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2023-12-20胡建权
摘 要:高校是为社会输出人才的主阵地,自立德树人理念实施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提上日程。现阶段,国内各大高校尝试教育合力,力求实现工作互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落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教育主力,实现双方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而现阶段部分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并不理想,为改善这一趋势,文章重点对现阶段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现状展开分析,并浅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进而详细论述如何有效实现协同育人。
关键词:思政课;协同育人;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3-0024-04
作者简介:胡建权(1986—),男,纳西族,学士,云南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工作。
在大思政一体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改变,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成为现阶段重点研究的课题。结合当前国内高校教育现状分析,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都肩负着教育重任,部分高校尝试走好合作教育之路,但是由于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合作教育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为进一步研究行之有效的育人策略,文章重点对于部分高校协同育人现状展开分析。
一、现阶段高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互动,教育难以有效契合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协同育人工作有序进行的根本动力,只有双方各自掌握不同的教育信息,才能从本质上实现教育契合[1]。而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或是由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的互动较少,在合作教育中对于对方的教育资源、教学进度掌握不充分,导致教育难以有效契合,教学实效性不高成为常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均有义务实施教育,辅助立德树人目标有效落实。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力军,应站好教育岗,探索与辅导员合作的模式,通过不同的教育渠道共享教学资源,辅助辅导员明确教育方向,保证育人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辅导员作为辅助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群体,理应跟进教育步伐,同时向思政课教师分享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后期制订教育方案提供参考。现阶段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互动较少,双方虽然积极响应了协同育人政策,但是缺乏有效互动,将难以从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甚至导致协同育人工作流于表象。
(二)管理单一,协同育人效率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与落实难以脱离制度约束,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状态下,教育呈现两股力量交集的状态,必须在实践中摸索教育方式,建设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管理工作有效进行,为合作教育提供保障。而现阶段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多沿用传统管理制度,并未结合新时代教育需求创新,导致制度在实践中难以发挥指导作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工作难以有效落地[2]。管理是协同育人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制度是贯彻落实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确保其在任何时期都具备可行性与针对性,才能促使协同育人在管理中有效进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应注重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同时对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教学需求深入研究,对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入研究,在多重研究中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为协同育人工作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新时代,单一的管理制度与模式难以满足教育发展,改革是必然趋势,如何有效改革是现阶段高校相关人员亟须研究的问题。
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教育方面各有优势,协同育人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是提升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思政课教师具备出色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文化素养,其课堂教学可以扎实学生的基础能力,引导其掌握更加广泛且深远的理论知识。尤其是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要求不断提升。辅导员则主要负责学生学习之后的跟进工作与生活管理,与学生的互动空间较为广泛,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内化理论知识[3]。而思政课教师多面临大班教学,难以在课后管理到每一个学生,后期工作则需要辅导员定期跟进,如举办活动、组织班会、心理辅导等。思政课教师侧重于课堂教育,辅导员侧重于后期跟进,二者协同育人有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潜在动力。新时代教育要求高校培育综合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协同育人有助于拓展教育空间,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资源共享,开辟教育全新空间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教育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在资源共享中开辟教育新空间,可有效改善传统的单一化教育形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之教育具有综合性与人文性,仅以单方面的教育难以最大化发挥其教育价值。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学中实现了家校协同育人、思政課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等,在协同教育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单从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层面分析,二者分工各有不同,为深化教育,必须实现资源交换,在共享中各自界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这一目标全面落实[4]。信息化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资源共享之路更加广泛,除了线下互动之外,还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实现实时互动,时刻辅助对方更好地实施教育。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应将大班教学内容通过信息途径传送给辅导员,辅导员可以在信息平台中了解学习进度,并结合内容界定课程优化方案,并做好后期跟进工作。在双方协同育人中,资源共享无疑拓展了二者的教育空间。
(三)顺应时代,深化思政教育改革
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与教育不可脱节。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从古至今一直将教育视为发展的核心,同时在新时代育人工作中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其中一部分。这一学科教育最早可追溯于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健康心理,涵养学生的浩然正气。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增多,其中包括哲学、心理学等,致使学科教育范围更加广泛。此外,教育模式也在不断改进,传统教师为主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家校协同、师师协同、师生协同成为较为常见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策略正是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双方协同教育不仅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一化形态,同时也为思政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夯实了基础。在协同育人中,学生的基础能力与综合水平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5]。教育的目标将会在这种协同育人工作中逐步落实,而教育目标的落实正是响应新时代教育政策的直观体现。
三、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实践策略分析
(一)加强互动,夯筑教育堡垒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工作朝着系统化、规范化、精准化发展,这就需要双方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如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合作中的制度政策、培训方案、资金投入、晋升体系等方面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协同育人过程中,高校可以尝试开展培训工作,培训的主要方向融合教育中的管理与建设,确保双方有效统一,避免出现各自为营的情况。在融合教育基础上,高校还应开发有利资源,或出台可行性政策来推动合作教育,力求取得理想化教学成果。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平时多以理论知识教育为主,他们在融合教育中应尝试参与辅导员日常工作,肩负起辅导员的教育职责,在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中了解其学习需求。同时接触到更加广泛的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案例,为教学工作的执行与落实提供保障。辅导员在日常管理中,可以尝试掌握一些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方式、引导新生适应校园生活等;思政课教师应关注现阶段社会政治热点事件,将其与教育关联,创设主题课堂,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每学期末,思政课教师应和辅导员合作对于学生展开评估,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避免出现“唯分数论”的情况。
