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的构建研究
2024-05-07王霞李宗威原洪玉
王霞 李宗威 原洪玉
摘要:每一位导师都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和促进创新创造的使命,他们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学生引路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必由之路。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营造和谐的大学文化,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文化基础和制度支撑。文章首先界定“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核心概念,然后指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对研究生的学术指导、个人发展、学术资源、专业网络和学术声誉等方面具有重要帮助,最后探讨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即“求同存异”“兼容并包”“模范引領”。
关键词: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原则;大学文化;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1-0053-04
基金项目:2023年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面向未来航空安全需求的“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编号:A231005904);中国民航大学2022年本科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编号:CAUC-2021-B1-0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1]研究生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中发挥巨大作用[2]。导师承担着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和促进创新创造的使命,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是每一位即将成为硕士生导师的年轻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命题。本文认为“构建学术共同体、做学生引路人”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的必由之路。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共同体”在某些译本中被翻译为“团体”或“社群”。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首次提出“共同体”的概念[3]。对于共同体的理解,不同社会学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生长起来的,其基本形式包括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美国学者安德森认为,“共同体”只有在面对面接触和交流时才会产生,没有面对面交流的所有“共同体”都是想象的产物。我国社会学学者吴文藻受美国社会学理论的影响,把“共同体”解释为“社区”,强化“共同体”的地理属性,而不是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属性。尽管学者们在阐述共同体概念时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他们所描述的“共同体”的核心和实质是相同的。“共同体”是指由一群人或组织组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共享共同的目标、价值观和利益。“共同体”通常通过共同的文化、传统、语言和社交关系来形成,以实现集体的目标和满足成员的需求。
2.“学术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学术共同体”的实际存在形式可追溯到古代。例如古希腊雅典学派,以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以及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他们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学术共同体的雏形。“尊师爱生”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师生情感和道德准则的生动表述。在我国的教育传统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学术指导,更是学生情感培养和人格塑造的引导者。传统文化倡导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和互相尊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启示。20世纪英国哲学家布朗依在《科学的自治》中把在社会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全体科学家看作一个群体,指出这个群体具有信念相同、价值相同、规范相同的显著特征,并将其称为学术共同体[4]。而库恩认为,学术共同体由具备专业知识的实际工作者所组成,他们通过所接受的教育和训练紧密相连[5]。韩启德认为,学术共同体是指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他们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学术的发展。马骁则认为,学术共同体是由遵循同一范式的科学研究人员所组成的群体,群体成员掌握大体相同的文献,接受大体相同的理论,并拥有相近的价值观念和目标。现阶段,学界虽然对“学术共同体”的界定并没有统一,但其核心要素可以归纳为“学”“联”“界”。“学”是以学术为志向;“联”意味着聚集智慧,凝聚学术力量,相互影响和激发;“界”意味着超越学科限制,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
研究生和导师共同参与学术研究,他们的目标都是通过研究活动推动学术领域的进步。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研究生,研究生则通过学习、实践和思考,将导师的知识体系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在学术研究中,研究生和导师需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共同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生和导师都需要遵循学术规范,确保研究活动的合法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因此,研究生与导师可视为学术共同体,他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具有目标相同、知识传承、合作互动、学术规范和资源共享等特点,他们是自我提升或研究同样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并遵循一定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学术群体,即“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
二、“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对研究生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1.学术指导
“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能够为研究生提供专业的学术指导。导师作为学术领域的专家,能够传授研究生所需的专业知识,向研究生介绍学术领域的前沿研究、核心概念和方法,帮助研究生建立扎实的学科基础,帮助研究生进行研究设计和方法选择[6]。导师还能为研究生提供学术写作方面的支持,包括研究论文的结构、语言表达和学术风格等方面的指导。对于需要进行实验研究的研究生,导师可以提供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面的指导。此外,导师还可以与研究生进行研究讨论和学术交流[7],帮助研究生深入理解自己的研究领域,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激发新的研究想法,并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研究质量的提升。导师拥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在研究设计、方法选择、文献综述等各个方面指导研究生,帮助他们成长为独立的研究者。
