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阳花鼓的历史形态及现代特征研究

2021-03-08杨尚翡

皖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凤阳花鼓艺术

杨尚翡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凤阳花鼓作为珍贵的民间音乐艺术起源于劳动人民生活之中,并在民间区域中广泛流传,同时也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凤阳花鼓是凤阳地区的本土文化和江浙地区人民在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艺术,随着明朝的移民进入凤阳,在凤阳落地生根后,进行文化发展和交流,伴随着底层民众迁徙活动的进行,凤阳花鼓的艺术形式乃至艺术内容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凤阳花鼓作为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当地的人民群众有着极大的影响,更是对普通人民群众有着不一样的文化意义价值,它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同时也寄托了底层群众的生活希望,但年轻一代的人群已对于凤阳花鼓不再熟悉,导致我国凤阳花鼓的社会地位急剧性下降,帮助青年人认识并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形态及现代特征极为重要[1]。

一、凤阳花鼓历史形态

(一)凤阳花鼓的发展史

1.萌生于宋代

“花鼓”这一词汇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江浙区域,在南宋时期曾有最早对花鼓的文献记载。花鼓最早出现于杭州城的勾栏瓦舍之中,隶属于“百戏”艺术种类中[2]。自花鼓出现后,一直以强盛的生命力成为“百戏”当中,生命力最为顽强、影响性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体系。花鼓以独特的艺术形式,从民间传入宫廷,受到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由衷喜爱,一系列的艺术发展以及时代变迁都为凤阳花鼓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2.兴盛于明代

《凤阳歌》不仅描写了凤阳花鼓的历史,同时也描写并唱出凤阳花鼓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关系。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充实帝都凤阳城的人口,从全国各地组织十万移民迁居至凤阳,凤阳花鼓也因为受到朱元璋的推崇,逐渐在凤阳内兴盛起来。正因为明朝皇帝朱元璋对于凤阳城的重视,也从一定层面促使凤阳花鼓艺术在凤阳城内得以兴盛发展。

3.流传于明清

1436年至1449年,凤阳移民在极为频繁的自然灾害侵袭以及官吏的欺压下,逐步出现大规模逃亡的情况。在流亡过程中,大多是以家庭乞讨形式进行,为了果腹移民将花鼓中的一锣一鼓取出,作为他们的演奏乐器,逐步凤阳花鼓在移民的乞讨卖艺中唱遍全国,甚至流传至日本以及东南亚。在清中叶之后,凤阳花鼓在传播过程中还受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特别是许多民间戏曲流传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花鼓表演形式的影响,这使得凤阳花鼓以各剧种为载体得到更好的演变流传。

(二)凤阳花鼓的发展特征

1.独特性的起源

凤阳花鼓的兴起与发展和明朝皇帝朱元璋有着极大的关联。在1368年农民皇帝朱元璋经历重重磨难建立大明王朝之后,不仅下令在家乡临濠(现如今的凤阳)中修建中都城,同时也强制人民从江浙一带迁移至凤阳,旨在扩大充实帝都的人口数量,丰富繁华凤阳社会的文化体系。中都城的修建给凤阳当地的人民群体带来的更高的赋税和更多的苦役,移民政策颁布,让移民群体背井离乡来到帝都后遭受了无尽的欺凌,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抑下,越来越多的移民抑制不住对家乡的思念,选择逃离凤阳京都。无论是凤阳当地人以凤阳花鼓作为“讨要饭食”的工具,还是移民为了逃离凤阳将凤阳花鼓作为行走江湖的道具,都为凤阳花鼓的全国传播奠定了基础。

2.多样化的变迁

凤阳花鼓具备极为明显的综合性艺术特征,他不仅汇集了曲艺、民歌乃至戏曲等艺术形式,同时也能够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艺术取长补短,也恰好证明凤阳花鼓所具备的强大艺术生命力。

第一,元朝末年朱元璋打败张士诚,建立了明王朝。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张士诚曾将花鼓作为宫廷娱乐工具,其虽然战败但这种娱乐形式仍流传下来并得到了朱元璋的重视。随着凤阳中都城的罢建以及自然灾害次数的频频出现,本土百姓以及移民百姓对于朱元璋的态度也由爱戴逐步转变为憎恨,凤阳花鼓作为政治的附属品,百姓利用小而受众的小鼓表达自身的不满,而这种不满被清朝统治者称为诋毁前朝的工具。在清朝乾隆年间,凤阳花鼓在将《凤阳歌》歌词重新整理后,再次为皇帝演出。由此可见,自凤阳花鼓诞生后,一直以统治阶级工具属性存在。

