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利用策略

2023-11-05龚梅花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课堂活动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丰盈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多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通常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考虑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课堂中的学生成为道德问题和生活案例中的“知情人”,实现教室中的“我”与教材内容中的“我”的道德情感与生活经验相融合。

关键词 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教材;课堂活动;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4-0058-03

教材资源是进行课堂教学的载体,如若没有教材资源的依托,课堂教学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为价值导向,并适应学生生活发展的需要,选取具有道德引领和生活价值的事件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建构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教材编写没有过多的抽象文字,而是围绕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以生活的逻辑建构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将道德观念、做人的道理巧妙地融入精心勾勒的情境图画之中。它向我们传递的不仅仅是对学生实际生活的重现,更提醒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发展和存在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会在审视、反思学习生活中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1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课堂中的学生充分成为道德问题和生活案例中的“知情人”,实现教室中的“我”与教材内容中的“我”的道德情感与生活经验相融合。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例,谈一谈高效利用教材资源的经验做法。

一、基于儿童生活,筛选教材资源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引领学生在遇见“生活中的自己”时理解生活的价值意义,学习如何生活。教师要充分以学生生活为起点,精心研读并筛选教材资源,在教学利用中充分关注和体现学生的实际生活,唤醒学生内在的自觉,从而实现道德素养的自我建构。

(一)善抓典型案例,拉近生活距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联系生活实际,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感知积极正向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明白做人的道理。例如,在“大自然,谢谢您”一课中,教材中“大自然的礼物”这一部分呈现了“农民插秧—收割水稻—制成米饭”、“农民养蚕—蚕吐银丝—织成丝绸”、“烧制砖头—建造房子—高大宽敞的房子”、“果农修剪树枝—采摘水果—小朋友开心地吃水果”四组生活场景的图片,并配有简短的文字说明。不难发现,这四组图片描绘的内容都来自生活,是学生衣食住行中的典型案例,符合“大自然的礼物”这一主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一一介绍这四个教材资源,就会导致教学比较分散、学生领悟不深刻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对教材的资源进行筛选,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让学生真切地感知“生活中的一切都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给勤劳的人类以丰厚的馈赠回报”。具体来说,在第二组养蚕图片和第三组建筑工人建造房子图片中,“养蚕”和“建造房子”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在第四组小朋友欢欢喜喜吃水果图片中,虽然小朋友经常见到水果,但是和大米相比,他们积累的有关劳动的认知却相对较少。因此,基于对儿童生活实际的考量,教师就可以选择农民伯伯种稻割稻的图片进行描述,让学生深入感知种植水稻并制作成米的重要过程,了解生活中的很多食物都是由大米制作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城区学生辨别不清小麦和稻米的区别,虽然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但是没有具体的实践体验。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走进田间开展“收割水稻”的实践劳动,引领学生在典型案例的劳动实践中感悟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感受大自然对我们人类的丰厚馈赠。

(二)巧用繪本故事,注重教育实效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指导学生参与主题活动、课堂游戏以及其他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对本课程中一些规则习惯、道德理念的认知,从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效。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巧用绘本故事向学生生动形象地传递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让学生在有趣的阅读体验中形成良好的观念意识。例如,在“我不拖拉”这一课中,为了让一年级的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做事拖拉的后果,鼓励学生克服做事拖拉的坏习惯,教师可以引入绘本故事《拖拉的小恐龙》,让学生阅读小恐龙罗里不及时帮妈妈收衣服、不及时帮爸爸拿报纸、不及时帮姐姐关浴室里的水龙头、上学路上被玩具店里的玩具吸引结果上学迟到等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案例故事,在对绘本的讲述、分析与判断中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做事拖拉的坏处,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时间意识。

二、设计课堂活动,活用教材资源

丰富有趣、层次渐进的课堂活动是组织开展小学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用好教材资源,精心设计丰富多元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在主题情境的积极创设、教材留白的大胆挖掘、活动形式的丰富建构中实现内在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发展和精神生长的需要。2

(一)创设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善于创设与课时内容相符合的主题情境,引导学生成为情境体验的主角,让学生成为“矛盾冲突”的当事人,鼓励学生在情境体验、解决问题中联系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例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中,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拍摄图片记录生活中常见的公共场不文明现象。课堂上,教师通过PPT把这些不文明现象进行了展示,并结合教材内容说明了这些不文明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让学生在主题情境中感受到了建立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同时,教师结合教材的任务要求,通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设计一份公共生活秩序单,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有助于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形成良好的公共秩序意识。

