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氯吡格雷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血小板功能及再狭窄的影响

2024-04-29邢美荣段晓峰郭少卿

基层医学论坛 2024年5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

邢美荣 段晓峰 郭少卿

【摘要】 目的 探究氯吡格雷对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血小板功能及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选取保定脑血管病医院2019年

3月—2022年3月收治的8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比2组血清凝血因子指标[血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IB)]、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聚集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ximum aggregation rate,MAR)、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和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D、FIB、P-选择素、PAC-1、MAR、sCD40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氯吡格雷在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应用可以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动脉重度狭窄;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血小板活化;再狭窄

文章编号:1672-1721(2024)05-0079-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图书分类号:R743

颈动脉是为大脑提供血液及全身机体提供氧气的主要血管之一,一旦出现狭窄状况可能导致患者大脑缺氧缺血,从而引起颅内血流动力学改变,诱发心脑血管病[1]。发生颈动脉狭窄时,由于血管壁出现斑块聚集,造成血液流经该狭窄部位时血流量受阻甚至完全阻塞。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罹患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性明显更高,采取积极手段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2]。现阶段,颈动脉重度狹窄主要采用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甚至彻底治愈该疾病。有研究表明,即使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采取有效方法控制病情后,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血管内皮化情况可能仍然存在,2年后出现再狭窄的概率依然较高。因此,预防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及防止动脉血管再狭窄是治疗后期的重要目标[3]。本研究选取8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氯吡格雷对患者术后血小板功能及再狭窄的影响,以进一步降低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3月—2022年3月保定脑血管病医院收治的8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23例;年龄48~70岁,平均年龄(52.37±3.95)岁;合并高血压20例、合并高脂血症10例。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52.87±3.87)岁;合并高血压19例、合并高脂血症11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颈动脉狭窄范围>70%,并经脑血管造影及超声检查证实;均在该院接受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治疗;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脏器及其他原发性疾病者;患有急性胃溃疡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妊娠及哺乳期者;意识障碍者;精神异常,无法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2 方法

术前患者进行血常规、凝血、肝功能等常规检查,采用Cordis公司生产的Precise自膨式支架植入患者体内。对照组术前口服阿托伐他汀(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R97412,规格10 mg),20 mg/次,1次/d;口服阿司匹林(北京拜耳医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DJ335531,规格100 mg),100 mg/次,1次/d。研究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用药同对照组;口服氯吡格雷(杭州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6A723,规格75 mg),75 mg/次,1次/d。2组均在术前5 d开始服用药物,术后按照相同剂量连续服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血清凝血因子指标。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免疫比浊法对血清D-二聚体(DD)水平进行测定,采用凝固法原理对纤维蛋白原(FIB)水平进行测定。(2)血小板活化指标。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早晨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利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P-选择素水平。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检测方法参照GURBEL P A[4]的做法。(3)血小板聚集指标。于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4)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颈动脉再狭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凝血因子指标

2组术前DD、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DD、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血小板活化指标

2组术前P-选择素、PAC-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P-选择素、PAC-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血小板聚集指标

2组术前MAR、sCD40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MAR、sCD40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再狭窄发生情况

研究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逐渐增多,颈动脉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达1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颈动脉狭窄的首要危险因素,占90%以上。患者自身发育及免疫等方面的血管性病变也是导致颈动脉狭窄的重要因素。防治颈动脉狭窄对于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5]。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症状一般随病情进展而加重。轻度及中度狭窄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往往容易忽视,导致患者颈动脉重度狭窄,出现明显的头痛、头昏、强烈的眩晕感及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者会诱发脑缺血、脑梗死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6]。

目前治疗颈动脉狭窄采用控制疾病危险因素、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控制疾病危险因素主要建议患者适当运动、合理饮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药物治疗主要采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药物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手术治疗主要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介入治疗主要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其中,控制疾病危险因素和药物治疗适用于颈动脉狭窄程度较轻的患者,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适用于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是目前临床唯一可对患者管腔及血流进行重建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不需要全身麻醉的优点,可以去除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近年来被患者广泛接受[7-8]。但部分患者术后易出现再狭窄,其发生可能与术中患者血管被撑开、凝血功能及抗感染反应被激活有关。因此,术后抗感染、抗血栓制剂的应用有利于防止术后血栓形成及预防再狭窄。现阶段,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主要采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预防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疾病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被临床广泛应用。