2.个人发展
在“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中,导师不仅在学术方面提供指导,还关注和支持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导师可以帮助研究生制订职业发展规划,为研究生提供职业建议、参与学术会议和出版的机会等,促进研究生的全面成长。首先,导师可以帮助研究生制订职业规划,使研究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和目标,并制订相应的计划。其次,导师作为学术导师和角色模型,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学术热情和追求。导师的学术成就和实践经验可以为研究生树立榜样,启发研究生在学术领域追求卓越,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和探索。再次,研究生可以与导师及其他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导师可以向研究生介绍参加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的机会,推荐他们参与学术项目或合作研究,开拓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最后,导师关注研究生的个人发展和福祉。导师可以为研究生提供个人支持和关怀,帮助研究生解决困扰,提供鼓励和帮助。
3.学术资源
导师作为研究领域的专家,通常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他们可以向研究生推荐和提供相关的研究机会、合作伙伴、实验设备等,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和支持。首先,与导师建立共同体,研究生可以从导师处获取宝贵的学术资源和指导。导师可以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技巧,帮助研究生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其次,导师通常拥有广泛的学术网络和合作伙伴。与导师建立共同体,研究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术联系和合作机会。导师可以介绍研究生与其他学术界的专家、研究团队进行交流和合作,扩展研究生的学术网络,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这些学术资源将有助于研究生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扩展他们的学术视野,提升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4.专业网络和学术声誉
“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能够为研究生提供重要的专业网络平台。导师通常拥有广泛的学术合作伙伴和同行关系,研究生可以通过导师的引荐和介绍进入更大的专业网络,扩展自己的人脉和合作机会。与知名导师建立共同体,研究生可以提升自己的学术声誉。导师的认可和支持可以提高研究生在学术界的认可度,为他们的研究工作和职业发展带来更多机会。
可见,“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成长、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学术指导、资源支持、人脉机会,提高其学术声誉,帮助他们在研究领域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的原则
1.“求同存异”是“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的核心基础
在学术共同体中,学者们需要相互倾听、观察与交往。通过对话,学者们可以相互获取资源,扩展自我认知,提升自我智慧,促进社会的进步。构建“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时,导师与研究生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导师和研究生对毕业期望达成共识。本科教育以修学分为主,只要完成相应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但研究生是基于个人培养计划和个人研究目标来完成三年学习的。因此,导师要帮助刚入学的研究生尽快完成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使研究生尽早适应学习和科研生活,减少两者对毕业期望值的差异。当两者分歧暂时较大时,导师不要实行“一言堂”,或者对研究生不闻不问、采取强硬措施,否则会适得其反。目前在校的研究生基本上都属于“千禧宝宝”,他们成长的环境是市场经济环境,不害怕竞争,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平等、公平、自由、民主等价值观的诉求比较强烈。因而,导师应以平等、平和的态度对待他们、关爱他们,和他们做朋友。导师应与研究生在趋同的基本思维方法、问题意识、价值取向、学术标准等基础上交流和探讨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研究生产生积极、正向的影响,实现构建学术共同体的目标。
2.“兼容并包”是“研究生—導师学术共同体”构建的价值标准
洞察力和研究成果对个体的知识增长不可或缺。但对于科学发展而言,其取决于共同的质疑、讨论和争辩。因此,在“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中,导师与研究生要有建设性的对话及针锋相对的批判。导师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因为缺少质疑、争辩和批判,学术发展就会失去活力。批判性思维是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的显著特征。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素。所以,科技创新的源泉是怀疑和批判精神,它们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进步的根基是怀疑、批判,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动力来自怀疑、批判,世界上多数的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构成了科学的心脏,同样也是激励研究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源泉,因为问题能够进一步激发研究生探索的欲望和奋斗的目标。研究生的质疑是积极思考的表现,是创新精神的萌芽。
导师要帮助研究生树立质疑的自信心,鼓励研究生大胆质疑,欢迎研究生与自己辩论,充分肯定研究生的质疑,即使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也要在肯定其勇敢质疑的前提下,与其深入讨论,加以正确引导,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研究生质疑的信心。
3.“模范引领”是“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构建的原则模式
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因而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引领作用。第一,导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师德师风和精湛的业务能力。要政治方向正确,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底,熟悉国家教育相关政策并严格执行,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认真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爱岗敬业,谨遵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执着的学术追求,秉承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提升指导能力。第二,导师要做研究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要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脚踏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导师要及时、准确地了解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并采取积极有效的人文关怀措施。