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主动精神涵养大学生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2024-04-05姜琳琳田晓园

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主动精神思政历史

姜琳琳 田晓园

(长春理工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中提出“历史主动精神”这一重要概念之后,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即号召全党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求全党同志“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以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指南,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能动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创造历史的重要精神品质。挖掘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源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回答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否定了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2]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在《法兰西内战》一书中,马克思将“工人阶级”视为“唯一具有社会首创能力的阶级”,并大肆赞扬了巴黎人民的“历史首创精神”[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开始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不断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发展大势,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我们党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每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个关键时刻,我们党都遵循着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无不是紧紧依靠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胜利,在理论维度和实践过程中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二)文化逻辑:涵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我们是拥有5000 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历史主动精神涵育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光辉。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们能够自觉地认识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求变的基因指引着我们世代中国人,古人强调“变则通,通则久”,注重发挥人的主体性,对于客观存在的历史规律我们要主动把握和积极应对。因此,古人也格外重视培养个人自强不息、自立自强的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品质都深深地渗透到中国人的基因当中,体现在人们的学习、生活、交往等各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鲜明的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善于根据历史的发展规律,抓住历史的机遇,把握历史的主动,才能牢牢掌握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动权。

(三)实践逻辑:赓续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过程中,始终善于运用历史主动精神。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条件、科技水平实现了巨大的飞跃,我们早已告别了温饱不足的日子,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但也面临许多风险和挑战,一方面,我们面临的形势环境在不断变化,矛盾风险也逐渐增多,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是前所未有的。要实现14 亿人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勇于斗争、敢于开拓、敢于担当、甘于奉献。另一方面,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社会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面临着“四大危险”和“四大考验”,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建设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些都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勇气与魄力。总的来说,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把握规律,勇于应对挑战,抢抓机遇,不断完善自我发展。

二、历史主动精神涵养大学生的价值意蕴

(一)方向指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5]。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把人民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指导自己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历史主动精神指引着当代大学生,让大学生逐渐认识到人不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而且是承担历史责任的主体,很多人面对生活上或者学习上的压力都选择“躺平”“摆烂”。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正如这些网络热词所描述的一样,选择长期待在自己的“舒适圈”中,逐渐丧失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自信,进而导致缺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排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习唯物史观,用历史主动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急迫切性,应让大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不是无能为力的,要注重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趋势,避免偏离历史发展的轨迹。

(二)精神传承:深化对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同

历史从哪里开始,精神就从哪里发端,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要的精神财富。历史主动精神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同根同源,历史主动精神可以视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抽象概括。我们已经大步迈入新时代,开启伟大复兴的长征路,这一切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民族精神脊梁肩负道义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矢志奋进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要继续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光荣传统、厚植精神根基,用历史主动精神继续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直面风险与挑战,不断前行,锐意进取,在行动上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增强历史自觉和自信,从而强化自身的历史担当。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精神谱系代代相传。

(三)教育引导:强化责任担当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在实践中产生,成为指导实践的重要精神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精神成人”的任务,阐释好、传承好和发展好党的这一精神财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6]传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主动作为的优良传统,勇于担负起新时代的责任与使命,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其次,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有利于磨炼大学生的意志品格,作好面对艰难困苦的准备,实现思想与行为的有机统一,推动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将历史主动精神外化为具体行动,积极主动地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养成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培育坚韧不拔的奋斗毅力,在不断开拓光明前景的过程中,塑造更健全的人格品质,实现自身更加全面的发展。通过对历史主动精神的传承,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记忆,唤醒他们的历史自觉,帮助他们清晰地回答“青年应该承担什么责任”这一问题,从而激励他们去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历史主动精神涵养大学生的实践路径

(一)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塑造大学生的历史思维

高校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于培育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起着关键作用。首先,以思政课堂为主阵地,强化课堂教育效果。高校要打造与时俱进的思政课堂,统筹设计思政课程内容,将时事政治及热点话题融入思政教材[7]。同时,增设历史主动精神专题,将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特征、实践路径等融入其中,从而加强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理论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历史思维。此外,课堂教学中还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加强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帮助大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历史主动精神。其次,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善于科学地挖掘和运用专业课中“思政要素”,注重历史主动精神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耦合,使“思政要素”所蕴含的历史主动精神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1+1 >2”的效果。

(二)实现榜样示范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提升大学生历史认同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要积极发挥榜样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功能,加强对于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标杆的树立及宣传,引导大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力量,向榜样学习。其一,宣扬革命英雄历史主动精神,讲好英雄标杆的历史故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无数革命英雄通过亲身经历诠释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不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更成为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精神资源,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大学生学习先进历史主动精神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努力向英雄楷模看齐。其二,发掘校园先进榜样。校园标杆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生动教材”,真实贴近大学生的生活,集中反映着大学生的各种精神、思想、行为等,对大学生激励作用十分明显。高校可以通过树立身边典型标杆,挖掘大学生身边榜样的故事,如“优秀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身边的先进标杆事迹,以此涵养自身历史主动精神;提升大学生学习先进模范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而提高对历史主动精神的认知、认同,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

(三)实现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历史担当

培养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要通过强化理论教育,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同,使大学生更系统地认知和把握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凝结历史自信[8]。首先,注重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教育,积极开展有关历史主动精神方面的主题活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发展中经历的磨难与困苦,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同。其次,实践教育是有效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途径,也是培育大学生历史主动精神的有效载体。一方面,大力开展多元化实践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运用到实践中,进而增强大学生实践砥砺,更好地践行历史主动精神。具体而言:其一,组织以历史主动精神为主题的“沉浸式”教育文化活动,比如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党的光荣历史,体验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价值,并主动靠近、自动连接;其二,鼓励大学生主动参加“西部计划”“三下乡”等社会服务性劳动实践,增强他们的担当意识,在实践活动中锤炼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支教”“义工”等志愿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担当精神,实现历史主动精神的培育目标。

猜你喜欢

主动精神思政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主动精神重要论述探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述评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以“三原色”为导向开展数学教学的思考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