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2016-12-01黄小青
黄小青
摘 要: 有效的文本解读,适度把握可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实现儿童精神与能力的成长。文本要深度解读,更要适度把握;文本要个性解读,更要坚守文本本真;文本要多元解读,更要尊重主流价值;文本要全面解读,更要实现重点突破。只有做到上述四点,文本解读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服务于课堂,课堂操作才能成长孩子发展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文本解读 适度 坚守 尊重 突破
文本解读的意义在于通过有效、科学的解读,实现读者对文本真正意义的理解。因此,教师只有在真正把握文本意义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教学行为。个性化阅读的倡导,脱离教师指导的盲目个性化阅读现象的出现,要求教师做好文本解读。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变为有活力的课堂,孩子才能获得探索问题的意愿与能力,经受成长与发展的磨历。但是把文本解读转化为教学行为,转化为精细的课堂操作,还需教师的慎重处理与正确取舍。所以,教师应把握好下面四个“度”。
一、深度解读,坚持适度把握
有效、深度的文本解读以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立意深远的文本解读,才能优选、组合出完美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才能自如地应对课堂中突发其来的“状况”。但是深度解读不代表要把教师的理解全塞给学生,造成孩子的负担。要让教的课堂成为焕发思想光彩的生命课堂,让孩子成为常常沐浴在思想光辉中的花朵,需要教师以深度解读文本为基础,以适度把握目标为原则,以合理取舍教学内容、难易为依据,把自己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孩子,让知识在孩子心中积淀。
如人教版五上《钓鱼的启示》教学中,“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教师用书说是父亲也喜爱、舍不得放掉大鲈鱼,也在经历道德的考验,这样写的意义是让父亲更贴近生活,让文本主题得到展现。笔者认为,父亲看了“好一会儿”,不是因为他爱鱼而舍不得放鱼,他的一生也许见过无数这样的鱼;他是怕让孩子放鱼扫了他的兴,爱孩子之心才让他“看了好一会儿”——犹豫,要不要让孩子放鱼?但正是基于对孩子的爱,“看了好一会儿”之后,父亲最终还是出于教育孩子的责任,毅然要求孩子放鱼;严格,这才是真爱孩子。教师读到这个度,学生才能跟着脱离肤浅的理解,并通过父亲言行举止的剖析,看到一个真正负责任、爱孩子的父亲。这才是阅读的真正成长。当然,除了关注这样的细节刻画外,我们还应当关注诸如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在文章当中的作用。但教师认为本文环境描写特别出彩,教学中不顾孩子的认知水平,引入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探讨“月光”在本文中的“暗示人物高洁品质”的作用,这就有点违背适度把握原则,拔高要求。
因此,只有把深度解读文本定位为课堂操作的基础,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度选取、安排自己的解读成果,才能让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
二、个性解读,坚守文本本真
“个性化”,就是允许有个人的、不同的见解与思想出现,是为了形成思想碰撞,擦出思想火花,造成思维复杂化。但大力提倡个性化阅读的当下课堂,为了充分实现师生阅读的“个性化”,充斥课堂的往往是跑题、偏离、怪异的文本解读。我们允许老师和学生“个性”地阅读感悟,但教师在课堂的“导”中必须是有调控、有原则、有依据地理解,而非天马行空地感悟。一切的个性解读,都要坚守文本的本真——文本自身固有的、传统的教育意义与教学价值。
坚守文本的本真就是坚守文本的价值取向。武凤霞老师教学《检阅》时,认为文本出现一个重大错误,即文中的孩子让博莱克参加检阅,是对博莱克的不尊重。教学中她设计种种问题,为的是让孩子们找出这个她自己的解读结论,再引导孩子批评这种行为。笔者认为,武老师的个性解读,来自她独特的文本体验,无可厚非。但教师更应当坚守文本的教育价值——课文力图通过孩子们帮助博莱克,使队员们一个都不少地参加国庆检阅一事,是对集体主义的歌颂,是对孩子们关爱博莱克,对个体权利尊重的赞赏。编排这样的文章并教学之,是对孩子进行正面、传统的教育。武老师的个性解读偏离文本的本真,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事实上,“一个月后……”,我们尽可以想象,在这一个月中,其他孩子是怎样说服博莱克,是怎样尽心尽力地帮助博莱克,让他重塑信心,让全班一个都没能少地加入国庆的检阅队伍。文本的处理是留白,因此,教师的“解读”再个性,都要坚守本真,用“补白”的策略引导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不可否认,我们应当倡导“个性”解读,只有有了更多的个性化解读,才能让教师更好地比对、甄别自我解读的正确与否,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形成。但同时我们应当坚守:一切的个性解读,都要以文本的本真为基础实现课堂的有效操作。
