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续英烈传》版本探析

2024-01-20朱李锴王晓萌

巢湖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堂本园本

朱李锴 王晓萌

(1.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4;2.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学校,山东 潍坊 261071)

引言

《续英烈传》成书于明代末年,是一部叙述明初燕王与建文帝争夺皇位的历史演义小说。明清讲史小说众多,但明朝人写明朝事的作品却颇具特色。尽管《续英烈传》整体艺术特色和思想水平难跻一级小说之流,但不乏精彩之笔,尤其是叙写皇室、朝廷内部的权谋之争,深入的叙述视角使得作品具备了独特的创作个性,不仅吸引读者、感动人心,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正因如此,《续英烈传》得以广泛梓刻传播,不同的小说版本也随之应运而生。《续英烈传》现存二十回本和三十四回本两种系统,如表1 所示。目前学界对《续英烈传》的研究关注度并不高,对其版本的相关研究更是几近空白,现将六宜堂本(中华书局影印本)、励园书室刻本(上海古籍影印本)与新镌秘本进行比较,从多个方面说明三本的异同优劣,并在成书流传等分支问题上进行具体探究。

表1 《续英烈传》版本信息一览

一、六宜堂本与励园书室刻本的比较

六宜堂本现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华书局对其进行了影印,收入《古本小说丛刊》第一五辑中。励园书室刻本(以下简称“励园本”)亦有上海古籍影印本,收入《古本小说集成》。二本同属三十四回本系统,但在叙文、绣像、刻印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现将二本进行比对,以从中推断相关成书、梓刻、流传等信息。

(一)牌记、叙文和书坊

六宜堂本牌记页,从右至左书“绣像永乐定鼎全志”八个大字,左下方有“六宜堂梓”四个小字,皆为写刻字体。励园本牌记则分为三列,右列从上到下为 “秦淮墨客编辑”,中间列为加粗体“续英烈传”,左列从上到下是“玉茗堂批点”,一个模糊不清的印章紧随其后,再往下题有“励园书室梓”,同为写刻字体。两个本子都有《叙》,内容无二,只是六宜堂本每页四栏,行九字,为手书行楷,笔势潇洒,行风酣畅,但有缺字漫漶处;励园本每页五栏,行一十四字,版刻字体,刻印清晰。

关于六宜堂和励园书室,并无相关在册记录①据西北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杨绳信著《增订中国版刻综录》,书中载录的所有明清两代堂名,其中并无“六宜堂”或“励园书室”字样。,但有三本六宜堂刻行的古籍可供参考。第一本是《四书释地》,为六宜堂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新镌本,署“六宜堂梓行”;第二本是《周礼贯珠释义》,为六宜堂在清嘉庆十七年(1812)所刻的朱墨套印本,署“六宜堂藏板”;第三本是《重订小题偶钞续集》,为六宜堂在道光三年(1823)新镌本,同署“六宜堂藏板”。三部作品刊刻时间很近,上下相差不过一十五年,因此六宜堂在清嘉庆至道光年间定有梓刻活动。进一步推论则可得出,六宜堂版本的《续英烈传》应是在清代刊刻成书,具体时间也很有可能是清嘉庆至道光年间。

(二)回目和插图

两本回目的名称、字数、刻印方式并无差别,皆为单栏,页九行,回目数和回目名称上下排列写在一行之内,版心处写有书名,鱼尾内写有卷数。只是励园书室刻本随后附有十二页人物肖像图,每页一幅,题为“绣像永乐定鼎全志”的六宜堂本却无一张附图。

中国古代小说插图演变历程繁杂,有“全相”“出相”“全像”“补像”“绣像”“全图”“绘图”“增像全图”等众多名目。其中“绣像”是指“明清以来,有卷头只画书中人物”[3]的一种插图形态,类似人物肖像图。这种图画方式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被正式吸纳进入小说,如“嘉靖三十一年清江堂刊《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卷首有岳飞像一幅……弘治间更是出版了颇为著名的 《历代古人像赞》人物肖像小说主要人物。”[4]再如“万历三十九年(1611)杭州刊的《重刻订正元本画意西厢记》,在其卷首以单面方式刻印一幅莺莺像,是为 ‘绣像’”[5]。但明代小说中的这种绣像形式仍属少见,直到清代,绣像刻印风格才大兴,“自清初以降,虽‘绣像’小说大行,而‘全像’、‘出像’之制几废”[6]。所以,相较于明代,《续英烈传》更有可能在清代借风而行,出现绣像本。文革红在《清代前期通俗小说刊刻考论》中系统整理了明至清代前期的小说刊刻情况,明代几无带有“绣像”之题名的小说作品,到了清代数量明显增多,也足以说明绣像类小说明少清多的趋势特征[7]。同时,文革红的统计还透露出另一层信息——题为“绣像永乐定鼎全志”的六宜堂本《续英烈传》并不见于著录,说明此本于清前期还尚未现世。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前文得出的论断,即六宜堂本可能刊刻发行于清中期嘉庆至道光年间。六宜堂本有“绣像”之名、无“绣像”之实的原因尚未明了,而励园本虽在题名上并无“绣像”之类的含义,但确附有十二页人物肖像图,自然更是清代之作。

