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语篇的角度解读文学类文本

2024-04-22王海翔

求知导刊 2024年3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语篇教学文本解读

摘 要:语篇教学应成为一种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理念与方法,它强调语篇中的重要意象与意境、意群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言说方法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探赜言说者的言说意图。《秋天的怀念》一文具有情感的双向性,一方面,母亲凭借伟大的母爱,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另一方面,作者本人最终感悟到母亲的希望。此外,还应反复揣摩作者对自己当时没有领悟、体谅母亲良苦用心的愧疚与自责。从语篇的角度,对《秋天的怀念》进行阐释,试图建立一种解读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范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篇教学;《秋天的怀念》;文本解读

作者简介:王海翔(1989—),男,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近几年,语篇教学理论在语文教学界逐渐成为一门显学,王清老师的《从语篇学的角度解读实用类文本——以〈纪念白求恩〉为例》、董晓强老师的《语篇结构下的文本解读路径》和贡如云博士的《语文课程亟待引进语篇知识》成为初中语文语篇教学的先声。对于文学类文本的解读方式有千万种,语篇解读是其中关键的一种。笔者以课文《秋天的怀念》为例,从“言语意脉”“言语意蕴”“言语意图”三个层面对初中语文语篇教学展开探讨。

一、言语意脉:衔接与连贯

衔接是指形式的衔接,连贯指意义的连贯,衔接与连贯是语篇结构方面的重要特征,也是语篇最本质的特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句子衔接的手段、组织语段的方式、语篇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思路、文脉的内在一致性等问题[1]。

在《秋天的怀念》中,史铁生明白母亲所说的“好好活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咀嚼、逐层递进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思想转变过程往往是渐进的、非线性的,因此厘清史铁生由暴怒无常到最后懂得母亲的“好好活儿”的思想转变过程至关重要。

语篇第1段重点叙述了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以及母亲的伤心、痛苦与想要安慰却无从下手的无奈;第2段是史铁生通过妹妹得知了母亲的严重病情;第3段描写史铁生试图宽慰母亲,母子之间展开了一次细腻的互动,对话开始有了温情;第4、5段写母亲病情恶化;第6段描写了母亲的遗言;第7段叙述了史铁生和妹妹一起去北海看菊花,完成母亲生前未达成的心愿。分析可知,第2段和第4、5、6段是文章的衔接与连贯处。

师:对于“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这句话,同学们认为哪些字词应该重读?

生1: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常常”是副词,表示频率高,意味着母亲的肝疼、肝病非常严重,但是她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双腿瘫痪的儿子,不想让儿子担心。

生2: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整宿整宿”运用了叠词修辞手法,强调“一整个晚上”,说明母亲的疼痛不仅频率高,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可见母亲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生3: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了”在此处读“liǎo”,放在动词后,跟“不”连用,表示“不可能”的意思,說明母亲在严重的病情下无法入睡。不是她不想睡,而是疼得根本睡不着,这得多痛苦啊!

追问:你认为一个人如果晚上没睡好,第二天还有精神吗?

生3:肯定没有精神,但是母亲还要故作精神,去照料她那瘫痪的儿子,足见母亲的不平凡。

师: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史铁生,当你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会是什么反应?

生4:我会感到惊讶。母亲的病情我居然一点儿也不知道,但是她还在为我操心,既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我,还要注意我的情绪波动。

生5:我会感到惭愧。母亲瞒着自己的病情,却还在照顾我的病情和心情,而我还在不停地发脾气,实在是不应该啊!

师:看来大家都能感受到史铁生的情感,但是还不太精准。我们来朗读语篇第3段中母子之间的对话,注意朗读语气,尤其是史铁生的语气。

展示PPT: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史铁生)“什么时候?”

(母亲)“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史铁生)“好吧,就明天。”

(母亲)“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史铁生)“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师:母亲的语气与神态应该是一致的,原文中已经描写了母亲的神情举止,那么史铁生的话语应具有怎样的语气呢?