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借助线上平台实现互动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在资源共享中落实教育目标[6]。现阶段,协同育人的互动空间多以微信群、QQ群、微博、公众号等平台为主。在协同育人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可以实现强强联手,通过两股力量的合力教育来促进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外输,促进其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建立起合作之后,负责平台运营管理的人员应全面落实管理制度,结合教学进度定期梳理与重整,以确保合作教育的有效进行。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性与人文性,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应注重资源共享与经验互换,以充分发挥不同教育资源的育人价值。一般来讲,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较强,高校可以倡导教师引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各项实践活动,肩负起辅导员的教育职责,如此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实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还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二)创新管理,统筹队伍建设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为重要的两股力量,凝聚双方力量协同育人具有可行性。而在实践教学中要想进一步提升合作效率,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有效落实,高校应遵循“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理念,建设一支统一、高效的合作队伍。实现双方一体化管理,实现统筹兼顾教育,确保双方在育人过程中全面融合,将教育视为一个整体,在肩负自身教育使命的同时明确对方的教育方向,确保教育完美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的引导是意识形态层面,要想充分发挥引导价值,高校需要创新管理模式,优化队伍建设,凝聚双方教育力量,实现教育合力,提升教学质量。制度是合作中的核心基础,是约束双方工作的根本,高校在促进融合教育工作中应注重制度的建设,为长效合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管理的创新是协同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管理层应注重协同育人工作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两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确保教育合力,分工明确,逐步落實育人目标。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创新教育理念,如创设“课程思维”,构建学生思想政治互动学习平台,为协同育人工作的有效落实夯实基础[7]。具体来说,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可以在线上实施教学与管理的同时,尝试匿名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立德树人,在融合教育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都须将德育教育贯穿全程,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确定实效性较高的教育方案,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并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探索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策略。以互联网为载体构建课程思维,不仅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形势,还与新阶段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互适应。要想最大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在协同育人工作中,高校应注重辅导员培训工作,挖掘其管理与教育潜力,尝试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如讲述故事、分析案例等,力求简化课程教育内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辅导员的指导教育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基于这一工作岗位的重要性,高校辅导员应尝试选择有针对性教育的案例、故事等,并将内容贯穿于其中,以提高学生的知识认知能力。
(三)营造氛围,实现环境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对于学生的思想具有良好的引导作用,如端正其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等。教育不可长篇大论,或是照本宣科,而要做到因势利导,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学习动态与教育大环境,并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实现环境育人,为夯筑思想政治教育基石提供动力。基于此,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应始终奋斗在教育前线,共同努力,将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三全育人。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要想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果,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尝试挖掘新时代教育资源,将其融入知识教学与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笃行知行合一。不同教育者应发挥教育优势,践行自身教学使命,做好示范引领,在融合教育中落实思政育人目标,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具体来讲,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应明确协同育人的方向,多维度界定育人目标,确保教育在合作中呈现稳步提升的趋势。如在协同育人中,双方应遵循管理教育、教学教育、服务教育、环境教育等多方面相互统一的原则,为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保障[8]。从学生的发展层面分析,协同育人更能促进学生践行能力的提升,而现阶段社会对于实践性人才要求较高,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教育正是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在协同教育中,学生可以有效结合理论与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中自主实践,进而在有机结合中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在育人大环境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等相关人员应构建知识共享与教育体系,在实践教学中相互分享教学经验,共同创设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始终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一体化教学形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在大思政背景下,双方应探索协同教育之路,将思政教育贯彻落实于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主要分析了现阶段部分高校协同育人的缺陷与不足,并对于协同教育的必要性展开了分析,进而从三方面详细论述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走好协同育人之路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 杜笑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实现路径[J]. 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4):162-164.
[2] 曲晓鹏,陈述芬,于海珍. “八个统一”精神引领下思政课创新模式探索[J].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6):60-64.
[3] 吴林.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四位一体”文化认同培养路径[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2):96-98.
[4] 赵爽,李伶,纪晓贞,等. 埋头苦干 奋勇前进 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N]. 巴音郭楞日报(汉),2022-11-17(03).
[5] 吉铠东. 新升本科院校工科类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J]. 才智,2022(36):66-68.
[6] 王婕,杨建彩.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提升云南国门大学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J]. 才智,2022(36):118-121.
[7] 赵东苹. 抗击重大灾害斗争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析——以20世纪末以来我国四次抗击重大灾害斗争为背景[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1):18-20.
[8] 郭娜. 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途径研究——以四平革命文化为例[J]. 林区教学,2022(11):10-13.
(荐稿人:魏佳平,云南工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