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研究

2019-02-21朱春悦朱自超安江峰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活态滁州动漫

朱春悦,朱自超,安江峰

(滁州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作为中华民间文化艺术的瑰宝,凤阳花鼓蕴含着凤阳人民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想象力,为凤阳人民提供了地域认同感以及历史感的精神内涵。它以其浓郁的地域风格和独有的艺术表现魅力,于2006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伴随着保护体制不够完善、保护的现代化水平不高以及强势外来文化冲击等情况出现,凤阳花鼓传统继承方式式微,它濒临传承危机、灭亡的边缘。因此,在当代语境中探索凤阳花鼓有效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颇负盛名的民间艺术,凤阳花鼓历来得到诸多学者关注,近年来,学界对凤阳花鼓研究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历史文化、戏曲、音乐舞蹈以及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路径探索几个方面。学界对凤阳花鼓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和研究的当属夏玉润先生总主编的《凤阳花鼓全书》,[1]该书于2016年由黄山书社出版,共分四卷(史论卷、文献卷、文集卷、词曲卷)。本书资料翔实、言出有据,充分展现了凤阳花鼓研究已有的成绩,为今后学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学界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路径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如杨久俊 《现代动画与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一文,该文探讨了如何以动画形式展现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王崇彩、胡明英《凤阳花鼓品牌发展策略探讨》[3]一文,根据凤阳花鼓的时代发展现状,提出建立凤阳花鼓文化品牌策略,该文研究视角独特。

纵观学界既有研究,更多侧重于对凤阳花鼓音乐舞蹈的艺术研究,以及凤阳花鼓起源的追寻,鲜有站在当代社会文化视域下,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创新探索,也鲜有为凤阳花鼓找寻具体的创新传承思路。因此,为凤阳花鼓搭建“活态化”的与当代社会相联系的渠道,促进凤阳花鼓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护和应用,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建立有关凤阳花鼓的优化统筹管理机制

对凤阳花鼓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科学统筹和管理,而行之有效地地方政府管理核心无疑是建立新型管理机制。滁州市、凤阳县政府可采取政府挂牌形式设立专门的职能管委机构,并建立一个权威的由当地专家组成的多学科凤阳花鼓保护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应囊括法律学家、人类学家等人文领域以及自然科学家。在政府设置的凤阳花鼓专业保护平台上,滁州市政府划定权属与责任,协调不同部门机构的管理权限,优化联动机制,在统筹灵活中进行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事宜。

值得关注的是,凤阳花鼓既往传承过程中,存在商业行为与保护传承事务相冲突现象。因此,凤阳花鼓保护委员会专家库中的人类学家、法学家应协助政府共同致力于凤阳花鼓在传承中保护,以确保凤阳花鼓的传承能够处理好古今关系、政治经济关系,从而避免官方过度包揽或大众直接参与缺失等情况出现。最终在政府与专家作为组织者、协商者,民间大众成为真正参与者的状态下,实现凤阳花鼓的可持续保护与发展4,从而延续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二、完善保障凤阳花鼓传承人机制

凤阳花鼓保护任务繁多,而迫在眉睫的保护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鉴于目前大多传承人年事已高,如不及时把优秀传承人掌握的技艺绝活以各种方式存留,等到人亡歌息,将造成凤阳花鼓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为传承人提供理想的物质空间与传承制度,不让该技艺成为简单的表演项目,而是生动的文化行为,让凤阳花鼓的传承人不仅仅是表演者,更是自然地生产者,则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延续传承人的传承生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濒危传统项目的静态保护模式、自然文化生态中的活态传承以及未来文化资源利用的生产性开发方面,都负有神圣的使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走从静态保护、活态保护进而到生产性保护之路。[5]这种生产性保护之路,同样适用于凤阳花鼓传承人。