至此,通过三本六宜堂刻印书籍的佐证,以及“绣像”在明清发展状况的分析,二本《续英烈传》应是出于清代。

(三)正文内容

二本正文相似度极大,除了文字内容几近一模一样外,版刻字体、行数、人名标记、句读标点几乎也完全相同。甚至励园本与新镌秘本比对所得的讹误(详见本文第二章节),在六宜堂本中也全无异样,猜测二本应属同一刻版,且所出时间相差不远。相比之下,六宜堂本时有刻印错误,励园本更佳。略举几例,以资考证。前者为六宜堂本,后者为励园本,不同之字已用粗体标示。

(1)“忘言祸福”——“妄言祸福”

六宜堂刊刻错误,在后文还有一句建文对此事考量之语:“今其言妄与不妄,尚未可知。”故应是“妄”字。

(2)“魏冕道:‘愿为忠臣。’程酉道:‘愿为智士。’”——“魏冕道:‘愿为忠臣。’程济道:‘愿为智士。’”

“酉”并非是程济的别名字号,显然六宜堂本错误。

(3)“国惜因题诗叹息道”——“感愤因题诗叹息道”

“国”,繁体字为“國”,刻印成字,“國”“感”相似,可能因此错刊成讹。“惜”与“愤”在字体上更是相似。六宜堂在此二字上明显刊错。

(4)文本最后一回收束全文时附有一诗,六宜堂本内容如下:

“风辰日午由黄昏,时势休教一概论。

神武御天英烈著,仁未逊国隐忠存。

各行各是何尝惟,孤性孤成亦自尊。

励园本内容如下:

“风辰日午雨黄昏,时势休教一概论。

神武御天英烈著,仁柔逊国隐忠存。

各行各是何尝悖,孤性孤成亦自尊。

反覆遗编无怅望,残灯挑尽断人魂。”

可以看出,六宜堂本存在的讹误明显要多于励园本。六宜堂本墨迹时深时浅,还有洇墨模糊之处,有些字难以辨认,部分页边版心更是漫漶不清,似乎印版时不甚上心。另外,励园本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除了四页版刻字体的《叙》完好之外,包括十二幅人物图画在内,几乎每页都会有一条左右贯穿整页的缺痕,显示成一条并不明显的空白细条,仔细观察仍会发现。似是刻版轻微损毁所致,六宜堂本则无此迹。笔者大胆猜测应是六宜堂本刻印在先,底版尚且完好,而励园书室本刻印在后,底版已有损毁。励园本的《叙》很有可能是后来所刻,将六宜堂本的潇洒行楷重新转刻成版刻体,因而四页叙文并未出现损坏底版所导致的空白细条,而正文则是沿用了六宜堂少有损坏的旧版,所以出现了较多错讹漫漶。因此,六宜堂本应在励园本之前,二本有相同的底版,且励园本在重新刻印之时纠正了底版中的部分错讹。

二、励园书室刻本与新镌秘本的比较

以上二本,经过分析论证,励园本更佳,以其为代表,继续将励园本与二十回本系统的新镌秘本进行比对,具体分析如下。

(一)装帧

新镌秘本(以下简称秘本)共六册,封面有暗纹,每册皆题手写体“续英烈传”,四字后跟有卷数,从“一”至“六”,右下角处记有“共六”表明总册数。线装,且是很少见的五针眼装。据黄永年分析,国内四针眼装和六针眼装才是正统。其学生辛德勇在海外见到五针眼装,认为是仿学国内不精所致,后见宫内藏清内府朱格写本《大清穆宗毅皇帝本纪》同样是五针眼装,但被辛定性为“这恐怕是太监不懂规矩乱来,不能视作常例”[8],所以秘本如此装订的原因依旧存疑。每册书前后各有一张空白护页,第一卷有牌记,分为竖排三列,最右列从上至下为“批评绣像秘本”,中间为醒目加粗的书名“续英烈传”,最左列底部题有“本衙藏版”以示私刻,三列皆为版刻字迹。且钤有“后云”“寅应堂印”“延礽书房”三枚印章,颜色不同,风格不一,似非一家所藏,应是几经流转。励园本牌记页的基本状况已经在与六宜堂本的对比中进行了详细介绍。

