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育人样式探寻

2024-04-14刘晓天

教育界·A 2024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摘要】积极探寻校外实践的育人样式,是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然、必然。在校外实践育人过程中,“知行合一”是基点,“多方融合”是关键,“特色活动”是核心,“学生主体”是育人落脚点。校外实践育人模式改变了传统的“师授学承”的教学样式,转向了“师导生创”的教学样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育人样式

作者简介:刘晓天(1978—),男,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道德与法治课是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更要引导学生进行校外实践。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校外的实践课程资源、素材等,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外实践。实践证明,只有将课堂学习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积极探寻校外实践的育人样式,是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应然、必然。

一、秉持生活化理念—校外实践育人的基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秉持生活化的理念。生活化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认知,更要引导学生实践。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引导道德与法治的校外生活化实践,能让学生获得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感受、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道德与法治认知不是“闻知”“说知”,而是“实践之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耳倾听、动手实践、动情抒发、动身体验。生活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源头活水。教师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之中进行校外实践,能让学生获得感官的惊喜、思想的波动、认知的冲突和心灵的震撼。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这节课时,教师不能机械地、枯燥地讲解“诚实守信”的内容,而应当秉持生活化理念,引导学生展开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调查身边的诚实守信的人物、事迹,将认知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校外实践过程中,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对身边诚实守信的人进行采访,并如实撰写相关报告。由于这些人物、事迹等来自学生的身边,因此往往能让学生感到更亲切、可敬,进而促使学生积极效仿并践行诚实守信。身边诚实守信的好人、好事对于学生来说有一种天然的感召力。这些诚实守信的道德与法治典型,能充分地发挥榜样、示范、感染等作用。

在学生校外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将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让学生撰写演讲稿,宣讲“诚实守信”;让学生撰写颁奖词,邀请这些身边诚实守信的榜样走进课堂,为这些榜样颁奖;充分利用晨会、班会、国旗下讲話、少先队活动等,将这些诚实守信的故事与他人分享。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校外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的感召、价值的引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格的滋养、濡染,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宣讲“诚实守信”、践行“诚实守信”的活动中去。校外实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延伸、拓展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实践具有深度、广度,促进了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品格和行为等的自觉发展、提升[1]。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校外实践与校内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育人价值。

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不是道德与法治校内学习的简单延伸、拓展,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具有独立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作为教师,不仅要深化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认知,还要培育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情感、引导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行为,促使学生将自己的认知与行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外资源和素材的启迪、濡染等功能,彰显校外资源和素材的育人价值。

二、应用融合性策略—校外实践育人的关键

多方融合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育人的关键。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寻多方融合的策略,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素材等。比如,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其他学科的学习资源、素材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服务;将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调动生活中一切可用的积极育人力量。实践证明,应用融合性的策略,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育人样式建构的关键。

应用融合性的策略,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辟多向度的育人空间。为此,教师不仅要拓展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内容,也要扩大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场域,同时还要丰富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的路径、策略、方式等。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到广阔的校外生活世界中去探索、实践,带领学生开展学军、学农、野营拉练等活动,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让学生的生命获得茁壮、和谐地成长。教师要大胆地解放学生,赋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和权利等[2]。多方融合的策略不仅能拉近学生与道德与法治学科学习内容的距离,还能让学生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资源、素材亲密接触,从而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让家更美好”中的“和谐家庭我出力”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践,让学生将“孝敬父母长辈”等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家庭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从而深化道德与法治实践。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学习和劳动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到田间种植蔬菜,到市场、超市去买菜,学着为父母做菜等;引导学生将道德与法治学习与历史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习历史上孝亲敬老的故事;引导学生将数学学科课程的相关内容与道德与法治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尝试经营家庭,计算当月的收支,从而体验父母的辛劳、赚钱的不易等。多学科知识的融入,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要采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将课堂知识融入课外实践之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育人因素,拓宽育人的路径。校外实践育人,要求教师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注入正能量。跨学科的校外实践活动,可以在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中融入道德与法治学科课程的内容,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活动中融入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跨学科的校外实践活动,延伸、拓展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的深度、广度,促进了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发展和提升。

三、开展特色性活动—校外实践育人的核心

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育人样式的建构,不仅要求教师开展日常性的实践活动,还要求教师开展特色性活动。只有通过特色性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深刻的感受、体验。特色性的校外实践活动,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主法治教育、国情教育、中国梦主题教育等展开。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式有访问调查、实践调研等。在校外实践活动中,教师一方面要依托一些特色性的实践基地,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素质教育基地等,开展实地研学活动;另一方面要将活动向社区拓展延伸;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探访文化古迹、遗址等。特色性的校外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两个课堂的交融、互补。

在引导学生进行校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做好活动的准备、实施、总结、拓展工作,要让活动有计划、有落实、有反馈、有评价。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有始有终。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八年级上册“在社会课堂中成长”这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博物馆,开展富有特色的参观访问、研学游学活动。这样的特色性、专题性的活动,不同于日常的校外实践活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预设性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谋划。通过参观博物馆,学生能进行良好的城市历史文化教育、城市现实文化教育。学生在与博物馆的相关展品的“对话”中,能感受、体验到文化的魅力,形成对传统历史文化的认同。不仅如此,通过参观博物馆的活动,学生还能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树立保护、传承传统历史文化的意识。在校外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绘制手抄报、撰写参观访问心得等方式,对校外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实践证明,当道德与法治校内学习活动与校外实践活动融合时,就能让教师的思政教育润物无声,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

校外特色实践活动的开展,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补充。作为教师,要深入挖掘地方性的特色课程资源。为此,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打通学校与家庭、社會之间的通道,让“家校社”联结,借助于校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培养学生投身社会、报效祖国的决心、理想和信念。

四、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校外实践育人的落脚点

校外实践育人样式的建构,其根本目的是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引导学生开展校外实践活动时,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视角和道德与法治学力提升视角,对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进行统筹优化;要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立场等出发,让学生自己设计、自主实施校外实践活动方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素养、社会参与素养、自主发展素养等。在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表现力、创造性等。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活动,应当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将相关活动课程资源整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参加了社区的“有事好商量”活动(需提前与负责人预约)。参加这个活动的主要有市、镇两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此外还有一些群众代表、村干部等。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观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实践,为群众的烦心事献计献策的场景,也为群众积极地出谋划策,出点子、想法子。这样的校外实践活动,成了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第二课堂,它让学生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赋予了学生成长的时空。作为教师,要让校外实践成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第二课堂,进而彰显校外实践的育人性、感染力、创造性等。

凸显学生校外实践的主体性地位,要改变传统的“师授学承”的教学样式,转向“师导生创”的教学样式。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兼顾不同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等。在校外实践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创新精神、理想信念等,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为学生生成道德与法治主体性人格奠定良好基础,让校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结语

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校外实践,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然需求。参观、调研、探访是主要的校外实践样式。行知合一是校外实践的指导思想;多方融合是校外实践的主要策略;特色活动是校外实践育人的核心;学生主体是校外实践的育人落脚点。作为教师,要树立一种开放的、多元的、融合的、发展的课程观,架设校内外联动的桥梁,让校内和校外的课程资源、素材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建构校内和校外齐心协力的教育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马钰莹.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20.

[2]杨玉春,余保刚.以“四化”为内容的道德与法治实践课程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0):38-4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