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和泥石流》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2024-01-26莫焕群
【摘要】本文以《滑坡和泥石流》教学为例,阐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分析教材和学情,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法学法,论述布置课前任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设置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巩固提高等教学环节,旨在提升学生的生存技能和个体的生命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和社会的关注与责任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生存技能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2-0080-05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又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还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让学生从中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环境等,且这些内容与生命教育密切相关。如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理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规律和演变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和生存条件,进而珍爱自然环境;在人文地理环境方面,地理涉及人文地理环境的特点、规律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而反思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灾害,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在区域地理环境方面,地理涉及区域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进而理解生命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既能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命的起源、演化和生存条件,认识生命的独特性,又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当寻找地理教学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理解生命、珍爱生命,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机统一。笔者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节第3课时《滑坡和泥石流》一课教学为例,设定了“生命教育之‘最美逆行人——以‘滑坡和泥石流之殇为例”的教学主题,探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对策,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理解生命、珍爱生命。
一、教材分析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价值,懂得珍惜、保护、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以《滑坡和泥石流》一课为例,这节课讲述了生命教育中的“最美逆行人”。滑坡和泥石流是常见的自然灾害,总有一些人义无反顾逆行而上拯救和保护他人的生命。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案例理解以下几点。一是生命的珍贵,逆行者愿意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他人,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二是责任与担当,逆行者出于对他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选择前行;三是科学知识的重要性,逆行者需要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灾害,保护他人的生命;四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逆行者执行任务时,需要与其他人员紧密合作,共同应对灾害。学生学习了教材中的案例,可以从中理解生命的珍贵,以及责任、担当、科学知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学生学习“流水地貌”的内容后,在教学“滑坡和泥石流”内容时,教师要通过分析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教会学生防灾减灾的方法,从而为后面学习“风沙灾害”提供借鉴,因此,《滑坡和泥石流》这节课教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由于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有所欠缺,为降低教学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资料及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个人都要树立防灾减灾意识,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防灾自救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的学习交往主要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作学习机会较少,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较低。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应考虑学生的认知实际,适当加入小组探究活动与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的环节,并引入地质灾害案例,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分析和归纳知识点,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生涯规划的探索期,他们在理论学习中应该通过积累生活经验、评估自我表现,初步形成生涯规划意识。但目前部分学生很少接触过生涯规划教育,他们在面临重要选择时存在认识不够、准备不足、不知如何选择等问题。同时,部分学生受到学业、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因此,开展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融合课程迫在眉睫。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真实案例,运用影像资料分析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学习探究教材图文材料及多媒体资料,说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尤其是人为原因)和危害,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感,培养人地协调观;
3.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及课堂展示等方式,了解相关部门为防范各种自然灾害所做的措施,学习相关避险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4.通过角色扮演、职业体验,学生感受不同职业人员的付出,了解防范地质灾害的相关职业,激发职业探索兴趣,从而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应对滑坡、泥石流的措施。
2.教学难点:分析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原因。
四、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設计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结合“模拟实验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学习法、角色扮演法,围绕“9·5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为案例主线,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模拟实验探究、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搭建小组合作思考和交流平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刻理解不同职业人员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时的责任和任务,增强自身的生涯规划意识。
笔者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某一地区的生态系统,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情况以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等;同时,结合多媒体、图表等手段呈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通过各种图片、视频、模型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美妙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运作方式;另外,还可以运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笔者通过模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让学生深刻认识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五、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任务
课前,笔者将全班学生分为“泥石流”“滑坡”两个小组,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完成课前学习任务。如“泥石流”小组的学生在课前进行泥石流模拟实验,通过控制变量的三组对比实验,模拟泥石流的发生过程,观察并记录数据;“滑坡”小组的学生在课前借助多媒体播放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真实视频,总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查询资料,可以更好地了解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及危害,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些知识,培养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精神,激发学习地理学科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9·5四川甘孜州泸定县6.8级地震”抗震救灾视频。
教师提问:观看视频并思考地震会引发什么地质灾害。
教师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职业生涯体验之“最美逆行人”——以“滑坡和泥石流之殇”为例。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观看新闻热点视频,引起共鸣、激发兴趣,从而快速导入课堂,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主题。
(三)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1.第一环节:“殇之痛”——猝不及防降天祸
教师播放泥石流灾害发生时的新闻视频材料,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设计意图】教师提供真实的情境材料,让学生学会获取地理信息,学会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直观地感受泥石流带来不可磨灭的危害和损失,引起心灵的震撼,进而归纳滑坡带来的危害。
2.第二环节:“殇之由”——刨根问底究其源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视频了解地震引发滑坡、泥石流的状况;将学生分为“泥石流”“滑坡”两个小组,由学生小组探究灾害成因,并交流探究成果。如“泥石流”小组进行泥石流模拟实验,借助多媒体播放泥石流模拟实验过程视频,展示实验过程图片,包括过滤、称重等,通过三组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模拟泥石流的发生,观察并记录数据,进而总结泥石流灾害发生的条件。“滑坡”小组则借助多媒体播放滑坡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真实视频,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总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实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探究泥石流,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严谨的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提升,能够全面总结滑坡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图表等相关信息,分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异同点,引导学生结合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分布图,讨论并分析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多发区域,并分析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两组实验的过程及滑坡、泥石流的异同,结合真实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效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实现学习有用地理的目标。
3.第三环节:“殇之预”——竭尽所能防其弊
教师出示问题:如果班级“五一”假期去广西大明山旅游,我们在选择山区野营地时需要注意什么?如果在当地不幸遇到滑坡、泥石流灾害时,我们应该怎么逃生自救?