生6:“什么时候?”应读出一种平淡、舒缓的语气,因为史铁生原先还处于暴怒无常的状态,在得知母亲病情后,他内心产生了波澜,但此时还没有完全打开心结,只是在回应母亲,不想让母亲看到自己的自暴自弃。“好吧,就明天”应读出一种肯定的、同意母亲建议的语气,说这句话是为了缓和气氛,照顾母亲的心情。“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这是史铁生对母亲“赶紧准备准备”这句话感到难为情,他心中存在想要认错却又说不出口的尴尬心理,因而故作厌烦。如果史铁生真的嫌烦,他不会去,而且语气会是“烦不烦!”,而不是以问号“?”作结尾。

师:从第1、2、3段的衔接与连贯来看,史铁生在得知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之后,很有可能产生惊讶、愧疚之情,但更多的是对自己过激的行为和情绪而产生的难为情的心理——“原来母亲的病这么重,遭了这么多罪,但是她从来没有跟我说过,也没有跟我发脾气;可我却这么对她,实在是不应该啊!”这是史铁生情感的第一次触动,也是第一次转变,第二次则是第4、5段。

师:分析“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生7:“绝”和“竟”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永远的离去毫无准备。如今想来,真可谓肝肠寸断、追悔莫及。

师:史铁生此次的愧疚之情是无比强烈的。当从别人口中得知母亲的临终遗言时,史铁生又会有怎样的思想触动呢?

展示PPT: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昏迷是一种完全意识丧失的类型,是临床上的危重症。昏迷时,患者的思维、判断、言语、记忆等以及对周围事物的反应能力完全丧失……

生8:也就是说史铁生母亲在生命即将达到终点的时候,最为记挂的还是她的两个孩子。

追问:“和”一般连接两个什么成分?

生8:并列成分。

继续追问:那你觉得母亲在临终之时,意识清醒的最后瞬间,心目中儿子和女儿的地位是一样的吗?

生9:从语法来看,“和”连接两个并列成分,如果把儿子和女儿的位置互换,从语义角度来看是没有发生改变的,但是从语用角度来看就有点微妙了。显然在母亲意识清醒的最后瞬间,她仍然放不下自己那个“有病”的儿子,因为“他曾经不停地捶打着自己的双腿”,心里想着“我可活什么劲”,还没有完成北海看菊花的心愿。当史铁生听到这句话时,内心的愧疚达到极点,同时自责与悔恨也到达了极点。

师:由此可见,在这篇文章中,史铁生的情感脉络是从“惊讶、有点愧疚、有点难为情”到“愧疚加深”,再到“愧疚、自责与悔恨到达极点”的过程。

语段组织形式的关键在于衔接与连贯,语段的巧妙组织构成了语篇。语篇最核心的特征之一就是文脉、意脉,能够体现思维的连续性与深刻性。

二、言语意蕴:意象与意境

《文心雕龙·神思》有言:“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2]从“意象”概念的发展史来看,它并不是古典诗学的独有、专属之物,而是属于一切之“文”。

师:文章的题目是“秋天的怀念”,作者选取了哪些关于秋天的景物?

生11:①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②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③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追问:你认为作者选取这些景物、描绘这些意境的目的是什么?

生11:大雁在天上自由地翱翔,它们要回南方过冬,如此健康、幸福,而“我”却如此不幸,显然是以乐景衬哀情。窗外树叶飘落,作者运用了拟声词“唰唰啦啦”,可见已到了深秋时节,万物凋零。母亲怕“我”触景伤怀,所以赶紧“挡在窗前”,还用“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这句话来转移“我”的注意力,足见母亲的良苦用心。

师:菊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12:生命力旺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追问:文章的开头,史铁生看到北归的雁阵都会砸玻璃,母亲还担心史铁生因树叶飘落而萌发轻生的念头,那么他看到的菊花为什么会是淡雅、高洁、热烈、泼泼洒洒的呢?

