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价值与践行路径
2024-04-24查艳王晓东
摘 要: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充分调动并发挥乡村社会中固有特色资源作为内生、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民俗体育是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是原生态的身体运动,是根植乡土的社会活动,是盘活乡村的重要动力,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以池州傩戏为实践考察案例,认为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应以文化底蕴为根基,发挥文化驱动为进路。其具体践行路径为:把握民俗体育的文化为内核,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立足民俗体育的健康功能,以推进乡村全民健康;发挥民俗体育的组织功效,以维系乡村公序良俗;发展民俗体育的产业要素,以实现乡村经济繁荣。
关键词: 民俗体育;乡村振兴;池州傩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1-0066-05
作者简介: 查艳,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俗体育文化;王晓东,安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民俗体育文化( 安徽 安庆 246003)。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休闲体育融入农村社区文化的路径研究”(SK2021A1012);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皖江民间民俗体育文化与乡村治理融合发展研究”(2022AH051004)
收稿日期:2023-10-11
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曾经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的城乡差异问题逐步得到缓解。但是整体而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仍然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最大最充足的底气依然在农村[1]。为此,国家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国家战略之一,用以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进而推动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在此背景下,若要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愿景,需要充分调动并发挥乡村社会中的固有特色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的、多元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民俗体育作为根植于传统乡村社会的重要文化类型,伴随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而演进,构成了传统文化的主体根基之一,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精神源泉。近年来,随乡村振兴议题的持续升温,此背景下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增多,其中主要集中于包括民俗体育融入乡村振兴及乡村治理 的机制与路径探究[2,3],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及解决策略探讨[4],民俗体育推动健康村镇建设的机制解析[5]等宏观性理论研究。然而,真正要解决民俗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和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仅局限于宏观层面和理论分析难以解决当前研究的落地问题。毕竟,不同地域的民俗体育文化形态各异、特征有别,在现实中的传承与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基于上述,本文将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以池州傩戏为例,探讨民俗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及其融入乡村振兴和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践行路径。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民俗体育的价值解析
(一)民俗体育是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
民俗产生于人类的日常生活,是“某个地区或民族中的大众所创造、共享和传承的生活文化”[6]。人类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因而民俗活动伴随明显的身体文化特征。身体符号的直观认识和体验并融入民间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的身体运动构成了民俗体育的形态,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推进了民俗体育的历史进程。
作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民俗体育同样不是形成于一时一日,而是人类社会群体于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并传承的以身体运动为载体的民俗文化[7]。从人类早期图腾崇拜、宗教行为、巫术仪式等行为开始,非生产性的身体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关联,表达着一个地域族群对于风调雨顺、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等的热切追求。这些身体行为的价值指向性经历了千年的传承与演进而发生过相应转变和迁移,但民俗体育仍然会在时令节庆、祭祀风俗、庆典娱乐等场域呈现,体现出了独有的中华文化特征。民俗体育文化的主体形态特征和整体价值内涵与绵延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样,赓续有序、连绵不断。
(二)民俗体育是原生态的身体运动
