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堂的策略
2024-04-14范玉梅
【摘要】新课标指明高中政治教学少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要求政治教师善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教学,帮助学生强化认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根据政治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用多样方法将其融入不同的教学环节,助力学生掌握政治内容,同时形成文化认知,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学科育人效果。
【关键词】高中政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策略;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范玉梅(1970—),女,辽宁省阜新市高级中学。
中华优秀传統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是学生学习各学科内容的辅助,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修养、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政治教学的补充,起着重要作用,如:促使学生丰富文化储备;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传承意识;促使学生践行文化传承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政治学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精神财富,有助于学生理解政治内容,增强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文化自信[1]。
此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治课堂,可以促使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真正地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的政治学习情况,生成相应的教学活动,使用多样的方式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主性,使用不同的方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建立政治认知,丰富文化储备,锻炼学习能力,切实提升学习效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还能提升政治学科的育人效果。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以此为基础,发挥教学智慧,应用多样策略,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一、拓展教材素材,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是融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于政治课堂的基础。在实施政治教学时,教师要拓展教材素材,从不同角度入手,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做好融入准备。
(一)研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
政治教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承载[2]。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中不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踪迹。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材观,研读政治教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经济与社会》为例。本册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其中包含“重义轻利”价值观,此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每个人都应当坚守“重义轻利”这一底线,做出正确的选择。将此价值观融入政治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辨析“义”“利”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自觉将国家和人民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取向。
(二)结合生活实际,挑选教学内容
新课标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要求政治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政治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无法做到与日俱新。对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抓手,依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现实生活中能助力课堂教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以“伟大的改革开放”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改革开放坚持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革新思想。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及成果,正是革新思想的实践表现。当今的高中生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基于此,教师可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入手点,从衣、食、住、行这四方面着手,搜集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中以及当前的具体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利用搜集的信息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对比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由此了解改革开放的成果。受到革新思想的熏陶,学生能够自主地端正态度,强化革新意识。
二、探寻教学方法,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教学方法,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治课堂的工具。应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政治教师要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在无形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文化认知,扎实掌握政治学习内容。
(一)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问题情境教学是以真实情境为基础,以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为驱动,促使学生展开探究的教学活动[3]。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进而掌握政治内容。
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讲到“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展示原始社会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场景中。同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穿越时空,回到了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你会怎样度过一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中,发散思维,结合原始社会的实际情况,设想日常生活场景,并就此展开描述。如有学生提道:“我会和小伙伴们一起打猎。”针对这个话题,教师可引出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原始的平等与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平均分配。接着,教师可继续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吗?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自发地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成果。教师可以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点拨。在学生建构认知后,教师可继续讲述“三皇”的历史故事。在倾听故事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华夏文明的开始与初步发展,知道神农氏“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开启了劳动生产食物的崭新阶段。由此,学生能够开拓文化视野,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同时感受到祖先们勇于挑战,善于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优秀品质。
由此可见,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再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还可以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扎实掌握政治学习内容,锻炼思维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二)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领
新课标要求教师实施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是以议题为中心,以价值判断为主的教学活动[4]。在议题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发挥自主性,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索议题,提出个性化观点,并就此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地形成理性认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政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立足教学需要,依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选择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借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
以“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基本内容,贯穿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进程。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学生对孝道有不同的看法。辨析孝道文化,可以帮助学生对孝道建立理性认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出议题:“传统孝道文化对现实而言,是财富还是包袱?”并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促使其形成个性化观点,同时找到合理的论据,以支撑自己的观点。接着,教师可组织辩论活动,将持有相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一个小组,引导他们在小组中交流,丰富论据。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畅所欲言,批判地看待传统孝道文化。根据学生们的辩论情况,教师可引入《二十四孝故事》,介绍错误和正确的“孝道”故事,并进行总结:“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孝道文化。丧失人性的孝道是不可取的,但孝道中对父母的关爱是可取的。”
实践表明,通过体验议题式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也能积累生活经验,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良好行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三、融入教学过程,巧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环节
政治课堂教学过程,是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5]。课堂导入环节、课堂讲解环节、课堂小结环节共同构成了政治课堂教学过程。简而言之,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这三个环节,生成多种教学活动。上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是课堂讲解环节的活动。对此,本小节将以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两个环节为着重点,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政治课堂的方法。
(一)融入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兴趣
导入环节是政治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会让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倦。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融入适宜的、学生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以“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节课的教学为例。高中生本就对“人的认识从何处来”有兴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引入古人对“人的认识”的探究成果,如《道德经》《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相关内容—“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与此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库,联想相关内容,并在电子白板上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品读,总结作者观点。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迁移已有认知,发现不同的作者对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有不同的看法。立足學生的发现,教师可追问:“你比较赞同哪种观点?为什么?”学生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动脑,提出不同看法,如:“认识来自实践。”“实践源于认识。”不同的看法促使学生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趁机在黑板上板书本节课的课题,并提出问题“实践和认识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促使学生展开有针对性的探究。
这样的课堂导入环节不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政治课堂,创设了趣味活动,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助力学生明晰课堂学习方向,切实增强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二)融入课堂小结环节,增强感悟
课堂小结是政治课堂的收尾环节,也是增强学生感悟的重要环节。学生在导入环节、讲解环节体验了不同的活动,掌握了政治内容,建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要立足学生的学习所得,引导其梳理、拓展所学,促使学生继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动,增强感悟,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节课的教学为例。教材在本节课结尾部分的“相关链接”中展现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内容。丝绸之路中蕴含的丝路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丝绸之路的开辟、建设过程是学生感悟丝路精神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生活和历史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借助多样的方式了解了古代丝绸之路,建构了一定的认知。对此,教师可以古代丝绸之路为抓手,在电子白板上呈现相关的微视频,将学生带入具体的场景中,并提出问题:“你对古代丝绸之路有怎样的感受呢?可以用哪一个词汇概述这种感受?”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动脑筋,回顾历史课堂学习内容、调动现实生活认知,再次“经历”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形成个性感受,同时组织语言,积极表达自身感悟。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点拨,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的核心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等,借此帮助学生完善认知。教师还可追问:“现在还有古代丝绸之路吗?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时在电子白板上展现古代丝绸之路和现代“一带一路”的相关内容。学生通过认真阅读,仔细对比,能够发现丝绸之路的变化。一些学生感受到:古代丝绸之路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立足此感受,教师可再次阐述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价值,并指出古代丝路精神孕育着当代“一带一路”的共建。
通过课堂小结环节,学生不仅了解了古代丝绸之路与现代“一路一带”之间的关系,还感受到了它们背后蕴含的丝路精神,这有利于学生内化于心,为践行良好行为做好准备。
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丰富政治教学内容、活动,促使学生扎实掌握学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树立文化自信,做到学有所获,增强学习效果。高中政治教师应当紧紧围绕政治教材内容,精选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方法,巧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环节,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使其成为政治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升政治学科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俊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2]陈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3]陈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课教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0.
[4]程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5]光树平,刘颖,侯亚娟.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7/8):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