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师教材研读的问题与对策

2024-04-04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汪元贵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关注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迈皋桥中心小学 汪元贵 林 艳

怎样研读教材?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成尚荣说过,教材文本是人类文化、文明的结晶,是一种“结论”,研读教材就是打开它、审视它,必要时还要对它加以质疑,这是一个理解的过程、分析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提炼的过程、把握的过程。教师深度研读教材就要以钻研的精神阅读教材,不仅要读课本、读教师用书,还要研读与教学相关的重点文章。

一、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所在名师工作室,团队中有四十多名成员,所属区域是一个城乡接合部,每年会有五十名左右的年轻教师加入。这些年轻教师工作热情饱满,精力充沛,但严重缺乏经验。因此,课堂上出现种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为了做到有针对性的帮扶,笔者对他们的课堂教学做了一定的分析,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现象一:走流程,只为完成任务

在年轻教师的课堂上,背教案、走流程的现象特别严重。他们往往是心中有教案,眼中无学生,花10 分钟就能讲完40 分钟的新课内容,接下来就是大量的习题练习。笔者在课后与教师的交流中了解到,原来在这些年轻教师的意识里,把既定的教案流程走完,一节课时间用满,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教什么、怎么教、课堂上学生学到了什么、思维有没有得到进阶,他们都没有考虑过。这样,数学课就失去了数学课该有的样子,这在“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二)现象二:思想懒惰,奉行“拿来主义”

在年轻教师看来,“研读教材”就是看看例题是什么、有哪些习题要处理,至于怎么教例题、如何处理习题,他们很少去思考。笔者在议课活动中发现,年轻教师有两种错误思想倾向:第一,思想懒惰,遇公开课向别人求援,于是,公开课上的演示文稿是别人的,教学设计是别人的,教学思想是别人的……课堂上出现丢三落四或者游离于课堂之外等现象。第二,过分依赖教材的配套光盘,认为教学光盘和教材是配套的,肯定是最好的资源了。“三不需”便成了上课的常态:不需要带教材,更别说在教材上圈圈画画了;不需要做演示文稿,思路完全跟着光盘上的资料走,没有自己的思想;不需要精选习题,书上的习题光盘里都有,况且答案都是现成的,拿过来用就行。一“点”到底的课堂着实酸爽,这种“拿来主义”的践行,“解放”了教师,耽误了学生,课堂中得到的只是知识的结果,而缺少了知识形成的探究过程,更不要谈什么思维训练了。

(三)现象三:重外在表现,轻教学效果

有的教师在公开课或赛课时常常会这样做: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或者完全更换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另辟蹊径,表面上看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则不然,一些本该重点教学的内容却被一带而过。如一次赛课,A 教师抽到“认识小数”这节课,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放在小数意义的教学上,而A 教师研读教材时失之偏颇,非常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花了大量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阐释“小数的引入”,但偏离了本节课的方向,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像这样忽略教学内容本质的课堂,目标达成度就不高,重点也就不突出了。

(四)现象四:重形式,轻内容

地处某市城乡接合部,教师有很多机会参与到省、市开展的教研活动中,由于教龄短、工作经验不足等,很多教师的观课议课出现偏差。每次活动过后,大家都会有一个交流研讨环节,他们讨论的话题往往是某环节处理得妙、某个环节设计得精巧、教师的教学方法值得学习等浅表层的思考,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聚焦在对教学活动流程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情境素材的采用或者教学艺术的展现等教学技术因素的外在形式上,偶尔进行的教学内容研究大多也是集中在数学题目的设计与处理上,很少关注某个内容应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本质上的研究。

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发现,之所以课堂出现这些不尽如人意的状况,主要是因为年轻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存在一定的不足,他们不会研读或者研读深度不够。怎样吃透教材?深刻发掘教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积淀。不同的学科知识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每个人对教材的解读程度不同、关注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数学知识观方面,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应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数学知识观的变化引起课程内容理念的改变,新课标在课程内容总体要求、基本构成、选择标准、组织方式、呈现形态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为开展教学内容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也为研读教材提供了蓝本。

二、研读教材对策

基于对以上现象的分析与思考,笔者在指导年轻教师课堂教学时有了新的举措,让他们在课前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深刻发掘教材内涵,根据教材提供的一些信息进行精细的加工、提炼、重组、整合等,读出教材的深度、宽度和精细度。

(一)读懂教材的深度,力求瞻前顾后

这里的深度,主要是指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向纵深处发掘。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学案例都不是轻而易举能呈现的,课前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在教学每一个内容时,都要研读同一版本教材的各年级的相关知识,并进行适当拓展,只有深度研读教材,有效引领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使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下面,笔者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为例,解读深度研读教材的对策。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数学教材编排的一大亮点,依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分别有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列表策略、画图策略、假设策略、替换策略等策略学习,虽然这个单元的教学一般只需要两三个课时,但其中的思维含量、思考价值都相当高。教学这一内容时,笔者总是反复研读教材文本,研读课标,理解课标精神,明确课标承载的教学使命,准确把握课程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从宏观到微观的研读过程中为学生设计高效的学法。在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前,我们团队做了认真研读(见表1):

