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微智库:高质量发展导向下高校智库建设路径选择研究

2023-08-10陈赟畅胡纵宇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2期
关键词:高校智库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

陈赟畅 胡纵宇

摘要:[目的/意义]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校智库的精准定位和分类指导,对有条件的“小微智库”进行建设,有助于高质量高校智库矩阵体系建设的完善。[方法/过程]以具备向智库转型条件的研究基地为基础,提出高校智库中“小微智库”的概念,采取了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某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的分布情况、运行机制以及成果产出情况进行的实证研究,分析了其成果应用现状及其特点。[结果/结论]高校“小微智库”所呈现的研究定位精准性、领域聚焦性、资源调配便利性、供需双方平衡性以及决策咨询契合性等主要特点,有效地提升了高校智库的影响力,是高校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导向。基于此,从智库的主管部门、依托单位的管理部门以及合作单位的角度对高校小微智库在智库体系建设、机制创新、评价优化和合作方式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小微智库 高校智库 高质量发展 智库建设

分类号:G640

DOI: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23.02.1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家开始高度重视智库的建设发展。在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国内掀起“智库热”的研究热潮。智库热的出现和兴起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科学化与决策管理的民主化进程,智库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产物。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其数量占智库总数的29.3%,但入选综合排名影响力前十的高校智库仅有1家[1]。与政府型及社会型智库相比,尤其与国外同类机构相比较,我国高校智库发展相对滞后,在贡献力上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高校智库的发展现状与高校自身所具有的学科资源、人才资源基础不成正比,也影响到对高校智库的社会评价。因此,本研究以特定类型的高校智库的建设实践分析为基础,提出“小微智库”的概念,分析该形态智库特征及建设发展方面的优势,以有效弥补当前智库发展中的不足,进一步促进智库功能的发挥。

2 高校智库发展格局下的“小微智库”存在基础

2.1 小微智库内涵的界定

“小微智库”概念是在对经济学中“小微企业”概念借鉴及对其在经济结构中的功能和地位实践分析的基础上衍化而来。“小微企业”是微型企业和小企业的合称,2011年由四部门联合下发的新修订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首次把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和微型三种类型[3]。2012年,由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将小型微型企业进行了合并[4]。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政府公文中使用了小微企业的概念[5]。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功能。一是发展成为中国企业的有力组成。有资料显示,截至2017年7月底,我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的小微企业已达7,328.1万户。其中,企业2,327.8万户,占企业总数的82.5%;个体工商户5,000.3万户,占个体工商户总数的80.9%[6]。二是成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有研究显示,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释放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的需要,大量涌现的小微企业成为激发社会创新潜能并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仅2017年,中国小微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突出,已成为亚太地区保持最乐观态度的小微企业群体。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推动小微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日益突显[7]。三是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具体表现在:小微企业的发展满足就业需要,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维护了社会稳定;小微企业孵化和转型发展为其成为中大型企业提供了可能,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力量,从2018年我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来看,逾九成上榜的企业是由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8];同时,小微企业的发展培养出相当数量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对提高国民素质、增强国家软实力起到促进作用。“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特点聚焦“小”和“微”,包括生产规模较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种类较单一,只在特定区域有一定市场份额,并且带有鲜明的地域产业特点[9]。此外,“小微企業”一般投资小、管理简单灵活,可供选择的经营项目相对较多,规模小且易受外部环境影响,面对市场变化能快速做出决策,能够快速顺应市场需求调整经营和治理模式,便于缩短技术创新周期,抢占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先机[10]。

根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规定的基本标准,我国的智库主要分为党政军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科技和企业智库等类别。经中央和地方多年建设,我国不仅建设了一批代表国家最高决策咨询水平的国家高端智库,也建成了一批为省、市、自治区提供重要决策咨询的地方高端智库,高校智库在这些智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高校智库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也呈现多样性。一方面,在建设高质量的高校智库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证研究独立性,获得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部分高校智库已经通过法律程序获得了独立法人资格,并且在法理上虽不可以将“营利”作为目的,但是可以通过“盈利”保证其生存和持续发展[11],丰富了高校智库的“企业”属性;另一方面,在高校智库的实际建设过程中,许多既有的研究基地和中心拥有多年的运行经验,具有智库的建设基础,人员构成相对稳定,资金投入较少且固定,服务对象以基层为主,研究领域聚焦于微观层面,解决执行中的具体问题,在特定的区域和行业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力。这些形态的研究机构与“小微企业”的特征及发展呈现相似性,需要进一步界定和分析(见表1)。

