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选择”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刍议

2024-04-24桂始馨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专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摘 要: “纲要”课专题教学目前注重史实讲授,琐碎且不能突出本课程的主题、主线及教学目的。本文借鉴史书纲目体之特点,主张以“四个选择”分别建四大专题,下设若干子专题,且以第一专题“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例,建议下设磨难与觉醒、中体与西用、改良与革命、民主与科学、师俄与建党五个子专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四个选择;专题教学;纲目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1-0132-05

作者简介: 桂始馨,金陵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史、历史文献(南京 211169)。

基金项目: 金陵科技学院校级教育教改课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改革与育人效果提升研究”(JYJG202312)

收稿日期:2023-04-2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版,以下简称“纲要”)内容丰富与课时有限的矛盾使专题教学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各种专题设置方案往往忽略了“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这一教学目的,即使注意到了,也基本淹没在琐碎的专题中。“纲要”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历史课,因此,专题设置上就应该突出其教学目的。笔者以为,“纲要”前九章可以“四个选择”分列四大专题,下设若干子专题,类似古代史书的纲目体,纲举目张,既突出了教学目的,强调了思政课的性质,亦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课程结构与内容。下面以第一专题“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为例,谈点不成熟的想法。

一、专题设计思路

“纲要”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阐述的便是“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此合为一个专题。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使中国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各个阶级、阶层开始向西方学习,探寻国家出路。这个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西方基督教原始教义以及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的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的理论与制度、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和科学态度[1]。故而,“中国人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科学”[2],也就是“经历了从器物——制度——文化渐次推进的过程”[3]。在器物、制度学习失败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知识分子将中国落后的根源归结于儒家文化,尝试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进行思想启蒙。正当新文化运动进行中,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学习马克思主义,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从这几个章节来看,第一章重点讲述的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囊括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经济技术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百日维新,第三章详述学习西方共和制度的辛亥革命,第四章前两节涉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显然,在设置各子专题时,不能拘泥于教材的篇章结构,而应大胆创新。第一章可以设置一子专题,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背景;第二章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合为一子专题,乃器物上的学习;第二章戊戌变法、第三章辛亥革命合为一子专题,即制度上的学习;第四章新文化运动设一子专题,是为文化上的学习;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合为一子专题,中国人民最终选定了马克思主义。

关于太平天国起义与洋务运动合为一子专题,有必要作进一步说明。太平天国虽然学习西方基督教原始教义并创立拜上帝会,对儒家文化造成了巨大破坏。但正如有学者指出,“洪秀全们不仅没有全盘否定儒教文化,而且还积极肯定并力图汲取其中的政治伦理道德的内容”[4]。太平天国承袭了中国古代历次农民战争“奉天承运”“改朝换代”“太平救世”的变革思想模式,极力使“儒为己用”,援引孔孟儒家思想以及程朱理学思想,为自己的教义、政策宣传等说教服务[5]。洪仁玕制定《资政新篇》并获洪秀全批准颁行,提出了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美好蓝图,但并没有付诸实行。实际上,太平天国在近代学习西方的历程中最重要的意义是经济技术方面的。太平天国不仅购买使用洋枪洋炮,而且还学习仿造,用新式武器装备自己,率先走出了军事近代化的第一步[6]。因此,太平天国与洋务运动是一脉相承的,合为一个子专题合情合理。

此外,各个子专题应突出重点内容,不需要面面俱到,否则有喧宾夺主之憾。“纲要”教材涵盖了1840年以来180余年的历史,内容极为丰富,然40多个课时,根本不可能将所有知识点讲一遍。因此,可以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讲深讲透重点与主旨即可。

二、专题教学方案

根据上述设计思路,本专题可设五个子专题,即磨难与觉醒、中体与西用、改良与革命、民主与科学、师俄与建党。

(一)子专题一:磨难与觉醒

本专题重点讲述中华民族因列强侵略所遭受的磨难及中国人民的觉醒历程。磨难方面,教材第一章第二节分别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作了全面说明,但内容上有交叉重复之处,如控制中国海关,先后出现于“政治控制”与“经济掠夺”部分,“军事侵略”下的屠杀中国人民与“政治控制”下的镇压中国人民反抗均属残害中国人民,“军事侵略”下的勒索赔款与“经济掠夺”皆为列强抢掠中国财富,学生不易掌握。笔者以为,可以从破坏中国主权、残害中国人民、控制中国内外政策、抢掠中国财富、摧毁中国文化五个方面讲述。

破坏中国主权包括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把持中国海关、享有领事裁判权等,残害中国人民主要为屠杀中国人民和镇压中国人民反抗,控制中国内外政策则重在阐述收买代理人的基础上说明列强控制中国内政、外交的情况,抢掠中国财富指勒索赔款、劫掠珍宝文物、控制通商口岸、商品倾销与资本输出、操纵经济命脉,摧毁中国文化须讲明列强利用宗教进行文化渗透并为侵略制造舆论。

