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技术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3-03邢飞飞辛金颖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1期
关键词:技术转移评价机制高等教育

邢飞飞 辛金颖

摘  要:现今社会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等教育也深受社会和国际形势影响。为让高校的科研更加贴合我国新形势下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文章对现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建立起一种基于市场指标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旨在打通高校与社会的隔阂,运用高校教育力量为我国的市场转型和未来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充分的支撑。

关键词:高等教育;技术转移;评价机制

当今国际形势下,欧美等发达国家不断通过技术壁垒、行政命令等手段对我国的科研发展施压。这就需要我国尽快形成“自身造血”的科研机制,对比高等教育肩负重任。我国劳动密集型对外加工行业正在“腾笼换鸟”,加快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而高校作为科研源头必然要发挥作用。另外,我国人口数量正在断崖式降低,人口红利将不复存在。在有限的人口数量下提高个人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是唯一出路,而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也必将是提升人民大众总体素质能力的第一站。

高校本身的任务和职责较为纷杂,一般认为高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五个方面的职能。复杂形势下的高校改革急需一个关键突破口,而技术转移正是高校科研的顽症所在。基于充分的研究分析,我们试图建立一种基于市场指标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打通高校与社会的隔阂,充分激发高校科研尤其是高校教育的创新活力,使其成为我国市场转型和未来高新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

一、新形势下高校技术转移的现状

(一)科技矛盾突显

高校的科技发展任重道远,从纵向来看,我国的高校科技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第11位,较2021年上升1位。我国科研创新发展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工厂,其经济实力与科技实力并不相符,导致了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技术提升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占比低于人力资源所带来的效益值。同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市场广阔且内部需求巨大。就当今世界形势来看,技术的普及应用不可避免,手工业生产仅存在于纪念品或奢侈品行业中。因此那些存在于我国技术应用中的科研空白就只能依靠国外进口的技术、元器件甚至是生产线进行弥补[1]。这就导致了在我国的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很高的技术许可成本,而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开发。

(二)受到国外科技封锁

近年来,我国频繁受到国外恶意的科技封锁,妄图卡我国科技发展的脖子,这种封锁集中于事关国家命运与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技术研究等方面。这就需要我国加大对基础科学、高新技术研发等纵向项目的投入。同时,作为我国市场主体的中小企业发起的横向项目需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其性质与纵向项目有很大区别。结合科技矛盾的现状,未来我国面临的不仅是高昂的技术使用许可成本,更有可能是技术无法应用的两难局面。在鼓励民用技术发展的同时,高新技术前沿科研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人力与资源投入,而国家科研投入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形式和国家的税收收入进行分配的,所以很难顾及到所有领域。营利性的民用技术,就应以横向项目的形式由企业来进行必要的投入,从而减小国家科研投入的压力。虽然现今科研评价尤其是高校科研评价的导向仍集中于国家需要的高新技术领域,但从整体科研来看,横向项目的积极投入极大推动了我国科研的进一步发展。

(三)人口老龄化严重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想要缓解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经济压力,可在有限适龄人口的情况下提高人口资本,即提高一人次单位时间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就我国来说,即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这就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供给,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呈现出人才数量足,质量还需进一步优化的态势。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7.8%,已达到国际上通常认为的50%以上的教育普及化阶段[2]。但近几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就业困难的问题[3]。

二、新形势下高校技术转移困境成因

(一)经费到账额的弊端

现有主流的技术转移评价是将教师的横向经费到账额作为评价技术转移工作的核心指标。但看似合理的指标存在巨大问题。

1. 零和博弈

首先,教师与企业在科研经费额度上形成了零和博弈,而不是预期的共赢互利。教师多要一些横向科研经费,企业就需要拿出相应的资金进行保障,这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开发的性价比。同时,对于企业来说,教师属于科研外派人员,企业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手段本就匮乏,这种零和博弈也造成了高校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不信任。而且,主要负责教学的教师在企业的工作只是副業,难以形成互相吸引。

2. 难以监管

横向经费到账额没有第三方的指标控制,也很容易产生合谋,指标的公平性很难令人信服。纵向经费来源于国家及相关机构,天生带有公平性属性,而横向经费的来源是企业,带有营利性。这种营利方式是趋向于选择投入成本低的项目,而市场竞争一定是一种成本较高的营利方式。这就给教师与企业在经费到账额的事情上生成了合谋的空间。

