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型思想的小学计算教学探索

2023-10-17陈利新

文理导航 2023年33期
关键词:模型思想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陈利新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计算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会贯穿小学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不管是数学概念的形成、还是数学结论的推导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计算活动参与其中,而且计算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占据了极高的比例,所有的知识学习都与计算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其重要地位和价值。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计算教学效果,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模型思想  计算教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模型是学生感知外部世界、把握联系的基本路径,同时也是数学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所谓数学模型,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需要利用数学语言进行客观、规范的描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和简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效能。在建模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实际问题的抽象复杂状态,使其更加简化,清晰的呈现出逻辑结构。由此可见,模型本身就是一种外显的表达形式,所展现的是客观世界中的现实对象,也就是数学内容。[1]

一、创设计算情境,激活建模意识

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计算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计算情境,以此激活学生的建模意识,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计算教学效果。

例如,在初等代数中,方程的地位非常关键,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其形式化定义,强调的是其外部特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识别方程,但是却忽略了方程的本质,那就是以数学符号提炼生活中的特定关系,实际上这就是建模过程。所以,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模型的视角组织教学,使学生可以逐步建立方程模型,深刻把握方程本质属性。

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天平,然后提问:这是什么?

生1:天平。

师:它的功能是什么?

生2:可以用于称量物体的质量。

师:你知道称量的方法吗?

生3:左右两旁分别放物体和砝码,如果指针指向正中央说明两边质量相同,在了解物体质量时,可以根据砝码上面的克数。

师:回答正确,当指针指向正中央时,说明天平保持了平衡,也能够说明左右两盘中的质量——

生(齐):相等的。

借助多媒体呈现天平图提问:此时天平是否保持了平衡?

生(齐):不平衡。

师:能不能说明左右两边是相等的质量关系呢?

生(齐):不能。

借助多媒体呈现天平图,如图3中所示:那么,现在呢?

生(齐):能。

(板书:碗和米饭的质量和70克砝码相等)

师: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除天平之外还存在着很多相等关系,这节课的学习就是对相等关系展开研究。

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特别强调的是方程的外部特征,很显然忽略了方程的本质属性,正是因为如此,学生的认知才会停留在浅显的表层。在方程思想中,所要呈现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透过具体的问题中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从而使学生感知方程的本质,就是用于刻画现实事物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其中所指向的数量关系就是相等关系,这是学习方程及等式等相关概念知识的核心。因为建立方程的前提就是等式,而等式需要要通过对问题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只有找到蕴含于其中的等量关系,才能顺利列出方程。由此可见,和方程相关的知识必然与相等关系密不可分。本环节的教学就是紧抓这一本质特点,首先引入天平,使学生可以感知平衡,体会左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關系,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初步模型的架构。

二、紧扣数学概念,经历建模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模型思想的重要地位和价值,不仅是学生体会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路径,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在小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数学概念引导学生经历建模的过程。[2]

(一)紧扣数学概念,生成数学模型

以“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十位上的数不能被整除)为例,针对除法竖式计算的建模过程,可以结合情境导入:四年级1班和2班共同植树52棵,平均每班植树多少棵?显然这是一个生活情景,目的就是为了简约事例,去粗取精,通过对繁杂事物的提炼,揭示基本内涵,使学生可以自主完成对数学方法的归纳、对本质属性的概括,以此生成数学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说事理:首先说一说针对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因为是两个班共同植树52棵,所以需要将52平均分成两份,列式:52÷2。

2.提炼生活经验:那么,应该如何计算每班种植的棵数?