中国人民的觉醒历程即简要介绍近代中国人民反思的大致情况及经济——制度——文化这一学习过程,引出后面四个子专题。

(二)子专题二:中体与西用

本专题主要讲述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对西方经济技术的学习。太平天国虽学习西方基督教原始教义创立拜上帝会,但也积极肯定并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同时,通过购买、仿造以及缴获,太平军拥有了不少的洋枪洋炮,掌握了一定的近代军事技术,军事近代化走在了清军的前面[6]。曾国荃率湘军围攻天京时,曾感叹道:“贼之火器精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子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两万杆,所以此次殒我精锐不少,伤我士卒不少。”[7]甚至外国侵略者亦饱受太平军洋枪洋炮之苦,法国海军少将卜罗德、洋枪队首领华尔、法国海军参将勒伯勒东等皆被太平军击毙,故曾国藩曾言:“夷人之畏长毛,亦与我同。”[8]对于太平军使用洋枪洋炮之史实,教材并未提及,故需充分利用现有研究成果挖掘材料,方能向学生讲述清楚。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地主阶级政治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充分见识了洋枪洋炮的威力,从而开始兴办洋务以图富国强兵。洋务派在不触动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前提下,兴办军工民用企业、创建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旨在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办洋务三十多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然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富国强兵的梦想破灭。在失败的硝烟中,中国人痛定思痛,意识到不改变封建制度和文化而仅仅学习经济技术,并不能为中国摆脱贫弱找到出路,自然引出“改良与革命”子专题。

(三)子专题三:改良与革命

本专题主要讲述效法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改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革命。君主立宪的政治改良包括戊戌变法和清末的预备立宪。

在甲午战败的硝烟中,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通过公车上书、著书立说、办学堂、设学会、办报纸,积极宣传变法思想,终使光绪帝下决心变法。在103天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政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然并无君主立宪的影子。对此,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藉此分析维新派存在的问题及变法最终的失败。随后引出清末新政中的预备立宪。

清末新政期间,因内外交困,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清廷不得已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9年预备立宪期。随着革命形势日益高涨,清廷仓促实行宪政,却推出了皇族内阁,令各方大失所望,清廷统治已不可持续,自然导入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建了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为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纲领既有革命性,亦有不足之处,应挖掘材料加以说明。经过不懈努力,辛亥革命终于成功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从政权组成人员和颁布的政策上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但其不敢反帝和维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亦反映了一定的局限性。

毛泽东指出,辛亥革命“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9]。南京临时政府仅仅维持了三个月时间,革命果实就被袁世凯窃取了。为了反对北洋军阀反动政权,维护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最后以失败告终。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先进的中国人需要继续探索,寻找新的出路。

(四)子专题四:民主与科学

在回顾改良与革命的失败中导入本专题。本专题主要讲述新文化运动,重点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民主与科学,即思想革命。应挖掘材料,讲出深度。这里须向学生讲明,新文化运动始于反儒学,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而是“猛烈、坚决地批判有着悠久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文化”,包含三个层面,即政治层面上批判孔子为帝王专制的“护符”、思想层面上批判孔子为思想专制的权威、个人层面上批判孔子之礼为伦理专制的先导[10]。

其二,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即文学革命。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革命,陈独秀呼吁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认为“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命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倡导文学革命[11]。

其三,提倡改造国民性。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源在于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因而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揭露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民性改造的方向——坚持个人主义,追求独立自主的人格[12]。

其四,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怀疑。李大钊早在1916年就指出:“代议政治虽今犹在试验之中,其良其否,难以确知,其存其易,亦未可测。”[13]68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使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产生了怀疑,从而对先进的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引出下一子专题。

(五)子专题五:师俄与建党

本专题重在讲清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其时马克思主义是与其他西方思想一同传入中国的。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比较,尤其是一战所反映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危机使他们产生了深刻的怀疑,正如李大钊所说,“此次战争,使欧洲文明之权威大生疑念,欧人自己亦对于其文明之真价不得不加以反省”[13]565。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马克思主义更有吸引力,“欧洲大战酿成荒乱的现象,这种荒乱的教训及荒乱复兴的预防,使人发不可不急谋改造的深省。改造的新局面,必为带着社会主义的倾向的局面,是确切无疑的”[13]610。

由于马克思主义在革命理想、革命方式、革命动力、革命机制等方面的大原则和观念契合了中国的革命形势与社会状况这样的“具体实际”,自然成为时代的选择[14]。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中国共产党成立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专题设计意义

