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体育视角下凤阳花鼓传承研究

2024-04-24武亚军付明萍马建国

滁州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传承

摘 要: 本文分析探究了民俗体育视角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花鼓蕴含的多重民俗体育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凤阳花鼓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价值、全民健身的体育价值、“五育并举”的教育价值、地域特色的经济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承人的断层、传播方式的局限、民俗体育价值研究不足、社会关注度的缺乏等情况,是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的现代传承遭遇的诸多困境,值得我们警惕。通过挖掘历史、文化、体育价值,创新推广方式,探索凤阳花鼓与现代艺术、音乐、舞蹈、体育等的融合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凤阳花鼓,增强在年轻人群中的吸引力;培养传承队伍,开展数字化保护,保障老艺人、培养接班人,通过数字化手段,让凤阳花鼓成为民俗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标杆;创编广场舞,服务全民健身,创作具有凤阳花鼓特色的健身广场舞,使全民健身活动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文旅交融、五育并举,打造凤阳花鼓的文旅IP,依托高校智力资源,探索一条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合作的新路径,让这朵“东方芭蕾”之花更加绚丽地绽放。

关键词: 民俗体育;凤阳花鼓;传承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24)01-0060-06

作者简介: 武亚军,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理论;付明萍,滁州学院体育学院教授;马建国,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的发掘与创新”(SK2021A0692);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2022AH05108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党100年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历程与启示”(AHSKY2021D80)

收稿日期:2023-08-20

我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乏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民俗体育资源,是国家精神和文化的象征,也是构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凤阳花鼓是一项根植于凤阳民间的民俗文化瑰宝,融合了歌唱、舞蹈、演奏和表演等元素,其中舞蹈和音乐等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其重要的民俗体育价值,其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学者对凤阳花鼓的历史形态、文化价值,艺术表现、音乐舞蹈形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健身强体功能的内涵探讨和传承路径的研究相对匮乏。本文以民俗体育为视角,分析凤阳花鼓的多重价值、探讨传承困境、提出应对措施,对于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建议与参考。

一、凤阳花鼓多重民俗体育价值

(一)底蕴深厚的历史价值

凤阳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孕育了众多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其中凤阳花鼓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代表项目,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价值。明代史料《留青日札》(1572年序) 卷十九记载: “吴越间妇女用三棒上下击鼓,谓之三棒鼓,江北凤阳男子尤善。”《插秧妇诗》有书:“江北凤阳女皆务农,其夫讴歌击鼓。”又据《帝乡记略》(1594)刊本卷五“风俗”:“泗州(属凤阳府)农家之妇,则又执役田作,劳苦反倍于男。插秧之时,远乡男女击鼓互歌,颇为混俗。[1]”凤阳花鼓兴于劳动人民的田间劳作,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凤阳是明朝帝王之乡,《凤阳新书》卷5( 帝语篇第七),记载凤阳花鼓用于皇陵祭祀和朝贺赛飨。洪武七年(1374)在“钟离(凤阳古称) ”建中都皇城,朱元璋称帝后效仿刘邦恩泽沛县,诏谕惠政: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民徭赋[2]。当地人民通过凤阳花鼓的演出,感谢免除徭役的政策、记录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凤阳花鼓的发展得到了兴盛。

凤阳花鼓承载着传统价值观和文化内涵,传递着尊重、友谊、亲情、爱情等核心价值观。凤阳花鼓不仅在文化领域有影响,而且在社会上也发 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融合了当地特色和历史文化,通过鼓乐、舞蹈等形式,传承了凤阳地区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髓。凤阳花鼓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不仅体现了当地人民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热爱,也是凤阳地区丰富历史底蕴的重要见证。

(二)全民健身的体育价值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3]。促进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科学引导群众健身运动,切实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是全民健身的主要任务。凤阳花鼓是适合全民健身活动的民俗体育项目,运动人群广泛;以律动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强度适中的有氧运动,可有效提高有氧代谢能力和增强心肺功能;可在室内场地、露天广场公园运动,用于运动的花鼓和扇子成本较低,不受场地和经费的限制;能够发展运动者的耐力、柔韧性、灵敏度和协调性,改善体成分,塑造健康的体型。参与凤阳花鼓的锻炼,通过精准的动作、舞蹈和花鼓的击打,展现出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保持稳定的动作和节奏,塑造良好的体力和耐力;参与者需要密切配合,完成舞蹈和动作的编排,保持整体的协调与和谐,培养了参与者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例如皮球花、凤凰点头、飘飘步飘鼓条等舞蹈动作,对于改善肢体柔韧性和形体的流畅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4]。