这一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口算得出结果:52=40+12,40÷2=20,12÷2=6,20+6=26。很显然,这一计算过程与直观的操作保持了一致,只要应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口算经验便可以顺利解决。

3.由经验向数理过渡:完成竖式计算。

借助小棒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理解,通过图中的摆法可以看出:首先对5捆小棒进行拆分,可以分成2份,每份为2捆;将剩下的1捆小棒与单独的2根合并在一起,然后再次拆分,每份为6根。即52÷2=26。

4.推广:回顾梳理除法竖式计算步骤的建模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梳理归纳具体的笔算方法,不能只关注教材中的呈现,而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并借助这一过程深化理解和记忆。

5.对步骤进行程序化处理,以此生成数学模型。

在数学计算教学实践中,针对计算步骤的程序化处理,就是为了借助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其形成一连串操作步骤,这些实际上也是建模过程。

(二)借助数形结合,建立数学模型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以此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的。

1.设计启发性问题,如何求两个图形的面积和?从中可以提炼出几种方法?学生给出解答之后,我出等式:(6+3)×4=6×4+3×4。

2.从三个长方形中任意选出两个,拼成一个新的大长方形。

经过独立思考小组活动之后,得出如图5所示的长方形,并列式求得面积。

3.思考:为什么长方形②和③不能拼成一个大长方形?

4.出示例题:四年级6个班,五年级有4个班,每个班领跳绳24根。一共领多少根?生得出等式之后(6+4)×24=6×24+4×24,引导其进行归纳总结:针对此题的解决,也可以利用图6,左边所代表的是四年级,右边代表的是五年级,或者也可以将两个年级合在一起,一共10个班,也就是10个24。

对学生来说,乘法分配律具备一定的抽象和理解难度,再将其与熟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之后,能够更充分的展现数形结合的重要价值,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载体架构等式,使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乘法分配律,也能够明确研探究方向。而问题3所呈现的思考题,也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本质,那就是其中必然要存在相同的因数。

然后,引导学生展开的更深层面的探究:①观察等式两边的算式,从中有哪些发现?②具备这种特征的算式是否都可以用“=”连接?这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③请写下几组类似的式子,思考这些算式有多少,能写得完吗?

当学生出了大量的等式之后,我带领学生进一步展开观察和猜想,基于正反两个方面对猜想进行验证,以此抽象出结论,最后要求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揭示其中的规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也促进了抽象、概括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以举例验证的方式感知数学规律,以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便能够水到渠成。

三、强化计算训练,巩固数学模型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需要依靠大量的训练。对此,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学情,运用以下两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1.强化口算训练,巩固数学模型

口算是数学计算中的重要一环。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第一、二学段的计算教学,要重点关注口算能力的强化。”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需要依靠日积月累的口算训练,让学生牢记常用的数字和运算方法,如此,才能帮助他们有效提升口算的准确率。

2. 强化简算训练,巩固数学模型

简便运算同样作为数学计算能力提升的关键一环,值得教师关注。在进行简便运算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題目中数字和算式的特征,并结合已学到的数学运算方法与其相匹配,尽可能化简计算过程。大量的简便运算练习,既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和审题习惯,也有助于学生积累一定的运算经验,掌握特殊的简便运算方法,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进一步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的强化训练时发现,学生基本能够掌握诸如276-199、345-20l等算式的简便运算方式,但仍然会出现各种错误。有的学生在计算276-199时,会将算式变为“276-200-1”,计算345-201时,将算式变为“345-200+1”。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变式过程中符号的转变,教师用“大同小异”一词进行概括。“大同”可以理解为“要加减的数字大于整百、整千时,应使用相同的运算符号”;“小异”则可以理解为“要相加减的数字小于整百或整千时,则应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进一步提炼变式过程规律,既帮助他们深化了简便运算的运用记忆,又有助于降低他们的计算错误。又如,有学生在计算300-175+25时,会将算式变为“300-200”后计算。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顾计算过程,反思错误根源,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主提炼运算规律。如此,便能够锻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的能力,促进其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

总之,针对数学模型的理解就是要通过计算教学,帮助学生提炼出相对应的数学模型,而数形结合便是一种有效的思想和方法,更是一种必备策略。以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在理解加减法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实物,然后从中抽象出图形,帮助其理解。实际上解方程的学习就是要深刻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而理解这一性质的原型就是天平的平衡原理。上述教学活动不仅充分展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价值,也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既易于学生理解,还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从小塑造模型意识,提高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欧阳冬凌.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9,9(11):75-76.

[2]杨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20,6(6):109.

猜你喜欢

模型思想计算教学小学数学
明暗交织话建模
小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让计算教学不再枯燥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初探数学模型思想的构建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