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的历史嬗变与新时代内涵
2024-05-18吴立宝谷越峰高博豪张永健
吴立宝 谷越峰 高博豪 张永健
[摘 要] 挖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嬗变的逻辑、深入理解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内涵、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梳理综合素质概念形成的历史脉络,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在概念认识的萌芽阶段,综合素质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在概念的发展阶段,综合素质从基础目标走向多元兼顾;在概念的深化阶段,综合素质从五项并举转向“五育融合”。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嬗变的逻辑起点是教育矛盾的时代变化,嬗变的现实逻辑是社会发展的阶段跃进,嬗变的价值逻辑是人的发展不断深化。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内涵具体表现为:对接世界、丰富内核,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内涵;转变理念、回归初心,凸显综合素质重要价值;智能加持、打破局限,谋划综合素质的深远发展;技术赋能、开拓创新,指向综合素质模式变革。
[关键词] 综合素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认识嬗变;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6120(2024)05-0016-12
推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我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践的重要方向,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必由之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五育并举”,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也是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1]。《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可见,明确综合素质的内涵对引领、评价学生发展具有導向性作用。尽管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有效落地仍然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综合素质的认识始终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对综合素质认识的历史脉络进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综合素质的概念嬗变,更准确地把握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内涵。
一、综合素质概念发展的历史勾勒
综合素质这一概念的出现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要求,它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现并逐步推进,以落实素质教育、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追根溯源,我国综合素质教育思想的雏形在20世纪60年代初步形成、在80年代明确提出,至今仍在不断演变与完善。通过对我国社会发展与教育背景进行梳理,可以把综合素质概念形成的历史脉络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应试教育迈向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概念认识的萌芽
“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综合实力发展和竞争的历史充分表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3]5当时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综合素质及其评价的提出与国际新课程改革密切相关,人们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世界各国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从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高度优先修订与完善政策,保障综合素质及其评价的落实,进而深化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积极、全方位地检视、反思自己的课程体系,并提出种种改革方案,聚焦于人才的需求、课程的选择与编制、学术与职业的平衡、劳动意义的重要性等主要问题[4],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社会和经济发展都需要依靠各级各类人才具有一定共性。然而在这段时期,我国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上遇到各种困难,主要原因之一是国民综合素质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如果想突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从教育的视角助力解决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那么聚焦提升国民素质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其中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5]467。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提出教育与人的素质的关系。当时在落实政策的过程中仍受制于选拔性考试的弊端,综合素质的内涵被窄化,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恢复,虽然提升了教育水平,但是弊端也逐渐显现,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当时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阶段的教育,为了使学生考上理想的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胜地位,学校不断强化应试教育,形成了应试教育越演越烈的局面,日益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导致我国教育偏离提高民族素质的初心;二是高考科目开始按照文科与理科分类,文科生后续不再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生后续不再学习地理、历史、政治,使学生在某些科目方面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不符合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理念;三是高考的选拔性思想与趋势在当时也逐渐向义务教育阶段渗透,如小升初考试、中考日益凸显竞争与选拔的苗头。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1987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统稿会上首次提及“素质教育”一词,为靶向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素质教育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解决当时我国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国民素质,1999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素质教育开始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中一个重要而明确的指导思想。该文件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6]868,同时要求“高考科目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应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6]837。
此阶段虽然已经提出“综合素质”一词,但是对综合素质以及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明确认识。这一时期我国将素质教育提高到了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地位,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纵观理论与实践层面,在针对应试教育弊端、进行素质教育思想大讨论时,都强调了“素质”不同于知识、智力、能力而具有的综合性特征[7]。素质教育思想紧贴国家当时的发展现状,教育理念从学生应试向学生发展转变,教育理论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国情发展需要的特点。
(二)从基础目标向多元兼顾:综合素质概念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广,适应“素质教育”的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关注。200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8],这引起了学界对学生综合素质内涵的进一步思考。200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初中升高中的考试与招生要“综合评价进行录取”,强调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其中基础性发展目标由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组成[9];这些内容也成为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10]中所提出的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围绕上述六个方面,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对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进一步延伸讨论。如有学者提出,综合素质指的是“学科测验所不能体现的其他各种素质的总和”[11]49;有学者认为综合素质是指“那些凡通过学生学业考试不能、不便测试和考查的但关系到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基础和核心的素养”[12]49。“尽管大家对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存有大的偏差,但一点却是高度的统一,那就是都把综合素质大体等同于学生所拥有的非学术性能力。”[13]3上述认识在进步的同时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对学生的非学术能力进行评价,而把学术能力排除在综合素质评价之外,这是一件很难让人理解的事情”[13]7。
