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becue法治疗HSC-BPPV的效果及症状改善、视频眼震电图变化
2023-11-07杨醒鸿颜国平李焕生
杨醒鸿 颜国平 李焕生
(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江西 萍乡 337000)
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越来越多,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5~79岁的人群中,眩晕为导致残疾负担最大的因素之一〔1〕。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为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头位变化导致的外周性前庭疾病,以反复发作短暂性眩晕、特征性眼球震颤为主要症状,具有自限性、易复发等特点,但关于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极不利于患者正常生活〔2,3〕。依据BPPV所累及部位主要分为后半规管BPPV、上半规管BPPV、混合型BPPV及水平半规管(HSC)BPPV,对于HSC-BPPV患者,手法复位为主要治疗手段,多数患者通过手法复位可获得痊愈,但不同复位方法的疗效有一定差异〔4〕。Gufoni与Barbecue法为临床常用的两种复位手法,但针对其具体应用价值相关专家研究学者有不同看法,且关于Barbecue法治疗HSC-BPPV对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变化研究鲜见,本文拟分析Barbecue法治疗HSC-BPPV的效果,症状改善及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萍乡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收治的100例HSC-BPPV患者。诊断标准:符合《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5〕中HSC-BPPV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已明确诊断;年龄≥60岁;具有眩晕、眼震等临床表现;行仰卧侧头试验,有双侧变向性水平眼震;均知晓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有突发性耳聋、中枢性眩晕等周围性眩晕疾病;背地性眼震者;由于梅尼埃病、偏头痛等导致的眩晕;合并颈椎病、过度肥胖等,无法耐受复位手法;严重脑血管、肺疾病;具有精神类疾病或病史;认知障碍、语言障碍;临床资料缺失;依从性较差。以随机掷骰子法将患者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2例,女28例;年龄60~78岁,平均(69.00±5.21)岁;病程0.5~5.0年,平均(2.51±0.43)年;体质量指数(BMI)17~23 kg/m2,平均(20.00±1.21)kg/m2。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61~78岁,平均(69.50±5.30)岁;病程0.5~5.1年,平均(2.52±0.41)年;BMI 18~22 kg/m2,平均(20.00±1.19)kg/m2;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变位试验 指导患者进行滚转试验,选择水平方向眼震比较强的一侧作为患侧,若双侧眼震强度接近无法判别,行低头-后仰试验加以辨别。低头-后仰试验方法:指导患者保持坐位,检查医师站立于患者后方,双手将其头部转向患侧45 °,协助患者快速转变为仰卧位,使头部与水平面呈30 °,向后悬空于床沿外,始终保持头位不变,询问患者是否有眩晕感,仔细观察患者眼震及方向,持续1 min。之后将头部向前低90 °,对水平方向眼震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其朝向侧便为患侧,之后将其头部向后仰45 °,对其水平方向眼震进行观察,朝向侧即为健侧。
1.3复位手法 复位前,详细告知患者复位手法内容、方法,叮嘱应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积极配合。对照组采用Gufoni法:指导并协助患者保持坐位状态,使其双腿自然下垂,之后由正坐位向患侧位侧卧转换,持续2 min。再将头部快速向上旋转,角度45 °,至少保持2 min,最后保持初始坐位状态。观察组采用Barbecue法: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绕身体进行纵轴旋转,头部向健侧转90 °,并由仰卧位的状态转变为俯卧位,头部继续转向健侧,角度90 °;之后将体位转换为仰卧位,使其头部继续转向健侧90 °。以上复位方法保持时间均为眩晕症状消失后30 s,持续完成4个步骤为1个循环。所有患者在就诊当天进行2次手法复位。患者复位30 min后,对其进行滚转试验,若仍存在向地性眼震,需继续进行强迫健侧卧位法。
1.4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于治疗后第3、5、7天及1个月,统计两组治疗效果。治愈:患者眩晕、位置性眼震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患者眩晕、位置性眼震等症状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6〕。(2)比较两组症状改善情况:记录两组眩晕症状减轻、消失的时间,变向性位置性眼震(DCPN)减轻、消失的时间。(3)比较两组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变化情况: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统计两组BPPV类型转换情况。(4)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眩晕复发率:持续对患者随访3个月,于治疗后1、2、3个月,以电话随访或家访的形式统计两组眩晕复发情况;复发判定标准为出现与初次发作相同的变位性眩晕。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χ2检验、Fisher检验及t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第3、5天,对照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但两组治疗后第7天、1个月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总有效率疗效比较〔n(%),n=50〕