鉴于此,本研究对“小微智库”进行如下界定:由少量的专职、兼职人员组成,资金投入少且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服务所在区域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特别是基层政府、街道、社区、乡镇等机构,主要发挥决策咨询功能,研究领域相对具体,具有一定灵活性,以解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导向的智库研究机构。

2.2 小微智库的发展基础

“小微智库”作为高校智库发展的一种方向,其存在具有相应的现实基础。

首先,高校智库在智库结构中的快速增长为“小微智库”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建设环境。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当前高校智库呈现形式多样的特征:包括2011协同创新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以及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政策咨询机构[12]。高校智库按管理主体分为政府委托、高校自办和高校合办三类。其中,政府委托是主要形式,由省、市宣传部门归口或相关部委委托批准高校设立,拥有一定的政府拨款,包括具有智库性质的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和各省市认定的重点智库中的高校智库;高校自办是以高校投入为主,通常是高校的研究中心或独立的二级科研机构;高校合办智库则呈现“跨界”合作特点,通常是使用高校的资源,依托高校管理,或是由高校作为独立法人申请承担。南京大学CTTI(Chinese Think Tank Index)收录智库已从2016年的590家发展到2018年的700家,其中高校智库占到一半,并呈上升趋势。

其次,高校现阶段运行的研究平台为“小微智库”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建设条件。高校的研究平台通常是由主管部门批准或由高校发起建设,并在建设目标上基于“问题导向”。例如,2014年6月,江苏省由社科联颁布的《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将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设立依据定位在“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党政机关,以课题研究为纽带,组织联合攻关,服务科学决策,促进我省新型智库建设”。由教育厅发起建设的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依据2012年10月该省发布的《省教育厅 省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2020)》中的建设规划第七点“实施创新平台与智库建设计划”所列需求产生。这些研究机构的成立均在2015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文件出台之前产生,长期的实体运行中,既有定位在解决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也有部分面向特定行业,解决行业生产与发展中的问题,既能够提供宏观政策咨询把握发展方向,也能够支招解决具体微观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有统计资料显示,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20年,共有实体运行的各类研究平台548所,其中经由省级部门批准建设的有312所,由高校自筹或联合政府机构和部门建设的校级平台212所[13]。这些平台不仅包括了省委批准的24家高端智库,也包括省政府委托省社科联批准的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省教育厅批建的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中心等,形成了不同级别、不同规模,面向各级各类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群,也成为高校智库发展的坚强后备。

再次,经济和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高校的“小微智库”建设提出新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際,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14]。这些论断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库,为推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提供支撑”[15]。相较于新型智库,虽然现有研究基地在机构规模、参与层次和影响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其仍然发挥出作为智库所具有的决策咨询功能,兼有培养输送人才、参与公共决策方面的综合能力。将其作为“小微智库”建设并孵化成为高校智库,既是基地自身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也是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过程中资源整合、资源复用的内在需求,这为进一步推动智库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高校研究基地向“小微智库”的转型建设为智库体系的完善提供有效补充。从建设投入上看:新型智库是智力支持机构的联合体,通常由跨机构、跨学科、跨行业的高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组合而成,对资金投入、人才投入、场地投入等方面的需求大;以研究基地为建设基础的“小微智库”通常以高校为主体,有的通过整合校内资源而形成,有的则是联合校外一些机构组成,对人、财、物的投入需求较小。从影响范围上看:新型高端智库通常关注国家和地区宏观性、全局性、导向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领域,重视理论创新和舆论引导,影响领域宽,影响范围广,整体影响力强;而“小微智库”则关注热点领域的微观问题,注重具体问题在一线执行过程中的操作性,影响力主要在特定的行政区域和热点领域。从服务导向上看:新型高端智库立足于服务国家及省市自治区,是宏观决策的治理支持;而“小微智库”立足基层,在面对突发的新问题时,可以通过长期的积累较快的寻找到解决思路。此外,在研究领域方面,“小微智库”也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可以尽快、尽早地应对新热点、新问题,同时,作为智库服务体系的“神经末梢”,可以更快、更敏锐地发现问题,并为高端智库在宏观层面的决策咨询提供资料,最终形成面向不同层级的智库服务系统,有利于完善智库服务体系的完善。