要关心研究生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会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失败、挫折,提升他们的抗挫能力。同时,导师要以身作则,培养研究生“勤、谨、和、缓”的治学态度,教导他们树立理性思维、人文关怀意识和科学精神,监督他们自觉遵守科研诚信,牢记学术道德底线,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零容忍”。第三,导师要做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引路人。基于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培养理念,导师和每位研究生应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对研究生的学习、实践与科研进行统筹安排,加强对他们的学术指导[8]。导师要帮助研究生确定选题,带领他们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掌握每位研究生的课题进展程度并适时进行督促。此外,导师还要为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第四,导师要做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导师要有意识地对研究生创新思维加以锻炼,强化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及相关学科竞赛,并给予其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第五,导师要做研究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导师要增强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感,对于中国民航大学的研究生,要让他们懂得“敬畏规章、敬畏职责、敬畏生命”的“三个敬畏”及当代民航精神。要鼓励研究生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国家、民族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与民航强国发展战略相结合,与中国民航大学发展规划相结合,培养研究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引导他们为中国民航在国际民航舞台上拥有更多“话语权”而努力奋斗。
四、結语
总之,“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的建立,能够促进人才辈出,保证大学不断产生原创性研究成果,可以帮助研究生更好地理解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提高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信任。“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能够进一步激发硕士生导师的创造潜能,使硕士生导师积极投身于崇高的教育事业。同样,在“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文化和制度的建设过程中,硕士研究生在与导师碰撞的张力中,能够深入理解研究生培养的本质特征,读懂硕士生导师群体的特殊气质和思维特点,更好地向导师学习。建立“研究生—导师学术共同体”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需要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和帮助,也需要研究生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EB/OL].(2020-07-29)[2023-08-26].https://www.gov.cn/xinwen/2020-07/29/content_553 1011.htm.
[2]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2).
[3]周安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探讨[J].法学评论,2018,36(04):17-29.
[4]苌光锤,李福华.学术共同体的概念及其特征辨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0,28(05):36-38.
[5]赵婷婷.高等教育研究范式:基于对学术共同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26-38.
[6]兰丽霞.文科硕士研究生学术共同体的发展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8.
[7]王小敏.研究生教育中师生交往对研究生知识产出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8]丛琳,赵文华.高校学术共同体推进学科生态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例[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02): 112-119.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cademic Community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and Mentors
Wang Xia, Li Zongwei, Yuan Hongyu
(Civil Avi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Tianjin 300300, China)
Abstract: Every mentor shoulders the mission of cultivating high-level talents and 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reation in the country, and they are the primary responsible persons for graduate education. Building an academic community and being a guide for students is the only way to become a qualified graduate supervisor. Mutual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ment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joint creation of a harmonious university culture, are important cultural foundations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The article first defines the core concept of the "students and mentors academic community", and then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udents and mentors academic community" is of great help to the academic guidance, personal development, academic resources, professional network, and academic reput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Finally, it explores the three principles that should be followed in building the "students and mentors academic community", namely "seeking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inclusive and inclusive", and "model guidance".
Key words: an academic community between graduate students and mentors; build; principles; university culture; graduat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