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普通高中校园应急救护能力的探究
2024-01-26李家林
【摘要】本文分析校园出现常见意外伤害的原因、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的必要性,論述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的策略:构建应急预案机制,落实应急处置工作;开发急救课程,落实培训实践;加强校内外合作,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完善应急救护技能评价,落实校园急救教育工作,促使师生不断积累应急救护知识和提高应急救护技能。
【关键词】应急救护能力 意外伤害 高中校园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2-0093-04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要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南宁市人民政府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万人应急救护培训项目”,通过在各县(市、区)组织开展万人应急救护培训,推进应急救护培训进小区、进乡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同时在中小学培训中推广防溺水安全教育。南宁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教育部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之一,配备了相关急救设施设备及物品,定期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研究制订急救设施设备配备规范和急救技能培训方案,探索校园急救技能证书开发试点建设工作,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急救教育经验和做法,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此,笔者结合校园出现常见意外伤害的原因,分析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的必要性,探讨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校园出现常见意外伤害的原因
(一)不够重视应急救护能力培训
校园意外伤害是指在学校内发生的非人为因素,或虽有人为因素但属非故意的人体伤害事件,如食物中毒,运动跑、跳、投过程中受伤,地震等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伤害,等等。校园意外伤害发生的原因常常在于学校缺乏应急救护能力。部分学校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点,而对学生应急救护能力培训不够重视。一些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临时安排人员学习应急救护知识,待检查结束,便迅速结束相关应急救护知识学习,严重影响了校园应急救护知识的推广和普及。还有部分学校虽然制订了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但多流于形式,缺乏与医疗部门或疾控部门联系。久而久之,当校园常见意外伤害发生时,部分学校难以及时有效应对。
(二)缺乏专业人员指导
部分学校虽然设立了校园医务室,但没有配备、配齐专业能力较强的医务人员,且医务人员缺乏继续教育的机会,影响了专业能力的提升。部分学校校园医务室工作人员不具备医疗从业资格,或是校园医务室工作人员由其他人员兼任,这些工作人员只能简单处理日常擦伤等问题,并不具备良好的应急救护能力。如我校应急救护培训师资相对不足,截至目前,校内只有6位教师具备急救证和救护培训师资格证。另外,我校应急救护培训虽然开有应急救护选修课程,但选修的学生不多;军训期间,虽然专门有半天时间向年级全体学生讲解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和心肺复苏等知识,但学生由于没有足够时间进行系统练习,没能熟练地掌握应急救护知识。
二、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脑血管等疾病突发事件逐年增多,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刻不容缓。20世纪90年代,国际开始普及“第一生命链”的救护理念;美国心脏学会提倡在公众普及心肺复苏初级急救技能,美国的急救成功率高达74.0%;瑞典至少有45.0%的民众参加过心肺复苏培训;澳大利亚有50.0%的民众接受过相关培训;日本中学生的急救知识普及率高达92.0%;挪威院外心脏骤停公众施行心肺复苏培训率为70.7%;新加坡的社区居民核心急救知识培训率高达57.2%;法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为40.0%;德国急救培训普及率高达80.0%。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领域,并将会拨打求助电话、基本急救知识内容、简便止血方法、中暑的预防和处理、溺水的应急处理等健康教育内容循序渐进地纳入不同教学阶段。意外伤害事件发生后,现场由于没有专业医疗人员,或者相关人员缺乏应急救护能力,导致受害者失去最佳救治时机,不仅增加了后续救治难度,而且增加救治时间和费用,加重了家庭负担与社会负担。一般来说,意外事件发生后,最佳救治时间通常在5分钟以内,也就是“黄金5分钟”,如果受害者在该时间段内得到及时救治,可以减轻痛苦,甚至挽回生命。以异物堵塞气管为例,由于最佳救治时间短,施救者如果在异物堵塞气管的5分钟内采取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可以帮助被施救者挽回生命;反之,被施救者则可能失去生命。同时,学生是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的主体,如果提升了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则可以有效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可见,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应作为当前普通高中重要的管理工作内容之一。
三、提升校园应急救护能力的措施
根据南宁市红十字会《2022年南宁市为民办实事工程万人应急救护培训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南红发〔2022〕9号)文件要求,南宁市万人应急救护培训项目被纳入2022年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南宁市教育局、南宁市各大中小学校先后开展了学校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防溺水知识培训等主题培训活动,但由于相关培训内容相对有限,学生并不能在每学期一次或两次的培训中有效掌握普及型应急救护和防溺水知识。为此,学校有必要组织开展中长期应急救护培训,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应急救护技能。如我校实施以下四个方面措施,致力提升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
(一)构建应急预案机制,落实应急处置工作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应急救护能力是人们生存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在校园中构建相关机制,有效落实应急救护预案,我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制订了“南宁市第一中学校园应急工作预案”(以下简称“预案”),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贯彻工作原则。我校组织成立校园红十字会,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各司其职、协调应对,成立了领导组、应急救援组、疏散引导组、医疗救护组、治安维护组、后勤保障组、新闻宣传组、善后工作组等工作小组。工作小组成员涵盖学校各部门,由副校长担任会长、校区副校长担任秘书长,各中层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医、学生社团各司其职,明确“预案”中每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共同承担并完成应对校园应急救护的具体工作,全方位保障学校师生的安全。二是以人为本、减少伤害。我校坚持落实“预案”,把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三是预防为主、科学高效。我校充分利用各种措施切实提高应急救护标准,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完善应急保障和善后工作。我校明确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工作保障制度,从应急队伍、治安、医疗卫生保障等方面,保证校园突发事件发生时工作忙中有序,事后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和评估,必要时及时修改“预案”,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应急救护工作做好各项准备。
(二)开发急救课程,落实培训实践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水平,我校制订了适宜的应急救护课程计划。课程计划内容包括基础急救知识、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心肺复苏技术等。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主要由经验丰富、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和培训师负责教学和培训工作,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1.开发校园应急救护校本课程,落实技能培训
