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实效性路径研究

2023-12-20杨晶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  要:分众教学方式进入思政课堂是实现教学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文章立足大学生群体特点以及高职院校独特学情,探索将分众教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渠道和路径,旨在提高课堂的“抬头率”“点头率”,提升学生获得感、参与度,厘清分众教学的理论来源,把握分众教学的现实需要,探索分众教学模式的总体架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教学;总体架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097-04

基金项目: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思政专项“‘思政+模式下的分众式教学方法在思政理论课中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B0550)。

作者简介:杨晶(1982—),女,硕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如何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化的时代背景下,让党和国家提出的育人要求与接地气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成为摆在很多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根据诸多学者的研究以及教学实践探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分众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分众教学的内涵

(一)分众概念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出版的《未来的冲击》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报纸媒体将从“同质”转向“多样”,它不会为两个受众提供同样的内容,未来的大众传播是“分众的”。这是分众一词(Demassification)首次被提出,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不过仅仅存在于传播学界的探讨范围,该词意指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向特定的受众或受众群体提供有差别的信息和服务,与“大众化”的概念相对应。1997年,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在其出版的传播类著作《受众分析》一书中详细分析了受众的多样性,指出受众将出现细分以及分化的趋向。随着时代发展,分众概念从媒体传播领域逐渐进入到营销领域,基于此概念,人们开始研究市场细分目标、区分受众群体,根据目标群体的特征、喜好、习惯等差异进行分类,掌握和了解不同目标人群需求的差异性,制订相应的营销策略,简单来说,就是用最准确的方式把产品出售给最需要的客户。

(二)分众教学理念的发展

在分众的概念提出之前,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念,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提到“圣贤施教,各应其材”,这是对因材施教的进一步阐释。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用松树和牡丹花比喻育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借这个比喻强调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进入20世纪,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育领域的不断改革,教育理念也随之趋向多元化,使得教育越来越注重个性化、差异化,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所创造的多元智能教育理念,强调在学校教育时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再比如在美国为应对大量不同背景的移民儿童教育所提出的分层教学。我国学者也开始研究相关理论,提出了小班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概念,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国栋教授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这些差异教学研究对尊重个体间差异、不同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

由此可见,由传播领域的分众概念到分众营销、因材施教、多元智能、分层教学等有关理论,可以看出分众教学与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的内涵不同,后者更加注重受众能力的高低,但分众教学的本质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科学分析和有效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的需求、特质、兴趣,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设计相匹配的活动环节,提高受众对象的参与感、获得感,应学而教,教以促学,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分众教学在思政课程中的现实需要

(一)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提问等,课堂的重点在于顺着逻辑线对一个个知识点进行讲解,重点内容多讲,非重点内容少讲,在“大水漫灌”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点、关注度在课上没有办法暴露,并且思政课面对的是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不同成長背景的大学生,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仅仅体现在单独、简短的提问和总结上,未能充分激发学生思考的激情和学习的潜能,导致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下降,降低了学生课堂上的抬头率和参与率,甚至引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果[3]。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

1. “00后”大学生的总体特质

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成长在中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相比“80后”“70后”,这代青年人更加自信,更加勇于也更加善于表达爱国情感,总之,他们身上有着新世纪青年的鲜明印记,具体来说:在思维方面,他们思想活跃,重自我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实现;在表达方面,他们喜欢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网络流行语常见其日常话语体系中,喜爱“以图传意”“表情包表达”,喜欢自黑;在意识判断方面,他们生长环境更好,开阔的眼界使他们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并没有真正成熟与强大;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他们更加务实,注重个人发展和价值实现,理想主义和集体观念较为淡薄;在行为习惯方面,他们被称之为“网络原住民”,喜欢并习惯于借助网络满足自己成长的需要,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并且,他们更习惯平等的交流沟通和直接的诉求表达。

2. 高职院校的特殊学情

生源日趋复杂。前些年高职的生源只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或职高毕业的对口生两类,但近几年高职的生源逐渐复杂,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2年学校生源主要有普通高考、中职职教高考、“3+3”分段培养、提前招生、本科分段培养、本科联合培养六种类型,学生之间知识基础、学习习惯、认知层次、关注点、兴趣点等差异较大,给提高教学效果带来了明显的挑战。

学习思政课积极性不高。与学生在日常交流中得知他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很重要,可以培根铸魂,但是同时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技能型人才,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认为思政课程不能直接提升个人技能,因此不感兴趣,把思政课当作可以不认真听讲的“水课”,人在教室但心在远方,甚至还出现了消极的“三不”态度:不旷课但不听课,不理解但不理会,不挂科但不挂心。这种消极态度虽然不是常态但也确实反映了目前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问题,亟待解决[4]。

总的来说,思政课如何真正把道理讲好,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充分了解学生真实学情的基础上,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以知识灌输为主要目标,而应采用分众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根据自己需要而进行选择的机会,并且在选择后真正参与进去,从“抬头”到“点头”,增加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师生双方互为支撑,“双向奔赴”。