3. 指标缺乏公信力

经费到账额是一种技术买卖双方的博弈行为,它并没有真实反映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经济价值,而只是教师与企业通过历史经验博弈的结果。同样的技术开发产品因地域、使用方和政策导向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指标缺乏公信力。最重要的在于横向经费到账额这种过程性的指标,并没有体现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所产生的作用,就横向项目来说仅是企业因技术应用而产生的盈利。

(二)横纵向项目的互制与互促

从现有体制来看,国家或类国家的经费及项目是高校教师职务升迁的重要指标。这就使高校教师对横、纵向项目产生了极大的态度差异。现状表明仅仅以“四唯”作为评价手段存在很大弊端,但我们也要明确“四唯”的产生也是有其历史必要性的。第一,不要以反对文章、学历等作为破“四唯”的唯一标准[4]。有些科研受限于环境及发展阶段不得不以文章等手段作为其最终成果表现,破“四唯”不是“破四”而是“破唯”;第二,科研是一个广阔的空间,不应局限于某一方面。科技应用同样是科技研发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尤其在高校中,培养有技术应用能力的学生更满足国家需要;第三,国家投入科研经费的量是固定的,分的项目越多,一个项目的得到越少。纵向项目被“卡脖子”,横向项目科教融合力度不够,如果只依靠国家投入反而会形成互相制约。因此从现有“四唯”的高校情况来看,需要给纵向解压、给横向加压,吸引高校教师来做横向项目。横向项目由企业投资,其边际效益递减但无固定上限。而纵向项目的国家科研投入总值是相对固定的,即立项项目数与单项科研投入是反比关系。参与科研人数的由纵向横的转变,有利于减少纵向立项数目进而加大单项科研投入;有利于减少纵向项目的评审成本;建立多种人才选拔机制,形成横纵统筹的局面。

(三)更加柔和的改革方式

改革的方向和改革的速度都需要得到有效的控制。人的社会生活是有惯性的,不应过于激烈地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应在相同的生产方式中,首先改变生产资料的本质,再由生产资料本质的改变来带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因此,新的技术转移评定方式应在现有科研评价的基础上,保证高校科研人员能以更加平滑的方式进入到技术开发、技术转移的领域中来。这就需要我们把考核指标作为核心改革内容,而不是轻易向科研体系下手。

三、新形势下高校技术转移对策与建议

(一)互制性的核心指标

通过数据比对与调研走访,文章建议以企业的税收增长作为高校教师技术转移工作的核心评定指标。首先,明确高校技术转移的最终目的是产品的市场盈利,这是高校教师与企业的共同利益点,其最直接的表现即为企业税收的增长;其次,税收是互制的,是企业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方式之一,企业出于盈利目的是希望减少纳税的,而教师考核希望纳税更多,这就在企业与高校教师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制;最后,建立一套公平的评审考核体制。以企业税收作为核心指标在体制建立初期具有很大的优势。税收由政府审计,教师升迁由高校评定,双重的信息核定保障了技术转移的公平性。

(二)四原则

高校的地域、学科、背景具有极大的差异性,各高校应按照本校所在的地域特点、学科发展、背景来建立独具特色的技术转移评价体系,但其也是有共性的。综合上文所述,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的评价机制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条原则:

1. 教师利益不能与企业利益相冲突;2. 企业拥有主导权;3. 技术开发目的来自于市场;4. 保证高校的核心业务——人才培养的提升。这四个原则也是高校进行技术转移工作时的行为准则。第一条强调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关系,第二条明确了企业的主体地位,第三条说明了教师的技术开发与企业的运作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第四条明确了高校作为学校的基础属性。

(三)建立从质到量的小“创面”改革试点

1. 既有行为模式

高校教师的评价体制已经沿用多年,形成了以论文为主体结构,辅之以学位、奖项、基金、帽子等指标。高校绝大部分教师是适应这种运作模式的,不应过于激烈地更改流程与体制,而是对核心指标进行修正。在使用已有的科研(纵向)评价体系的情况下,可将核心指标融汇为企业的税收增长。