(二)序、叙、凡例

秘本在牌记后是一篇《续英烈传序》,版刻字体,结尾处署“空谷老人题”,且于序文后刻有同名印章。通篇论述“仁义”与“威武”孰重孰轻,感情色彩上更加倾向于建文,并用“篡”字形容朱棣,这在朱棣及其后人统治的明朝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据此点来看,应是清代作品。励园本在牌记后是一篇《叙》,同为版刻字体,结尾处署“秦淮墨客”,内容较为简短,通篇论成败天定之说,看不出时代信息。

秘本在《序》之后是七则《续英烈传凡例》讲解。凡例作为小说的附着文体形式,与小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明很多的问题。现将七则凡例内容赘录于下。

小言家多录戏言以悦耳目,此系传书意在传信,故不敢妄增一语以乱是非。

建文仁君、永乐英主,俱各有本末、各有是非,千秋自定。此惟据实详书以备观览,绝不以管蠡之私妄加褒贬。

建文死节之臣显戮潜逃指不胜屈,今所载数臣皆生死从亡有关于建文者,叙建文故并叙之,至于各自行遁表章不能遍及,容再续书,非挂漏也。

建文行遁地方日月诗词,皆有遗书稽查,凿凿可据,非荒唐者比,观者谅之。

体从小言者欲通俗广传也。

各续英烈者欲继正英烈而传也。

正统北狩、武帝南巡、以及张桂定礼、崔魏擅权,皆前朝遗事也,容再续以告天下。

前两条“不敢妄增一语以乱是非”“绝不以管蠡之私妄加褒贬”是政治元素渗透进文学创作中的表现,透露出肃杀的文字高压政策。有清一代文字狱的顶峰时期从顺治开端,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 余年,这期间成书刊印的作品凡例上都能见到类似的内容。如雍正年间清正气堂活字本《廿一史通俗衍义》,其凡例就有标明“将本朝之事迹得之传闻,妄意增删者,虽千里必究”[9]。与《续英烈传》凡例一样,体现出作者在创作时、或者书商在刊印发行时的谨慎心态,这与清代的文化政策相符合。另外,凡例常见于历史小说中,用来强调作品的史学意识。《续英烈传》第四条凡例便在反复叙述小说内容的真实可信。尽管如此标榜,但和其他历史小说一样,《续英烈传》仍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正史、野史、传闻整合成了故事的整体框架。如建文帝祝发为僧这一传闻,在正史中并没有确切记载,但在小说中却被描绘成了确凿的事实。这种创作方法,在明清通俗小说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第五则凡例解释作品为了达到“通俗广传”的目的,采用了非史书传记的“小言”形式,说明其目标读者群是适合浅显通俗文本的下层阅读群体,这使得此书也成为明清小说通俗化进程的一个观察点。第七条凡例列举了明代的四件政事,并表明是“前朝遗事”,说明秘本《续英烈传》是清代出版。至此,通过《序》里的“篡”字,凡例中的一、二、七条基本可以确定出版时间为清代。

序和凡例皆为常见的版刻字体,正文内容却是写刻字体,凡例中又已表明是清代,此三点恰巧可以说明秘本在清代的成书时间是康熙以后、嘉庆以前,即1662 年至1820 年之间。刻书发展到清代,字体有了不同的变化,一是康熙之前大多延续明末风格,字体方长横细直粗,二是康熙之后除了常见的版刻字体之外,还有了“软体字”的称呼,这是此阶段对写体字的独特称谓,盛行一时。而嘉庆之后国势衰微,反映在雕刻上则是风格逐渐呆板、缺乏灵气。《续英烈传》这部小说在当时而言,无论是流传度、知名度还是艺术水平,与一流的清代小说相差巨大,却仍然采用了流行的软体字进行版刻,足以说明康熙后至嘉庆前这段时期内写刻本的风靡。与清代各诗文集的写刻本加以比对,也同样可以看出秘本与其写刻风格的相似性①笔者将秘本《续英烈传》与齐鲁书社1992 年版黄裳著《清代版刻一隅》进行字体比对得出文中结论。。至此,可以得出秘本《续英烈传》应是出版于清代康熙至嘉庆之间。

