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红色文化,浸润红色童心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及其教学

2024-04-04安徽省六安市清水河学校李昌翠

小学教学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革命红色文本

安徽省六安市清水河学校 王 涛 李昌翠

新课标将核心素养定位为“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并将文化自信列于核心素养之首,凸显其重要性。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载体,还是传播文化的载体。教学中,教师要寻求教材中的语言文字和教学价值取向的结合点、着力点、平衡点,发挥语文教材培根铸魂和启智增慧的育人价值。

一、厘清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编排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革命文化题材类教学的文本内容丰富,肩负着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红色文化基因的历史使命。整套教材中,涉及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共40 多篇,分布在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阅读链接、快乐读书吧等中。这些丰富的内容,文体形式多样,聚焦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说、诗歌、回忆录、歌曲等。统观教材,处处隐含革命文化元素,如相关选文的插图、单元导语、语文园地的练习等。这样的编排,为学生理解革命文化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能时刻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统编版语文教材革命文化题材类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低年级以单篇形式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所占比例也大幅增加,其中低年级7 篇,中年级10 篇,高年级19 篇,其中还不包括阅读链接和快乐读书吧等内容。从教材选文看,低年级课文以故事为主,高年级课文通常以“人与社会”为主题,旨在实现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和高尚的品质,培养他们基本的社会道德素养。

二、把握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教学的原则

(一)文道相统一原则

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承载着国家的意志,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引导。而统编版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将革命文化题材类教学文本编排在不同的单元,承载相应的落实语文要素的任务。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语文要素的落实,又要关注文本在立德树人、传承红色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价值,落实好文道统一。具体来说,“文”指的是承载革命文化价值的教学文本,如课文、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乃至单元导语、语文园地中的名言警句等;“道”指的是教学文本承载的革命文化精神、革命文化意蕴等。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时,教师要尊重历史,尊重编者的意图,不能随意进行个性化解读,要以语言文字为凭借,在咀嚼中理解内容,在品味中受到感染,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作者、编者之间的对话。学生在品“言”悟“意”的语言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言意兼得”,提升核心素养,实现革命文化内容的基本教学价值,做到文道统一,实现以文育人的目标。

(二)知行相融洽原则

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学习,不能仅限于认知层面的知道、理解和懂得,还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认同其背后的深刻道理。做到知行合一,学生才会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红色资源,它们具有唯一性和原真性的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深挖活用这些红色资源,引领学生了解革命遗址、纪念物及先辈的革命事迹,在真实体验中感悟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和先辈崇高的革命精神,丰富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形成有梯度、有层次的红色教育实践活动,做到校内外相结合,传承红色文化、厚植红色文化基因,实现实践育人。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唱一唱红色歌曲、抄一抄红色家书、背一背红色诗篇、读一读红色经典、看一看红色电影等,强化实践性,达到知行合一,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

(三)校内外相结合原则

对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的学习,不能仅仅止步于阅读和讲述,教师必须联系中华民族未来的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社会生活,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由历史到现实,由他人到自身,通过自我审视、反思,内化红色文化精神。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虽然离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其革命英雄人物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能够找到对应的群体的。为此,教师可以开展“寻找身边的英雄”“为时代英雄画像”等活动。教学《黄继光》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像黄继光一样在危急时刻有责任、有担当的英雄形象,如火灾中逆行的消防员、抗洪抢险中的武警等。学习《清贫》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讨论如何看待“贫”和“富”,将文本和现实生活相勾连,理解当代红色精神,赋予红色文化传承的新时代意义。

三、优化红色文化题材类课文的教学策略

(一)品读语言文字,具象“人物形象”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实现了思想性内容与表现形式的高度统一,一般来说,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困难不大。教学中,教师要找到课文思想性和内容性的关联,引领学生阅读文本,咀嚼语言文字,进入作品情境,让学生与作品、作者编者、教师展开思想情感的沟通与对话,感知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在层层深入的语言文字训练中,将革命精神具象化,领悟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

如教学《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感受朱德同志身先士卒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为此,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一道词语搭配练习展开教学。

师:你们见过草鞋和斗笠吗?(借助图片理解这两个词语)。理解了草鞋和斗笠,你能把下面的词语连起来吗?

(交流后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短语)

师:这些词语被分为上下两行,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

师:这些短语都是由“动作+事物”组成的。平时,你们和爸爸妈妈爬山时,是怎么装扮的呢?

生:我们戴着太阳帽,穿着运动鞋,背着背包。

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挑着粮食来了,(出示图片,图略)这些人中,哪一个是朱德同志?你认识吗?(学生面面相觑)大家为什么认不出朱德同志呢?

生:朱德同志身为军长,但和战士们没有一点区别。

师:谁能用三个短语连起来说一说朱德同志是怎样挑粮食的。

生: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师:白天,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爬山,晚上,战士们休息了,他还要做什么?

……

教师将语言文字练习转化成描述性的情境任务,通过朗读,发现短语构成规律;通过“组快”,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通过运用,活化学生的语言形式。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朱德同志身先士卒、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二)链接相关史料,读懂“精神形象”

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故事的发生往往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他们往往不明白,更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事情。教师如果适时、适度地链接相关史料,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背景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增加“代入感”,就能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其沉浸其中,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课前,教师让学生查阅李大钊的相关资料,揭题时出示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对李大钊的评价,然后补充介绍1927 年血雨腥风的历史背景。教学中,学生对“法庭上”李大钊“平静而慈祥”的反常表现往往很难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补充一段李大钊在狱中受尽折磨的真实史料。这样,学生通过人物的“角色形象”去读懂其“精神形象”,深刻感受到李大钊坚贞不屈、对党无限忠诚的革命精神。可见,要想让学生体悟文本中承载的革命文化和革命意蕴,教师需要巧妙链接相关图片、视频等史料,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增强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亲近感与接纳感。

(三)设置主题引领,构建“立体形象”

教材中选入的革命文化题材类文本,主要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活动等方面的作品,等等。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形象,他们往往拥有高瞻远瞩的革命理想、异于常人的革命智慧、超乎常人的革命能力。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塑造了大量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其中关于毛主席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既有他人撰写的关于毛主席的故事,也有毛主席创作的革命诗词。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曾尝试以“教材中的毛泽东形象”为主题开展教学,创设了四个情境化任务群——读毛主席文章、说毛主席故事、诵毛主席诗词、品毛主席形象。这样便将看似散落的文本关联起来,使学生立体感知人物形象,真正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表1 中不难发现,教材中的选文体裁多样,有议论文、诗词、记叙文等。通过学习毛主席的故事,学生全面地体会到毛主席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受人民爱戴的革命领袖;通过诵读毛主席诗词,体会到毛主席是一个乐观无畏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表1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有关毛主席的课文及阅读材料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传承红色文化是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其必然成为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教师要深入发掘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内涵,通过立足单篇、立足单元、立足主题、立足儿童,探讨实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价值落地的有效路径,推动红色文化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融合,在确保语文要素有效落实的同时,让革命优良传统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

猜你喜欢

革命红色文本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追忆红色浪漫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