3 高校智库中的“小微智库”运行现状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通常由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数据中心等形态组成,通常以政府部门批准建设、校地合作、学校正式建制的独立机构等方式运行,各地高校通过多年的发展,呈现分布广、数量多、涉及领域细化等特点。其中,由教育厅批准建设的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对应“小微智库”特征明显,本研究对教育厅批准建设的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的运行情况及首批运行周期的验收成果情况进行了分析,揭示其运行和发展中的典型性。

3.1 分布情况和运行情况

自2012年起,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一共建设了2批次,合计35个平台。其中,第一批次建设了15个平台;2017年,通过对第一批次基地评估和总结,第二批次新建了20个平台。本研究对研究基地所依托高校按照办学层次和学校性质进行分类,分别为双一流(985)、双一流(211)、双一流、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见表2)。同时,此35家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因所在依托单位区位原因,相较于全省经济发达、欠发达区域均有涉及,实现了全省覆盖,民办高校、市属的地方高校均有所参与,实现了地方对高校资源的利用。

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采取共建的形式,要求有稳定的合作单位,按照政府机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了分类,对行政性质的组织和机构按照行政级别进行了统计。合作单位以政府机构为主,主要包括地方厅局、市级政府及其机构、地方街道等,同时,兼有事业单位(如博物馆、研究院)、社会团体(如地方残联、妇联等)以及相关行业的企业等,涵盖智库服务对象的所有形态。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社会团体参照政府机构也对应有行政级别。据统计显示,在合作单位中,具有行政级别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有30家,占所有合作单位的85.7%;在这些单位中,行政级别为县处级的占43.3%;在第一批次建立的15家校外基地中,县处级单位占35.7%;在政府机构集中、高校数量集中,行政级别较高的省会城市,共建有20个校外研究基地。其中,由部委属高校牵头成立的有10个,省属高校牵头成立的有9个,级别最高的为市厅级单位,占省会地区校外研究基地数量的65%,属于第一批次建立的占45%。根据《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的管理办法》,此类别机构的建设导向定位是为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建立的高校与江苏省省内各级党政机关、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社区、乡镇等合作共建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平台。

校外研究基地要求是依托高校与合作单位存在长期合作的关系,通过对第一批建设平台验收和评估,以平台成果的特点和优势为基础,省教育厅在第二批次的平台建设过程中,提出了鼓励高校积极与一线联系,为基层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指导性意见。整体运行机制呈现制度化、固定化、小型化和合作化的特点。其中,制度化呈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建设阶段必须首先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合作时间,双方责任和义务;二是需要通过基地制定为成文的管理办法,并以此作为基地发展的依据。固定化和小型化主要体现在人员和资金两方面:人员要求专兼职人员的比例固定,同时核心人员需要固定,围绕特定的服务和研究领域,整体成员不超过15人;资金则由教育厅批准经费、学校自筹和共建单位提供组成,其中教育厅在建设周期内每年提供10万元的研究和运行经费,学校和共建单位经费则根据自身情况提供,以不低于批准经费为限。合作化则体现在基地运行中的基础条件保障和交流机制,要求高校与合作单位设立联系人,负责基地运行、研究开展中的联系工作:由基地依托的高校提供基本研究场地和设备,由教育厅对面积提供、硬件设备配给通过文件进行指导和规定,并由高校为合作单位提供学习和人员培训的机会;合作单位则保证基地研究人员挂职、跟岗调研的时间和机会。基地实际运行过程中的人、财、物管理则完全委托高校进行。教育厅为审批和评估指导部门,以四年作为一个评估周期,被评估为优秀的基地,由教育厅提供下一周期的运行经费,并对研究导向进行指导。