(三)回目

秘本是二十回本系统,在正文前列出了“新镌秘本续英烈传目次”,并署“空谷老人编次”。双栏,界行清晰,每页八行,回目数和上下两句回目名称分写在三行之内,版心所在折边朝左向外,一页双折,版心处无鱼尾和象鼻,从上到下依次写有书名和目次页数,但是正文内容却并无界行。励园本在正文前也列出“续英烈传目录”,基本情况也已在前文说明,没有署名。单栏,界行有点模糊,在目录后附有十二页人物肖像图,每页一幅。二本的回目名称如表2 所示。

回目形式的发展变化与市场、作者、经济各方面有着莫大的联系,从此侧面能够得到更多小说的相关信息[10]。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秘本和励园本的回目皆对仗工整,每回字数各异,四、六、十、十四、十九回的回目名称几乎相同,其他回目名称也有很高的重合度。一个原因是靖难史事真实发生过,描述起来差别不大;另一个原因笔者大胆猜测,是因为二十回本系统要早于三十四回本系统,三十四回本沿袭了二十回本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且出于流传、梓刻成本、迎合读者群等市场方面的原因,对二十回本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删减。若按简繁本论,则二十回本系统为繁本,三十四回本系统为简本。

(四)诗词

1.回前诗

经过比对,秘本六卷二十回,每回开始讲述前都附有一首与本回内容相关的诗或词,共二十首。而励园本五卷三十四回中,只有在开卷这一回的正文前,才附有一首诗或词,一共只有五首,且均为秘本中出现过的诗词。除了开卷回,其余回前均未附诗词。《续英烈传》中的回前诗,若是仔细研究其与文本之间的关系,想必也有诸如主题揭示、情节概括、表明因果等文学作用,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故不展开。从回前诗来看,秘本要比励园本更加精细。

2.文中诗

除了回前诗,秘本和励园本还在行文之中穿插有数量不同的小诗,四言、五言、七言都有。秘本共有九十四首诗,外加一首词,励园本却只有二十首,前者数量近五倍于后者。对于这种现象,很有可能是书商逐利,将二十回本中的诗词数量删减,既节省刊印成本,又不影响情节发展。小说中融入诗词自唐传奇中就已屡见不鲜,诗词数量的多少与文章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也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学问。例如《剪灯新话》《剪灯余话》作为明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自然有着一定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某些篇章大量的诗词对于文本的艺术价值有极大的削弱作用,如《至正妓人行》诗文类占比高达百分之八十多,故事性几乎彻底让位给了诗词。秘本的诗词虽然要多于励园本,但在全文占比并不高,且未影响故事情节发展。至于励园本将大部分诗词删除这一现象,这恐怕与 “元稹比较注意这方面的分寸把握,并不嵌入可能导致情节松散的诗词”[11]的处置方式大相径庭,纯是书商逐利之举。通俗小说在版本流传翻刻过程中,经常会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提到:“余二十年前所见《水浒传》本尚极足寻味,十数载来为闽中坊贾刊落,止录事实,中间游词余韵、神情寄寓处一概删之,遂几不堪覆瓿。”[12]想必《续英烈传》的遭遇同是。至此,就回前诗和文中诗而言,秘本囊括了励园本所有的内容,且多出数倍,是又一个三十四回系统出于二十回系统的例证。

(五)文中具体内容

1.讹误校正

秘本和励园本皆有讹误出现,励园本讹误较多,现略举几例摘录于下,并稍加分析。前者为秘本,后者为励园本,不同之处用粗体加以标示。

(1)“摸到脑后见微微扁了一片”——“摸到脑后见微微遍了一片”

按照文意,这里是指后脑勺扁的意思。励园本用的“遍”并没有表示“扁”的义项,应是刻印错误。

(2)“在相城妙智庵为僧”——“在杭城妙智庵为僧”