此阶段相关政策文件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进行了明确的说明,不少研究者尝试完善综合素质的内涵诠释,同时提出“综合素质评价”,从评价的视角反观综合素质的内涵,发现升学的选拔性倾向仍是综合素质理念在实践中落地生根的阻力。该阶段整体呈现两个主要问题:其一,此時期所界定的综合素质内涵将学科学业成就与其他素质相割裂;其二,对综合素质内涵的理解有所偏颇。通过对政策文件和有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此阶段对“综合素质”的界定主要是指非学业成绩的相关素质与能力[11-13],即将综合素质理解为通过传统纸笔考试或测试而进行评价的学业成绩之外的能力,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总体来看,此阶段对综合素质构成要素在理念上兼顾学生学科能力与非学科能力,而在实践中却过犹不及,仍有一定局限性。
(三)从五项并举转向“五育融合”:综合素质概念的深化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日益增长,社会也需要人们具备更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与品质。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经历了从改革开放时提出的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到后来主张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深化。在实践过程中,相关部门提出了“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这两个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概念,可见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中小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观测点之一也受到了多个部门的关注。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4],将党和国家的教育理念与核心素养相关联,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必须要明确“立什么德、树什么人”,学生需要哪些素养、具备哪些综合素质,才能面对当今时代的挑战,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对综合素质的要求具体体现在,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构成要素进行了补充与完善,把2002年《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与学科学习目标进行了融合与凝练,具体划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15],将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作为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16],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结合,各维度发挥各自的职能,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17]。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中高考内容改革要突出综合素质的考查,真正从育人的角度认识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18]。新时代背景下,针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表现为贯彻国家政策与理念要求,各地主要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例如,天津市、广东省参照国家文件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设置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19-20];北京市在制定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框架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内容在五个方面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个性发展”维度[21];上海市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设置为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四个部分[22]。从评价的视角看,虽然各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构成要素的名称上有所区别,但是总体上都是根据国家政策的方向聚焦国家政策文件所提出的五个方面。该时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构成要素基本明确,具有全面性、普及性、发展性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针对学术能力与非学术能力辨析的基础上,人们对综合素质概念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学者对该阶段综合素质内涵进行了解读,之所以把综合素质看成“非学术能力”,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标准化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术能力",却几乎没有对学生的“非学术能力"进行测量与评价的工具[23]。针对综合素质构成的误解,有学者提出综合素质应该是一个人各方面素质的综合,它既包括学术素质,也包括非学术素质[24]。综合素质是一种同时包含了“学术能力”和“非学术能力”的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存在,缺失任何一个方面,都只能是一种残缺的、不完整的综合素质[25-26]。“综合素质是一个独特个体所呈现出来的内在、有机、互融的整体性素质,它应涵括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因而是一种系统化、关联化、个性化的存在。它强调个体应具备全面的、基础的素质。”[27]16此阶段可视为对综合素质问题承接前制度化阶段的思考。结合政策文件和有关文献发现,新时代背景下的综合素质概念与内涵界定和上一阶段的不同之处,就是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也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当中,同时将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习能力进行整合,凸显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全面化、多维化的分类与实施。
纵观综合素质概念的历史变革,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要求从最开始的仅关注学业成绩,转向关注非学科方面所必备的能力与品质,再到不断地系统化、融合化、个性化的学科与非学科方面所必备的能力与品质。整体来看,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与内涵仍处于不断补充与完善的过程当中。
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嬗变的逻辑
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嬗变的逻辑梳理是基于综合素质动态发展阶段的客观事实,对其进行深层次挖掘与思考,洞悉嬗变的规律可为未来提供指引。
(一)嬗变的逻辑起点:教育矛盾的时代变化
随着1977年高考的恢复,参加高考改变命运成为当时许多学生的不二选择,而要想真正实现这一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题海战术”以适应“应试教育”的选拔。在这样的教育大环境下,人们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战胜考试为主要目标,学校也以终结性评价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另外,在改革开放初期,各行业都紧缺专业型人才,通过高考选拔人才也成为主要方式,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被称作“精英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纯“会考试”的人才,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对手工业、商业等各行各业高水平人才需求量愈发增加,且专业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只通过应试教育思想或是精英教育理念培养的人才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国家需要各种各样具有一定专长的建设者。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一词,最开始是针对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随后进一步指向考试制度出现的问题,最后靶向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的教育模式。