3.2 成果产出情况

第一批次建设期满的15所校外研究基地进行了验收和评估,选取经费、项目、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及应用、学术交流等可量化指标进行统计,并将正厅级、地市级单位统一归类为厅局级单位,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一是在成果产出上,主要通过采纳和批示占报告总数的比例呈现,整体为67.8%。其中,县处级合作单位的对应比例为82.1%。需要说明的是,在这些应用成果中,有20篇被省级及以上单位采纳和批示,其他被市级、厅级单位采纳或批示,远高于2016—2017年该省的研究报告两年平均采纳率为50.4%,也远高于东部沿海高校集中、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较快的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四省的两年平均值51.23%[16-17]。二是在经费筹措上,县处级合作单位的基地略高于厅局级及以上合作单位的基地;在地区差异上,高校集中的省会地区相较于其他城市略低。三是在项目获得上,县处级合作单位的委托项目获得能力高于厅局级及以上合作单位的项目获得能力,地区之间并无差异;然而,在高级别项目上,合作单位级别较高的基地要高于县处级合作单位。四是在成果交流方面,依托单位办学层次较高、合作单位行政级别较高的基地优势较为明显,主办国际和国内会议交流能力的基地从依托学校的分类上为综合实力较强的高校。

4 高校“小微智库”建设中的高质量导向分析

高校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在发展中面临智库影响力评价不足的困境,进而影响到高校智库的社会认同。学者们将造成高校智库现状归因于发展中存在的“封闭性”“功利性”及“趋同性”[18],并表現为高校智库功能定位、主攻方向,深化智库机构综合改革,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问题[19]。近年来,学者们将这一问题具体到高校智库建设的逻辑起点是服务决策;然而,由于受圈层结构的束缚,高校智库与权力中心相距较远,影响研究资料的收集[20],并呈现高校智库通常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而在政策研究上相对较弱,对决策系统内部信息掌握相对不足,缺乏研究成果的直接传递通道[21]。在高校智库中开展“小微智库”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进一步优化其在发展定位、研究领域、决策服务的精准性优势,通过运行机制设置有效规避资源调配、资料收集方面的不足,可以有效地实现智库向高质量建设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发展定位的精准性

校外研究基地设立中,不仅对依托单位的服务优势进行过梳理,熟悉所在地区的区位优势、经济和社会发展特点及战略需求,以及相应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需求,在基地的建设定位及其影响力作用范围上,以服务单位的业务范围和区域影响力为主。例如,“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建设定位是以配合当地文化部门发掘和研究所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以帮助该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打造文化周边、配合国家大运河文化发展战略为主而设置,在发展定位上,目的性较强,服务定位较准。

4.2 研究领域的聚焦性

校外研究基地长期在一线从事研究工作,并通过长期的研究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积累,在研究领域的选取上,具有高度的聚焦性,如“苏州基层党建研究中心”“苏州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江苏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基层地方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等,均是针对中央关注的问题结合地方实际的回应,所合作的街道、社区往往是全国示范和试点单位,在决策咨询服务中见微知著,研究的成果也可以直接实现转化和验证。“先进典型研究中心”专门分析所在地区的文明典型和先进案例,为省市宣传、文明办等部门提供群众对文明和先进典型的认同反馈信息,组织和收集素材,提供宣传思路。一方面,这些中心的研究通过长期积累,具有一定深度;另一方面,由于资料全面、研究细致,当新问题、新事物的产生时,对政策的预研、调整和评估具有前瞻性,增强研究的应用性。

4.3 资源调配的便利性

一方面,按行政级别归属,校外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通常高于合作单位,可以有效规避因级别不对等而造成的交流合作困难现象,在资源的使用上具有便利性;另一方面,校外研究基地的依托单位通过共建协议、商定发展目标,规定了双方在研究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对基地研究者所需要提供的服务、资料规定了边界和范围。合作单位为基地提供研究和调研渠道同时对基地研究过程中资料和数据的收集提供帮助,并为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

4.4 供需双方的平衡性

校外研究基地的合作单位通常属于基层部门,并从事某一领域的具体管理和服务工作。在具体文件制定、文件实施、政策分解和日常办公过程中均需要有所依据,如“XX地方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针对的是基层地方社会治理中的问题,涉及基层政府行政的多方面。特别是在社会治理一线的部门,当面对产生的新事物、新情况,急需获得智力支持和决策指导服务时,能够快速找到依据,探索方法创新。一方面,校外研究基地提供了这些部门及时咨询、共同研究、合作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平台;另一方面,有关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等形式给予经费支持,也解决了研究基地的经费筹措问题。

