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2016-06-08王升丽
王升丽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独具优势,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创新教学方法;树立“大历史观”,实施“两个通”;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做到“两个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育;教学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灵魂和标尺,它指明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形成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公民的根本目标,这不仅是国家的根本目标,也是学校教育的终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在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仅关系到自身素质的发展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是由“纲要”课程内容的特殊性决定的。
1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首要回答的问题,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展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自己道路的历史画卷。
自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起来。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没有完成“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五大报告)这两大历史任务。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通过二十八年的艰苦斗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又进一步提升为社会整体观念性的上层建筑,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向世界人民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通过“纲要”课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一历程,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得以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坚信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只有坚持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统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发展方向,这也是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前提。
2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1 开展理论专题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就是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主线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国富民强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伟大实践,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探索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中华民族腾飞的历史。“爱国”、“民主”、“富强”、“自由”与中国人民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的进程非常契合,教师以这四大价值观作为切入点,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精选教学内容,实施理论专题教学。《纲要》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重点讲授爱国和民主的内容,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重点突出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面融入“富强”、“自由”、“和谐”、“文明”等内容。
2.2 开展实践教学,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充分利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开展实践性学习活动,如参观、考察、访问、和调研等;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为“纲要”课的社会实践基地,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结合教材内容,通过红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对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调研,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改革创新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强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当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有实践教学的计划、目的和具体步骤。实践教学可以增强“纲要”课教学的现实感、使命感、针对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2.3 开辟“微课堂”,利用网络交流平台,构建价值观教学的“全域平台”
利用微信、微博、飞信、QQ群等网络交流平台,构建“微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围绕课堂教学,同学们可以畅谈心得体会,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对于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上传图片、文字、视频、发帖讨论等形式,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开设《纲要》专题教学网站,教师可以上传各种教学资源,如PPT、历史图片、各种纪录片、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这样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立体,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搞好引导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传播正能量,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地抵御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提高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2.4 采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中国近现代史是当前史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侧重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方面的教育,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而且还深入的了解国史和国情,自觉养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使他们能科学地把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将个人成长自觉融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当中
3 树立“大历史观”,实施“两个通”,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大历史观”是一种宏观视角的研究历史的方法,强调用较长时段来观察历史,注重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和世界多样性的研究,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军阀割据、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等,“大历史观”的运用可以把古今中外相关连的主题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态势和特点,了解当今社会的来龙去脉,把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联系起来,并进一步看清中国未来发展的趋向。运用“大历史观”实施教学,要注意贯彻“两个通”的原则,即:古今通、中外通,有助于形成清晰的脉络,使历史变得更加明晰,更加包罗万象,形象而易于理解,让学生兴趣倍增,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只有从这样通贯古今的历史意境中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认知,大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历史必然与历史智慧,才能真正践行这一体系。
4 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做到“两个结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当今我们处于一个文化多元、信息海量、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无疑增加了价值观教育的复杂程度和难度。受“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事件的影响,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价值迷茫和困惑。教学一定要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注意有的放矢,有针对性,不回避问题,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教师要从历史的客观实际出发,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方法论观察历史,明辩历史是非,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要做到“两个结合”,即史与论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史与论结合指既要讲授历史知识,又要传授政治理论,作到史和论的有机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即通过回顾百年近代中国的屈辱史,使学生明白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而这种反抗斗争和选择的过程,和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目标和进程是一致的。基于这种正确认识之后,学生才会体会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潜移默化中既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又实现了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内化和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1]杨军.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的历史文化载体——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7).
[2]曹景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4(5).
[3]赵玲.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阈下推动中国梦“三进”的若干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4.
[4]李泽昊.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
[5]刘佰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若干问题的思考[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6]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05-03-02)[2015-01-16]).
[7]李映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艺术[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