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发展 打造生本课堂

2024-01-15赵东旭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学习能力

[摘  要] 数学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的舞台,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双向的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文章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等数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培养其数学素养。

[关键词] 主动获取;学习能力;数学素养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大包大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学生,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形式被动、单一。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去经历、去感悟,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掌握数学研究方法和学会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展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地获取知识。

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探索知识的活动场,让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一、课前导学

在小学阶段,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因此很少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即使安排课前预习也仅限于口头作业,课前预习并未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在小学阶段,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提升预习效果,教师可以精心设计预习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进行有效的预习,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学会预习。

在本课教学时,教师设计了如下预习提纲:

1. 阅读教材内容3遍,想一想分数如何读、怎样写?

2. 分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分别叫什么?

3. 生活中哪些時候用到过分数呢?你能列举一二吗?

4. 拓展阅读:(1)分数是怎么产生的?(2)你知道古人是如何表示分数的吗?

设计意图:要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课前预习是关键。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教师从学情出发,精心设计了预习提纲。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所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二是要控制好预习内容的难度,不宜过难;三是要控制好预习内容的量,不要让预习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否则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习效果。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出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查询资料等方式了解分数,以此丰富学生认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回顾

1. 让学生学会读、说、写

师:谁知道这是什么数?(教师板书:1/3)

生(齐声答):分数。

师:很好,看来昨天大家都认真预习了,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的主题:“认识分数”。

师:这个数是分数吗?(教师板书:1/5)

生(齐声答):是。

师:你会读吗?

通过预习,大多数学生已经会读了。接下来教师又给出了几个分数,点名让学生读一读。

师:有没有学生看到我刚才是如何书写分数的呢?“十分之八”你会写吗?(问题给出后,很多学生跃跃欲试想上台书写,教师点名让学生板演)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书写,先写横线,然后下面写10,上面写8,也就是。

师:谁知道,横线叫什么呢?

生(齐声答):分数线。

师:很好,分数线下面的数10叫什么?8又叫什么呢?

生1:分数线下面的数10叫分母,上面的数8叫分子。

师:请总结归纳一下,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2:由分数线、分母、分子组成。(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写一写、说一说,“十五分之一”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设计意图:对于分数的读写及分数的组成,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主动获得,因此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通过“师问生答”、师生互动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从课堂反馈来看,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分数的读写,知晓了各部分的名称。因此,在此环节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轻松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问答不仅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效果,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学生学习信心。

2.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分数学习热情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分数的读写,还知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表示分数的吗?

此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交流展示课前预习结果,然后运用微视频展示我国古代记录分数的方法,最后展示古代印度、阿拉伯等国家记录分数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这些数学史了解很少,主要是受“唯分论”的影响,认为这些内容不是考试内容,因此常常一带而过。在日常教学中,本部分内容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使得学生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没有感受到数学所独有的文化价值,难以利用数学文化培养数学学习兴趣和激发探究欲。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查阅的方式了解古代人们表示分数的方法。这样,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以此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切实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及应用价值,为接下来进一步探究分数提供素材。本环节交流的内容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动获取的,因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探究热情高涨。

3. 让学生初步理解的意义

师:小明和小刚相约周末出去游玩,他们共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如果让2个人分得的食物一样多,应该怎么分呢?

生3:我们可以一样一样地分,先分苹果,一共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2个;同样的道理,每人可以分得1瓶矿泉水;蛋糕只有1个,每个人只能分得一半。

师:一半?如果用数学语言来表述是什么呢?

生(齐声答):。

师:分苹果和矿泉水时,分别用整数2和整数1表示。分蛋糕的时候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了,只能用分数表示。

师:谁来说一说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不语)

师:我们是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呢?其中的1份是多少呢?(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该思路说一说)

师:图1为1个圆形纸片,阴影部分是这个圆形纸片的吗?

生(齐声答):不是。

师:那么如何得到这个圆形纸片的呢?

生4:将圆形纸片对折,其中1份即为。(教师给出课前准备的圆形纸片让学生折一折)

师:你能说出这个所表示的意义吗?(学生模仿刚才的说法给出了这个所表示的意义)

师:课前我为每位同学都准备了1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卡纸,请大家折一折、涂一涂,你能折出吗?

学生拿到卡纸后积极动手实验,教师巡视学生操作过程并从中挑选了一些折法不同的卡纸展示。

师:通过折一折,大家都得到了卡片的。观察这些,它们的折法相同吗?

生(齐声答):不同。

师:所得的阴影部分是否一样大呢?

生(齐声答):不同。

师:哦,为什么其中每一份大小都是呢?

这样先通过观察、追问,让学生理解的意义。然后,教师让学生画不同的形状的图形,比如等腰三角形、长方形、梯形,通过“画一画”进一步理解的表示意义。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理解表示的意义,教师用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动手折、动手画、用眼看等,让学生在实践、探索、思考、概括中理解的本质属性。

4.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多种实践活动认识了。观察图2,图2中的1份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呢?

生(齐声答):。

师:尝试说一说的意义。

生5:图2中的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1份为。

师:对比和,你能总结归纳出几分之一的意义吗?(经历了以上探究过程,学生轻松地总结归纳出“几分之一”的意义)

师:利用刚才的长方形和圆形,通过折一折,你能创造一个分数吗?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学生创造出了、等多个分数。教师呈现学生作品并让学生根据作品给出分数的意义。

师:如图3,你能用分数表示图中阴影吗?(教师给出图3)

设计意图:通过环节3的学习,学生对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分数的意义进行一般性推广,让学生真正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出,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进行一般性拓展,最后通过“说一说”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几分之一的意义。这样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让学生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5.引导学生探索分数大小比较方法

师:图4是大小相同的2个长方形,阴影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6:左图用表示,右图用表示。

师:很好,观察阴影部分的大小,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

生7:左图的阴影小于右图的阴影,也就是说小于。

接下来教师给出图5,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数的大小,让学生掌握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不过在此过程中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只是通过直观的方法进行判断。

设计意图:比较分数的大小虽然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但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比较分数的大小,其目的是通过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后期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做铺垫。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分数表示阴影,然后通过直观观察对阴影的大小进行比较,这样既帮助学生巩固已有知识,又让学生直观发现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切勿盲目拔高,那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而且容易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影响学生发展。在本环节设计中,教师提供的每组图形大小是一致的,这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心,促进学生發展。

6. 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你能再列举几个生活中的实例吗?

生8:分西瓜。

生9:切比萨。

……

师:很好,生活中处处是数学,在生活中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你一定会爱上数学。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先从生活情境出发,比如分苹果,分蛋糕等,然后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分数,以此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不过,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学生所给出的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询问家长、网络查询等方式发现更为丰富的分数内容,以此丰富学生的认知,切实体验分数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分数的积极性。

7. 练习巩固

经历以上发现、探索、应用等过程,学生对分数已经初步认识,教师可以借助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深化知识。教师可以借助练习发现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错误,并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

8. 小结提升

在教学中,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归纳,通过回顾、小结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提高其数学综合素养。

三、教学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潜能,他们希望成为数学课堂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些机会去发现、去创造、去主动地获取知识,以此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无限的创造力,使他们成为数学课堂的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获取知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切勿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将数学课堂打造成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活动场,将学生培养成有能力、会思考、敢创造的新型人才。

作者简介:赵东旭(1982—),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学习能力
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构建学生的主体性
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大学生数学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浅析(二)
中学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学业导师制对本科生学习能力和素质教育造成的影响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高中语文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