教师出示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争当“安全守护神——从我做起”角色扮演。
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发生的预兆;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政府部门和群众在预防滑坡、泥石流灾害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并派代表分享交流成果。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有效防灾、减灾的措施,进行人地协调观教育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其爱国情怀。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更加全面地認识地质灾害,在实践中学以致用,增强灾害自救意识和技能,提高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4.第四环节:“殇之情”——舍己为人逆行者
教师出示材料:灾害无情,人间有爱。在地质灾害面前,医护人员、消防员、人民警察等在灾害发生时不畏艰难来到救援一线,值得我们敬佩。
教师分别展示航空救援队、地质工程师、交通部门人员、通信人员、地质监测员等在泸定县地震救援过程中的纪实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者在地震灾害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思考不同职业人员在灾害面前的无私和奉献精神。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认识“雨中逆行者——地质灾害监测员”在地震灾害发生时所做的应对工作(如图1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课堂角色扮演,了解地质灾害监测员所从事的工作,体验地质灾害监测员为保一方平安所承担的重任,由此激发学生的职业探究兴趣,立志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教师播放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专业视频,播放“一流”地质类、地球物理学专业介绍视频,并借助多媒体分别介绍地质灾害与防治技术专业考研方向,如地质工程和自然地理学的专业介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深入了解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专业,以及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地质类、地球物理学专业,扩充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前景,并初步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
教师出示问题:通过地质灾害监测员的职业生涯体验,同学们了解了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相关专业的工作,那么,你以后想成为一名什么工作者呢?你的奋斗目标又是什么呢?
教师出示课堂活动2:我的奋斗目标。
师:请每位同学准备一张纸,写一写十年后的自己,想一想,未来的你想过怎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設计意图】通过写一写十年后的自己,学生可以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梦想扬帆起航。
(四)课后任务,巩固提高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人生规划表,引导学生写下“三年以后的我”“七年以后的我”“十二年以后的我”“三十五年以后的我”分别是什么样的,并完成课后任务,即制订自己的人生规划表——《活出榜样的力量——我的人生规划表》(如表1所示)。
教师小结:为了更好地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作为中学生要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学习必要的避灾逃生自救的知识和技能,从身边做起,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建美好家园,也希望同学们未来都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样子。
【设计意图】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形成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巩固提升,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初步形成人生规划意识。
六、教学反思
在高中地理教学融入生命教育理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增强环保意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通过探究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了解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教师结合多媒体、图表等手段呈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高中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胸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为国家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理念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运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地球上生命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进而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提升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小芹.让生命教育之花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绽放[J].新世纪智能,2022(A0).
[2]马传香.高中地理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2.
[3]李卫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7).
[4]邓楚雄,钟倩.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中学地理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21(8).
[5]彭杨洪.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4).
[6]蒋荣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J].地理教育,2020(S1).
[7]刘树学.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策略[J].吉林教育,2019(47).
[8]高仁慧.高中地理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校本课程实践研究”(2021ZJY1773)、南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地理专用教室视角下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以南宁市第一中学为例”(2021B007)的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莫焕群(1985— ),广西玉林人,本科,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学科教学。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