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2016-11-15张彩虹
张彩虹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视角,提出了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三大原则,进而提出培育的路径及其策略,以期通过有效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载体,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自觉践行。
关键词 大学生 核心价值观 培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9.032
Path and Strategy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ZHANG Caiho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Jiangsu Agri-animal Husbandry Vocational College, Taizhou, Jiangsu 225300)
Abstract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is the socialism core value system the most profound spiritual core, strengthe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training concept, for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country the formation and establishment has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puts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core values must adhere to three principl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cultivation and strategy, in order to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improve the students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concept of identity and consciously pract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re values; culti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也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他们思维活跃,具有很强的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而且思想观念也逐渐成型,但他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判断是非的能力还明显欠缺。因此,高校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育人载体,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积极培育并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原则
1.1 坚持“情感激发”与“理论熏陶”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遵循一个由“思想内化”到“思想外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学生从“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进行自我判断与选择。因此,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经常遇到的多元价值判断与选择问题,通过设置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行为决策和判断与选择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情感上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原理的讲授,让学生在“理论熏陶”下构建出“意义世界”,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2 坚持“价值灌输”和“利益认同”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的灌输和教育,如果一味地进行“强制灌输”、 空洞乏味的价值说教,只能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无法真正认同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社会思潮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下,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考虑其内心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惟其如此,才能使“三个倡导”成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进而“内生”为大学生主导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求知成长成才是他们最现实的利益需要。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适当考虑到大学生内在的利益需要,坚持“价值灌输”和“利益认同”“利益驱动”相结合的原则,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落地”,将其现实化,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最后融入其行为中去践行。
1.3 坚持“专题教育”与“整体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存在着为了追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度,片面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拆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现象,这种“碎片式”的知识结构,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整体认识,不利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渗透”和有效培育。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做到“专题教育”与“整体渗透”相结合,以“整体渗透”为主旨,通过“专题教育”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整体上学习、认识并认同;同时,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各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各环节,贯穿并渗透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我感悟、自我教育。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各门课程既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又因其内容不同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显示各自独特的教育教学优势。因此,各门课程的教学既要相互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又要分工明确、突出重点和各自的教育优势,尤其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突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强化相互呼应,以夯实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2.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实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主要讲授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国侵入、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艰辛历史。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了解历史、思考历史,认清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国情、党史,加深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识,理解我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进而强化学生对全面且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想的构建元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本要义,充分发挥《纲要》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的教学优势,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是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课程,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课程。因此,教学“原理”时,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阐述,以“整体性”和“历史性”视域,加深学生对共产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的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正确的价值导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要理论联系实际,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渗透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内涵的同时,自觉抵御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原理”课的重点和优势所在。
2.3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实践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解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发展中所提供的理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因此,教学中,一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系统阐述,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从而理性地接受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特别是在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之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符合中国的发展需求。二要强化学生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认识,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三要突出“概论”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精心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社会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实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教育的一门课程,课程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教学“基础”时,要着力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和社会层面,对学生进行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以“法治”为内容的法治观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解答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自觉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以“八荣八耻”为道德修养规范,引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和具体行动。
3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3.1 强化理论体系融教材、进课堂,注重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性
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字精炼、简洁,内容丰富,蕴义深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实现教学体系、理论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良性转化。首先,要把这一理论体系完整的融入到教材体系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本语言,科学、合理地转化为理论课教材的书面语言,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系统化的物质支撑;其次,教材体系的实现,应着力于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要推进理论体系进课堂,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内容体系转化,使课堂教学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3.2 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其作用与功能的发挥,关键在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是要“情”、“理”相融。以“情”带动教学,通过感性的言语、感人的故事,激发并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性的思考中让大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二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程实践教学项目,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渗透其中,让大学生在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并外化于行动,达到知行统一的要求。三是要推进信息化教学,创新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即时通信平台(如飞信、QQ、微信、微博等),信息搜索工具、多媒体教学技术,直观生动地呈现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主动性,从而能够接受价值说教,并内化于心。
3.3 加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丰富价值观培育载体
根据学生热衷上网的特点,要充分利用网络所具有便捷、快速、覆盖广的优势,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堂,在网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及相关资料,让学生们观看专题教育视频,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宣传;依托网络新技术平台,建立数(下转第86页)(上接第63页)字化学习交流平台,师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探讨、答疑解惑,并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构建多途径下的网络宣传渠道,充分发挥“网络课堂可以超越时空、随时随地开展工作的育人优势”,从而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
4 结束语
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重要基石。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贯穿于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各环节;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的优势,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课堂 “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实现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渗透,努力提高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本文系江苏省201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适用性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SJB835
参考文献
[1] 戴木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1(6).
[2] 鹿红,王丹.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辽宁警专学报,2011(5).
[3] 王晓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
[4] 党玲.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5] 郭开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8).
[6] 冯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