在素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关部门在相关政策文件中也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等,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成了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嬗变的现实逻辑:社会发展的阶段跃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生产力与经济水平的提升,必然对教育上层建筑产生影响,而教育上层建筑要想适应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不断发生变革。一方面,教育是作用于“人”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进行优化与调整,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会与社会发展不断契合,这是现实,也是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与发展,我国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上层建筑、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必然要求,从客观性的角度也指出了综合素质内涵发展的方向。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提出的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到后来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再到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提出的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8],将“立德树人”的定位置于全面发展之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此过程中,“综合素质”一词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充与完善,从以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导,发展到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逐步发展为目前以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构建德智体美劳融合为一体的全新育人生态格局。
(三)嬗变的价值逻辑:人的发展不断深化
政治制度与文化背景对教育亦会有重要的影响,教育的价值应该符合国家意志,随着国家发展而不断调整与优化,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角度出发,20世纪60年代对综合素质的初步认识、70年代后期高考恢复后应试教育的精英化理念、80年代后过于关注综合素质的非学科性等都不再适合当前需求,不能很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价值理念不能与当今党和国家的要求相匹配。从这个角度出发,综合素质的嬗变需要定位并不断更新其价值逻辑。人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综合素质应该是新时代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对中小学综合素质的认识嬗变,逐渐指向人人能够接受教育、能够接受全面的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在时代的发展中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今社会焕发新的动力。综合素质及其评价诞生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基础教育转向人、聚焦人、发展人,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根本目标。促进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本质在于将平面的人丰富为立体的人,将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在各項素质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爱好多样、兴趣广泛、生活丰富多彩、有自我价值的真正的人,而不是一台‘应试机器”[29]36。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30](简称“双减”政策),更加凸显了综合素质的作用,让教育返璞归真,让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能够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31]。
三、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的新时代内涵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32]。综合素质的概念与内涵进一步扩充,需要对新时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进行重构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的新时代内涵进行梳理,发现其内涵从理念上凸显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保持了自身的时代特征,从实施的角度以智能技术赋能落实素养导向,引领学生掌握当代社会需要的必备品质,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品质。
(一)新时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概念界定
通过对综合素质的历史脉络发展与认识嬗变逻辑进行系统梳理,将新时代下综合素质的概念界定为:综合素质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协调发展,强调身心和谐、知行合一、文理兼修三者的统一,使学生能够在新时代背景下广泛适应现实生活中各种变化与挑战,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新时代青年,形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价值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维度,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综合性的特点。“思想品德”维度主要包括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学业水平”维度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问题解决能力;“身心健康”维度主要包括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等;“艺术素养”维度主要包括对艺术审美的感受,理解、鉴赏、表现艺术(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的能力;“社会实践”维度主要包括劳动实践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五个方面彼此相对独立又互有联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运用所学知识为社会作出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新时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内涵扩充
在明确新时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内涵的扩充。素质教育是根,核心素养是干,综合素质是果。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均指向素质教育,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综合素质概念的五个方面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大方面六大要点在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之最终目的上表现出一致性。未来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新时代内涵的研究应在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同时,凸显我国的时代特色,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等“四基”为基础,以综合性的视角、共同性的视角、个性化的视角尝试将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进行一定的融合,将必备的知识、能力、思想、品格、“三观”融为一体,并在智能技术的赋能下推进综合素质实践落地。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的有机融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目标,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不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1.对接世界、丰富内核,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内涵