生12:因为此时史铁生已懂得了母亲“好好活儿”的意思。母亲从病重到生命的尽头,一直挂念着史铁生。史铁生一开始没有明白母亲的心意,到最后感到自责与愧疚;换言之,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儿子最终也醒悟了过来——“又是秋天”,他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完成母亲的遗愿。

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足见赏菊的史铁生已不再喜怒无常,也没有轻生的念头,而是拥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师:有趣的是,《秋天的怀念》其实写了两个秋天,一个是母亲生前的秋天,一个是母亲去世后的一个秋天,作者如此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13:“秋天”一词的内涵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秋天是成熟和丰收的时节,另一方面,秋天也是万物开始凋零和衰败的季节。史铁生双腿瘫痪之际,看到雁阵北归、树叶飘落,无疑会感到悲伤,而母亲的病逝使得这种凋零、衰败从肉体的苦痛上升到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打击。然而,母亲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史铁生,史铁生最终也明白了母亲的话语,虽然肉体还是无力的,但是精神已重获新生。在下一个秋天,史铁生体会到了母爱的坚忍与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的真谛,于是他走向了“成熟与丰收”。

意象与意蕴的双层叠加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加了文章的深度与厚度。

三、言语意图:编者与作者

任何语篇的写作都带有某种话语意图,文学类语篇尤甚。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主,不论是从社会文本变为教学文本,还是从原生价值到教学价值,一般受限于四种思路:作者思路、编者思路、教师思路与学生思路[3]。

(一)编者的意图

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方式,一方面考虑语文要素(知识),另一方面兼顾人文主题。《秋天的怀念》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亲情”。围绕这个主题,教材选编了当代作家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莫怀戚的《散步》、收录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当代诗人冰心女士的《荷叶母亲》的《散文诗两首》以及《〈世说新语〉二则》(《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编排《秋天的怀念》一文,从编者的思路来看,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加深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和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亲情仅仅是爱吗?这显然是片面的。《秋天的怀念》除了彰显母爱的伟大与崇高,还展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

(二)作者的意图

伟大的作者从来不把自己的情感直白地宣泄出来,而是将其凝于字里行间,這就需要我们认真咀嚼、品读优秀的文章。美国叙事学家韦恩·布思(Wayne Booth)认为,任何一个文本都有两个“作者”——“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它们之间的区别是:“真实的作者”是“处于日常生活中的这个人(涉及此人的整个生平)”,“隐含的作者”是“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以特定的立场来写作的人)”[4]。史铁生出生于1951年,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7年,史铁生26岁,而他的母亲于这一年就永远地离开了人间。《秋天的怀念》创作于1981年,距离母亲去世已经过去了4年。换言之,《秋天的怀念》创作于母亲去世之后,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在创作回忆性散文时,作者在事件发生时的心境、情感与理性认知,以及在事件发生后到文学创作前的心绪,都会直接影响创作过程。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写道:

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

随着小说获奖的激动逐日暗淡,我开始相信,至少有一点我是想错了:我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并不就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时隔多年,史铁生终于明白了母亲的用意,明白了她的坚忍,因而仅仅把《秋天的怀念》的主旨立足于母亲的伟大是有失偏颇的,同样重要的是母亲的坚忍、母亲带给儿子希望和活下去的勇气、儿子明白母亲用意之后产生的“好好活下去”的信念以及儿子因之前“不懂”母亲的用意而生发出的自责与愧疚之情,这些复杂多元的情感是作者想与读者分享与传递的。

语文课程的学科素养主要表现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教学则主要凭借语篇。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涵泳于语篇,寻绎其内在意脉、情感起伏动因与逻辑规律;借助意象与意境,品读、批注作者通过简约化的物象、事象、语象等传达出来的丰盈的意蕴;最终明确言语者的话语意图,把握言语目的,发展言语思维。

[参考文献]

贡如云.语文课程亟待引进语篇知识[J].中学语文教学,2018(3):8-11.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16.

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12.

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2.

猜你喜欢

秋天的怀念语篇教学文本解读
思维导图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基于策略指导的语篇教学活动层次性设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英语语篇教学的策略探讨
《秋天的怀念》语词运用背后的情感解码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意象创新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