理性倾向而导致师生情感互动机械化、简单化、程式化,有可能引发师生情感疏离。并且,数字技术支持的“情感智能机器人”不可能真正与人类建立持久的、真实的情感关系。在此情况下,教师和学生很有可能为丧失存在价值及作为“人”的主体地位而感到茫然无措,也有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参与以技术为中介的非真实情感互动。这可能会消耗教师与学生的情感能量,甚至产生师生情感失调、情感耗竭等情感异化风险。

3.数字技术为师生提供非整体性的情感互动体验。数字技术介入的师生情感互动并不像真实场景中的师生情感互动那样畅通无阻,有时,因技术故障很有可能导致数据技术的非流畅运转与断续,进而导致师生之间的真实情感连接形成阻隔。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过分依赖数字技术时,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很有可能因缺失临场感而出现情感互动障碍,形成情感互动的片段性、碎片化样态,致使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互动不具有整体性。

(三)师生情感互动易坠入“技术主义陷阱”

数字技术介入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是为了助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然而,如果一味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和重要性,那么师生情感互动很可能因技术失范而导致不可预想的错误发生,这也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和初心使命。师生情感互动坠入“技术主义陷阱”有可能产生以下几方面的隐忧。

1.教师与学生因过度依赖技术而面临“公—私”边界混淆危机。在教学场域,教师的情感不仅属于其生命层面,也属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即社会层面。就这一层意义而言,教師情感具有公共性特征,然而,即便情感具有“公共性”,也应界定“情感劳动区域”,这就意味着“情感区域”不能随意地跨越。数字技术介入师生情感互动需要教师个人的日常生活轨迹、思想动态、工作内容等隐私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泄露或过度“滥用”,就很有可能跨越“情感区域”禁地,给教师或学生的个人情感生活增添麻烦并带来不良后果。

2.数字技术裹挟致使情感互动中的师生角色混乱。当数字技术的介入导致教师不能正确操纵和控制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表达的情感时,便有可能产生情感失调、情感耗竭等情感异化,如情感角色扮演不当、负性情感积压等。特别是在数字技术临场,虚拟学生、虚拟教师等角色加入时,教学活动由真实教师与真实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转变为真实教师、虚拟教师、真实学生、虚拟学生等之间的多维多向度互动。在这种情境下,真实教师和真实学生可能会因角色模糊而迷失自我,不知该如何担负应然角色所要求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影响整个教学的正常秩序。

3.“技术崇拜”致使师生情感互动能力弱化。数字化技术介入师生情感互动本应助力教师与学生的自由自觉、有意识的本真情感表达。然而,当师生越来越注重数字理性时,便更容易陷入数字技术的裹挟之中。此时,师生或许会将“情感”视为数字技术主宰物,同时忽视自我的真实情感需求,甚至有可能丧失主动互动意识,并因此弱化师生自主情感互动能力。

四、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互动隐忧释因

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的教学场域,学校、教师、学生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而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是建立“教”与“学”互信关系、不断提升教学数字化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探究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互动可能引发隐忧的原因,能够助力优化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师生情感互动效果。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互动可能引发隐忧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化情感教学生态尚未形成

教师与学生借助于数字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情感互动涉及教育教学战略、师生、数据、技术、组织等多个方面,因此应更多注重数字化情感教学生态的构建,才能保证教学数字化转型取得成功。

1.數字化情感教学生态尚未形成的背景下,难以实现数字技术支持的情感“供给—需求"动态平衡。在教学数字化整体架构待优化、数字化情感教学生态尚未形成的前提下,教师与学生未建立一种整体性的情感互动闭环,教师的情感供给与学生的情感需求很有可能无法得到数据分类、质量监测、智能推荐等精确支持。

2.在师生情感互动未形成数字化驱动的闭环供给和需求推动影响下,教师与学生极易产生非整体性的互动体验。师生情感互动体验需要意图、语言、行动等各个环节的不间断接续。基于数字技术而创设与打造的数字教学空间能够为师生情感互动提供一个虚实结合的“固定场所”,从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师生情感互动体验。然而,如果数字技术支持的各个环节联结难以实现,那么教师与学生对数字技术的信任与依赖就会显著降低,甚至还会影响现实世界中的师生信任关系。