(二)挖掘教材留白,拓展空间场域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着形式多样的“留白”,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留白,通过开放性、发散性和生活性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道德感知与实践的空间场域。例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活动园”中的教材留白,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种类的公共标志,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标注出来。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呈现的标志图示,说出它们在生活中出现的场所和起到的作用,结合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一些不文明现象之后自己应采取的态度。再以“我们的好朋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巧妙运用教材中“当朋友犯错误时,我……当朋友帮助我时,我……当朋友……,我……”的教材留白,鼓励学生采用创意写绘的形式手绘关于友谊主题的绘本,让学生学会和朋友友好相处,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然后,教师可以再通过设计“友谊卡片”的形式,鼓励学生制造一些“生活中”的小惊喜来维持积极良好的友谊关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留白,精心设计丰富的活动,鼓励学生在与环境互动、与同伴交流合作中习得道德认知、增进道德情感,引领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三)丰富活动形式,培养关键能力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多呈现了来自学生的丰富生活,教师要创新优化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巧妙设计课堂游戏、组织开展趣味实验等拓展静态的教材资源,实现教材内容从静态的道德品质的约束习得转向动态的价值观念的体验形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学生思想道德品格。例如,“传统游戏我常玩”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父辈小时候玩过的“挑木棒”“跳竹竿”“跳橡皮筋”“滚铁环”等传统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并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设计创意游戏,从而培育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再以“安全记心上”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情景剧表演的形式,鼓励学生在故事表演中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引导学生在情景体验中了解更多的交通安全知识,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好自我防范和保护。

三、巧妙衔接联合,丰富教材内涵

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善于融合多元学科,积极发挥不同学科的育人价值,通过灵活处理较为单一的教材资源,在与其他学科互融共通的过程中探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价值生长点,使得教材与教学更富有情趣活力和生活意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

(一)融入其他学科,实现教材资源多次利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教师要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的生活性、时代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围绕教材的课时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在融合中实现教材资源的“二次利用”4。例如,在“大自然,谢谢您”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融入语文学科,通过将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关于珍惜粮食的古诗,如《悯农》等,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古诗朗诵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熏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珍惜粮食,不轻易浪费。教师也可以巧妙融入劳动教育,带领学生走到天地间,通过割稻收稻、种菜等劳动实践,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促使学生从小树立爱惜粮食的生活观念,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再以“合理消费”为例,教师可以有效融入数学学科,鼓励学生计算家庭的一日开支,想一想哪些消费是不合理的,如果进行合理消费,自己能省下多少钱。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运算中树立开源节流的意识,学会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教师也可以巧妙融入综合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购物的全过程,比如在“设计购物清单—比较挑选同种商品—践行购物策略”实践活动中感受购物带来的快乐与价值,逐渐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二)设计探究项目,促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历史题材是其中颇为重要的内容。为了让学生深入学习新中国发展历史,教师在精心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可以设计探究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或实地寻访交流获得信息,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历史情感、厚植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例如,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单元学习转化为项目化探究学习,围绕教材设定的学习主题,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主线,以厚植家国情怀、踔厉奋发图强为重心,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中国在不同时期的奋勇抗争历史事件,并绘制历史思维导图,再通过参观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寻访革命前辈、观看《长征》《虎门销烟》系列电影等,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感知革命先辈浴血奋战、复兴中华的艰难历程,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树立发愤图强的远大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艰苦奋斗、勇毅前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项目化探究学习的有效设计能充分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评价辩论中準确地认识事物,分清是非黑白与对错。

教材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用好教材资源是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基本前提,也是助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应用好教材资源,对教材中的关键内容进行适当拓展与有效利用,引领学生在综合性、生长性、体验性的课程学习中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努力成为一名有理想、有学识、有道德的青少年。

(龚梅花,南通市小海小学,江苏 南通 226015)

参考文献:

[1] 白红兵.生活化理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融入[J].智力.2022(32):112-115.

[2] 刘眉怡.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J].青海教育.2022(Z3):74.

[3] 俞晓婷,高德胜.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人与自然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23(1):92-98.

[4] 单君.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8):95-97.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课堂活动小学德育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研究的初探
小学初级汉语课堂活动设计思考与实践
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教与学做到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意义初探
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浅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