第二,凤阳花鼓是起源于江浙一带的打花鼓,是跟随明初的移民热潮来到凤阳扎根发展,是一种输出型文化。在本地发展过程中,受到凤阳本土文化的影响,逐步衍生出多元化的文化基因特征。在明朝灾荒时期,凤阳民众为了追求生存发展,凤阳花鼓借由外出乞讨转变为输出型文化。凤阳花鼓艺人为了确保当地的人民喜爱,会将当地的民族风情乃至山歌小调全部编入凤阳花鼓表现中,既给了外出乞讨民众一线生机,同时也繁荣和丰富了凤阳花鼓的艺术形式。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巨变,凤阳花鼓也已经演变出多种艺术形式,演出曲目数量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

1.农耕文化

凤阳花鼓艺术是凤阳地区民间艺术,因此在凤阳花鼓的艺术表演中可以看到当地民间农耕文化的融入,在表演内容中也可看到农耕生产生活的相关细节。如“花鼓舞”表演中的节奏、韵律都蕴含着农耕气息。此外打花鼓中大多数的舞蹈动作、手法都产生于劳动生产的动作形式,因此花鼓能够与民间群众产生情感性的联系[3]。

2.历史文化

凤阳花鼓是典型的民间产物,因此凤阳花鼓具备极为鲜明、浓厚的地域特征,再加上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其所展现出的艺术风格形式极为独特。在元末时期就已经流传发展凤阳花鼓,距今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同时期凤阳花鼓也展现当时不同的历史特征。凤阳花鼓记录了当时人民的劳动生活,在艺术流传过程民间花鼓艺人将身边发生的事作为素材整理挖掘,通过凤阳花鼓表现出来,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对于统治者管理极为有利。

3.区域文化

凤阳花鼓的产地是安徽滁州,因此当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滁州周边民间音乐艺术对于凤阳花鼓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统称为“凤阳三花”,他们不仅代表着皖东地区的区域文化特色,同时也将当地的民间传说完整性保存,如《流星赶月》以及《凤阳花鼓》等等。

4.艺术文化

凤阳花鼓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其有着坚实的群众根基,再加上凤阳花鼓的艺术表现形式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因此凤阳花鼓得以广泛流传与发展。凤阳花鼓是在民间发展衍生出来,作为大众群体的民间艺术形式,提炼了凤阳人民的生活情感所形成的艺术形式,因此能够再现人民大众对于美的认知,展现民间生活的魅力性。

二、凤阳花鼓的现代发展

(一)内容缺乏新意

凤阳花鼓作为我国民间传统艺术,虽然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从凤阳花鼓的发展初期至发展现阶段的形式内容来看,已出现了极大的差异性,这样让凤阳花鼓艺术创新过程中出现创新后力不足的情况。现阶段的凤阳花鼓表演内容,主要为人民在解放时期的生活状态,虽然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极具时代性特征,但与当下的生活状态有着极大的差异,导致大多数青年人对于凤阳花鼓表演并不感兴趣,因此青少年也无法与凤阳花鼓表演内容产生艺术共鸣。

(二)表演形式单一

从凤阳花鼓的传播形式来看,由于受到凤阳花鼓戏种本身的影响,凤阳花鼓每次表演都需要较大的表演场地,因此凤阳花鼓的广泛流传难度相对较高。凤阳花鼓只能作为大型表演现场的特定演出节目。凤阳花鼓诞生于人民群众生活之中,但现阶段只能存在于官方开展的大型演出活动中,导致普通民众开始接触到凤阳花鼓表演机会逐步将减少,关注凤阳花鼓演出的群众数量越来越少[4]。

(三)传播后劲不足

凤阳花鼓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起源并流传于民间大众群体之中,但凤阳花鼓的主要传播路径为口耳相传、亲身体验,继而生存于劳动人民的日常娱乐生活中。以往的社会中,人民娱乐项目相对较少,信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信息传播范围相对较小,因此凤阳花鼓民间传播中能够满足当时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生命力得以被延续。现如今是信息化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步加快,与此同时人们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力主要集中于新型电子设备之中,对于大型实景演出形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低。凤阳花鼓传播过程中并未重视这一现实情况,导致关注凤阳花鼓的人群逐步缩减,传承后力不足。

(四)缺乏专业人才

凤阳花鼓经过时代长河的磋磨,现如今正面临着艺术体系后继无人的情况。在封建社会时期,凤阳花鼓作为民间艺术体系,被当时的文学大家认为不够高雅,因此并未得到当时群体的重视.在现代经济发展期间,由于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凤阳花鼓的传承发展越发式微,甚至出现传承断层的情况,现阶段从事凤阳花鼓艺术的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国内的凤阳花鼓传承人数更是凤毛麟角[5]。虽然每一代的凤阳花鼓传承人都在努力培养自己的传承者,但最终真正从事花鼓事业,愿意传承凤阳花鼓艺术文化的人员少之又少。大多数传承子弟都是简单性学习了花鼓的基本动作和唱腔,确保花鼓传承必备的传承意识,因此凤阳花鼓的文化艺术内涵无法实现下一代继承者的有效传承。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凤阳花鼓艺术体系而言,急需具备创新意识、探索精神的专业人士开展系统传承工作[6]。

