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述评
2022-12-26邓显超
杨 鑫,邓显超
(江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历史主动”和“历史主动精神”。2013年4月,习近平在肯定工人阶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贡献时首次提出历史主动精神。他指出:“必须充分发挥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作用,焕发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调动他们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1]2021年2月,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次号召全党:“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2]2021年6月,“历史主动精神”再次出现在习近平的重要讲话中,他强调:“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3]同年7月,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4]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指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是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原因之一[5]。这一重大论断表明,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精神引擎和关键密码,同时也凸显了其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梳理总结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现状和主要内容,推动历史主动精神研究走向深入,既是当前和今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精神财富、丰富马克思主义精神发展理论的基本要求。
一、关于历史主动精神内涵的研究
研究历史主动精神,首先要对其内涵进行科学概括。目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释。
(一)精神品格维度
大部分学者从精神品格的维度出发,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先进品质的重要体现。例如,李洁[6]鲜明指出,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精神品质。代玉启等[7]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崇高指引、规律遵循、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复杂形势作出准确判断,进而提出对策,勇创未来的精神品质。张全林[8]将历史主动精神凝练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王峰等[9]将历史主动精神概括为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勇担历史重任的精神品格。李青嵩等[10]将历史主动精神解读为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和状态的重要内容。常青树[11]指出,历史主动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自觉、政治品格及斗争意志,是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李辽宁等[12]则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一定历史时期所体现出来的自觉意识和积极品质。孙庆聚[13]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百年辉煌征程中磨砺出的宝贵精神品格。汪金英等[14]同样指出,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创造精神,体现着党的政治智慧。
(二)哲学特点维度
还有一部分学者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视角出发,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唯物史观的时代呈现。例如,有学者指出:“历史主动精神,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高度统一。”[15]覃道明[16]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归纳为对唯物史观基本要求的生动诠释。齐卫平[17]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所谓历史主动,就是人们在推动历史前进中发挥强大的能动作用。赵凌云[18]等提出,《决议》概括的历史主动精神体现了我们党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统一。唐洪涛[19]强调,历史主动精神体现在我们党领导人民掌握客观规律,做出能动选择的历史事实。王炳林[20]表示,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意志品质。刘同舫[21]同样指出,历史主动精神是坚持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需要。
(三)精神内容维度
另外一些学者则从精神内容的视角出发,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概括。例如,陈群祥[22]指出,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科学回答时代之问、准确把握时代之势、坚决扛起时代之责、果断治理时代之患的伟大精神。刘先春等[23]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以主动研判历史大势为逻辑起点、以主动把握历史规律为核心抓手、以主动强化历史思维为科学基点、以主动承担历史使命为价值支点的伟大精神。王辉[24]指出,历史主动精神可以理解为党和人民主动地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担当历史使命、应对历史挑战的动态过程。杨峰[25]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的基础上,自觉能动地改造社会历史的一种精神状态。荆学民[26]表示,历史主动精神反映了人在历史中顺应历史大势、引领历史大势的主动意识和能动意识。王东则[27]强调,历史主动精神主要体现在历史自觉、历史担当、历史创造三个方面。王永贵等[28]指出,历史主动精神是深刻领会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的重要精神密码。
不难发现,学术界的几种观点虽有区别,但在内核表达上却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立足新的发展阶段,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必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既是我们党铸就百年辉煌的精神源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的精神伟力。因此,以上观点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均体现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生成基础的研究
历史主动精神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它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生成逻辑和基础。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学者们各有侧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单向逻辑维度
部分学者从历史主动精神产生的单向逻辑维度出发,重点论述某一具体逻辑对历史主动精神形成发展的重要作用。例如,董慧等[29]聚焦实践逻辑,指出历史主动精神孕育于党百年来把握历史、洞察规律的实践中。潘传辉等[30]1-9重点梳理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中体现的唯物史观,认为历史主动精神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基本原理的时代产物。李辉[31]6-9深入研究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逻辑,认为中国共产党人以理论自觉把握历史主动,进而推动社会变革,理论自觉是历史主动精神的观念基础。常青树[11]重点分析伟大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认为其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党的光辉历程。
(二)多向逻辑维度
学术界大部分学者阐释了伟大历史主动精神产生的多向逻辑,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论证。例如,何锡辉[32]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由理论武装、组织赋能、成就彰显三方面因素共同推动形成,最终将其从近代以来的被动转为历史主动。张品彬[33]从四大方面梳理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逻辑,认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是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践行根本宗旨的路径旨归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成就的成功之道是历史主动精神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必然选择是历史主动精神的未来逻辑。李丹[34]则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商爱玲等[35]表示,历史主动精神来源于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滋养。王志刚[36]直接指出,唯物史观及党的能动性实践分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以上学者的梳理虽然各有侧重,但基本可以概括为历史、理论、实践三大生成基础。历史基础方面,大部分学者着眼于党的百年征程进行梳理,丰富了学术界对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基础层面的研究;理论基础方面,学术界大多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剖析略有不足;实践基础方面,虽然学术界对其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总体看来,历史主动精神实践基础层面的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似有不足。