此处是介绍姚广孝在妙智庵为僧,只是秘本记为“相城”,励园本记为“杭城”。《明史》记载:“姚广孝,长洲人,本医家子。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眞,得其阴阳术数之学。”[13]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周析在吴县东部置长洲县,相城从此属长洲县,所以姚广孝在长洲相城是正确的,励园本的“杭”字应是“相”的刊误之字。

(3)“文末止书元年七月竟削去建文年号”——“文末止书二年七月竟削去建文年号”

关于靖难的年份,《明史》记载:“建文元年夏六月,燕山百戶倪谅吿变,逮官校于谅、周铎等伏诛……书既发,遂举兵。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13]所以,励园本的“二年”错误。

(4)“率领众将立马门旗之下”——“领众将立马门旗之上”

《三国演义·第七一回》:“黄忠、夏侯渊各立马于本阵门旗之下。”[14]旗帜随风飘扬不定,人马应该是立于其下,而不是其上,所以励园本这里刻印有误。

2.情节比对

秘本中有部分情节是励园本所删除弃用的,或者是同一个情节,二本却有不同描述,励园本常是蜻蜓点水式的几笔带过,全然不如秘本精细。删减或弃用之后并没有影响整体结构和故事发展,但相较之下,励园本不可避免地现出粗糙之相,这也是励园本源于秘本的例证之一。

(1)宗泐对于道衍题诗的解读,秘本用了一百一十六字,而励园本中此段篇幅仅占秘本半数。意思相同,但秘本要更加详细,宗泐将道衍题诗的每一句都做了评析,围绕着北盛南衰的诗旨,字字珠玑。秘本还写了宗泐和道衍从陌生到相熟再到相知的过程,篇幅不短,励园本却没有这部分的描写。对比之下,励园本显得行文简陋。

(2)“太祖病中性多暴怒,每次欲杀人,亏太孙和颜悦色从容解劝,太祖不觉气消,宫里中官妃妾全活甚多。”

这是秘本对太祖病中性情变化的描写,同时强调了建文的仁义,励园本无。

(3)秘本中张昺将揭示燕王诈病的奏折本稿藏在厕所墙壁缝之内后,说:“料无人知道,上完厕,竟宫无人敢传他,寻思了半晌,忽想起道要见燕王非姚广孝不可”,“竟”后的语句显然与前面逻辑混乱,应该是有缺失。励园本中则是这样描述道:“料无人知,上完厕走了出来,不料这事被那心腹吏李友直看在眼里”。接着讲述了李友直拿着本稿独自一人去见朱棣,且守卫知道他是燕王的人,但这样的情节安排不如秘本与史实更加相符。《明史》云:“张昺,泽州人……昺库吏李友直预知其谋,密以吿王,王遂得为备。建文元年七月六日,朝廷遣人逮燕府官校。王伪缚官校置廷中,将付使者。绐昺、贵入,至端礼门,为伏兵所执,俱不屈死。”[13]根据史书更加可以断定,秘本此处的古诗衔接存在问题,缺失的文本应该是讲述李友直投靠朱棣之事——李友直一开始凭借自己之力根本无法入府,通过道衍才得以见到朱棣上报本稿,正式换主。励园本却直接讲明李友直与朱棣在此之前就已经暗通款曲,李友直拿着找到的揭秘本稿直接入府上报。由此可见秘本更贴近史实记载。秘本接着讲述了燕王的一系列后续行为:召来张玉、朱能,命二人挑选精兵镇守王城;与道衍推论了一番承继正统之言;让李友直继续潜伏好随时报告消息。这部分内容在励园本中同样没有。《皇明通纪》:“张昺为飞章奏闻,北平布政司吏李友直者,智谲人也,昺以腹心寄之,友直乃窃其章,以献燕府。王出其章以示护卫指挥张玉、朱能曰:‘此何为者耶? ’遂令玉等帅护卫勇士八百人入王城守卫。”[15]所以秘本中燕王召张玉、朱能二人的情节在史书中也有记载,要比励园本详尽。

(4)在描述张玉和李坚二人酣战的场面时,秘本用语如下。

刀举青龙,枪摇白蟒。青龙光闪闪作偃月之形,白蟒寒侺弄梨花之影。看得明偃月不离头项,拿得定梨花直奔心窝。力猛心雄,恨不能刀去砍成三两段;手强性恶,巴不得枪尖刺入万千通。上三下四尽合兵机,左五右六无非战法。相持久阵面上征云滚滚,对敌深沙场里杀气腾腾。铜对铜方能招架住,铁遇铁始觉往来平。差一毫便丧身亡国,争半点则祸世殃民。不是大英雄休想于中求富贵,若非真豪杰何能此际觅封侯。