4.5 决策服务的契合性

校外研究基地通过与合作单位的长期合作,对合作单位的话语体系、文件风格、政策需求较为了解,同时吸收了合作单位的管理与研究人员,通常此类型的智库会聘请合作单位负责具体业务的决策者担任基地研究的咨询专家,在有限的范围内运行“旋转门”机制,以达到对一线情况的全面深刻掌握,在提供决策服务的过程中,既能够符合学术话语体系,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研究报告的吸收和采纳率较高。

5 高校“小微智库”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建设和发展高校智库中的“小微智库”,既要立足于区域高校的发展实情和现有基础,也要对所在地区的智库服务需求进行统筹安排,明确目标定位,明确服务群体,划定服务范围,挖掘潜力资源,并通过管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为智库发展提供保障。

5.1 多维度多层次构建高校智库的服务矩阵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以能力提升为重点,统筹推进高校智库建设,优化高校智库发展环境,打造专业化创新型高质量高校智库矩阵”的要求[22]。不仅要求提升智库的能力,还要求以“矩阵”的形态构建高校智库的建设和服务网络,为高校“小微智库”的建设优化提供了政策引导。优化智库的建设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智库建设阶段,高校智库发展应对自身学校层次、学科、人才、研究领域的优势实现精准分析,避免追求高大全的智库发展模式,应以“在服务面向上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不同领域和不同的社会组织机构和机构,且以是否达成服务对象明确提出的目标为评价智库服务水平的核心标准”[2]。将研究领域聚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的中观和微观层面,以切实解决问题为导向,以服务对象的管理和作用范围建构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对现有智库进行梳理和整合,对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综合性智库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精准性地设立若干研究方向,进行智库重组,向小型化发展。对于不具备智库研究能力的机构,要进行调整,回归到原有的研究平台模式。在上述基础上,智库主管部门应统筹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发挥主管部门、依托单位、合作单位的功能梳理高校智库建设的条件基础,在发展定位上给予分类指导,避免重复投入造成的资源浪费。保障“小微智库”研究聚焦、精准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评估和指导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采取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的做法,固定评估周期,建立动态跟踪的评估机制。二是及时关注合作单位的机构、职能会有所调整以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体问题的变化,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调整计划。三是充分发挥合作单位在智库建设中的参与作用,及时吸收服务对象的反馈意见,改善智库的管理和研究方法。

5.2 运用“有组织科研”模式促进智库能力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的管理模式创新的推进,一些新的项目管理方式不断涌现,一方面,科研项目的导向性加强,通常由政府主管投入的项目加强了在选题征集方面的力度,项目的指南更加明确化、精准化和导向化;另一方面,项目组织形式也向多样化发展,定向委托、社科服務的采购招标、项目的分层发包等形式越来越常见。在这种趋势下,科学研究的“问题导向”性更为明显。“小微智库”长期扎根基础服务,与基层关系密切,也容易最早面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紧迫问题和突发问题。一方面,“小微智库”应发挥自身“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作用,注重自身研究领域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储备,将应急能力作为自身能力提升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加快智库与基层的协作深度,建立起广泛的合作协议,围绕基层关心的问题,设立具体的科研主攻方向,将有限的资源优先配置,提升研究效率。在此基础上,“小微智库”通过与基层的合作,促进智库研究人员有知识、知国情、懂社情,提升科研人员的社会服务和决策咨询能力,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接地气”,推动智库研究者专业能力向纵深发展,继而提升整个智库服务的软实力。

5.3 根据成果探索多元多样的智库评价机制

现有的成果评价、人才评价机制始终是制约高校智库发展,影响智库人员发展的重要因素;“小微智库”面向基层政府的智力服务,成果需要适应基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形式和内容呈现多样,大体上分为硬性成果和软性成果:硬性成果包括传统的咨询报告、论文、专著、白皮书、专刊等,也应该有评估报告、数据分析、资料文献汇编、民意调查等能够直接代表智库研究的成果;软性成果包括智库学者与服务对象互动过程中提出的建议、设计的方案、协助撰写的工作报告以及文件、开展的调查等在实践中体现智库价值但无法量化或具体呈现的成果。这与高校现有的评价机制之间存在差异,也是智库人员主观上更偏向传统成果呈现形式的根源。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的指导思想。因此,该类型智库可以以此为契机,打造学术特区,探索新的评价机制,适应智库发展需要。

