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质疑问难 培养创新品质
2023-10-31杨晓菊
杨晓菊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创新教育理念的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勇于质疑,勤于动手,乐于动脑。数学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具体途径有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习惯,指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同时以课堂教学释疑解难,创新课后答疑方式,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主体性;灵活性;创造性;求知欲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097-04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传统的数学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部分教师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时间有限,将主要教学时间和精力放在数学知识讲解上,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受限。基于素质教育理念,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把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由以前的不会问、怕问转为敢问、会问、善问和乐问,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能力,促使创新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1]。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在分析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论述数学创新教育的具体途径,旨在为广大数学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学习自主性
小学数学是学生系统性学习数学的开端,因为缺乏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有的学生认为数学学习是枯燥的、抽象的,甚至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找不到方向,不知道学习数学的目的。另外,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惰性思想严重,遇到数学难题不愿意自己解决,总是依赖教师,教师讲什么就听什么,教师让怎样做就怎样做,缺乏学习自主性。长期如此,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发散,更谈不上创新。
2.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创新对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自新课改推行以来,很多数学教师都在积极探寻新型教学方法,并取得一定教学实效。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运用不足,在知识内容上也缺乏必要的拓展和延伸,导致课堂教学沉闷无趣,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难以实现数学创新教育。
3.教学过程缺乏全面性
在日常教学中,为保障正常教学进度,有的数学教师会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精心预设,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把教案完整地背下来,然后按照课前预设展开教学,只关注教学目标是否完成,没有意识到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2]。学生思维活跃,在数学课堂上会随时迸发出新想法,甚至大胆地向教师质疑问难。显然,这些突发情况不在预设之内,对此,有的教师会手足无措,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告诉学生课后解决,导致课堂生成不足,数学教学过程缺乏全面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二、數学课堂开展创新教育的具体途径
1.培养质疑问难习惯,发挥主体性
(1)营造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知识探究的开始。青少年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时期。为此,教师要营造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打消学生心中的顾虑和对教师的畏惧心理,使学生敢于发问,让问题意识的种子在数学课堂上萌芽。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触发器。教师要放下传统严师的姿态,以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中,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提出问题,以此构建高效数学课堂[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向学生渗透“思维无禁区”的思想,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书本中的知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动起来。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要认真聆听,认真对待,并及时解答,维护好学生的质疑热情,同时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造性问题要给予中肯的评价与鼓励,让学生收获成就感。这样,学生就会形成积极的学习动力,并在以后的学习中提出更多、更新颖的问题。
(2)创设情境,使学生乐“问”。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强、逻辑性强,而学生的数学思维尚未完全形成,学习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把难懂的数学知识融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新的高度,使数学课堂不再单调无趣,而是充满乐趣,激发出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场景引入数学课堂中,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锻炼实践能力[4]。学生虽然年龄小,但对外界事物也有自己的认知,教师可创设矛盾情境,通过制造悬念,让学生在乐问中锻炼逆向思维,发展表达能力。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基于前面的学习,学生对除法已经不陌生,教师就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地让他们在课堂上计算7÷3、11÷3、32.5÷11等算式。学生在计算中发现,这些算式不仅除不尽,且求得的商中的一些数字是重复出现的,与以前的计算完全不同,心中充满了好奇,如“为什么这几道题永远也除不尽”“为什么商中会出现重复的数字”“这其中是有什么特定的规律吗”。这些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下一步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的创新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
(3)借助网络,使学生善“问”。网络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创新教育的落实,其不仅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知识的形成过程,还可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适度原则,根据教学需要合理使用网络技术开辟新的数学教学空间,降低数学知识的理解难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养成善问的习惯,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学生对年、月、日已经有初步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认识年、月、日”时,教师就可以进行创新,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根据教材内容提出自己对“年月日”相关知识的疑问。有的学生质疑:闰年多出来的一天必须要加在2月份吗?有的学生质疑:为什么2月天数最少?学生的问题千奇百怪,这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借助网络去寻找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链。同时,网络还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从教材束缚中解脱出来,为质疑问难和解除困惑提供便利。
2.指导质疑问难方法,体现灵活性
(1)教师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学生思维活跃,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涌现出许多创新性想法,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意愿。部分学生受限于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不成熟,在课堂质疑问难中出现表述不清、抓不住重点、不知如何开口提问等情况,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科学质疑问难的方法[5]。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好示范,言传身教,传授给学生课堂质疑问难的方法,为学生独立质疑打牢基础。例如,在教学“分数混合运算”时,教师可根据例题不断质疑,“这道题应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这道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依据是什么”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教师还可以利用导学案进行示范引导,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知识和教学目标,在导学案中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效仿教师的提问方法,并融合自身的学习感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提出更多新颖问题,实现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数学题目的方法,使其快速找到题目的重点,分清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为下一步的质疑问难奠定基础。
(2)提倡寻找疑点,举一反三。数学是一门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学生只有把数学知识吃透,掌握数学知识的一般规律,才能发现数学学习和探究的乐趣所在,而要想达到这种学习境界,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和技巧。基于数学创新教育,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带领学生寻找疑点,让其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质疑,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升数学学习能力,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寻找疑点,做到不唯书、不唯师,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例如,在解决两队合作完成某项工程类的应用题时,教师通过改变工程量来创编新的应用题,学生发现得出的完工时间是一样的,并因此产生质疑:为什么工程量变化了,但合作完成时间没变?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无关吗?是否可将工程总量看成1?而教师的积极启发可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找到解决工程问题的突破口。