民俗体育运动的原生态本真状态既缘于客观的自然地理环境,又因为主观的人文意识形态。从体育文化类型来解读民俗体育,其归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文化特征上与西方体育文化有着显见的差别。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族群生活习俗、民俗风情、体质条件、宗教信仰等之间有着相应的区域和族群风格。各具区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互相交流和互相融合,构成了绚丽多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8]。在不同的区域与族群,民俗体育文化因区域文化和族群风俗等熏陶,往往带着明显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等特征。但整体而言,中国的民俗体育文化秉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和谐、中庸、自然的核心理念,因此,民俗体育文化中有竞技形态,却并不推崇竞争;有健身意识,却并非价值主旨;有锦标追求,却并不唯利是图。概言之,民俗身体活动的生成、过程和结果以及民俗体育文化的物质、制度和精神都呈现出一以贯之的原生态特性。
(三)民俗体育是根植乡土的社会活动
民俗体育展现的时空与传统重大节庆、祭祀祈福活动等民俗性、乡土性的社会活动密不可分。换言之,民俗体育活动不同于普通的个人身体行为,而是具有组织性的自发群体行动。无论是由农耕文化孕育,还是自游牧文化萌生,民俗体育文化作为民俗的重要内容,往往沉积着地域族群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历史记忆和共同体意识。
在民俗体育活动过程中,总是伴随一系列古朴、传统、神圣而又相对定型、程式化的礼仪——互动仪式,用以形成或维系特定的社会关系[9]。同一地域或同一族群的民众参与到民俗体育活动中,以身体运动表达出对于乡土情感的认同、族群意识的强化,进而确定彼此的社会关系,厘清各自的社会角色,无形中发挥出维持基本社会秩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推动乡村自行治理等延伸功能。即便是新的社会条件下,民俗体育的活动形式、价值取向、组织方式、社会功能较以往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但节庆、祭祀等时空场域以及传统民俗基本内涵的保留,仍然令民俗体育文化保存着自身的特色。在乡土气息浓郁的地域,在传统的节令,由特定的群体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既是身体技能展现的舞台,也是集体情感宣泄的途径,同时更是共同体精神交流的纽带,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栖性,因而它是根植乡土的社会活动。
(四)民俗体育是盘活乡村的重要动力
在迈入新时代后,与国家城镇化建设和城镇经济发展大踏步向前相对应的,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正迅速走向没落甚至终结的现实[10]。然而,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生态来看,“消灭”乡村绝不可取,因为乡村并非可有可无,反之它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关键根基,是构筑生态文明的基本单位,是传承农耕文化的牢固载体,是留住美好乡愁的情感维系,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压舱巨石。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全面认识到了乡村的突出价值和重要功能。
从民俗体育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来看,精彩纷呈的民俗体育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吸引旅游和投资文化产业,进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民俗体育的组织和参与既体现了大众性的特点,但同时也少不了乡村能人和精英的推动作用,活动过程中从一定程度上盘活了乡村的人力资源;民俗体育作为鲜活的文化形态,物质取材多绿色环保,运动方式“接地气”、有温度,组织形式重传统、讲情感,总之,民俗体育能够朴素且自然地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有机统筹。由此可以看到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潜在功能和独特优势。
二、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叙事
(一)文化底蕴:傩戏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根基
“池州傩戏”是流行于安徽池州地区的傩戏类别。池州为安徽省辖地级市,古称秋浦,自唐武德四年(621年)设州置府,迄今已逾1400多年。城 市地处安徽南部,长江南岸,与省内安庆、铜陵、芜 湖、宣城、黄山等市及江西省东北部毗邻。池州傩戏起源可追溯至原始时期的宗教图腾崇拜、祖神崇拜和文化英雄崇拜,含傩舞、傩戏、傩仪等傩事要素。活动中,表演者佩戴面具、高嚎唱吼,同时伴随跳动、奔走、武打等身体动作,表达着驱鬼逐疫、消灾禳福、娱神通灵等价值诉求,被称为戏曲的“活化石”,受到戏曲界、舞蹈界、音乐界、美术界等学术领域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从其身体运动的形式和内容出发,体育学术界将傩戏归类于民俗体育文化,开展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与江西的“中村傩”,湖南新晃的“侗族傩”,湖北鹤峰的“鹤峰傩”等相比,“池州傩”除原始的巫祝祭祀内涵外,还融入了关于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历史叙事,保留着相对原生态的传统中原文化底色。池州傩戏的活动过程往往以一宗族一姓氏为主要单位,活动地点则为宗族祠堂之中,靠各宗族“口传心授”,世代相袭,至今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11]。例如,贵池梅街一带的傩戏,依托宗族社祭,以宗祠为活动空间,风格古朴、形式原始,傩事一系列重要活动安排在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之间,傩仪过程隆重、复杂,傩舞热烈、古拙,傩戏质朴、生动。在此期间,乡邻于夜间集会在宗祠中,在傩事过程中焚香、跪拜、祈祷,表现出对超自然力的敬畏和崇拜,对祖先的缅怀和感恩,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正月十五当天,梅街的“姚街姚”“茶溪汪”“南山刘”“西华姚”“南边姚”“荡里姚”等以姓氏宗族为组织单位的傩队会共同前往附近青山庙旧址“朝庙”,延续这一肇始于明代的仪式,从而完成年度傩事大祭。除“文革”期间因特殊原因有过短暂停止外,傩戏活动一直开展,是当地人一年中的“大事”。
因为池州傩戏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在国内外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已经成为池州文化的重要品牌。池州早在1987年2月便召开了“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大批的专家学者深入山村考察调研,其间产生过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有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也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基础,加之政府在文化政策上的扶持,2006年,池州傩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池州傩”的影响力逐步超越池州当地,受到北京、上海等地的演出邀请,更于2000年8月走出国门在新加坡演出,其后又出现法国、韩国等地的重大表演活动之中。