5.4 探索服务双方深度合作的动态机制

以双方共有的合作协议与框架为基础,探讨动态的深度合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智库学者和合作单位的信任制度。国外研究智库学者芭芭拉(Barbara A. Misztal)认为,要通過提升智库专家在公共舞台上的知名度和有效性,特别是建立其公众和政治精英中的信誉,并不是让其简单地“批判和反对”,而是在于使其能够向权力部门提供“真实的反映真相”[23]。“小微智库”以双方互信为基础,鼓励智库研究者在合作单位日常公共事务中合理发声,并通过现有的多媒体实现思想传递,提升智库学者的影响力,在民众中的公信力;二是采取“嵌入式”研究方式,指导研究者应采取“嵌入”或“扎根”的方式,直接参与服务对象的日常工作中,获得准确的研究资料;三是建立适应双方需求的“旋转门”机制,探索智库研究人员与服务单位人员的深入互动和合作机制,让智库研究者能够进入合作单位进行驻岗、挂职,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进入智库所依托的学校参加学习、进修和培训,并设立相互认定的工时/课时认定机制。

参考文献:

[1] 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 2018年中国智库报告[R]. 上海: 上海市社科院, 2019: 29-37. Research Center for Think Tanks. Think tank reports, 2018 Chinese think tanks report influence ranking and policy suggestions[R]. Shanghai: Shangha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19: 29-37.

[2] 刘福才, 张继明. 高校智库的价值定位与可持续发展[J]. 教育研究, 2017, 38(10): 59-63, 75. LIU F C, ZHANG J M.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J]. Educational Research, 2017, 38(10): 59-63, 75.

[3] 中国政府网.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EB/OL].(2011-07-04)[2023-04-18]. http://www.gov.cn/ zwgk/2011-07/04/content_1898747.htm.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 Notice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the Regulations on Class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EB/OL].(2011-07-04)[2023-04-18]. http://www.gov.cn/zwgk/2011-07/04/content_1898747.htm.

[4]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EB/OL]. (2012-04-26)[2023-04-2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2-04/26/ content_1578.htm.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Opinions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Further Suppor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EB/OL]. (2012-04-26)[2023-04-21].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2-04/26/content_1578.htm.

[5] 中国政府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 (2013-08-12)[2023-04-2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3-08/12/ content_4041.htm.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on financial supportImplementation Opin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EB/OL]. (2013-08-12)[2023-04-21].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3-08/12/content_4041.htm.

[6] 王俊峰, 王岩.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研究[J]. 商业研究, 2012(9): 87-93. WANG J F, WANG Y. Research on th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of small-micro enterprise in China[J]. Commercial Research, 2012(9): 87-93.

[7] 冯業栋, 黄爽, 章琦. 融资方式与小微企业创新: 基于中国小微企业调查的实证研究[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7(5): 62-73. FENG Y D, HUANG S, ZHANG Q. Financing and innovation of micro enterprises: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the CME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27(5): 62-73.

[8] 张敏. 倚靠政商关系还是嵌入创新网络?小微企业创新转型的动力机制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3): 140-147. ZHANG M. Relying on political-business relationship or embedding in innovation network? 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of small and micro firms[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19(3): 140-147.

[9] 薛凡. 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大支持[J]. 人民论坛, 2018, 33(11): 78-79. XUE F. Provide grea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J]. Peoples Tribune, 2018, 33(11): 78-79.

[10] 陈华巍, 万兴亚, 姜力丹.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困境及破解对策[J]. 经济纵横, 2016(2): 13-16. CHEN H W, WAN X Y, JIANG L D.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small and micro enterprises in my country and the countermeasures[J].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6(2): 13-16.

[11] 张悦. 我国高校智库的法律地位及法律适用初探[J].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2, 7(2): 24-30, 40. ZHANG Y.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legal status and law application of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 in China[J]. Think Tank: Theory & Practice, 2022, 7(2): 24-30, 40.