随着《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颁布,清明、端午、中秋传统民俗节假日的回归,为民俗体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今天的凤阳花鼓是凤阳人欢度传统民俗节假日的重要项目,是人民表达对民俗文化的纪念、对民俗节日的庆祝和对农业丰收的祝贺。人们载歌载舞,敲锣打鼓,锻炼了身体、 陶冶了情操、抒发了感情,在日常生活中,凤阳花鼓已成为大众健身休闲的主要内容[2]。通过组织体育、舞蹈、音乐专家对凤阳花鼓的体育活动内容进行加工整理,不断尝试挖掘民俗体育健身价值,以现代全民健身群体的老年、妇女、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使其更适合全民健身,从而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进而扩大凤阳花鼓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影响力,实现健身人群的普及。

(三)“五育并举”的教育价值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5],明确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为教育事业、体育事业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将凤阳花鼓的美育和体育价值与学校教育的资源相结合,既响应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政策,又扩大了传承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凤阳县政府在燃灯中学、实验小学、幼儿园等十多所学校建立了凤阳花鼓培训基地[6],将其纳入到学校课间操的锻炼,并作为构成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了民俗体育文化,缓解了体育教学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高校层面,以滁州学院为代表,正在努力探索、实践凤阳花鼓校园传承发展的路径。2015年,滁州市政府与滁州学院共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开展了与凤阳花鼓传承相关的教学、科研、文化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例如,聘请凤阳花鼓传承人孙凤城女士担任客座教授,与本校教师共同创建了双师同堂教学模式,建立了“凤阳花鼓精品课程群”。除了在课堂上讲解、探讨凤阳花鼓的技巧与内涵,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已培养多名凤阳花鼓国家级和市级传承人,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凤阳花鼓研究所”。学生多次参与教育部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全国校园范围内展现凤阳花鼓的独特魅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凤阳花鼓创新性保护之路。该校体育学院于2012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体育—凤阳花鼓健身秧歌课程,以大学体育公共基础课为载体,让更多的同学通过凤阳花鼓的学习、锻炼,增强体质,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培养凤阳花鼓事业的接班人。

(四)地域特色的经济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具有悠久历史和声誉的传统民俗运动凤阳花鼓为名片,通过“体育搭台,经济唱戏”,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是加大对凤阳花鼓民间表演团体的资金扶持和培训,形成比较成熟的表演团体和市场,既丰富了农民的休闲文化生活,又增加了演出经济收入;二是恢复举办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凤阳县分别在2006年9月、2007年10月、2009年10月、2012年12月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招商引资总额达百亿元,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同时结合发展成熟的小岗村“红色旅游”,展示凤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果和举办凤阳花鼓文化论坛,促进当地农村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三是扩大凤阳花鼓周边产品的开发种类和销售渠道,引进设计先进理念,打造特色服装、道具等,利用线上线下渠道吸引更多消费者特别是体育爱好者接触凤阳花鼓周边产品,增加销售额,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二、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现代传承困境

(一)传承人的断层

任何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人作为最重要的载体。凤阳花鼓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特征,对传承者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如今的传承人队伍中,能够完整地、原汁原味地表演凤阳花鼓的老一辈传承人寥寥无几,在安徽省出名的只有十人,这十人除去已经去世的,在世的大多身患疾病,生活困难。欧家玲患重病半身偏瘫,邓家芳老人已去世,邓凡兰也已年老体弱。刘霞和她的花鼓团队也是60多岁的人,随着城镇化进程,广大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大多离开,这些民间艺人既无观众欣赏,也无后人传承。现存的农村花鼓艺人年事已高、文化程度低、健康状况欠佳,加之继传承方法大多是口授和心授,没有师徒关系,存在“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人亡艺亡”的问题[7]。

尽管每一代凤阳花鼓传承人都在努力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但愿意传承凤阳花鼓舞文化,真正投身花鼓事业的人却寥寥无几。大多数传承学徒只是简单地学会了花鼓的基本动作和唱功,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无法得到下一代的有效传承。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凤阳花鼓,迫切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传承工作。随着老一辈凤阳花鼓艺人相继离世,凤阳花鼓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民间艺术失传的困境,形成了恶性循环,这值得我们警惕。