(五)缺乏社会关注

凤阳花鼓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存在,兼具观赏性、娱乐性和竞技性,因此凤阳花鼓在发展过程中才会拥有一批稳定重视的群众粉丝基础,但现阶段人们可选择的娱乐休闲项目众多,凤阳花鼓在没有有效宣传的背景下,无法聚集大量的观众。再加上政府部门对于凤阳花鼓的传承重视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资金场地支持,最终影响社会人民对凤阳花鼓的关注程度。

三、凤阳花鼓的传承发展

(一)实现凤阳花鼓的记录传承

原有的凤阳花鼓传承发展形式已无法满足时代发展进程,由于尚未挖掘出较为丰富的艺术资源,因此需要对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工作进行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大幅度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日常工作的处理,因此可利用手机、相机对凤阳花鼓的大型表演进行记录,对凤阳花鼓老艺人的演出活动进行录像录音,对凤阳花鼓的服饰、唱词、唱腔等艺术元素进行记录,避免文化传播过程中出现艺术文化缺失或是文化错误的问题,同时也可将凤阳花鼓演出片段,上传至网络平台供人观赏,实现凤阳花鼓的有效传承。

(二)实现对大众群体的推广

凤阳花鼓作为传统娱乐项目,可挖掘出与其他演出活动相结合的新品种,比如与戏曲、健身操等,滁州学院就曾在2020年初推出花鼓健身操,得到教育部的好评并得以推广[7]。也可借助公益投资以及全面健身等项目进行群众普及工作,在凤阳花鼓全面推广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领导作用,构建完善的凤阳花鼓推广机制,构建完善的推广评估体系,实现文化推广运动的有效落实。同时也可建设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乃至地区文化等,部分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构。此外可由组织机构领导开展凤阳花鼓的比赛活动,借助一系列的奖励活动激发参与人员的积极性,继而实现凤阳花鼓的进一步推广。

(三)做好人才的培训工作

需要做好凤阳花鼓的人才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音乐教师以及凤阳花鼓传承人等专业人才的指导作用,在学校、社区等各个区域开展凤阳花鼓项目,大大提升当地群众的项目参与积极性,实现凤阳花鼓在社会上的范围性推广。各个区域可将凤阳花鼓作为新型的社区文化产业,借助市场运作调节机制,实现凤阳花鼓的推广与普及[8]。通过设置各样式的培训班级,对花鼓爱好者进行培训管理,借助严格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指导人员的个人能力水平,提升凤阳花鼓的教学质量,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到凤阳花鼓活动中。

(四)扩大凤阳花鼓宣传渠道

在安徽凤阳,当地的地方政府曾主导举办过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并吸引了一定量的游客参与,但旅游节的举办活动只在一定时间内,提升了凤阳花鼓的知名度,随着文化旅游节浪潮的过去,凤阳花鼓的知名度也随之流失。这是由于凤阳花鼓的宣传力度较小,无法实现群众效应的引发。为了实现凤阳花鼓的有效宣传,需要结合新媒体传播渠道,不断扩大凤阳花鼓的传播路径,确保新媒体宣传范围涉及更多的人员。在新媒体时代下,互联网运营工作的开展,能够为凤阳花鼓建立文化品牌,提升凤阳花鼓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将凤阳花鼓视频上传至网络平台供网民观看下载时,需要配合相关话题,为凤阳花鼓传播制造热点,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上,利用视频、文案等方法增加凤阳花鼓的曝光度,全面提升凤阳花鼓的社会知名度[8]。

(五)建设数字博物馆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各个区域纷纷建设电子博物馆,让人们在家就能感受到异地文化。凤阳花鼓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跟随时代发展,借助3D技术以及VR技术等先进技术,或在高校推广凤阳花鼓网络课程,让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9]。由于凤阳花鼓本身所具备的厚重历史感,可为其打造一所数字博物馆,让网民借助网络平台观看凤阳花鼓表演,感受到凤阳花鼓所具备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近十年来,凤阳花鼓艺术在创作、演出乃至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较为个体的特征,其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与综合性,让凤阳花鼓在新时代环境下仍旧得以发展生存。为了确保凤阳花鼓的传播传承,需要重视、了解凤阳花鼓文化,并探索摆脱其发展瓶颈的新思路,采取一系列保护传承的新举措,这样对保护发展凤阳花鼓,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更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凤阳花鼓艺术
淮岸花鼓情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凤阳民歌的美学探究
幸福花鼓
纸的艺术
花鼓灯小唱
旧凤阳花鼓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花鼓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