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探析
2023-12-31胡澜
【摘要】本文旨在探索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针对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公益性与产业性不平衡、国际化传播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途径: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重视精神传承;关注受众需求,精准分类推送;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协调,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展现文化自信,探寻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内涵、关注受众需求、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产业发展与公益价值共赢,以及展现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可在新媒体时代促进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4-0063-04
一、引言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价值。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探索红色文化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传播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新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立体和多样的展示方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使得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与公众互动和沟通。其次,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红色文化可以迅速传播和影响更多的人群,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承力度和影响力。此外,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也丰富了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使得年轻一代更容易接触和理解红色文化。然而,在传播红色文化时,我们也需要注意加强对红色文化的解读和引导,确保其传播途径的规范化,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红色文化的传播还需与当代社会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满足人们对价值观念、情感体验和精神寄托的需求,使之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价值
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思想、道德价值。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首先,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感受革命先烈为实现中国独立、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其次,红色文化承载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宝库。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可以使这些思想观念得以传承和弘扬,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此外,红色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弘扬了共产主义的道德理念。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可以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的建设,培养人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
三、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问题
(一)受众层级分类模糊
在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受众层级分类模糊的问题。当前红色文化在新媒体传播中往往忽视了不同年龄段受众心态的变化,导致信息推送不准确,未能满足核心受众的需求。这种模糊的层级分类影响了传播的准确性和效果。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是红色文化传播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因素,宣传内容制作者应考虑受众的年龄、学识、接受程度和兴趣爱好,明确层级分类,以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只有在充分关注受众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红色文化才能在新媒體时代发挥其强大的教化功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
(二)宣传素材散点化
在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一个困境,即宣传素材散点化。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碎片化,红色文化传播往往呈现出散点化的特点。宣传素材没有明确的主题和结构,缺乏一贯性和连贯性,导致受众难以理解和接受。这种散点化的宣传素材使得红色文化传播难以形成持久的影响力,也难以吸引和留住受众的注意力。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需要更加注重宣传素材的整合和规划,要有明确的主题和目标,构建起系统性的传播内容,以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在新媒体环境中更好地传播和传承。
(三)宣传故事缺乏灵动性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受众对于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喜欢有趣、生动、有创意的故事。然而,红色文化传播往往受限于史实和政治教育的需求,宣传故事常常呈现出单一、刻板的模式,缺乏灵动性和变化的特征。这样的宣传故事很难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也难以在新媒体环境中传播开来。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需要更加注重故事的创新和灵动性,要以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呈现红色故事,激发受众的兴趣和参与。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中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四)公益性与产业性不平衡
在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还面临着公益性与产业性不平衡的问题。红色文化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传播红色文化旨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往往受到商业化和利益驱动的影响,传播内容更倾向于迎合市场需求,而不是弘扬红色文化。这种公益性与产业性的不平衡导致了红色文化传播的困境。一方面,商业化倾向使得红色文化传播失去了原本的价值导向,追求短期效益而忽视了长远影响。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传播的公益属性被削弱,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持和社会关注。因此,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平衡公益性与产业性,让红色文化传播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弘扬公益价值。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培育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机构和个人,提供更多支持和保障,推动红色文化传播向更加公益化的方向发展。
(五)国际化传播不足
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中国特色和历史背景,但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力度相对较弱。一方面,语言、文化差异、历史背景等因素限制了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在国际媒体中的曝光度不高,很少有国际平台对此进行深入报道和宣传。这种国际化传播不足导致红色文化难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传播和认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红色文化的国际推广力度。政府可以加大对红色文化传播的支持和投入,鼓励媒体机构和个人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利用新媒体平台打破语言和文化障碍,将中国红色文化的价值和魅力传播给全世界。只有这样,红色文化才能在新媒体时代中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1]。
四、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策略
(一)充分挖掘内涵,重视精神传承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形成生动有趣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观众。同时,可以通过专题报道、纪录片、微电影等形式,将红色文化与当代社会、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加贴近现实,增加观众的共鸣和认同。其次,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历史遗产,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在新媒体时代,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制作短视频、推文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例如,通过红色文化的优秀代表人物的故事和事迹,传达红色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如坚定信仰、勇于奉献、艰苦奋斗等,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此外,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展览、讲座、演讲等活动,加强对红色文化精神的传统教育和培养。最后,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突破語言和文化障碍,增加红色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度。可以通过多语种翻译,制作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等版本的红色文化内容,将之推广到国际媒体平台上,吸引更多外国观众的关注和认知。同时,通过与外国媒体、文化机构的合作,举办交流活动,加强对红色文化的国际传播,打造红色文化的国际品牌[2]。