(二)传播方式的局限

过去社会能提供的娱乐节目不多,人们的选择权也相对较少,凤阳花鼓在中国农村的田野和劳动人民中十分活跃,它主要依靠最简单的口碑传播和近距离观察的经验,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扩大传播范围,继续保持生命力。 "随着传播方式的发展和信息进程的加快,信息传播迅速,人们对于文化需求的选择越来越丰富多样。凤阳花鼓在保护、传承、展示和推广方法上缺乏创新性,虽然借助了一些传统大众媒介包括《安徽日报》《滁州日报》等报纸和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卫视、凤阳县广播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和部分网络大众媒介,以及新浪和搜狐等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7]进行宣传报道,但传播效果不佳,内容的丰富程度不够、更新速度较慢。在近年来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AI、5G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8],尤其在微博、微信、QQ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上,关于凤阳花鼓的宣传尚未形成热点。传播方式的局限性,使得人们对凤阳花鼓文化形成了一种陈旧的刻板印象,导致对凤阳花鼓研究、传承能力缺乏,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少,关注度逐渐降低。

(三)体育价值研究不足

据笔者调查,2003年至2023年,凤阳花鼓研究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经历了多个阶段(图1)。在2003年至2005年间,研究文献数量较少;2006年,随着凤阳花鼓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研究文献数量出现了增长,但总体发文数量较少;2008年至2019年间,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且增长迅速;2019年后,从发文数量上看,学界对凤阳花鼓研究的热度显著下降,近年来未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

在对凤阳花鼓的研究中,缺乏明显的学术团队合作,对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研究的团队更是屈指可数。据笔者调查,在为数不多开展过合作的团队中,薛业浩、周静、邓伟民团队主要开展凤阳花鼓的文化品牌构建、艺术特征研究;周熙婷、裘新江主要开展凤阳花鼓戏剧目考与保护研究;苏兆龙、严海艳团队主要从事凤阳花鼓的传播探析、非物质文化属性研究;杨尚翡、管云团队主要从事凤阳歌民族唱腔、凤阳花鼓民歌艺术特征研究;仅有程明吉、武亚军团队主要开展凤阳花鼓的体育文化价值、民俗体育价值研究。团队间的合作发表论文时间较为久远,近年来缺乏继续合作的成果。在凤阳花鼓研究热点中,“凤阳花鼓”“凤阳歌”“凤阳民歌”“传承”“保护”是最为突出的关键词,反映了凤阳花鼓研究的发展规律,其研究包括历史和文化研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术特性等领域,保护和传承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的研究尚未成为热点,凤阳花鼓蕴含的民俗体育价值亟待充分的发掘和传承。

(四)社会关注度的缺乏

在信息传播匮乏的时代,凤阳花鼓作为凤阳 地区民间文化形式,兼具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着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沟通范围、沟通方式、沟通渠道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如村BA、村超等民间项目,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平台宣传,获得了广大互联网用户,尤其是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目前,凤阳花鼓主要依托原有的、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很难在当今社会博得眼球和社会关注,这是凤阳花鼓缺乏受众群体和社会关注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凤阳县从事凤阳花鼓演出和参与凤阳花鼓健身操锻炼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对凤阳花鼓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将其视为老年人参与的文化领域和锻炼内容,导致对凤阳花鼓的关注、学习和研究较少,严重影响了其传承与发展的动力。在官方举办的大型凤阳花鼓现场观众人数较少,往往是附近的村民和前来旅游的游客,大多为走马观花,受众参与度不高,黏性不够,演出开始一段时间后,观赏的人群也就变得稀稀落落,甚至在一些演出现场,存在台下空无一人的情况[6]。现有的凤阳花鼓表演内容单一,无法全面宣传和展示凤阳花鼓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受众只知凤阳花鼓之“表”而不知其“里”,未切身感受凤阳花鼓的文化价值,参与到凤阳花鼓的演出和锻炼之中。现场的展示尚且如此,要形成人际有效传播,提高社会关注度,任重道远。