在应急救护校本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基础急救知识、常见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心肺复苏技术等内容,设置模拟场景,将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利用各种道具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实操技能培训,将书本理论知识迁移为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通过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操作,基本掌握了应急救护基础知识和方法技能,能够迅速地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校内各级各类接待活动,以及校外进社区、进校园应急救护手拉手展示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安全技能与素养,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有效促进“平安一中”校园建设。
2.组织应急救护知识技能活动,加强实践演练
我校积极开展急救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设计急救知识问答、技能操作比赛等,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丰富学生的急救知识。在每年全国防灾减灾宣传周,我校云亭校区开展以“防震减灾,你我同在”为主题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进一步宣传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自救技能,让学生在比赛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决策的能力,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应急救护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又可以鼓励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增强了安全意识。
应急救护的实践操作和模拟演练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应急救护技能的重要方式。作为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之一,我校设置模拟急救场景,主要有学校高一年级教学楼的一楼架空层校园红十字会急救展示厅、地理教室、善实广场等。其中,地理教室主要用于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校园红十字会展厅主要陈列人体模型、担架、急救箱、三角巾等部分急救演练设备,是学生进行包扎、心肺复苏等应急救护技能培训与技能展示的场所;善实广场则是进行模拟徒手搬运伤员,或利用担架搬运伤员的重要场所。
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我校主要针对学生的应急救护技能培训创设常见的急救场景,如突发心脏骤停、呼吸困难、骨折等,通过模拟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应急救护操作。为了增强真实的体验感,可以设定演练时间,让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准确地做出反应。完善的场地设施保障了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实际操作,正确运用急救技能,通过反复训练和模拟演练,提高学生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和自信心。完善的校园应急设施和场地为学校开展应急救护模拟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如2022年全国政协调研组到我校调研时,校园红十字会学生社团模拟演示了学生在体育课发生意外受伤的急救场景,获得了调研组成员的一致好评。
(三)加强校内外合作,争取更多资源支持
红十字会作为社会救助团体,可以为学校提供培训教材、教学资源、专业讲师等多方面的支持,并协助学校组织实践操作和模拟演练活动。多年来,我校主动邀请南宁市红十字蓝天救援队为选修防震减灾应急救助校本课程的学生现场教授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引导学生参与模拟演练和实践操作。同时,我校主动与当地红十字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借助其专业知识和丰富资源提升师生的应急救护能力。我校政教处、团委定期组织校园红十字会“微光”应急救护小队的学生到南宁市良庆区良玉社区、西乡塘区龙胜社区等参与社区应急救护服务活动,如协助社区举办急救知识讲座、急救演示等。通过实际参与应急救护和服务活动,学生可以有效运用所学到的应急救护知识,提高技能水平和应对能力;通过与社区互动和联系,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提升了公民意识。另外,我校邀请南宁市红十字会、南宁市西乡塘区红十字会、南宁市红十字搜救救援队、广西地震救援队等定期到校开展应急救护培训,向学生传授应急救护知识和经验。
通过校本课程学习与专业人员指导,学生体会到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了解应急救护的基础知识,掌握心肺复苏的技能。另外,学校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支持,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现场急救能力,使学生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用最安全的方法实现自救与互救。
(四)完善应急救护技能评价,落实校园应急救护教育工作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办公室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号),我校主动开展应急救护培训进学校活动,根据不同学段分类制订培训课件,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学校的培训服务水平。我校参照自治区红十字会课程培训标准,拟定校园急救能力考核校本课程标准,实施“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程终结性考核成绩包括理论考核成绩和技能考核成绩。理论考核内容包括客观选择题和案例分析题等;技能考核内容包括操作技能、服务态度、沟通交流等。我校以校园应急救护基础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学生体验式实操技能专题培训活动,提升学生的应急救护知识、技能与素养;我校通过构建平安校园,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了校园学生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如2022级参与校本课程的35名学员完成全部培训课程,并通过了理论和实操考试;2021年,我校入选首批“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并成为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南宁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近年来,中国地震局网、广西新闻网、广西防震减灾网、广西红十字会网、南宁市红十字会网、广西电视台、南国早报、南宁电视台、南宁日报、南宁晚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了我校组织开展的应急救护演练活动,我校在應急救护培训方面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总之,做好校园应急救护培训、降低校园意外事件发生概率,成为普通高中校园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校通过构建完善的应急预案、创新培训活动形式、邀请专业救护人员到校指导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应急救护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应急救护知识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救护意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应急救护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韬,刘兆祺,辛志毅,等.民用机场应急救护能力分析及建议[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3(3).
[2]高崇华.应急救护:红十字在行动[J].中国卫生人才,2020(3).
[3]宋静波.基于全民教育的紧急救护知识推广[J].求知导刊,2015(23).
[4]李梦云.江苏省大学生应急救护培训体系与推广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李家林(1989— ),广西灵山人,本科,一级教师,南宁市教学骨干、南宁市教育系统优秀教育工作者、南宁市优秀共青团干部,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