总之,新媒体时代给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机遇。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内涵,重视精神传承,突破语言和文化障碍,才能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让其在新媒体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二)关注受众需求,精准分类推送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因此,红色文化传播需要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进行精准定位和分类推送。通过分析受众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年龄群体等特点,可以将红色文化的内容按照不同主题和形式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推送策略。例如,对于年轻人群体,可以通过短视频、微博、微信等平台,推送一些生动有趣的红色文化故事和知识,以吸引他们的关注和参与;对于学术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形式,推送一些深入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和思考,满足他们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通过新媒体平台的技术手段,可以根据受众的兴趣和历史行为,对红色文化内容进行精准分类推送。例如,可以根据受众的浏览记录和点赞评论等数据,对其进行个性化推送,将他们感兴趣的红色文化内容推送到他们的主页或个人推荐栏目中。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内容,设置不同的标签和关键词,方便受众进行搜索和筛选。此外,可以通过与其他有关红色文化的媒体和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和推广渠道,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效果。最后,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质量是关键。要注重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层次内涵,推出有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的内容,提高受众的阅读体验和参与度。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创新推出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如短视频、VR、AR、互动游戏等,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加传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3]。
总之,新媒体时代给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多的机遇。只有关注受众需求,精准分类推送,并注重内容质量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播,使之在新媒体时代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新媒体平台给了红色文化传播更多的创新空间,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虚拟现实等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方式,使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播给受众。例如,可以制作红色文化主题的短视频,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红色故事,吸引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可以通过直播的方式,组织红色文化讲座、演出等活动,使受众能够实时参与其中;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红色文化的虚拟体验场景,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历史。其次,新媒体平台具有广泛的受众和便捷的传播渠道,但同时也意味着信息噪声的竞争激烈。为了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红色文化传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要精准定位受众,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画像,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2)要依托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通过用户分享、评论互动等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3)要注重内容的高质量和多样性,提供有价值、有趣、有创意的红色文化内容,吸引受众的关注和参与。(4)要与其他媒体、机构合作,共享资源和推广渠道,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和传播效果[4]。
总之,新媒体时代给红色文化传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才能更好地让红色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协调,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应该注重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协调,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红色文化应该突出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传递正能量和社会正义。通过制作有深度、有思考的红色文化内容,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其次,新媒体平台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商业化的机会和渠道。通过将红色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出创新、有市场竞争力的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红色文化IP的开发和运营,打造红色文化衍生品,组织红色文化旅游等,实现红色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另外,新媒体平台具有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和工具,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媒体特点,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例如,可以通过短视频、微博、直播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吸引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可以与明星、网红等合作,借助其影响力和粉丝基础,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功能,与受众进行互动,增加参与感和共鸣度[5]。
总之,新媒体时代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通过注重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协调,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同时,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与变革,推动红色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壮大。
(五)展现文化自信,探寻对外传播话语体系
在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还应该展现文化自信,探寻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以增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形象。在新媒体平台上,我们要以自信的态度展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了解和認同中国的革命历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制作高质量的纪录片、短视频等内容,展现红色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引起国际受众的共鸣和关注。其次,在新媒体平台上,我们要积极借助国际传媒的力量,打破信息壁垒,拓展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可以与国际媒体合作,进行联合报道和合拍红色文化相关的节目;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国际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增加红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组织红色文化推广活动,邀请国际友人参与,让更多国际受众亲身感受中国红色文化的魅力。另外,要注重跨文化传播的策略。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但在传播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可以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交流论坛、展览等活动,邀请国际学者和专家参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同时,可以将红色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结合,开展跨文化艺术创作,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文化的大家庭[6]。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为了推动红色文化传播的成功,我们应致力于充分挖掘内涵,重视精神传承;关注受众需求,精准分类推送;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协调,推动红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展现文化自信,探寻对外传播话语体系。通过这些努力,红色文化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特点与需求,实现更广泛、更深入、更有效的传播,并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树立更加强大的文化形象,让红色文化在新媒体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欢欢,常改改,徐晓蒙.新媒体发展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研究[J].今传媒,2023,31(07):125-128.
[2]王舒婷.新媒体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传播优化策略[J].传媒论坛,2023,6(11):26-29.
[3]杨雪萍.机遇、困境与突破: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红色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22(06):75-77.
[4]董馨.论新媒体时代苏区精神与红色文化建设的契合性[J].广东教育,2023(08):22-27.
[5]李明震.新媒体下红色文化大众化路径研究[J].经济师,2022(07):223-224.
[6]常丝茗. 视觉与边界: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实践——以微纪录片《循红色足迹看英雄广州》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8):128-130.
作者简介:
胡澜(2000-),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