三、思政课分众教学方式应用的整体架构

(一)原则支撑

1. 在受众区分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理念最早见于《管子·霸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意思是说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好的开端,是以人民为根本,但在封建社会的语境中,主要是指君民之间的关系,而现在所说的“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思政课上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动态的人、全面的立体的人和发展中的人,不能印象固化、标签化、简单化,区分受众目的是为了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能为了分众而分众,受众学生之间地位平等,才是真正坚持以人为本。

2. 在教学设计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无法真正开展分众教学,坚持实事求是具体应该体现在:在课前学情分析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问卷、访谈调研,比如在开课之前,班主任要对班级整体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在专题授课之前,通过学习通、云班课进行简单的课前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有的放矢地做好教学活动的设计、分组等;教学过程中的“实事求是”体现在根据课前的学情调研,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众,分别采用“研讨式”“启发式”等教学手段,注意观察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参加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不同反应,引导学生学会辩证思考,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思想困惑,让学生真正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在课后活动的开展中,要以课前学情调研和课上学生表现为基础,布置不同的活动任务由学生自助领取。

3. 在教学实施中坚持创新手段的使用

加强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考核方式的创新。在教学策略上,除根据教材内容梳理出的理论线外,再开辟“第二线”,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受众探索出“专业发展历史线”,形成双线融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班级学情的不同,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环节,比如本科联合培养班级,学生整体基础知识掌握较好,课堂学习比较认真但是不擅长主动思考,比较被动,在活动设计时就要增加小组讨论、组间辩论等能够促使这部分学生真正深入思考、主动思考的学习方式。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单纯靠平时课堂表现加分和考试分数的“二元”得分制,利用“口袋校园”分值曲线、“云班课”综合表现图表等,形成“多元”得分,且重点考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教学效果覆盖到每一位学生,助推思政课在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二)路径探索

在三大原则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已有的理论和课堂上的不断实践、反馈、调整,形成了“双主线三课堂多元考核”的具体路径并在课堂中进行应用。

1. 双主线。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对对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确定在基于教材的理论逻辑线之外,根据各专业要求的不同梳理出第二主线:专业发展历史线。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课前按照历史阶段整理出相应的工业人精神脉络,与理论逻辑线相糅合,引导学生与历史对话,与榜样同行,培养职业情怀,既契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发展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大歷史观。

2. 三课堂。三课堂指的云课堂、主课堂、实践课堂,其中,云课堂即网络课堂,主要是指学校马院网站以及微课平台,为了打破以往单一的预习模式,在马院网站上建立了“四库”:云史料资源库、身边人身边事案例库、红色故事档案库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资源库,学生根据不同专题搜寻相关资料,完成初步的预习任务,提出自己的困惑点和兴趣点。主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发挥着主渠道作用,教师根据课前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分众,比如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专题中,在电子商务班级中,按照学生关注点和问题划分了四个小组,分别针对“你眼中的西方”“世界的未来”“和我们青年的关系”“面对挑战,中国怎么办”等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组间辩论、小组讨论等方式,请对应组别做出回应和总结,通过对这些有针对性、代表性的问题的学习研究,使得教学效果有明显提升。另外,在课堂案例选择上,也会从“身边人身边事案例库”中选取贴近学生、更接地气的案例,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第三个课堂是实践课堂,部分专题结束后会发布任务清单,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三课堂互联互通、统筹规划、形成合力,提升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了教学的效果[5]。

3. 多元考核。为了破除一刀切和简单化的赋分方式,基于对学生个体思想转变和行为转变的高度关注,建立了“三量一分”的考核体系。

以“过关量”测评学生知识累积分,依托云班课平台,组织学生以闯关的方式参与头脑风暴、在线讨论、题目测试等,学生完成后得到相应积分,积累“过关量”。

以“发言量”测评学生参与分,在课中采取互动式教学手段,如情景体验、同伴互动、师生对话等方式,在互动教学中以云班课为实时记录平台,量化类型小组中学生的发言程度,确定“发言量”。

以“收藏量”测评学生认同度,“收藏量”测评应用于学生增值性评价第一维,指向学生对网络课程和素材案例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资源库——“一网四库”的后台确定在线课程和素材案例的收藏量变化情况,以此摸清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认同度。

以“思政PU分”测评学生行为转变度。“思政PU分”测评应用于学生增值性评价第二维,依托“口袋校园”APP测评该专业的学生在12课时的授课时段内的“思政PU分”。主要包括思想成长和志愿公益两大部分,课后对学生参与志愿活动、青年大学习参与情况以及本班级在年级内的积分排名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测评学生课后行为的转变情况[6]。

四、结语

分众教学为提升高校思政課上的“抬头率”与“点头率”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是推进高校思政课不断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有效实践。立足对高校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的理论来源、现实需要以及实施策略的探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众教学应坚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有效性,打造学生乐学、乐思、乐做的思政金课。

参考文献:

[1] 共产党员网.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2] 徐秉国,李芳,李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众化教学策略探讨[J]. 学习月刊,2020(09):41-42.

[3] 李寒梅. 政治认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点与着力点[J].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05):1-8.

[4] 钱艳芬. 大班视域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升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3(03):126-128.

[5] 彭豪祥. 有效教学反馈的主要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09(04):54-57.

[6] 郭理,姚宏志. 分类教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益探索——以“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为例[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1):134-137.

(荐稿人:曾晓,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师生关系互动载体探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