3.数字化情感教学生态尚未形成,造成师生情感疏离。在未生成数字化情感教学生态之前,多数学生可能会以为技术加持的“情感”具有欺骗性,因此难以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互动需求暴露在教学过程中。少数学生也可能担心自己与教师在数字空间中的情感距离接近度,更不用说得到及时有效的教学情感反馈。

(二)数字化教学协同推进中“情感”关注滞后

在数字化教学协同推进中,不仅应重视数字技术的创造力,而且应重视师生美好情感的传播力。然而,目前在数字教学协同推进过程中普遍表现为“情感”关注滞后,这也是产生情感互动隐忧的重要原因。

1.注重“数字技术+[JX*8]教学"效果而忽视贯穿其中的情感因素。国家在教育数字化或教学数字化建设中以倡导者和推动者的身份,不断激发学校管理者、教师等群体对教学数字化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投入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通过在教学中引入新的数字工具或技术,增强基于数字技术的教育教学功能,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目标。然而,数字化教学不仅应倡导用数字技术改进教学,更应倡导一种教学生活方式,它不是硬生生的数字技术加持,而应有柔性的“情感”元素,唯有这样才能有效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数字化实践,不断提升教师“教”的幸福感与学生“学”的获得感。

2.“情感”本身的安全性和敏感性让数字化教学选择“回避”情感。教学数字化并不是数字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简单相加,也不只是简单地提升了教育教学功能,它更多的是对一种教学新形态的认同和新价值观的表达。在这种教学新形态中,情感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情感问题可能是对数字化教学系统安全性的挑战,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可能担忧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度,也有可能因为数字技术的功能性应用而担忧情感互动的安全性。

3.数字技术介入的教学空间阻隔可能造成“情感”关注滞后。数字技术介入教学场域,教学空间被划分为物理教学与数字教学两个独立的空间。如果数字化教学协同推进中无法实现物理教学空间与数字教学空间的深度融合,就有可能造成数字技术功能与师生实际需求的高度不匹配,产生师生共享交流不适应、互动意愿不足、积极教学氛围缺乏等问题,无法形成师生之间长久稳定的良好关系,造成师生等相关群体“无意”关注情感或“情感”关注滞后,从而阻碍教学数字化转型之路。

(三)师生数字化教学情感素养培育不足

数字技术需要通过人的应用、改造、优化来增强彼此适应能力,通过搭建情感“供给—需求”平台,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满足教学中的师生情感供需要求。然而,由于师生数字化教学情感适应力和胜任力不足,导致师生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互动似乎缺少“可靠性”和“亲近感”。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师生可能未形成数字化情感教学意识。数字化情感教学意识应是数字化时代教师所应呈现的重要专业技能之一。师生数字化情感“教”“学”意识的培养也是增进情感互动专业化与可信度的重要前提。如果师生数字化情感教学意识不足或缺乏,就不可能认识到情感教学意识对教学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在缺乏对“数字化转型”与“情感教学”“数字化教学”等关系科学客观认知的情况下,即便是有高精度教学数字技术的支持,也可能因为需求理解动力不足而难以较好地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目标。

2.大多数师生缺乏情感数字收集、共享、分析、应用等技术能力。数字技术可以为教学提供测评数据及风险控制等平台,教师掌握数字技术就能使自己的教学互动“举止”更显专业化,更能以一种诚实的感觉贴近学生真实的情感需求,从而减轻学生在数字技术介入下的“怀疑”或“紧张”态度。如果多数教师不知道可以通过建立学生情感需求图谱和教学动态图谱,智能化生成情感供给及情感需求机会,同时提示情感风险,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情感互动风险控制能力,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情感数据不互通、情感分析质量不理想,也就难以实现对情感数据的跟踪与管理,从而无法发挥情感数据的价值。

3.师生不明确数字化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角色,如果教学数字化转型未能实现师生角色由旧系统向新系统的过渡,就很有可能呈現“新瓶装老酒”样态,即师生虽然使用了部分数字技术,但还是扮演旧教学系统中的角色,遵循旧教学系统流程,开展重复性低价值的“教”与“学”。实际上,只有师生角色扮演与教学数字化转型相向而行,才能够降低教师的情感劳动负荷,使教师能将更多精力投入与学生的精准情感互动,也才能够使学生获得高效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互动隐忧规避