(二)文化驱动:傩戏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进路
首先,以傩戏为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池州从政府到民间,也已充分考虑到了傩戏作为池州影响力最大且普及程度最高的一项民俗体育文化所能发挥的重要能量。贵池政府出台了《贵池区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充分重视和利用传统文化优势,实现乡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传承相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其中重点关注到了傩戏为代表的乡村“非遗”文化新业态。在政府引领和支持下,池州梅街、刘街、姚街、茅坦、墩上等地傩戏传承有序,活动开展有声有色,是当地民间喜闻乐见的乡村民俗活动。除春节期间的传统傩事活动外,池州市、区、县及多处乡镇、村部都建立了傩戏传习所,配备了不同层次的傩戏传承人。傩戏已经不只是各族群的节庆活动和祭祀传统,其特有的身体运动方式、富有特色的唱腔、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独特的精神内涵等令其演化为池州极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文化标识。在民间,池州乡村中自发组建成许多傩戏团队,他们利用农闲时间进行学习、排练,由傩戏非遗传承人负责教学和组织工作,将古老的传统技艺以“民俗体育进校园”的形式传授给了青少年群体。这样的传承工作,一方面,为春节期间各族群的傩事活动开展打好前期基础;另一方面,也让傩戏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重要元素。傩戏不仅出现在了政府组织的各类文艺表现活动中,也让其成为乡村社区傩文化广场上普通大众参与其中的日常文娱内容。
其次,以傩戏的多元功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需要发动乡土社会的一切能动力量,同样也要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傩戏既能娱神祈福,也可悦人健体。池州傩戏《打赤鸟》《舞回回》《舞伞》《舞滚灯》等剧目中吸收了民族传统体育中赛马、角抵、打鬼戏、踩高跷等动作要素;而跳傩驱逐表演里人们舞刀、弄剑、持棍、操戟,做出的蹲、踢、抓、打、扑、追、击、舞、砍、蹦、跳、旋、摔、掼等一系列身体动作技术,其中的对称、平衡、节律、对抗、技巧等包含着原始性、隐形的体育锻炼[12],是理想的全民健身推进路径。傩戏既是民俗文化,也是绿色产业。扎根于农耕乡野的傩戏及傩文化,其乡土原生态气息和传统异质化特征吸引了大批旅游观光者、摄影爱好者、学术研究者等的到来;池州多地以傩戏为文化元素开发出了傩戏卡通面具、玩偶等相关的文创产品,为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增添了动能。傩戏既是传统礼仪,也有组织功能。傩戏及相关活动虽由官方机构推动,但主要还是依靠民间组织,发挥的是地方能人和精英的主观能动性;由于傩文化扎根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傩戏活动的民俗性和群体性的特征其实又在满足群众娱神敬祖的需求的同时为乡村民众搭建了一处乡土认同、族群认同的情感空间,从治理层面展现出了民俗体育的特殊功能。作为民俗体育文化,傩戏能够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许多力量。
三、民俗体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践行路径探析
(一)文化为核:以民俗体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的灵魂与核心在于乡村文化的振兴。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持的是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的深刻认知和理解,以此来增添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推动包括乡村振兴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的稳步实现。
文化自信反映于体育层面,则要人们认识、了解包含民俗体育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脉络、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进而将之弘扬并创新传承下去,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民俗体育不只是身体上的有形动作,它更是一种融入了礼仪、规范、价值观的“无形文化”[13]。池州傩戏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池州民俗文化的重要标识,成为当地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推动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乡村振兴发挥了能量。由此可见,乡村振兴应重视民俗体育的核心价值,从文化传承的高度去真正认识民俗体育的重要性,将文化作为民俗体育创新传承与现实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以保证其保护与开发的并行不悖,发挥出民俗体育作为文化的“有形”与“无形”功能,实现民俗体育传承发展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相得益彰。
(二)健康为本:以民俗体育推进乡村全民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根本基石。新时代,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体育强国的建设,乡村振兴的实现都少不了人的身体健康。乡村社会曾经是全民健康的“低洼地”,但是“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只有乡村振兴与全民健身的有效融合,才可以赋能乡村振兴更大力量。
尽管民俗体育并不像西方竞技运动那样强调竞争和锦标,其运动方式也相对更为温和、简易,但民俗体育的本质属性注定其在健身锻炼上的大有可为。民俗体育是乡村社会民众自小耳濡目染和亲身体验的运动方式,场地、器材等多生活化、日常化、生态化,易学习、易掌握,非常适合在公共体育服务相对落后的乡村开展。而事实上,从此前传统龙舟改造为竞技龙舟,土家“摆手舞”改编为广场舞的实例,到如今池州傩戏进入校园体育和全民健身领域的尝试,都可以证明民俗体育在推动乡村居民身体健康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的社会大背景下,傩戏等民俗体育应当被纳入到地方全民健身发展计划之中,合理借鉴现代竞技体育的做法,打造相应的健身运动比赛规划与方法[14]。让民俗体育进入乡村社会活动、走进乡村学校体育课堂,在实现民俗体育活态传承的同时,发挥其推进全民健康的价值功用,为乡村振兴打下良好的民众健康基础。
(三)组织为基:以民俗体育提升乡村公序良俗