三、民俗体育视角下凤阳花鼓现代传承路径

(一)挖掘历史、文化、体育价值,服务全民健身

在资源匮乏的过去,传唱凤阳花鼓歌的民间艺人成为传播凤阳花鼓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精神文化、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今天,凤阳花鼓文化似乎已经失去了过去“乞讨”“卖艺”“谋生”的生存土壤,这些痕迹人们现在不愿意提及。新时代下,凤阳花鼓文化内涵的研究、发掘、提炼不足,受到广泛认可的文化价值品牌尚未形成,成为阻碍凤阳花鼓传承的重要原因。继续深入研究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价值,以促进学术界对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价值的关注与认知。丰富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如忆苦思甜、直面困难、积极乐观等,尤其是民俗体育文化内涵,使其顺应人民群众强身健体、陶冶情操的需求,成为学界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充分利用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通过记录口述历史、采集民间故事等方式,保留和传承凤阳花鼓的独特魅力,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展开跨界合作,探索凤阳花鼓与现代艺术、音乐、舞蹈、体育等的融合创新,推动凤阳花鼓的艺术发展和多元化表达。

近年来,广场舞的快速发展,已成为提高人民健康素养、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丰富基层文化体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单一、配乐伴奏低俗等问题,反映出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2015 年文化部《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指出,要把引导基层群众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文化资源,创作符合群众审美品位的广场舞作品[9]。凤阳花鼓作为地方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代表,还含有独特的舞美形式,具有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通过创编凤阳花鼓健身广场舞,使全民健身活动具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对凤阳花鼓广场舞的创编,可以从基本动作开始,根据简单易学的指导理念编制舞蹈动作,选择符合性别和年龄运动特点的动作要素、运动负荷、持续时间、伴奏音乐等。首先,动作的编排要兼顾生理结构和运动规律,根据不同难度,合理、科学地安排运动,以全身大肌群运动为主,符合有氧运动的基本特征。充分利用凤阳花鼓民俗体育元素,将代表性的动作融入创作风格中。其次,在选择伴奏时,要对原有的曲目进行改编,使其曲调明朗、节奏感强,将民俗音乐的要素与广场舞音乐相结合,让锻炼者“过耳不忘”。再次,舞蹈内容的编排,强度和节奏要相得益彰,既能通过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塑造优美体形,也要形成具有独特特点和自身体系的新舞种,区别于一般的广场舞,增强在健身人群中的吸引力。

(二)开展数字化保护,创新推广方式

国内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媒体技术与时俱进的时代,移动设备和计算机网络上的各种应用为人们在线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平台。凤阳花鼓相关保护机构应将其资源充分整理,通过推出相关应用,在网络上发布与共享,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参与在线同步互动。

利用网络平台承载凤阳花鼓文化资源,推广以及制作与花鼓文化和锻炼方法相关的短片等,提高凤阳花鼓的普及程度,尝试创立凤阳花鼓的动画IP,制作一系列凤阳花鼓传承人的动画传记,将凤阳花鼓经典歌曲和舞蹈动作以动画形式展现,从而扩大其在年轻人群中的传播和吸引力。在凤阳花鼓传承的过程中,以声音、影像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使内容生动,加深观众的理解。将花鼓表演和花鼓操制作成视频素材,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掌握凤阳花鼓的体育锻炼价值。

凤阳县已建成的博物馆和花鼓大剧院,受地域性和时效性制约明显,可以通过开展数字化保护,建立凤阳花鼓数字博物馆,是对凤阳花鼓文化有效保护和充分传播的可行途径。政府应组织专家学者挖掘、抢救和整理相关资料,通过对其数字化,与观众产生全方位的互动,让其足不出户、随时随地体验和感受凤阳花鼓的独特魅力,参与凤阳花鼓健身运动。

(三)跨界融合,培育受众

加强文旅建设和交流合作。举办花鼓文化节和推广旅游线路,以吸引更多游客参与体验凤阳花鼓文化。当地多次成功举办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在促进招商引资的同时,弘扬当地文化。当地政府应在总结往届文旅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结合当地文化资源,如“大包干精神”“沈浩精神”等,共同打造凤阳花鼓的文旅IP,实现“敲凤阳花鼓,唱经济大戏”。