数字技术是实现教学创新、推进教育变革的“助力器”,然而一味强调数字技术而完全脱离教育本质势必会给教育教学带来隐忧。因此,规避数字技术介入师生情感互动所可能引发的隐忧,让数字技术更好地为师生情感互动服务,助力改善师生情感互动体验,是更好地创造数字化教学价值、实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互动隐忧规避的具体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数字化情感教学生态系统

教学数字化转型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教学生态系统全面升级,而不是碎片化、割裂式的教学形态变化。因此,为了建立、维系、增强、调和数字化转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满足数字时代师生情感需求,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应积极注重人、文化、技术、空间等为一体的动态因素,为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互动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情感教学生态系统,以柔性调控的方式引领师生情感互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促使教师通过数字技术营造积极理性的情感互动氛围,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化情感学习需求,并为其精准制定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1.营造数字化情感教学文化。教学数字化生态系统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文化,而数字化情感教学文化涉及思想、理念、价值等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学校等教育相关部门应通过创设数字化教学场景、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师生数字互动交流平台等营造数字化教学情感文化,更好地架起国家、学校、数字技术企业、家庭之间的桥梁,从学生情感需求出发,提供和创造更加丰富的数字化情感学习体验,助力重塑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整个教学体系和教育生态。

2.建立和完善教学数字化相关规章制度。数字技术正在引领新一轮教育革命,而以教学数字化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这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等相关机构应推进与教学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规章制度建设,如创新制定教师情感互动伦理规范、教学数字化规则、教学数字资源共享制度等作为保障,以促进教学数字化进程向合情化与合理化发展,以可行性规章制度引领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良性互动。

3.构建数字化情感教学一体化框架。教学数字化为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多创新可能。教育管理部门、学校等相关机构应推动不同层次学校依托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发展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情感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数字化转型中情感教学的发生机理与机制;同时,整合教师、资源、技术、环境等各方力量,使其形成合力,促使情感教学资源在不同学段、不同范围、不同方位协同发挥作用,助力构建多要素共融的数字化情感教学一体化布局,推动教学数字化背景下的情感教学新秩序的形成与发展。

(二)加强教学数字化进程中的情感关注

国家、社会、学校等各层面应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师生等相关群体关注教学数字化进程中的情感。只有当师生在教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情感实践产生成效时,才能够推进教学数字化整体成效达成,实现教学数字化转型促进师生发展的长远价值。

1.对教学数字化进程中的情感价值达成共识。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教学数字化推进的利益相关者应充分认识情感教学意识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接纳新的知识形态、新的教材呈现形式以及新的情感表达方式等,推动教学数字化转型中的师生情感数据识别、诊断、应用,使各类相关群体都能在协调资源、解决应用问题等过程中助力情感教学在教学数字化进程中的有序、高效、系统推进。

2.做好情感数字化教学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应在认真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过程中,牢牢把握数字化教学“生命线”,全面探索数字化教学的新思路,从情感数字化教学等“小切口”入手,把脉数字化教学过程中的“真问题”,不断开拓数字化教学新篇章。具体言之,国家、社会、学校等各层面应通过研究教学数字化转型中的情感教学战略,形成教学数字化转型中师生情感发展的目标、原则、路径等,促进各相关机构之间的有效协同,勾勒与数字化教学相适应的师生情感互动美好图景。

3.积极开展调研做好情感教学数字化诊断。学校各相关部门应从推进教学数字化高效有序运行的视角出发,对数字化教学中师生的情感状态、情感管理、情感能力等进行多方面评估,掌握和分析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发展进度,梳理数字化转型中的师生情感发展问题并剖析深层原因,通过听取教师、学生等多方意见,制定出与教学数字化相匹配的师生情感教学组织规划方案及路径。

(三)提升师生数字化教学情感素养

为了更好地适应教学数字化转型,学校教育相关部门应协同合作,通过培训、引导等措施培养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让教师成为促使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向善生长的行动者;同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利用数字技术参与各类学习活动,成为教学数字化的共建者。

