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2016-12-26韩天炜
韩天炜
摘 要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碰撞与冲突中,必然需要经过重新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更好地吸收与融合于世界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新特质。本文从大学文化内涵及自身特点入手,结合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力图分析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的大学文化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潜移默化地传递和反馈着整个社会的文化精神,与此同时,它又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大学文化反映着不同的时代特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碰撞与冲突中,必然需要经过重新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更好地吸收与融合于世界文化,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新特质。
1大学文化内涵及自身特点
大学文化是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结构的社会亚文化。一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大学文化通常包括大学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即,由价值观、理想追求、思维模式、道德情感等构成的精神文化;由大学的组织架构及其规则构成的制度文化;由大学的物理空间、设备、设施等构成的环境文化。
大学文化是一种植根于社会土壤的亚文化形态。它既具有社会文化形态所共有的文化特性,也具备自身独特的品质。有人说,大学文化在本质上就是风气,就是学风、教风、校风的集中体现,是大学充满生气的内在因素,是教书育人的根本。而大学文化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内涵会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演化。
总体来说,在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中,是否具备先进的办学理念、完善的制度规范、鲜明的传统特色,成为了评价大学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内涵,也是建设现代大学的文化标准。
2建设大学文化的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办学方向,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文化的作用至关重要。
大学文化建设,体现着国家宏观战略发展的要求,并承负着继承和引领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纵观历史,中国的大学在民族复兴、文化振兴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重大使命。因此,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另外,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当今提升国家软实力的必然之需。
其次,大学文化体现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文化是大学之魂。在当今的高校竞争中,最多的体现就是各大学综合实力的比拼。在大学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硬件设施和师资队伍是学校的躯干,那么大学文化就是学校的大脑与灵魂。良好的大学文化可以激发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向心和内聚作用。文化也是育人之基,大学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功能,说到底都是大学文化这一大系统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
再次,大学文化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前行。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优秀文化的荟萃,是孕育新生文化的摇篮。文化与大学具有本源的、历史性的、本质的联系。大学与文化二者的结合,演绎成既体现大学功能又表现文化特质的独特的文化形态,从而对社会文化起着引领、辐射、批判和整合的作用。
3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文化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推进教育的国际化作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战略举措。中国的高校走出国门,和世界各国的大学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合作,大批海归学子也已成为大学的领导或学术的骨干。中外高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已深入到教学、科研、学科发展及师资培养、学生交流等各个方面。
当前,大学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再局限于科研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更多向教育理念、大学文化及各种管理机制上发展相互之间的借鉴与交流活动。通过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各大学积极地拓宽学校办学视野,改进学校办学理念,提升学科和科研水平,营造多元化校园氛围,构建现代化大学制度。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提升了师生的文化视野,开拓了师生追求真理的胸怀,培植着师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且善于解决问题的品质和能力。
总之,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依靠的不仅仅是教育方式的创新,更需要文化理念的创新,而教育的国际化恰恰为大学提供了文化理念变革与创新的绝佳机遇。
4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4.1提升国际化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大学文化的一种重要内显方式,指的是在学校长期的历史积淀、理性思考及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追求,是学校发展之根本。在教育国际化的实施过程中,最根本的步骤就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具体来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师生个体的发展,同时要加强专业设置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以及校园环境国际化等环节。
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的建设就是要立足于国际视野,加强国际化课程的设置、人性化制度的建设和科学化管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双向交流模式,互派教师访学、授课,互派学生交流、访问,营造有特色的中西文化融合的校园氛围,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适应国际交际的现代应用型国际人才。
4.2提高国际化学术品位
学术是大学的内在价值要求,因此,学术品位也是大学文化重要的体现形式之一。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要求师生要具备高品位的学术思想,这样才可以具有能够参加国际级学术论坛或研究、教学活动的资本。
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大学文化的建设就是要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积极鼓励并组建各种学术社团,允许并提倡师生在论坛活动中各抒己见,催发各种想法与理念的碰撞,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正能量,使各种学术思想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在创建各类学术活动平台的过程中,要做到引进与送出并行,即,在邀请国际、国内著名学者大师走进大学,为学校带来先进学术理念的同时,也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派出不同年龄层、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访学或研讨。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不同形式的、不同领域的学术报告、主题论坛、工作坊等形式,以学术推动教学,以教学促进学术,使高等教育学术品位得到提高。
4.3强化国际化课程设置
目前,在我国高校建设精神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都止步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的发展规划为纲领,坚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说辞上,而把指导思想与具体工作割裂开来,忽略了教学设置本身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从中国高校教学设置的现状来看,多数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并不十分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往往仅满足于学生浅层文化特征的识别,以至于很难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基础与知识储备。这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国学生在参与跨境国际教育项目的学习时,出现在课堂上表现拘谨,很少与外国学生进行沟通的现象。更有一小部分中国学生,由于对多元文化价值判断能力的缺失,导致他们对外国文化表现出过度的狂热,丧失了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由此可见,教学设置上的不当,正在极大地阻碍着教育国际化建设的进程。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主要方式,以及培育学生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课堂对于主动引导和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行程,具有前沿阵地的重要意义。合理的教学设置,对于在学生中形成国际化的校园精神与风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4传承与批判相结合
大学文化的传承,既是针对传统文化,也是针对外来文化。在当今,国际化对于大学来说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在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各国大学之间正在进行空前广泛、自由的学术交流,从而推动大学优势和特色的进一步彰显与行成,促进大学办学理念和教育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在五花八门的国际化大潮中,不免会有给大学教育者呈现出眼花缭乱的感觉,从而带来丧失自我的危险。这种情形下,大学的批判功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文化要保持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大学生,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觉力,要教育他们学会批判地接受外来文化。不同文化要进行合理的整合,从而形成最适合自己发展,最能体现自身特色的文化模式。国际化的大学都具有开放的思维模式,但是开放不等同于失去自我,而应该是吸取各国优秀大学之精粹,结合自身传统特色,进行资源的消化吸收,并达到集成创新的效果。可以说,大学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5结语
良好的大学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它不仅可以促进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还可以丰富校园生活、振奋师生的精神。良好的大学文化可以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培养和激发师生员工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师生员工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保持学校的长期发展和稳定。不仅如此,通过学校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良好的大学文化还将对整个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历史的趋势,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团体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得到发展。而大学作为社会先进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更不可能在故步自封中开展教育活动。因此,当今的大学应该抓住机遇,及时、广泛地开展国际交流,借鉴与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从而刺激大学内部的各项体制改革与创新。同时要注意兼容并包,努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融入到世界文化中去,营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显章.以高度文化自觉加强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17-19.
[2] 李延保.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兼谈现代大学文化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 2008(48):189-202.
[3] 段淳林,刘嘉毅.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前沿,2013(15):15-18.
[4] 张莉.论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文化提升[J].陕西教育,2013(4):3-4.
[5] 吕福军.构建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学文化[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