体育作为一种关联性极强的社会现象,民俗体育的组织治理本身可以助力构建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15]。千百年来,民俗体育在千年传承进程中,社会民间组织一直是其主要的推动力量。即便当前,国家政府也更多只是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引导来确定民俗体育的地位和方向,民俗体育传承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依然倚重社会和行业的民间组织。
民俗体育社会民间组织的“话事人”多由乡村熟人社会中德高望重的乡村“能人”“贤人”承担。在组织和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地域或族群中关于社会规范、处事原则、规则意识等等往往会纳入到民俗体育的互动仪式、禁忌事项、活动准则等之中,民俗体育活动既是身体运动,又是乡村公序良俗的宣教活动。傩戏中对于人物角色及故事情节的设定、活动场地和时间的选择等,已经将家族中长幼尊卑的社会地位和对世俗生活中恶善行为的价值观念表达出来。池州茅坦杜氏“祭茅镰”、梅街六宗族的“青山朝庙”等,不仅是地方傩戏的群体活动,更是在特定的乡土空间中,由傩会牵头举办的组织化的共同体集体行动,其中积聚的情感正能量对于乡村治理有积极的意义。在社会法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民俗体育及其民间组织仍可发挥其社会“软”治理的功效,在自治、德治层面发挥功效,以文化治理、情感治理等作为乡村社会“硬”治理的有效补充,以更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四)产业为要:以民俗体育实现乡村经济繁荣
现阶段,体育产业在我国产业经济领域所占位置表明其发展前景相当广阔。新冠疫情发生前,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实际增速达到了16.5%;后疫情时代,随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必然重回高速发展[16]。“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7]。现实条件下,乡村振兴将不可能不考虑以民俗体育为代表的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问题。
民俗体育产业经济发展同样远景无限。只要能够把握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核,以民俗体育产业创新为理念,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统筹考虑实际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把握相关政策优势,就可以打造出立足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池州傩戏文化产业当前方兴未艾,前途广阔。后期应当以“民俗体育+”来推进体育、农业、旅游、电商等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民俗体育文化体验、特色乡村旅游观光、民俗体育文创产品开发等产业链的打造,从而全面发挥出民俗体育在乡村经济振兴中的强大能量,乡村经济繁荣与乡村文化繁荣之间将会共同奏响和谐乐章。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将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民俗体育根植于传统乡村文化沃土,它既是乡村振兴的观照对象,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应正视池州傩戏等民俗体育作为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原生态的身体运动、根植乡土的社会活动以及盘活乡村的重要动力所具有的现实价值,以文化底蕴为根基,以文化驱动为进路,以推动乡村文化 振兴、推进乡村全民健康、维系乡村公序良俗、实现乡村经济繁荣为践行路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 考 文 献]
[ 1] "林宝金. 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N].学习时报,2022-08-17(1).
[ 2] 廖上兰,吴玉华,肖锋,等.民俗体育参与乡村治理的机制及路径研究[J].体育科学,2020,40(11):31-41.
[ 3] 崔涛.民俗体育助推乡村振兴价值审视与实施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1(12):58-65.
[ 4] 郭修金,代向伟,杨向军,等.乡村体育文化振兴的价值追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6):1-7+33.
[ 5] 覃英,白晋湘,朱福军.民俗体育发展与健康村镇建设的联动机制:逻辑关系、文化认同与推进路径[J].民族论坛,2022(1):112-120.
[ 6]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 7] 王晓东.村落民俗体育文化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功能——基于皖江宜秀龙舟竞渡的田野调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3):127-133.
[ 8] 方汪凡,王家宏.体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及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4):12-17.
[ 9]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6.
[10] 王露璐.资本的扩张与村落的“终结”——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本逻辑及其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7(5):15-20.
[11] 冯骥才主编.中国民俗艺术(汉族卷)[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6:438.
[12] 陈诚.池州傩戏的传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8:28.
[13] 周峰.以农耕成就引领乡村文化振兴[J].农村工作通讯,2022 (22):55-58.
[14] 吴玉华,汪淑玲.客家民俗体育现代转型传承发展的路径研究——以赣南客家民俗体育为例[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2,43(3):135-140.
[15] 郭子瑜,陈刚.体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逻辑前提、价值意蕴与推进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245(11):1-7+21.
[16] 谢陶.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评审专家王裕雄: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是主流趋势 体育场馆开发需“一馆一策”[N].每日经济新闻,2022-08-11.
[17] 孙志刚.加快发展乡村产业[N].人民日报,2021-02-25(9).
责任编辑:李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