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2016-09-30
陈玉莲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对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参与的深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扣住教学重点,设计课堂主问题;突破教学难点,设计课堂主问题;找准切入点,设计课堂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问题 设计 参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4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对话,就少不了在对话之前构建话题,还要有主问题意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症状”分析
(一)主问题设计过多,挤占思维的时间
有人做过统计,小学教师每堂课要提问30-40次。如此高频率的课堂提问,学生根本无暇思考,只能始终处于被动应答的状态,而自主思维的时间却被完全挤占了。这种“满堂问”仅仅是表面上的互动,不但不能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学习,反而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二)主问题设计过浅,缺乏思维的力度
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诸如“是不是”“对不对”“怎么样”的伪问题。这些提问披着问题的外衣,却多为事实性的知识,缺乏启发性,难以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活动,没有教学的价值。
(三)主问题设计过难,缺失思维的受众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过程。一些课堂上的问题设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面对问题时就难以进行有效的思考,问题看似精深却缺少受众。
(四)主问题设计过大,丧失思维的价值
在主问题设计中,教师力求用一个主问题涵盖文本的所有问题。所提问题不切合学生实际,空洞浮夸,使学生在学习中无从下手,收获甚微。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有效策略
基于课堂提问的种种“症状”,我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动,探索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主问题设计的方法,力求“对症下药”,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真正实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深度参与。
(一)扣住教学重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教学重点的突破是一节课必须要达成的目标,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教师在确立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明确其教学重点,要把解决教学重点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从教学重点入手是设计主问题的捷径。
《鸟岛》一文把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春夏两季的景象和鸟类活动的情形介绍给了学生。鸟儿对于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可是对于栖居着无数只鸟儿的鸟岛,学生却很陌生。对于从未接触过鸟岛的学生来说,知道什么是鸟岛,让其感受鸟岛是一个鸟的世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此,在设计主问题时我抓住这个重点进行设计:“鸟岛有什么特点?”回答这个主问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与概括能力,这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无疑是不合适的。考虑到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主问题以填空的形式出示:六月,鸟岛上( )多、( )多、( )多。这样一来,问题贴近了学生认知水平的就近发展区,使学生在阅读文本、深度参与后,自然领略了鸟岛上鸟儿多、鸟窝多、鸟蛋多的特点,轻松掌握了教学重点。
(二)突破教学难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一般说来,每节课的学习都存在着学生理解和领悟有难度的地方,这就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在进行主问题的设计时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高效地解决这些难点,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水乡歌》是一首充满现代感的江南水乡新歌。课文中的“水多”“船多”“歌多”是必须关注的重点,然而本课的难点却在于诗歌的最后一句“唱咱水乡新生活”。这一句,让文章有了政治色彩,点明了诗歌的主旨:歌颂新时期渔民的幸福生活!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其内涵呢?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水乡的美丽和水乡人民生活的富裕后,让他们假设自己就是水乡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家乡这样美丽富裕,想说些什么。围绕这一主问题,学生们通过大胆的想象说话,感受到了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找准切入点,设计课堂主问题
主问题是贯穿文本的线索,是一堂课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然而,不同的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都有其个性;不同的文本对学习的要求又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设计主问题的切入点上也各不相同。
1.从课文标题入手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研读课题,常常可以从中窥得文章的内蕴,获得文章的意趣。把课题作为提出教学主问题的把手,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美丽的丹顶鹤》一文,课题中的“美丽”一词集中体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我在设计主问题时从题目入手:“丹顶鹤到底美在哪里?”我紧扣“美丽”进行教学,带着学生依次感知丹顶鹤的颜色美、体形美和传说美。整个教学过程都是由这个主问题牵引,在问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解、自悟,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真正实现了深度参与课堂学习。
2.从课文留白处入手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处,予人以想象的余地。语文课文中也不乏许多留白的地方,这些留白,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可以激发学生用灵动的思维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训练点,设计教学主问题,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通过想象补白,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
《木兰从军》一文讲的是朝廷要紧急征兵,但是木兰父亲年迈,弟弟年幼,无人可出征,这是朝廷所不允许的,因而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古代,女子一般不能上战场打仗,木兰的这个决定显然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那木兰又是如何一一说服她的家人的呢?这是课文中的一个空白点,解读文本时,教师应抓住这个空白点,设计主问题,请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进行合理想象,师生合作,表演再现。在文本补白中,学生感受到了木兰的孝顺,感受到了她的忧国忧民。正是对文本的补白,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也促进了学生语言的生长。
3.从矛盾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有分歧,有冲突,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焦点问题来预设课堂主问题。《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讲的是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说明了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梅兰芳是怎样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这是阅读课文后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文本想要传达的信息,以此引导学生体会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教学时,抓住两个“说”,从刚开始的“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唱戏的料子”到“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两句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抓住这一文本中的冲突所在,教师提出主问题:“梅兰芳从一开始眼睛没有神儿到眼睛会说话,他是怎么做到的?”教师让学生在阅读中品悟梅兰芳的勤奋,感知成功是来之不易的。
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能牵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品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参与的深度,能引领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实现与文本共舞。我们只有在充分考虑影响课堂教学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上,对主问题教学进行全面、广泛、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优化主问题设计的策略,让主问题真正成为落实新课标的一根有着支撑作用的拐杖,让我们的语文教学闪现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展示出新的生命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