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当与对凤阳花鼓传承人的保护相同步。滁州市与凤阳县政府应出台有关传承人待遇政策,通过医疗保障、发放生活补助等方式给予他们多方照顾。特别要给予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的传承人提供生活与健康方面的关照,解决传承人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以确保他们从事凤阳花鼓传承工作的专注度。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花鼓传承人则应采取“活态保护模式”,将保护重点放在为身体健康型传承人提供熟悉且稳定的原生态文化系统,让他们在原有的文化生态中继续发挥传承作用,最终实现保护与发展良性互动,进而指向凤阳花鼓活态保护目的。

(二)凤阳花鼓传承人的生产性保护

凤阳花鼓自身具有特殊的艺术个性,这给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凤阳花鼓是贫穷的化身,它诞生于苦难的摇篮。从事这一民间艺术者几乎全是赤贫的凤阳人。[6]改革开放以来,凤阳人逐渐摆脱了贫穷,走上了富裕之路。与贫穷相依为命的凤阳花鼓需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处理好自身特点与市场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凤阳花鼓传承人的生产性保护是当代社会背景下保护传承人的必然趋势。对此,滁州学院走出了一条可行性之路。2015年,滁州市政府结合滁州学院共建滁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以此为契机,滁州学院在与凤阳花鼓传承相关的创新式教学、科学研究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例如,滁州学院下属音乐学院开设了凤阳花鼓相关课程,聘请凤阳花鼓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共同打造了双师互动式教学,建立了传承凤阳花鼓的“精品课程群”。学生在两位任课教师现场讲授下,了解到了原汁原味的凤阳花鼓传承技艺和创作过程。与此同时,学生们积极进行“走出去”式的课外实践,田野考察凤阳花鼓民间艺人创作技艺与生存现状,增强了青年学子对凤阳花鼓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在前期工作的积累下,目前滁州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拥有凤阳花鼓国家级、市级传承人四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凤阳花鼓研究所”[7],该校学生多次赴省内外汇报演出,反响良好。这无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凤阳花鼓创新性保护之路。

三、创新凤阳花鼓的传播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数字化保护模式,能够突破传统保护方式所不能达到的展示要求与效果,更为安全和长久地保存文化遗产。[8]对凤阳花鼓的保护与传承同样离不开数字化传播媒介,以增强其传承的价值与活力。

首先,可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凤阳花鼓的信息数据库。在科学机制引导下,在相关机构协调合作下,以专款专用方式建立有关凤阳花鼓传承的坐标式、参照式信息库,以彰显其文化传播功能的优势。

其次,促进凤阳花鼓在当代的生存与传承需要新功能、新价值的挖掘,并与其他文化建立新的共生关系。因此,将凤阳花鼓进行多维动漫化设计是可行性尝试。凤阳花鼓的动漫化传承,是将凤阳花鼓放置在动漫空间中去再次绽放艺术色彩。具体举措包括,创作图文并茂的凤阳花鼓传承人动漫传记,以唤起大众对凤阳花鼓传承人的关注与尊重。也可将凤阳花鼓经典曲目故事采取动漫化表达,用动漫艺术的视听语言对该曲目故事进行动漫情节转译,其收视效果将是全面而震撼的。凤阳花鼓的动漫化设计能够增加它在当代生存土壤的开掘,与当代社会环境建立一种可尝试的新文化共生关系,这无疑是凤阳花鼓艺术在当下传播效果的一种优化。

四、结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其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技艺的代代相传,更在于民间文化的不断延续。站在传统与当下双重文化视域下,从政府政策、凤阳花鼓传承人以及数字化传承保护三个视角提出系统性的保护思路与方法,建立科学的保护传承创新模式,无疑能为凤阳花鼓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方法与实践参考。值得注意的是,凤阳花鼓传承模式的创新性探索能够促使凤阳花鼓以视觉化、活态化的方式融入当代社会,从而成为当下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该举措不仅有益于凤阳花鼓的可持续性保护和传承,也有益于它的使用、利用和应用。它最终将增强民众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安徽人民的凝聚力,从而助力美好安徽建设。

猜你喜欢

活态滁州动漫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滁州西涧》(草书)
陆黛灵书法作品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场域视野下彝族《指路经》的“活态”解读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动漫二次元
锋绘动漫
活态文化
开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