1.师生应培养数字化情感教学意识。教师与学生要认真学习《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重要内容,从国家发展大背景中深入理解教育数字化以及教学数字化对数字中国建设体系化布局的重要意义,主动参与和推进数字化情感教学实践,努力适应数字时代对师生情感互动的新要求,将数字情感素养视为数字社会生存之基,明确认识数字技术在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地位和先导作用,积极参加各类数字素养培训活动,不断培养数字化情感教学意识。

2.师生应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元情感互动思维。教学数字化转型不只是学校单方的任务,还涉及社会、家庭等多元机构。因此,教师与学生应积极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互动思维,建立传统单一学习场景到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多元学习场景的思维联接。一方面,教师应积极根据场景需要进行自我情感调节,为学生设定情感教学目标并提供情感“脚手架”,支持学习快速实现从知识到真实情境的迁移,尝试在不同场景中建立多元情感互动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引导,自主构建情感认知框架,快速分析、判断和评估数字技术支持的情感任務,尝试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思维。

3.提高师生人机情感交互技能。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应帮助师生充分认识并剖析数字化情感互动的运作原理及重要作用,培养情感教育技能,具体包括情感认知、情感表达、情感沟通、情感管理、情感调节等技能。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数字化情感教学胜任力。教师应通过了解和掌握数字技术的情感工作机理和决策过程,合理地控制数字技术,并能对数字技术处理得出的情感分析结果进行评估,避免将决策权直接交予数字技术而造成的情感盲目和偏见。另一方面,学生应以“为我所用”为导向,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不断地在批判性思维的引领下构建自己的情感素养知识图谱,提升数字技术支持下的情感素养自我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1-11.

[2]郑永和,王一岩,郑宁,等.教学数字化转型:表征样态与实践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3(8):5-11.

[3]刘邦奇.智慧课堂引领教学数字化转型:趋势、特征与实践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23(8):71-79.

[4]祝智庭,赵晓伟,沈书生.技能本位的学习范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识论新见解[J].电化教育研究,2023(2):36-46.

[5]邱昆,刘丙利.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空间逻辑:在场、样态及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23(7):61-68.

[6]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55-60.

[7]吴爱锐,左明章.浅谈网络教学中的情感互动[J].中国电化教育,2002(2):62-63.

[8]王卫华,李书琴.国外教师情感劳动研究的进展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21(8):19-36.

[9]赵蒙成,田月霞.我国深度学习研究的本土化反思及未来趋势[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2):18-30.

[10]崔中良,陈雯.情感劳动:人工智能劳动的限度及风险[J].学习与实践,2023(7):30-36.

(责任编辑:彭文彬)

Hidden Worries and Avoidance of Emotional Interactionin Teach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HEN Lin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Abstract:The involve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eacherstudent emotional interaction propels the paradigm shift of teacherstudent emotional interaction,helps cultivate futureoriented innovative talents,and presents a new form of digital emotional interaction in teaching.However,wh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a firm reliance on digital technology,overemphasize technological thinking,and use technology to manipulate the teacherstudent emotional interaction,there may be hidden worries about emotional interaction,mainly manifested in:generative emotion based on data identification has ″deceptiveness″,″temporary relationship″ leads to imperfect emotional interaction experience,and teacherstudent emotional interaction falls into the ″technocratic trap″.Relevant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should avoid hidden worries by constructing a digital emotional teaching ecosystem,strengthening emotional considerations within the process of digital teaching,and elevating the digital emotional literacy of educators and students so as to promote positive experiences of teacherstudent emotional interaction in digital teaching and help realiz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teaching digitalization;emotional interaction;emotional teaching;teaching ecosystem;hidden worries avoidance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高校思政课‘主导—主体互动机理与模式研究”(编号:22VSZ163)。

作者简介:陈 琳,女,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学。

引用格式:陈琳.教学数字化转型中情感互动的隐忧与规避[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5):42-54.

Citation format:CHEN Lin.Hidden Worries and Avoidance of Emotional Interaction in Teach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4(5):42-54.

猜你喜欢

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素描
情感教学在小学思想品德政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引得春风度玉关——浅议文言情感教学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舞台恐惧与情感教学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学初探
浅谈中学音乐情感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