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3-10-31李佳璐
李佳璐
摘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注重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增强学生的国情意识和历史责任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以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及具体策略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
关键词: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方法;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獻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017-04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工委精品课程项目“习近平书信引领‘概论课教学创优研究”(项目编号:SJ202015),项目所属高校:西北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高校的核心课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教学方法是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原理和历史演变的讲解。然而,讲授式教学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缺乏互动性、学生参与度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鉴于此,教师应立足问题导向教学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教学质量和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一、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作为高校的核心课程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学事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对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以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还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修课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需要思想政治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功底,以便在今后工作中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面临着全方位的发展挑战。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1]。高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首先,传统教学方式受制于知识灌输,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单纯机械地讲解理论知识,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和创造力的开发,也不符合当今高校的教育理念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方向。其次,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需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最后,高校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对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是高校迎接新时代的重要举措,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走向新阶段的必由之路,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旨在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体系[2]。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首先可以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探索、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其次,可以使大学生深入领会中国共产党理论探索和创新性实践的丰硕成果,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制度建设和治理模式,进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理论素养、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多层次思考和探究,进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然而调查发现,当前以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理论脱离实践。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纯理论探讨,忽略实践中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难以很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理论知识。二是内容不够系统和完整。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难以保证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可能会忽略某些重要的理论知识点。三是课程难度较大。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对一些学生而言课程难度较大。四是缺乏评估标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难以建立完整的评估体系,无法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五是缺乏互动与合作。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互动与合作。
基于以上问题,教师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时,需要达到以下要求。第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探究,并尝试主动解决问题。第二,要强化探究思维训练。要明确探究思维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探究和学习。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剖析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热点问题,探索其存在的深层次根源和规律,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辨能力。第三,要加强知识的联系性和应用性训练。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问题和现实应用,让学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要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四,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3]。第五,教师需具备选择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并善于选择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力。第六,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评估体系。教学目标和评估体系应该与教学方法相适应,教师要通过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来维护学生的主体性和活跃性,促进教育活动效果的不断提升。
三、以问题为导向的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仿照课题形式,呈现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最为重要和难以理解的部分。教材重点是指教学内容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知识点、技能点和思想观点,是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教材难点是指教学内容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的部分,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理解与掌握,是学生需要特别关注和认真学习的内容。而仿照课题形式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基于实际问题和课题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仿照课题形式呈现教材重点难点[4]。
具体而言,可以遵循以下步骤。第一,确定教学内容和课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从教材中挑选重点和难点问题,并确定相应的课题。第二,设计课题研究方案。教师应该设计好问题研究的方案,确定课题要解决的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相关概念和理论。第三,组织学生分组研究。教师应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研究一个课题,让学生进行职责分配,实现团队合作。第四,建立评估机制。为确保整个研究过程的有效性,教师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第五,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教师应该在研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辅导,进行必要的解答。第六,呈现研究结果。每个小组研究结束之后,应该向全班呈现研究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和评议。第七,总结课程教学。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形成教学经验。这种仿照課题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放在首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重难点知识。
2.运用多种方法,展开问题探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复杂的理论体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为了更好地教授这门课程,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设置问题展开探究,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5]。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第一,案例分析法。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用,了解其具体过程、形式和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影响和意义。还可以选取一些历史事件,如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企改革等,让学生分析这些事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联系,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和理论支持。第二,任务型教学法。即通过任务型教学法设计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解决。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农村或城市调研,了解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三,讨论和辩论教学法。即通过设置问题或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梳理思路和观点,增强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完成某一知识点授课之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四,阅读法。即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例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要著作,如《实践论》《矛盾论》《论十大关系》等,让学生深入阅读,理解其思想理论内涵,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后撰写成论文或读书笔记[6]。
3.构建解析框架,转化争论关联问题
争论关联问题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某个概念或主题产生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之间存在着关联,需要通过争论的方式进行梳理、总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解析框架的方式引导学生针对争论关联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以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探究能力。
构建解析框架、转化争论关联问题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明确解析目标。构建解析框架时,首先需要明确争论的主题和关键问题,将其转化为可解释的问题。例如,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何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进而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路径和方法。第二,确定解析方向和视角。为深入探讨问题和解析目标,教师需要确定解析的方向和视角。例如,可以从历史、实践和理论三个方面进行解析,对照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探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实践特点。第三,设置重点内容和问题。要基于收集到的信息,构建解析框架,包括问题的定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分析工具等。在明确解析目标和视角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按照重点内容和问题对课程进行划分、排列。第四,设定解析问题和策略。为更好地指导学生解析问题,教师需要设定具体的解析策略。例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效果”这个问题展开案例分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深入人心”这个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第五,分析数据。即利用所选的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以获取相关结论。第六,撰写报告。即将分析结果整合到报告中,以便读者理解和使用。报告应该清楚地说明解析框架、分析方法及结论。第七,提出建议。即基于分析结果,提出相应建议,以帮助决策者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战略。第八,不断改进。教师要对构建解析框架和分析方法进行改进,以提高解析效果和准确性。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授课内容,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性,实现学术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应用。
4.提升业务水平,推动课程争论性教学
教师业务水平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水平。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推动课程争论性教学,以强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7]。首先,教师应当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不仅是教师教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的基础,也是开展争论性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次,教师应当掌握争论性教学方法。争论性教学方法强调针对课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以互动性和参与性为基本特征,通过讨论、辩论、研究等多种策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学科内外知识的融合与交流,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8]。
開展争论性教学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确定讨论话题。要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讨论话题。话题应该联系实际,具有足够的广度和深度。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展示案例、讨论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第三,交流意见和看法。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第四,教师引导和总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本质。同时,教师需要总结学生的讨论,针对性地解决感性认识如何转化为理性认识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9]。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挑战。高校教师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时要灵活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出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辅以适当的案例,同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姜洋,王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问题导向论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5(06):34-39.
[2]欧庭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百年探索与经验总结[J].大连干部学刊,2022,38(02):12-18.
[3]梁庆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同主题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8.
[4]关锋.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01):32-45.
[5]刘文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中问题导向的基本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03):59-68.
[6]刘小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7]李远,李荣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意义和规律性特征———兼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理论自省[J].求实,2016(08):4-12.
[8]靳书君.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教学方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7):170-171.
[9]吴建兴.以问题为导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文教资料,2016(01):130-131.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ours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Guided by Problems
Li Jialu
(School of Marxism, Nor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anxi Province, Xian 710122, China)
Abstract: Problem oriented teaching method is a teaching method that emphasizes students active exploration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Teachers guide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by raising question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achieving knowledge transmission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The "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teaching metho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Marxist theoretical literacy, enhancing their national awareness and sense of history.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necessity and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the reform of problem-oriented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m" course, with the aim of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ing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problem oriented; sinicization ofMarxism;teaching methods;teachingreform; 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