[1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EB/OL]. (2014-02-10)[2019-12-08].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 content_2697085.ht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Notic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printing and issuing the promotion pla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niversity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B/OL]. (2014-02-10)[2019-12-08].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4/ content_2697085.htm.

[13] 《江苏省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课题组. 202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社科统计资料汇编[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21: 187-223. Research Group of Compilation of Social Science Stat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2020 compilation of social science statistic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Jiangsu province[M]. Nanjing: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2021: 187-223.

[14] 新华社.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 (2022-04-25)[2022-09-02].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 content_5687105.htm. Xinhua News Agency. During visit to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Xi Jinping stressed that uphold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red gene and taking root in China will blazed a new path to build a world-class univers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B/OL]. (2022-04-25)[2022-09-02].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5/ content_5687105.htm.

[15] 新华社.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EB/OL]. (2022-04-27)[2022-10-03].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7/ content_5687532.htm. Xinhua News Agency.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issued the national p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eriod[EB/OL]. (2022-04-27)[2022-10-03]. http://www.gov.cn/xinwen/2022-04/27/ content_5687532.htm.

[16] 社科网. 2016—2017年全国高校社科资料统计汇编[EB/OL]. (2018-06-22)[2023-02-01]. https://www.sinoss. net/gl/sktj/. China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formation Network. Statistics and collection of social science data of n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2016 to 2017[EB/OL]. (2018-06-22)[2023-02-01]. https:// www.sinoss.net/gl/sktj/.

[17] 李印. 建设中国特色高校智库的思考与建议[J]. 情报杂志, 2017, 36(6): 45-49, 77. LI Y.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n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think-tank[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7, 36(6): 45-49, 77.

[18] 曾元源, 胡海祥. 地方特色高校智库发展的困境、原因及对策[J]. 教育评论, 2017(3): 21-25. ZENG Y Y, HU H X. The predicament, reas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 tanks in universiti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J]. Education Review, 2017(3): 21-25.

[19] 李晶, 劉晖. 旋转门: 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制度创新[J]. 教育发展研究, 2018, 38(7): 53-57, 84. LI J, LIU H. Revolving door: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in the servic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J].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2018, 38(7): 53-57, 84.

[20] 龚会莲. 研究成果、传递通道与高校智库治理研究[J].情报杂志, 2018, 37(7): 38-44. GONG H L. Research results, delivery tunnels and the governance of university-affiliated think tanks[J]. Journal of Intelligence, 2018, 37(7): 38-44.

[2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EB/ OL]. (2022-08-30)[2022-10-02]. http://www.gov.cn/ xinwen/2022-08/30/content_5707406.htm. Xinhua News Agency.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jointly issued the action plan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ies[EB/OL]. (2022-08-30)[2022-10-02]. http:// www.gov.cn/xinwen/2022-08/30/content_5707406.htm.

[22]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EB/OL].(2018-07-03)[2023-04-21]. 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Chinese Government Website.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General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issued the opinions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project review, talent evaluation, and institutional evaluation[EB/ OL]. (2018-07-03)[2023-04-21]. 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7/03/content_5303251.htm.

[23] MISZTAL B A. Public intellectuals and think tanks: A free market in idea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2012, 25(4): 127-141.

作者貢献说明:

陈赟畅:主要构思及撰稿;

胡纵宇:调研讨论及论文指导。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 Research on the Path Choic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with the Guidanc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Chen Yunchang1,2 Hu Zongyu3

1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2Offic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3Office of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Nanjing 210023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University think tank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ese new types of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system. Through precise positioning and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of university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s” with condition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matrix system of high-quality university think tanks. [Method/process] Based on the research bases that have the conditions to transform into think tanks, the research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small and micro think-tanks” in university think tanks, and adopts data analysis, case an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peration and operation of off-campus research bases for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ies in a certain province.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the output of the results is carried ou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sults are analyzed. [Result/conclusion]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ccurate research positioning, field focus, convenience in resource allocation,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and compatibility of decision-making and consultation, which effectively enhances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think-tanks and is a high-quality college think tank.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n this ba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ink tanks competent department, the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the relying unit, and the cooperative unit,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think tank system construction, mechanism innovation, evaluation optimization, and cooperation methods for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small and micro think tank university think tank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ink-tank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高校智库智库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发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探究国家开放大学新型智库建设运行模式
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
高校智库服务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