3.课堂教学释疑解难,提高创新性
(1)在解题方式上创新。数学创新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而不能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对此,教师可在释疑解难中融入创新理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探索新的数学解题方法。在传统数学教学中,课堂释疑解难主要依靠教师讲,教学模式单调又枯燥,难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率不高。为此,教师可将生活中的实物巧妙融入解决问题中,让学生用数一数、摆一摆、拼一拼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与假设[6]。对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教师还可指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或思维导图的方法,把数学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用画图或图表的形式呈现出来,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具体、直观,以此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其找到解题思路,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
(2)在布置作业上创新。基于数学创新教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质疑问难,还要在作业布置上进行创新,用创新型的作业内容和作业方式,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巩固课堂质疑问难的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转变以知识记忆和大量做题为主的模式,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融合性、层次性和应用性的作业,使学生带着兴趣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教师还可为学生布置观察、测量类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重新认识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答案,学生会记忆得更牢固。爱玩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其布置游戏类的作业,如在学完乘法口訣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对口令”游戏,还可把乘法口诀编成口诀操,让学生在课后与家长一起练习。另外,教师还可为学生布置一些常态化的作业,如要求学生每天写数学日记,把自己当天的学习心得、在数学课堂上发生的趣事、取得的数学成果等记录下来,或把自己在课后回顾和总结中发现的新问题用日记的形式向教师反馈。教师可从日记中找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辅导,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3)在组织活动上创新。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7]。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为让学生体会一分钟有多长,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一分钟跳绳、一分钟踢毽、一分钟拍球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时间的长短,获得创新动力。数学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合作探究完成,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根据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为学生设计具有价值的、开放性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以集体智慧解决疑难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更有创意的解法,创新能力也逐渐形成。
4.创新课后答疑方式,激发求知欲
(1)运用信息技术线上答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掌握的数学知识,只能在课后进行查缺补漏,所以课后答疑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后形成的疑问只能留到第二天上课才能解决,答疑存在滞后性,不仅影响课后学习质量,还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信息技术的运用突破了这一教学瓶颈,教师可运用各种通讯软件搭建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将课堂上未消化的疑难问题或课后复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汇总起来,在线上质疑问难,然后随时随地为学生答疑,以此打破传统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师还可在班级设置“线上提问小达人”“线上智多星”等奖项,鼓励学生在课后学习中多提问、多思考,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化的学习风格。教师还可让每个学生建立“提问记录卡”,把自己在课堂上或线上提出的问题记录其中,定期翻看,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反思的学习习惯。
(2)开展第二课堂深化答疑。第二课堂中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可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持久兴趣,并积极解决疑难问题,形成创新能力。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是有限的,且大部分习题设计都以基础为主,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教师可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8]。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等各不相同,其对同一数学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基于此,教师可组织数学竞赛活动,让学生针对某一数学问题展开争辩。通过质疑、答疑,学生可产生更多创新性想法,并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在第二课堂的答疑中融入故事情节,让学生一边分析故事情节,一边解决数学问题,以趣味的方式探究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的规律。
(3)结合生活实际巧妙答疑。数学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为此,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利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形成活学活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对课堂教学中得出的数学结论产生怀疑时,可利用学具或生活中的物品开展数学小实验,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验证。通过自主探究,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数学结论的理解,还能提升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数学创新教育中,教师要以积极的课堂氛围,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勇于质疑问难。这就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培養学生的质疑问难习惯,同时指导学生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创新课堂释疑解难的方法以及课后答疑方式,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进行创新性学习,获得思维的创新发展,为深度学习数学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思怡,陈祥彬,李忠如.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设计策略[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7(07):118-124.
[2]梅易,杨思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的必要性及路径分析[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22(02):40-44.
[3]曾永宏.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师生角色的精准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9(S2):26-27.
[4]孙玉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4):138-141.
[5]张志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3(02):64.
[6]王洪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28(07):132-133.
[7]邓平.“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高质量教学:意涵、困境及其超越[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2,22(03):72-78.
[8]顾小琴.探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小学生课后托管工作实践[J].甘肃教育研究,2022(06):142-144.
Guiding Questioning Difficulties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Quality
———On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Yang Xiaoju
(Xiying Nine Year School, Xiying Town, Liangzhou District,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mathematics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i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ncepts, adopt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speak up, question, practice, and be willing to use their brains in the classroom. The specific ways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mathematics classrooms are to cultivate students habits of questioning, guide them to master the methods of questioning, and at the same time, use classroom teaching to explain and solve problems, innovate post class Q&A methods, in order to develop students innovative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schoolmathematics;innovativeeducation;subjectivity; flexibility;creativity;thirstfor know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