扩大与高校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安徽科技学院作为凤阳县唯一一所高校,对传统的凤阳花鼓进行了创新传承,打造出大型歌舞剧《中都古韵》,开拓了一条利用文化产业市场,传播凤阳花鼓文化的新路径。将滁州学院已取得的传 承经验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广,例如,音乐学院凤阳花鼓市级传承人高静开设的在线凤阳花鼓课程和体育学院开设的凤阳花鼓健身操大学体育课程,在该校广受学生欢迎,将上述的优秀课程资源共享至全省和全国,扩大凤阳花鼓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同时,开展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项目,为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支持和指导。充分利用滁州学院建立的凤阳花鼓传承机构,扩大对社会的开放力度,组织更多的校外专家、学者和民间传承人,共同整理、研究、传承凤阳花鼓文化,探索一条民俗体育文化与高校合作的新路径。

(四)加大政策扶持,培养传承队伍

各级地方政府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主体,在对其传承、传播、发展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滁州市及凤阳县政府多年来为保持凤阳花鼓的生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护和传承确立了政策基础,凤阳县成功举办了“中国·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开创了凤阳花鼓宣传的新路径;2007年,凤阳县人民政府对凤阳花鼓启动专项保护;2008年,凤阳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中心,在制度上确立了对凤阳花鼓的保护;2010年,凤阳花鼓参演了上海世博会系列活动,对凤阳花鼓的现代化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2019年,凤阳花鼓大剧院在凤阳县竣工,成为首个凤阳花鼓主题文化馆,是凤阳花鼓对外宣传和演出的重要平台。

各级政府已出台对传承人的保障政策,通过生活补贴、专项补助等方式给予传承人的更多照顾,在此政策基础上,可以针对年事已高和身患顽疾者,在生活和医疗方面给予关照,对他们多年来为传承凤阳花鼓事业付出的劳动予以肯定,提高传承凤阳花鼓的热情。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重点培养年轻一代的艺人,确保传统技艺的延续。

当地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精神,按照《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先后认定了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基础,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尝试建立凤阳花鼓的技术等级制度,通过官方或协会的等级认证和晋升,提高参与者和传承人在社会中的认可度,激励他们在凤阳花鼓学习、传播和创新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设立传统文化培训班、学校课程设置等方式,向年轻人普及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和民俗体育价值,增强他们的兴趣和认同感。

四、结语

凤阳花鼓作为民俗体育项目的代表,从其价值上看,具有底蕴深厚的历史价值、全民健身的体育价值、“五育并举”的教育价值、地域特色的经济价值等历史、体育、教育、经济多重内涵。凤阳花鼓的现代传承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遭遇了如传承人的断层、传播方式的局限、民俗体育价值研究不足、社会关注度的缺乏等诸多困境。站在民俗体育传承视角下,继续深入研究凤阳花鼓的历史、文化和体育价值,与全民健身运动有机结合;利用数字化技术和平台,创新保护和推广方式;利用凤阳花鼓的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利用高校智力资源,培育年轻受众和探索合作路径;出台行之有效的保护政策,加强传承队伍建设。

[参 考 文 献]

[ 1] "程明吉,郭永成,程宏.乡土体育凤阳花鼓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5(3):69-73.

[ 2] 刘从梅,陶运三.安徽民俗体育“凤阳花鼓”的历史变迁与传承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7,34(6):118-121.

[ 3] 邢娜,王庆庆,张丽,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徽州民俗体育的现代传承困境与发展对策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23,38(5):35-40.

[ 4] 邰玉明,滕宇.地域传统体育项目植入体育教学可行性分析——以安徽凤阳花鼓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106-109.

[ 5] 封辉,曲丽丽.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艺术类专业“五育并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践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3,44(3):139-144.

[ 6] 周熙婷.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凤阳花鼓保护对策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8(3):111-115.

[ 7] 张倩.凤阳花鼓文化传播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1.

[ 8] 谢慧敏.新媒体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承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2,24(4):1-4.

[ 9] 金慧惠,谭巧,刘莉.赣南客家民俗体育元素在广场舞创编中的应用研究——以云灯、帕花元素为例[J].戏剧之家,2021(4):127-129+141.

责任编辑:陈星宇

猜你喜欢

凤阳花鼓民俗体育传承
新媒体背景下凤阳花鼓的传承研究
凤阳花鼓的历史形态及现代特征研究
凤阳花鼓的内涵初探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民俗体育视角下于都客家灯彩调查与研究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桂西南地区民俗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的思考
河南民俗体育“狮子爬天桥”的当代价值初探
庐陵民俗体育文化特征与创新性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