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2017-07-07刘克明
【关键词】历史教学;美学;学科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79-01
【作者简介】刘克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历史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全国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历史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秘书长。
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曾说过:“历史学家受面向未来的推动,用艺术家的眼光审视过去生活的一切方面,用同样的眼光发现人类事业总是既不完美又完美,总是集暂时性与永恒性于一身。”克罗齐指出了我们研究历史的目的和方法:面向未来,以审美的方式。遗憾的是,由于对学科教学价值缺少足够的认识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这一承载着崇高育人价值使命的学科被机械的、碎片化的知识教学所淹没,历史学科培育完美人性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
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的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学科育人价值的发挥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学科如何育人,历史教学如何走向美学境界,马维林老师的历史教学研究与实践无疑给了我们一种很好的启示。
我过去曾经谈过:“历史教学如果缺少了情感的熏陶与催化,很容易变成干瘪瘪的空洞言辞。”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灵性色彩和智慧光芒的学科,趣味无穷,但目前,学生喜欢的程度不高,教師也疲惫不堪,历史教学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究其本质,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历史学科的本质被遮蔽,历史教育的价值被弱化,历史教学缺乏美感,进而导致历史教学变成了知识的记忆和应试技能的训练。而让教学走向审美的关键,应该从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功能出发,着眼于学生的思想实际,挖掘历史学科独特的审美价值,从情感入手,做到“寓理于情”,与历史同悲欢、共进程,激发学生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让历史教学走向美学的境界。
近年来,马维林老师在历史教学审美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他主持了相关的课题研究,在教学中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我注意到,近两年,马老师已经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了多篇关于历史教学审美的文章。2016年5月我参加了他主持的课题“审美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践研究”的开题论证,这一课题的研究立意较高,体现了历史教学走向美学境界的这一大方向。
美学是未来的教育学。可以说,历史教学走向美学境界代表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仍有巨大的空间。正如马维林老师在文章中所谈,要让学生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把握中发现历史之美,在历史学科内容的深刻挖掘中营造审美空间,在回归生活的教学设计中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如对青铜器的认识,历史教学显然不能局限于研究其构造、比例,而应该鼓励学生以审美的想象来认识青铜器,对其背后隐蔽的无限存在、其文化与生活的意义进行想象性赋予。此外,瓷器、绘画、文学等历史物,都总是立体地、鲜活地展示着人们曾经的审美取向,体现着他们的生活态度,这些内容都需要我们从美学的视角去解读。
历史教学走向美学境界的关键是充分彰显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完善之人格和健康之品性。王国维于《论教育之宗旨》中有言:“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如何能够通过一种美学建构,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能够作用于学生生命本身的力量,进而使其成为有关人的生活意义的文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