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由于术中血管被撑开,机体炎症反应及血小板被激活,损伤的内皮细胞释放凝血因子和纤维结合蛋白,导致血小板聚集,从而引起血栓形成。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期再狭窄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监测血小板的各项功能指标对于反映患者術后恢复情况有重要作用[9]。DD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主要反映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可作为有无继发性纤溶及血栓形成的指标。FIB是一种急性反应蛋白,可作为炎症因子促进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液黏滞性及外周阻力,促进红细胞黏着及血栓的形成,可作为反映血液高凝状态的标志物。FIB也可作为动脉硬化活动性的标志物。P-选择素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选择素,在机体炎症反应及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是血小板活化程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PAC-1作为免疫系统负调控因子,可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特异性识别糖蛋白Ⅱb/Ⅲa,是反映患者血小板活化重要标志。CD40L自α颗粒释放,入血形成可溶性的片段,称为sCD40L,可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稳定血小板的聚集。

胆固醇是形成动脉斑块的主要“原料”。阿托伐他汀是一种抑制胆固醇合成、调节血脂的药物,能够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从而降低胆固醇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进程,延缓斑块的增长速度[10]。阿司匹林为单一机制控制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来阻碍血小板活化,起到祛聚作用,从而抑制颈动脉栓塞[11]。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血清因子凝血指标、血小板活化指标及血小板聚集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氯吡格雷是新型的噻吩吡啶类药物,可通过双重机制抑制血小板活化复合物活化,能够抑制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与ADP受体结合,同时抑制ADP介导的Ⅱb/Ⅲa,从而阻止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氯呲格雷可阻断血小板激活后的级联放大反应,通过双重机制抑制血小板活化[12]。目前,使用氯吡格雷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低于阿司匹林,但对于近期有活动性出血或者存在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此药。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后,可以有效抑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血栓的形成,改善凝血功能,预防再狭窄的发生。

综上所述,氯吡格雷可以抑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术后血小板聚集,通过双重机制抑制血小板活化,利于预防血栓形成,还可抑制炎症因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减少术后再狭窄情况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周伟坤,黄根林,邓欣欣,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介入术中的应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11-15.

[2] 张丽,巩晓英,王继恒.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及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J].贵州医药,2019,43(12):1945-1947.

[3] 范承哲,张楠,梁林,等.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分期治疗后院内并发症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22,19(3):167-174.

[4] GURBEL P A,BLIDEN K P,ZAMAN K A,等.氯吡格雷加依替巴肽抑制血小板反应性:氯吡格雷加依替巴肽抑制血小板反应性(CLEARPlatelets)研究结果[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2005(9):39-40.

[5] 韩同磊,王诗颖,孙羽东,等.颈动脉重度和极重度狭窄的治疗策略和并发症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19,24(4):315-319.

[6] 李宏建.基线收缩压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与卒中复发风险的相关性[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21,29(8):640.

[7] 许济,田苗,陈斌,等.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1,16(7):751-753,760.

[8] 杨嵩,王建红,杨树,等.灌注相关的血清学指标在重度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后的变化及意义[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0,17(4):182-184.

[9] 徐伟干,岑锦明,符岳,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及氯吡格雷治疗对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和再狭窄的影响[J].临床急诊杂志,2020,21(4):304-307,311.

[10] 李非.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血管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效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81-82.

[11] 李涛,袁国良,马成彬,等.加味红龙夏海汤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对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粥样斑块、血脂和血清ET、NO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19):2983-2987.

[12] 郭平平,陈晓霞,王晓蓉,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抵抗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9,27(3):321-328.

(编辑:徐亚丽)

作者简介:邢美荣,女,本科,副主任医师。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
高强度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观察
CYP2C19和阿司匹林药物基因分型指导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1例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疗效探究
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45例临床分析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