全球化的发展不断更新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新时代背景下要求学生能以全球化视野了解影响个人的全球问题,并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学会作为全球公民参与生活,突出包容和尊重多样性的重要性[33]。为此,我国各省市也在纷纷探寻综合素质落地实施方法。通过梳理各省市发布的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关文件发现,“国际理解”已经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在“思想品德”维度下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的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完全契合。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既和全球化的世界趋势相顺应,也是中国基础教育“走出去”的价值观基础,还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创造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成长型思维、文化理解与传承等已成为国际社会青年必备的素养与能力,因此中国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应与时俱进,紧跟全球化发展潮流。有学者构建的“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文化理解与传承、审辨思维、创新、沟通、合作)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体现了中国特色[34],也对未来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构成要素的不断完善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不断推动,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也将随着国际社会的进步愈加丰富与完善。
2.转变理念、回归初心,凸显综合素质重要价值
“双减”政策发布之后,倡导教育要回归本真、回归初心。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多数家长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与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有好的学业成绩,可以让孩子走得更远,将来走向社会后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更强。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水平、社交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管理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决策、执行的能力等也与学生当下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双减”给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时间发展技能、兴趣、爱好与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又能实现个性发展。学校、家长以“做有用的人”“做身心健康的人”“做有趣的人”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运动习惯和达观心态、人生爱好和审美意趣等。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家长、学生对综合素质的关注度也会越来越高。
3.智能加持、打破局限,谋划综合素质的深远发展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潮流中,从信息向智能的模式转变,其理念与实施将为我国深化认识综合素质带来新的视角。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教育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的线上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学生的角度,需要对综合素质的外延进一步扩充,即能够适应当下信息化生活的同时,进一步基于当前背景学习并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参与社会生活与生产活动,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一是从自主学习的视角,学生的知識学习更依赖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信息化与大数据的融入增加了信息与知识的供应量,学生选择学习的合理性就愈发重要,学生合理选择学习内容能够增强自身的学习动机与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学会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二是从能力发展的视角,处理丰富的大数据信息需要学生具备对海量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升探究学习的能力。三是从道德发展的视角,学生在多重网络信息遍布四周的背景下,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加强自身的道德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是当今时代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体现。四是当今时代也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体现在学生需要具备更高水平的劳动技能,以适应专业深化、更新迅速的劳动需求。信息化时代引领我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认识应不断从聚焦学生表象发展向关注学生深远发展进行转变。
4.技术赋能、开拓创新,指向综合素质模式变革
技术的迭代更新对学生综合素质在创新思维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智能设备、智能软件进入千家万户,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便捷。人工智能对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它给教育带来的最大改变,不在于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而在于其对教育本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使人们重新定义人性、重新判断知识的价值、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35]。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概念进行不断组合、探索与转换,甚至识别不同寻常的路径,从而打破人类的思维定式,拓展人类的创新思维[36]。因此,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快速接受新鲜事物(如人工智能)并合理运用新技术,在学习、生活、生产中应用新技术解决现实问题是当今时代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综合素质发展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思维与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应用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学习、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面对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7],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也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随着我国对中小学综合素质培养的不断重视,再加上技术赋能,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參考文献:
[1]吴立宝,曹雅楠,王光明,等.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趋势与热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11):1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3]柳斌.基础教育40年[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1-5.
[4]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247-255.
[5]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15):467-477.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21):868-878.
[7]柳夕浪.“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再谈“培养什么样的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68-75,121.
[8]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23-05-10].http://www.moe.gov.cn/jyb-xxgk/gk-gbgg/moe-0/moe-7/moe-16/tnull-132.html.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EB/OL].(2002-12-18)[2023-0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0212/t20021218-78509.html.
[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04-02-25)[2023-05-10].http://www.moe.gov.cn/s78/A06/jcys-left/s3732/201006/t20100610-89030.html.
[11]赵德成.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7(7):49-52.
[12]付旭明.对于综合素质评价,不要被“假问题”吓倒[J].基础教育课程,2006(4):49.
[13]崔允氵郭,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9):3-8,12.
[1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2014-04-08)[2023-0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kcjcgh/201404/t20140408-167226.html.