自2010年开设“纲要”课以来,专题教学一直是讨论和实践的热点问题,专题设计可谓百花齐放。该课程教材从2005版到今天的2023版,共有九个版本,除第十章后面增加最新内容外,前九章没有多少变化。关于前四章,或依教材章节设置专题,如白凤玲主张设置外国入侵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试验及失败、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四个专题[15],赵付科主张设置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辛亥革命——民族复兴征程上的一座里程碑、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四个专题[16];或对部分章节进行拆分,如张向红将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拆分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三个专题[17],张秀阁将第二章拆分成农民阶级的抗争与追求、地主阶级的自救及其结局两个专题,并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合为一个专题[18];或对部分章节进行合并,如将第二、三章合为一个专题,袁飞题作“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19],张波题作“中国有志之士的早期探索”[20],彭文峰题作“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探索为什么会失败”[21];亦或散见于其他专题之中,如张春波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设计三大专题,即政治文明的跨越、经济成长的选择、文化变迁的角逐,前四章相关内容拆散归入各专题之下[22]。从来没有人将前四章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专题,向学生讲透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

前人在专题设计时,往往重视史实的讲授,忽略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虽叶建曾提出要将教材编写目的融贯于专题设计理念之中[23],但应者了了。金智学等是最早将教学目的融入专题教学设计的,紧扣“三个选择”(2013版以后为“四个选择”)设置专题,将全书整合为五大部分,即“一导四编七讲”,其中“四编”之第一编历史的选择(2讲),涵盖前三章及中编综述部分,分析比对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探索过程[24]。仅就前三章与中编综述去分析比对全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探索过程,是无法说清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后张树焕提出以“四个选择”为旨归统摄专题设置[25],但并未说明如何设置。张春波等虽以“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专题为例,讨论了教材主线与教学主题的契合逻辑[26]。但这一专题仅局限于第四章,无法说清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来龙去脉。

笔者将“纲要”第一章至第四章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合为一个专题,紧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教学目的,依器物——制度——文化渐次推进这一脉络,向学生展示了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艰辛而又必然的历程,具有一定的开创之功。

四、结语

目前,“纲要”课专题教学注重史实讲授,琐碎且不能突出本课程的主题、主线与教学目的。笔者尝试借鉴史书纲目体之特点,由大专题统辖子专题,纲举目张,结构清晰。“纲要”课之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学习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故为突出教学目的,以“四个选择”分别设四大专题,下设若干子专题,使本课程思政课之性质突显,有利于学生总体把握教学内容,更容易做到入脑入心。笔者以“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专题为例,阐述了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更多同行参与讨论。

[参 考 文 献]

[ 1] nbsp;胡滨.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及其特点[J].文史哲,1991(6):61-62.

[ 2]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398.

[ 3] 杨丽萍.从“向西方学习”到贡献“中国方案”:中华民族的伟大飞跃[J].兰州学刊,2018(5):16.

[ 4] 简明.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J].湖北社会科学,1991(12):45.

[ 5] 刘学照.太平天国与传统文化略议[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103-105.

[ 6] 苏苑.太平天国是向西方学习的先行者[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1):76-77.

[ 7] 曾国荃.八贤书札[M].上海:大达图书供应社,1933:86.

[ 8] 曾国藩.议复调印度兵助剿折[M]//曾国藩全集·奏稿四.长沙:岳麓书社,1987:2154.

[ 9]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64.

[10] 陈卫平.新文化运动反传统之辨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21.

[11] 陈独秀.陈独秀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05.

[12] 崔玉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述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7.

[13]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14] 王若磊.近代中国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2,24(1):10-14.

[15] 白凤玲.对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几点思考[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0.

[16] 赵付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设计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117-118.

[17] 张向红.宁夏师范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初探[J].文教资料,2009(31):191.

[18] 张秀阁.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教学的思考[J].历史教学,2021(14):70.

[19] 袁飞,马彩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专题法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2013(4):96.

[20] 张波.专题讲座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实效性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7):129.

[21] 彭文峰.优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组专题教学的几点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36.

[22] 张春波,石璐璐.基于教学递进视角下的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设置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87.

[23] 叶建.再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中的教材体系转化问题[J].文教资料,2011(10):191.

[24] 金智学,耿彦纯,赵海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医教育EGM,2013,32(6):36.

[25] 张树焕.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专题化教学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9):73.

[26] 张春波,张彩莲,苏鑫.“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主线与教学主题的契合逻辑——以“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专题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80-183.

Thematic Teaching ofthe “Four Choices” Integrating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 case of “Why did history and the people choose the Marxism”

Gui Shixin

Abstract: "The thematic teaching of the cours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focuses on teaching historical facts currently. It makes the teaching content trivial and cannot highlight the theme, main line, and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paper draw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endium body, and advocates creating four major topics based on the “Four Choices”. Under each topic, several sub topics are set up, and the topic of “Why did history and the people choose the Marxism” is taken as an example with five sub topics. These five sub topics are hardship and awakening,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use, improvement and revolution, democracy and science, studying Russia and building the party. Overall, this setting has certain posi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 Four Choices; thematic teaching; compendium body

责任编辑:李晓春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专题式教学探究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专题式教学探究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人物说史
高中物理专题教学的组织策略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树立唯物史观
中国境遇视野下的《外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新思路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