2.2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对照组脑晕症状减轻时间、消失时间及DCPN减轻、消失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3两组视频眼震电图检查情况比较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下,对照组BPPV类型转换发生率〔2例(4.00%)为后半规管BPPV〕与观察组〔4例(8.00%)为水地性眼震型HSC-BPPV〕无明显差异(χ2=0.177,P=0.673)。
2.4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眩晕复发率比较 治疗后1、2个月,两组眩晕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眩晕复发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眩晕复发率比较〔n(%),n=50〕
3 讨 论
眩晕为临床上常见症状,发病率较高,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成人头晕/平衡障碍患病人数超过3 300万,年患病率高达14.80%〔7,8〕。单希征等〔9〕对6 056例住院眩晕病理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数据显示6 056例患者中以50~59岁者居多,60~69岁者次之,其中BPPV患者占比37.60%。BPPV为某一特定头位变动导致的阵发性眩晕,具有较高发病率,常会合并发生发作性位置性眼震,且BPPV会累积三对半规管的任何一个,1985年国外学者首先报道了,位置性试验诱发出水平眼震的BPPV患者,此后,HSC-BPPV逐渐受到关注〔10〕。
但目前为止,HSC-BPPV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其中特发性占据多数,少数则会继发于梅尼埃病、偏头痛等,而HSC-BPPV最为明显的临床体征为、DCPN,根据其眼震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向地性、背地性DCPN。向地性DCPN发生机制为“管石症学说”理论,其脱落的耳石在半规管内淋巴液中悬浮,若头部处于诱发位置,耳石移动,会产生远离壶腹的内淋巴流,嵴帽偏移,导致短暂性眼震、眩晕。另一方面,对于背地性DCPN HSC的患者并无法进行直接复位,仅可采用摇头法,以促使壶腹嵴结石脱落,之后使眼震转化成为向地性,再予以对应治疗。
对于HSC-BPPV患者,既往临床主要采用翻滚复位法,该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转头的惯性、重力作用进行治疗,因此,治疗时旋头的动作是否迅速、翻身过程可否保持头位固定对于复位能否成功十分重要。Gufoni复位方法主要依赖耳石于重力作用下移位,且加速侧倒-急停运动、旋头动作等,从而产生惯性以发挥到复位的效果〔11,12〕。Barbecue复位手法主要经过快速转头、向体位变换等,以使耳石向椭圆囊的开口逐步移动,最终可回纳入椭圆囊〔13〕。耿娟娟等〔14〕研究中选取66例HSC-BPPV患者进行Barbecue法复位治疗,治疗后30 d对患者随访时,统计总有效率为95.45%。本研究结果提示Gufoni法复位短期疗效明显,而Barbecue法复位对患者远期疗效与Gufoni的疗效相当,与耿娟娟等〔14〕报道有一致性。分析原因主要是Barbecue法为临床常用的一种方法,将快速转头、向体位变换进行结合,可以使耳石逐步移动至椭圆囊的开口处,但该复位方法成功率不高,且治疗时极易转变为背地性眼震型HSC-BPPV,进行复位治疗时,则会使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加重,引起患者不耐受的情况〔15〕。而Gufoni法主要是利用惯性原理,可以使耳石尽快移位,从而可使耳石返回椭圆囊,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Barbecue法在快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有一定局限性。Barbecue法治疗中HSC-BPPV极易转变为背地性眼震型〔16〕。分析产生此种现象可能是Barbecue法复位期间,耳石会从半规管进入椭圆囊,而HSC的开口与半规管的总脚相比更高,且后半规管的解剖位置更低,从而极易促使耳石进入总脚、后半规管。此外还可能是因为耳石已复位进入椭圆囊,进行变位试验时,头位发生变化,耳石又会从椭圆囊、重新进入后半规管/HSC,导致耳石半规管转换失败,增加了复位次数,从而会影响患者症状开始改善的时间。而BPPV类型转变为背地性眼震的原因可能是复位期间,耳石从半规管后臂进入前臂,或耳石黏附于壶腹嵴帽等因素相关。
综上,与Gufoni复位方法相比,Barbecue复位法治疗HSC-BPPV的近期疗效欠佳,且Barbecue复位法治疗中,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相对更长,向地性极易转换为背地性眼震型,但Barbecue复位法治疗该病远期效果较好。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更佳的复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