三、关于历史主动精神内在特质的研究
一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实现新的飞跃。关于历史主动精神内在特质的问题,学术界观点多样,尚处于争鸣阶段。研究成果有善于总结经验、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我革命、坚持党的领导及坚持理论创新等。
(一)历史经验维度
大部分学者从中国共产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经验出发,阐述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特质。例如,管玄同[37]指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至上、理论创新、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经验密码。吴德刚[38]认为,因为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高正礼[39]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掌握历史主动,是因为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强大的领导核心、伟大的历史成就、重大时间节点的契机和善于总结经验。蒋乾麟等[40]则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百年来始终坚持理论创新、独立自主、胸怀天下、开拓创新及敢于斗争。
(二)历史启迪维度
还有一部分学者主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非凡奋斗的历史启迪出发,阐明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特质。例如,曲青山[41]从经验启迪的角度指出,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特质包括:始终坚守初心使命、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方位、明确奋斗目标、抓住主要矛盾、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改革创新、坚持加强团结、推进人类进步事业。也有学者深刻指出,掌握历史主动精神,即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具有超前预见能力、果敢担当、勇毅前行[42]。李辽宁等[12]则认为,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先进性、自觉性、人民性、实践性的特点。
综上可知,学术界在历史主动精神内在特质的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凝练总结历史主动精神的精髓要义、探究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保持历史主动的制胜秘诀仍是学术界需要进一步发力的方向。
四、关于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
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习近平强调,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43]。当前,学术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讨论与探索,关涉的不仅限于其本身的科学内涵、生成基础、内在特质等基本问题,更关注当下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原则与路径。
(一)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
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意义重大,学术界从推进党的建设及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探究。
1.在党的建设方面。代星均[44]强调,我们要“在牢牢把握历史主动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曲青山[45]指出,我们要“以历史主动精神,做好新时代党史和文献工作。”还有学者指出,我们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46]。黎田[47]表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能够彰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引领党在新的伟大斗争中把握战略主动、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和精神血脉。红言[48]则直接指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密码。
2.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方面。朱康有等[49]指出,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鲁言[50]认为,我们要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奋力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部分学者同样认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51]38-46。还有学者指出,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能为中国共产党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保驾护航[52]。人民日报刊文称,我们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继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53]。
(二)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原则与措施研究
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始终落实在行动上,理论界对其实践原则与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1.在实践原则方面。何锡辉[31]6-9认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方向,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阶段目标,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迁为历史依据,以人民群众为历史动力。胡振荣[54]认为应当遵循这些原则: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始终坚持把革命、建设和改革放到大局中;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发展完善民主集中制和统一战线;始终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始终坚持自我革命。冯俊[55]指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必须把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用好历史经验、坚定历史自信、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始终坚持 “必由之路”。
2.在实践措施方面。张神根[56]从百年党史中总结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三条经验与方法:抓住历史机遇,加快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积极应对各种艰难险阻,勇于斗争,敢于胜利;敢于正视问题,勇于纠正错误,领导人民开创新局。孙晓莉等[51]38-46强调,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坚定理想信念、担当使命;把握历史大势,抓住历史机遇;坚持拼搏进取,开拓创新;敢于斗争,敢于自我革命;潘传辉[30]1-9等进一步指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我们深刻认识“两个确立”,始终坚定历史自信,深入贯彻“十个坚持”,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李辉等[57]则从实现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角度出发,提出应着力推动历史主动精神与党的精神谱系教育、“四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何克祥[58]则归纳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四个根本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善于总结历史经验、适时做出历史决议、提高历史思维。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多为宏观层面、整体角度的实施原则与策略,而对微观层面的具体实践方式探究相对较少。因此,除上述原则与方法外,结合行业特点、具体实际进一步挖掘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路径是学术界亟待探究的问题。
五、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评价
综上所述,学术界目前围绕历史主动精神的主要内涵、生成基础、内生特质、实践进路等方面展开了系列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展现出了深入性、集中性、学科性等研究特征。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高质量成果相对阙如,全面系统的研究刚刚起步,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探讨正逢其时。
(一)研究成效
既有研究在精神内涵、生成机理、实践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深化这一命题的学理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深化了历史主动精神的内涵研究。一些学者从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品格、哲学特点、精神内容等方面着手,阐释其基本内涵;也有学者从历史启迪与历史教训的维度出发阐释其内在特质。此外,学者们还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回答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精神来源等基本问题,深化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