三、多元解读,尊重主流价值
文本存在多元的意义。相对而言,文章文本有较稳定的、清晰的意义,比如《鲸》、《新型玻璃》等应用型文章;文学文本则有多元的解读意义,比如《春晓》、《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诗词、散文类文章。教师不应当只有一种解读,特别是不应当死守传统的、主流的思想,而摈弃其他解读。相反,我们应当挖掘出文本实际存在的或随着时代价值的变化而产生的多元解读意义。只有穷尽这些意义,把握这些意义对学生精神成长可能产生的影响,才能应对课堂上生成的多元、个性的解读,才不会让学生牵着自己的鼻子走,才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对文本多元意义的全面把握,既赞赏、激励学生的个性阅读,又剔除变质的、有害的东西,消除课堂上不良意识的影响。
《愚公移山》属于文章文本,但由于作为神话自身的意义与互文意义的存在,也有着四种解读意义:“执著就会取得成功”、“愚公真愚,移山不如搬家”、“移山不如开发”和“神仙真伟大”。通过解读、甄别、筛选,其中“执著就会取得成功”无疑是传统、主流价值的教育思想。当教学中出现四种解读时,教师应当在尊重、肯定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神话产生的前因,明白神话的寓意所在,让他们知道神话虽然有不确定性,但更具教育人的传统意义,而这个意义就是主流的道理——“执著就会取得成功”,这是要求他们面对困难时要树立坚强意志。
以教师自身的多元解读为先导,让学生在形成自我看法、有自己思想的基础上,引导课堂生成文本的多元解读意义之后,教师更应当让学生认同传统的、主流的价值观。
四、全面解读,追求重点突破
王崧舟说文本的秘妙很多,就看教师如何解读。教师要把奥秘一一解读、罗列出来,再比照、选择,找出其中最关键的秘妙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有收获,有成长,打造高质量的课堂。高段略读课文教学尤其重要,因为其往往包含丰富的表现手法。但很多教师读出“秘妙”后,不会也不愿取舍“秘妙”,面面俱到,把略读课上成精读课的翻版。
《刷子李》行文特点有:以小见大、一波三折的叙事,细节描写、反衬手法的运用,对比描写,幽默传神的语言等。本文最具特色,最应当学习,对习作最有帮助的是“一波三折”的叙事特点。《别饿坏了那匹马》对比是它的特点,通过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展示人物品质是它的特点,但故事的层层推进是它的最大特点。“催泪专家”许申高把故事写得如此感人,得益于他层层推进故事情节的铺排。六年级学生已具备最基础的写作知识与最基本的写作技能,但在如何把文章写得感人这个层面上缺乏引导。本文正是学习这一方法的媒介,教师要抛去“比较”、“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等,将课堂教学定位在如何学习故事的推进,如何使故事曲折感人这个专一点上。学习本文,教师要让学生按事情发展把故事分成三部分,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脉的基础上,在感受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之后,让他们学习这三个部分的承接关系及对故事对文章主旨的推动作用。在学生发现这种叫做层层推进的写法之后,在获得惊喜的体验之后,再出示学生的习作与之对比,找出自己习作缺少震撼人心的关键原因,学习编写故事的方法。
全面解读文本是基础,根据文本特色与学生需要筛选重点是关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是实现教学重点的真正突破。
当然,文本并非尽善尽美,跪读文本、局限于有限的文本解读是要不得的,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也并非只有上述四个“度”的关系,很多文本由于种种原因——作者的、编者的、时代的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解读上的问题、操作上的难题。但是,我们努力了,实践了,反思着,改正着,尽量在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中寻求平衡点,最佳结合点,做到手中有文本,心中有学生,一定会对学生的阅读成长与自我的专业成长有良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将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
[2]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111-112.
[3]将济永.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68-73.
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课题级别校本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3-013)《小学语文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课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