励园本要相对通俗一些。

这一场好杀,但见战鼓齐鸣,阵面上征云滚滚枪刀并举,沙场里杀气腾腾一往一来一上一下。

两相对比,励园本足足少了136 个字,且所少的字句都是较为文雅的对偶韵句。

(5)秘本中还多出建文一行四人留宿于乡间老者家中的情节,篇幅较长,不做摘录。

以上都是励园本的情节描写少于秘本之处,但也有例外,励园本三十一回中,写朱棣给佐命之臣加官晋爵,相较于秘本多出单独描写姚广孝往见其姐遭拒的一百一十四字内容来。

后来姚广孝终不蓄发娶妻。一日奉命赈济苏湖,往见其姊姊,拒之曰:“贵人何用至贫家为?”不肯接纳。广孝易僧服往,姊坚不出,家人劝之,不得已出,立中堂,广孝即连下拜。姊曰:“我安用你许多拜,曾见做和尚不了底是个好人。”遂还户内不复见。广孝赈济事毕,入朝复命,未几而卒,此是后话不题。

这种在情节上励园本多于秘本的情况,仅此一处。

3.其他描述比对

以上内容是大段落的情节描述差异,在二本中还有非常多的语句,意思完全相同,但励园本采用的语句字数却要比秘本更简略一些。秘本正文每页八行,每行二十字,字与字有间隔,笔画清晰可辨。励园本每页九行,每行二十一字,排字紧密,观感略差,体现出书商为降低成本而做的各项整改。所以相同意思用字数更少的语句来表达,也符合这种刊印的特点,如秘本为“燕王心知道衍是个异人话中有因”,励园本改为“燕王心知道衍话中有因”,句意无差,但字数减少。此现象在文本中常有出现,如表3 所示。

表3 二本内容描述对比

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即同一句话在表达上励园本字数多于秘本,只是这种情况很少,在这几句之后,又恢复了秘本字多的常态,如表4 所示。

表4 励园本内容多于秘本之处

至此,从回目、诗词、正文内容这三方面来看,励园本都不如秘本细致周详,前者应是随后者而出的简本。

三、结语

综上,三十四回本系统的《续英烈传》数量更多,这与其语言更加粗简从而传播更加广泛有关,从侧面说明了二十回本系统的确做不到大规模的流传,下层阅读群体更偏向三十四回本,这也恰巧证实了书商对于市场的精准把握,从而将详尽的繁本精减为更加注重框架情节流动的简本,使得二十回本系统逐渐退出阅读市场。尽管正文内容差别不大,但三十四回本也各有优劣,六宜堂本就略逊于励园本。当然,二十回本系统也同样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除了提到的讹误之外,在建文作《菜根歌》这几页上,有很大程度的错版现象,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由于是照片拍摄,所以不清楚原本就是如此,还是照片拼凑错误,只能待将来有缘再证。此外,市面上现代出版的《续英烈传》作品,有黄山书社1988 年版、宝文堂书店1986 年版、书海出版社1999 年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这些版本虽然所依底本不尽相同,但都是三十四回本系统,差别不大,这就使其不能借助、参照二十回本系统进行更好的校正,如前文提到过的“今为朝廷守此城死则死此城尚不敢贪富贵而贻羞千古也”,三十四回本系统错把“千”刻成“于”,除了书海出版社改回“千”之外,其余版本皆继续错用“于”。再如影印本十四回回前诗,最后一句是“若无张玉轻来去,难保头颅不被枭”,秘本此句与影印本无差,但是因为繁体字的“难”和“虽”形似,所以可能其他的三十四回本系统错用成了“虽”字,除黄山书社用对了“难”字之外,其余三家皆沿用“虽”字错讹下来。若是能与二十回本系统多加比照,这个错误完全可以避免。若有出版社要继续刊行《续英烈传》,参照一下二十回本系统会有新的发现。

猜你喜欢

堂本园本
基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幼儿园园本课程研究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园本课程开发的迷失与回归
历代《文选》刻本中的陶诗文献辑说
历代《文选》刻本中的《陶征士诔》文献辑说
张评第一奇书《金瓶梅》在兹堂系版本 补板文字来源考
凌云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探讨
“《儒藏》精华编”《河东先生集》出版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方以智《物理小识》版本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