2.明晰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机理。学者们通过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渊源、历史条件、实践基础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机理。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是历史主动精神形成的实践逻辑。
3.提出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对策。学者们紧紧围绕习近平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论述,从党和国家事业等多方面论述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学者们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从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基本原则、实践对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
(二)研究特征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首次将“历史主动精神”写入党的重要历史文献中,这是历史主动精神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为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拓宽了空间。当前学术界对该命题的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深入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后,学术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持续升温,学者们不再局限于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阐释、内涵凝练等基础研究,而是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机理、时代价值、实践原则、实践进路等展开了较为系统且深入的探究,将历史主动精神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2.集中性。纵览学术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关于其科学内涵、生成背景、内生特质、实践进路等方面的成果占比较高,与此相关的研究较为集中。主要体现为: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相关论述入手,论述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理路;从学者自身长期从事的领域出发,结合党的百年历史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内生特质和特征进行凝练总结;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出发,提出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具体实践措施。
3.学科性。当前,学术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显现出了较强的学科色彩,主要体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知识对该命题研究的运用与分析。例如,部分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角度出发,集中阐释了历史主动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点,探讨了历史主动精神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与弘扬,为马克思主义精神理论的创新发展做出了贡献。还有学者从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角度出发,将历史主动精神融入党的百年奋斗史,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背景、历史意义、发展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与探讨,为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经验教训。
(三)研究局限
当前,学术界关于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已达成了基本共识。但总体来看,该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与薄弱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主题同质化程度较高。理论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主题多集中于对其内涵的阐释,对其内生特质的讨论,缺乏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思想史、形成史及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地位、时代价值的研究。另外,多数文章对历史主动精神的概念界定不够严谨,许多学者在定义历史主动精神时缺乏自己的思考与主见,存在较多抄袭、重复、自相矛盾的现象。
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当前学术界对这一命题的研究多采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展开。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庞大精神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伟大精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但是,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历史主动精神与其他伟大精神的研究成果相对欠缺。历史主动精神支撑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风雨征程,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学科,但运用跨学科交叉法研究历史主动精神的成果几乎没有。
3.对该问题的实践层面研究不足。弘扬历史主动精神最终需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下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方面,现有成果多侧重于对国家领导人相关发言、会议、报告内容的宏观复述,而聚焦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具体实践问题的成果很少,微观层面的具体措更加缺乏。另一方面,研究思路缺乏问题意识。现有的研究成果中,研究内容、现存问题和实践进路之间存在“脱节”。鲜有学者能直面这一研究命题的现存问题,更多是对理论的阐释与说明,甚至跳过问题,直接提出相应的弘扬措施。
(四)研究展望
随着客观实践的发展需要,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也会进一步深入;同时,基于学术界目前研究成果的现状与不足,未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进研究工作。
1.深化研究内容。随着历史主动精神内涵的不断丰富,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也需要不断深化。一方面,进一步提炼理论内涵、内在特质,并对历史主动精神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基本问题做出一针见血的界定,最大限度地减少历史主动精神研究存在的思想误区与模糊认识;另一方面,深化历史主动精神的外延和拓展研究,推动这一研究命题的多维发展。例如,历史主动精神产生的文化因素、实践基础,历史主动精神的基因延续、传承发展等;同时,在现实意义研究上,目前学术界多侧重于研究其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未来还应深入探讨其对世界的巨大影响。例如,历史主动精神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世界百年变局的重大意义等。
2.改善研究方法。改进和完善研究方法可以促进研究的深化和拓展,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也不例外。一方面,历史主动精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仅从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视角出发展开研究远远不够。在未来的研究中,要善于打通学科归属壁垒,形成多元学科研究视角。例如,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研究历史主动精神,能使我们更加清晰而细致地了解这一学术命题的历史渊源和历史逻辑;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历史主动精神,能更加科学准确地阐述中国共产党人“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既要着重梳理其内部的逻辑关系、总结极具成效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参考与借鉴,也要立足新时代的发展实践,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作用,将历史主动精神的学习、研究贯彻到党和人民的具体实践中,推动历史主动精神的大众化研究。
3.坚持问题导向。“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9]一方面,学者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着重探究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能抓住其中最紧迫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措施。学术界应基于问题意识,在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螺旋上升中使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更加合理、有效。另一方面,对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现存问题还需在学理上深挖问题的成因、梳理问题线索,明晰理论研究与理论宣传的实际区别,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推动中国共产党伟大精神图谱的丰富与发展。
我们坚信,历史主动精神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会就此止步,党和人民仍将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但如前文所述,学术界对历史主动精神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仍需从大历史的角度出发,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构建系统全面的概念体系,打造历史主动精神研究的新境界,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