[15]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EB/OL].(2014-12-16)[2023-05-1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808/t20180807-344612.html.
[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EB/OL].(2016-09-14)[2023-05-10].https://www.edu.cn/edu/zong-he/zong-he-news/201609/t20160914-1448837.shtml.
[17]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2023-05-10].http://www.moe.gov.cn/jyb-xwfb/s6052/moe-838/201809/t20180910-348145.html.
[18]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3-05-10].http://www.moe.gov.cn/jyb-xxgk/moe-1777/moe-1778/202010/t20201013-494381.html.
[19]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市教委关于印发天津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16-04-28)[2023-05-15].http://jy.tj.gov.cn/ZWGK-52172/zcwj/sjwwj/202011/t20201111-4061858.html.
[20]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的通知[EB/OL].(2021-08-22)[2023-05-15].http://www.gd.gov.cn/zwgk/gongbao/2021/24/content/post-3507933.html.
[21]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EB/OL].(2016-07-05)[2023-05-16].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gfxwj/201905/t20190522-59462.html.
[22]关于印发《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2018-11-22)[2023-05-16].http://edu.sh.gov.cn/xxgk2-zhzw-zcwj-02/20201015/v2-0015-gw-424042018007.html.
[23]靳玉乐,樊亚峤.中小学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问题及改进[J].教育研究,2012(1):69-74.
[24]罗祖兵.分析式综合素质评价的困境及其突围对策[J].教育科学,2014(5):7-12.
[25]刘志军.关于综合素质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6(1):40-44.
[26]刘志军,张红霞,王洪席,等.新高考背景下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蕴、实施与应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57-68,168.
[27]张红霞,侯小妮.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辨析[J].上海教育科研,2020(5):15-19.
[28]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数据库[EB/OL].[2023-05-16].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106155/index.html.
[29]刘志军,袁月.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实困境与破解之道[J].中国考试,2021(12):32-38.
[3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05-13].http://www.moe.gov.cn/jyb-xxgk/moe1777/moe-1778/202107/t20210724-546576.html.
[31]艾丛潞.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素质教育的本质回归[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5):13-24.
[3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05-13].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5721685.htm.
[33]许亚桃,吴立宝,张京顺.全球视野下的21世纪能力特征与启示: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3):1-4,10.
[34]魏锐,刘坚,白新文,等.“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设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0-28.
[35]徐晔.从“人工智能+[JX*8]教育"到“教育+[JX*8]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5):44-50.
[36]张婧婧,高明.创意人工智能与学生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20(12):108-115.
[37]顾小清.人工智能促进未来教育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4):1-2.
(责任编辑:苟亚春)
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Connotation in the New Era
WU Libao1 GU Yuefeng2 GAO Bohao3 ZHANG Yongjian1
(1.Faculty of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China;2.Tianjin NO.55 High School, Tianjin, 300070, China;3.School of Mathematical Science,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Abstract:Exploring the logical transmu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deeply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and advancing the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r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deepening educational evaluation reform,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tyle education,and achieving an educational powerhouse.Combing through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in the embryonic stage of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comprehensive quality moves from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o quality education;In the stage of conceptual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 quality shifts from basic goalsto multiple considerations;In the deepening stage of the concept,comprehensive quality has shifted from emphasizing five aspects simultaneously to ″the Integration of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transmu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the era′s changing dynamics of educational contradictions,the practical logic of transmutation is the stage leap ofsocial development,and the value logic of transmutation is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human development.The new era connot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is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connecting with the world,enriching the core,and improving the connotation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Transforming concepts,returning to the original intention,and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t value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Intelligent support,breaking through limitations,and planning for the profound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ve quality;Empowering technology,exploring and innovating,and pointing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Key words:comprehensive quality;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cognitive transmutation;competence education
基金項目:2021年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编号:BHE210014)。
作者简介:吴立宝,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数学教育。
谷越峰,男,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数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高博豪,男,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学教育。
张永健,男,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引用格式:吴立宝,谷越峰,高博豪,等.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概念的历史嬗变与新时代内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4(5):16-27.
Citation format:WU Libao,GU Yuefeng,GAO Bohao,et al.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Connotation in the New Era[J].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2024(5):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