2. 以质的评价代替量的评价

技术转移的核心指标必定来自于技术的最终应用地,即市场。而市场是变幻莫测的,并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核心指标来自市场就不能以门槛式的体系进行指标构架与评价,而应以排名评价作为主要方式。同时,排名式评价体系所产生的指标还可以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

3. 形成小创面改革试点

核心指标来自市场,教师个体行为又存在多变性,这造成了指标缺乏稳定性与可控性。这就需要在适用的院系、学科上进行总体调控,并在原有科研评价体系中进行对比与调节。另外,不是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都适合技术转移评价。在排名式评价可控的原则下,以指定学校、专业和名额的方式开展试点运作,不对现有的整体科研体系造成过多影响。指标确立及获得认可后,随着自身多元评价的不断发展,其改革势必更加平稳和自然地展开[5]。

四、结论

(一)高等教育的普适性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我们应深刻意识到,高等教育不再只是培养尖端人才的教育,也是培养技术开发者和科学研究者。这就需要将人才培养的方向从高新领域向社会普遍应用辐射,应重视人才在进入行业后的后继发展与继续教育。所有这些会因为高校科研环境和体制差异而有所不同,但相同是高校教师在其中的关键地位。大量的教师应服务于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甚至是某一企业,在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发挥教育的核心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企業与教师利益的相互制衡,其核心在于保障教育的公平性。要求高校教师横向资金的量,就是在打散企业与教师的目标一致性。而用企业税收或其增长作为考核教师技术转移成效的核心指标就会在市场这个环境下将企业与教师的利益统合起来。企业的税收增长必然是其经济效益增长的体现,而技术应用如果没有带来经济效应,其作用应判定为失败。同时也需要建立一种体系来确认企业社会效益的增长,其考核有待进一步研究。

要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就不能因技术转移而产生影响教育公平性的因素。首先在体制上,应选用的核心指标是企业税收,税收被视为企业费用,缴纳越多的税款,视为企业成本越高。因此企业不会夸大教师的技术效果。其次,考虑到机会成本,防止教师手中的教育资源与企业手中的税收资源形成利益互换。这就需要第三方的介入与配合,即高校与政府,一个手中紧握评审权,一个手中紧握企业信用。最后,依托市场。作为政府、高校、事业机关,很难对各式各样的企业需求进行统计(由于企业需求的隐私性),也很难理解层出不穷的技术研发。今日需要做好第一步,即点燃教师的服务企业、引领市场的热情。再依靠市场交易的法则,来不断考验高校教师的科研实力、学生的能力和企业的市场判断。

(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均衡性

“反四唯、反五唯”不是反对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以论文、帽子、职称、学历、奖项为评价标准,不能说是一无是处的。当代的科研有前瞻性导致的群体决策,也有因知识壁垒而形成的学术圈子,这些都是正常现象。问题在于技术开发的领域尚未形成,很多人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混为一谈,将科研评价套入技术开发中来,这是一种错误。

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不光在时间、空间上有均衡的互促性,同时具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一个科学理论的应用即为技术开发,而技术使用的不断累计,也会催生新的科学理论。现阶段我国优先发展科学研究是正确的选择。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研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不尽如人意,到了一定的瓶颈阶段。不妨以技术开发的互促性作为科学研究前进的新动力,以科学的视野、市场的选择、企业的发展作为新的发展手段。

参考文献:

[1] 唐未兵,傅元海,王展祥. 技术创新、技术引进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 经济研究,2014,49(07):31-4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22-09-14). 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209/t20220914_660850.html?eqid=d6ba0e3a0000aafc0000000364350a37.

[3] 张学敏,柴晓旭.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高校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99(03):131-141.

[4] 邢飞飞. 破除四唯现象,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J]. 天津科技,2019,46(02):5-7.

[5] 贺海波,邹坤,杨昌英,等. 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对策[J]. 黑龙江科学,2020,11(05):159-161.

(荐稿人:郑新成,河南工程学院会计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杨毅恒)

作者简介:邢飞飞(1982—),男,博士在读,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天津大学智能与计算学部,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辛金颖(1982—),女,学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项目主管,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与信息化。

猜你喜欢

技术转移评价机制高等教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技术转移对于促进中部创新发展的意义
基于科技孵化网络的综合服务平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