表1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材研读

在梳理教材内容结构的过程中,教师研读到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用列举的策略及实践过程,感受策略的特点和价值,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谨性;难点是根据不同实际问题的特点,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不重复、不遗漏地列举出符合要求的各种情况。基于对教材的研读,教师设计了自主交流活动:

师:怎样围,面积最大呢?(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1:用22 根1 厘米长的木条围成长方形,周长一定是一个等值,根据长方形周长知识,我们的思维应该聚焦在长方形的长和宽上,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怎样围,面积最大。

生2:要满足面积最大,就是长和宽的乘积最大,也就是代表长和宽的这两个数的值要无限接近。

生3:用22 根1 厘米长的木条围成长方形,说明周长是一定的,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

学生在这样的深度学习样态下,精彩呈现各组作品:

方法1:22÷4=5.5(厘米) 5.5×5.5=30.25(平方厘米)

(学生忽略了木条是整厘米数这个条件)

方法2:22×1=22(厘米) 22÷2=11(厘米)

1×10=10(平方厘米) 2×9=18(平方厘米)……5×6=30(平方厘米)

方法3:22 分成21 和1,20 和2,19 和3,…,12和10。

(很显然,这种想法是错的,没有理解22 根木条的含义,自然答案是错的。)

方法4:(学生用表格呈现)

?

边讨论边完善,学生从无序思考甚至错误的想法,直至有序列举;从不完整罗列到完整呈现;从外在呈现到本质领会。不同的表征,让学生的思维可以看得见。学生在错误中对比,在正确中优化,最终得出方法4 最完整便捷。不重复、不遗漏、有序思考等数学思想水到渠成。这样的深度学习,深化了学生对一一列举的本质把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飞跃。

(二)读懂教材的宽度,厘清逻辑结构

这里的宽度,是指在研读教材时,不仅要横向通览本册教材的前后知识勾连,还要通过不同版本的教材的认真对比,整体认知,多角度去分析,明确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年轻教师执教“倍的认识”这节课前,笔者所在团队对教材相关内容也做了深刻解读。不仅如此,笔者还让年轻教师查阅了数学人教版、浙教版、沪教版等版本教材,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在研读中大家体会到:孤立的数学概念是不存在的,本节课要立足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让学生看清知识本质,理顺知识关系。由于“倍”属于“两数之间关系比较”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几份”和“几个几”上,而要让学生领悟到“倍”和“比”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凸显“标准”来认识“倍”,变换“标准”引出“份数”的学习经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抽象的知识,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多元表征掌握抽象概念的本质。综合以上考虑,教学时,教师先设计三组点子图(如图1),让学生观察思考:在这三组点子图中,哪个摆得很特别?

图1

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分析,得出如下三种表征:(1)算式表征:4-3=1,5-3=2,6-3=3; (2)语言表征:上面一行比下面一行少( );(3)创新表征: 6 是3的2 倍。

执教教师抓住学生的创新表征追问:“为什么说6是3 的2 倍,而不说6 是2 的3 倍呢?”在师生对话中,学生弄清了“标准量”的实际含义,通过操作、对比、建构,体会到两个数不仅可以比多少,还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关系。当学生的思维达到这个程度时,执教教师顺势介绍了“倍”,抽象的概念就这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了。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执教教师还设计了三组操作性练习:

1.画▲,分别是●的2 倍、3 倍。

● ● ● ●

2.画●,▲是●的2 倍、3 倍、4 倍。

▲ ▲ ▲ ▲ ▲ ▲ ▲ ▲ ▲ ▲ ▲ ▲

3.用你喜欢的方式创造出一个倍数。

在前两个练习中,根据学生的能力,目标很容易达成。第三个创造性练习思维含量就高了,既了解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标准量”的掌握,同时,也让学生的符号表征、字母表征、线段表征等可视化思维得以充分展现。当“小老师”们发现学生的表征有错误时,学生的讨论又加深了他们对“标准量”的理解,学生的思维也在深度学习中不断进阶。

(三)读懂教材的精细度,捕捉细节内涵

研读教材的精细度,主要是指读透教材中涉及的概念或法则中的一些关键词,体会它们的重要性,继而实施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弄懂、弄透。比如,“0 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等于0”这句话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的内容。学生对“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等于0”这句话可谓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实践起来,情况并不乐观,但凡试卷中出现这个内容的变式题,学生出错率一定很高。笔者认为,还是学生没有真正了解其内涵所致。笔者再次执教这个内容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用你的已有经验加以说明。”问题一出,学生纷纷讨论起来,最终归纳出结论。

像这样因为没有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而频频出错的判断题有很多,比如:(1)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2)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3)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等等。教学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沿着圆柱的一条高剪开,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不是长方形就是正方形;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等等。抓住这些关键词,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时,要深刻把握知识本质中的关键词,捕捉细节内涵,关注、重视并施以策略,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总之,深度研读文本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石。教师要研读文本的知识体系,研读文本的多样表征,读懂教材的深度、宽度和精细度,只有深度研读文本,才能梳理出好的教学思路。

猜你喜欢

关注
立足三个“关注”把握高效课堂
积极统筹协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注人文情怀 提高语文素养
例谈小学英语听课的艺术
怎样有效地上好初中英语课
奥朗德“关注”锦江增持雅高
美国宗教自由报告“关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