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批评视域的《再别康桥》解读

2023-07-17刘昶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

刘昶

摘 要 英美新批评活跃于20世纪中期,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转折时期出现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它对文学作品本身表现出一种深刻的、近乎虔诚的关注,其中尤以诗歌作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20世纪中国现代诗歌经典《再别康桥》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张力、悖论、反讽、含混、隐喻等手法,利用细读法解读诗歌背后的意蕴,探寻诗人的内心世界,以期探索《再别康桥》的最佳教学内容。

关键词 新批评 《再别康桥》 细读法

《再别康桥》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这首经典名篇有很多的解读资源,但是太多的资料反而会干扰到教学,让许多教师教学时不知从何入手。在强调文本细读和教学有效性的今天,笔者试图从英美新批评的方法出发,运用细读法寻找解读新诗的突破口,进而创新教学形式。

一、新批评理论概述

新批评这一形式主义文论派别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30年代在美国形成,并于40、50年代在美国获得长足发展,达到鼎盛期;6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但它带来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新批评派崛起之前,19世纪末的西方文学批评主要是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实证主义文学批评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与心理、社会历史与政治等外部因素对文学的影响,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则强调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这两种批评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新批评派的崛起正是对这一倾向的反拨。

“新批评”理论强调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意象等进行严谨细致的文学分析。“新批评”遵循的准则就是细读法,细读就是将文学文本作为一个整体,从而發现文本中所蕴藏的各种矛盾冲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言外之意。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经典之作,具有语言凝练、节奏整齐、押韵自然、句式严谨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用细读法品读这首诗歌,帮助读者搭建诗歌意象之间的联系桥梁,从而探讨诗歌的根本所在。

二、运用新批评解读《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多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云彩、金柳、软泥青荇、清潭、浮藻、天上虹……这些意象内涵丰富,蕴藏作者的所思所想。在此,笔者运用细读法来解读这首诗。

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加上下一句,这一节共用了三次“轻轻的”这样的叠词,叠词的使用渲染出轻快的基调,表现了诗人对康桥温柔细腻的情感。虽然整首诗节奏轻快,但其蕴藏的感情深重,而且,一“走”一“来”形成张力,虽然诗人已经离去,但他的思绪无时无刻不想回到这里,这种张力使诗歌情感更加细腻,强化了诗歌的表意功能。

“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轻轻地与云彩作别,我们不禁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和云彩作别?云彩真的只是代表着西边的云彩吗?是否还有别的象征意义呢?结合中国传统诗歌中,“云彩”象征了洒脱和飘逸的情怀,飘忽不定、难以把控的离别情怀。那么诗人与“云彩”作别,也许就是暗示自己要结束漂泊生活,与康桥的老师、同学、朋友、风景做一次最后的告别。虽然表面上看来潇洒飘逸,联系后文看,我们知道诗人内心是充满不舍的,表面的洒脱和内心的不舍形成鲜明的张力,将告别的愁情寄托在“云彩”意象之中,增强了诗歌的语言表现力,更加凸显出诗人告别康桥的不舍与惆怅。

2.第二节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这句话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将“金柳”比作“新娘”,将柳树拟人化,给读者呈现出新娘如扶风弱柳的婀娜多姿。“金柳”用“金”来形容柳树,一方面是指夕阳的余晖照射在柳树上,柳树仿佛染上了一层金色。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金”字还有更深的含义,金色在英国诗人的心目中常常是一种美好的、高贵的色彩。例如邓恩的名诗《临别莫悲伤》:“因此,我俩和一个灵魂,虽然离开,却还没有造成裂痕,而是像黄金展成金箔,薄如空气。”在这个比喻中,“黄金”用来突出恋人之间“高贵”“坚韧”的感情。徐志摩在这里用“金”来形容柳树,给“新娘”或者说“爱情”披上了庄重的色彩,表现出徐志摩对爱情的向往和对情感坚韧的歌颂。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首先分析一下,“波光里的艳影”是指什么,联系上文我们可以知道,是指柳树倒映在水中的影子,柳树的影子用“艳”来形容,而且这样的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不得不让人联想到诗人内心深处有一个一直忘记不了的爱人,这一节显而易见是有一些爱情的因素在里面的。“荡漾”一词体现了“复义”的理念,既写出柳树在河中的倒影荡漾在水中的实景,同时又写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之情,也许是对康桥的依恋,对师友的不舍,也可能是要离开这个地方,对即将开启的新生活的期待所引起的内心荡漾。

3.第三节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句中,“招摇”这个动词运用得非常巧妙。用“招摇”来修饰“青荇”,青荇就如同是个小姑娘,有了柔美的身姿、可爱调皮的性格。调皮可爱的青荇在水里尽情招摇,也许还暗含着诗人渴望留在这里的这一层含义。联系到新批评理念,这里呈现了语言的表现张力,“招摇”不仅呈现了自身含义,而且扩展了词语的含义,造成了诗歌语境的扭曲,从而形成崭新的语境。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微不足道,但诗人却说甘心做一条水草,那诗人为什么甘心做康河的一条水草呢?这里运用到了隐喻的手法。作者就要离开康桥了,但内心的不舍让诗人宁愿做一条康河的水草,这样就可以永远留在康桥。当然这样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却更加表达出诗人渴望留下而不得的难以言喻的情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4.第四节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句运用到了否定加肯定的结合。“清泉”和“天上虹”两个毫无联系的词语在诗人的笔下组合到了一起。我们可以展开联想,一般潭水都是碧绿的、清澈的、透亮的,而天上虹是五彩斑斓、熠熠生辉的。但诗人为什么要把榆阴下的潭水比作天上虹呢?一方面,可能与当时的观赏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傍晚,在夕阳的映衬下,河边树的影子倒映在潭水中,就如同天上的彩虹。联系下一句深入思考,这一句应该有更深刻的含义,“天上虹”与下一句的“彩虹”,诗人想借助“彩虹”来表达自己那如同天边的彩虹一样绚丽多彩的梦想。这里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梦想。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潭里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将人带入了梦一般的意境之中。“揉碎”是一个动词,联系上一句,揉碎在浮躁间的是潭水,诗人将这一湾潭水尽情揉碎洒落在浮藻里,饱含着诗人满腔的不舍与怀念。他将自己的情感揉碎在这浮藻里,沉落在这一湾潭水中,沉淀着他那彩虹一样绚丽多彩的梦。“彩虹”这一意象在这一节中反复出现,它代表着希望。这里的“彩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自身情感的美好憧憬,期望能实现自己彩虹般的梦。

5.第五节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寻梦”一词更加肯定了上面的猜测。在这里诗人就是来寻找他那彩虹般的梦,由“寻梦?撑一支长篙”,诗人由浅入深,进一步探寻自己回忆的更深处。在回忆的潭水里,撑起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更青处”也就是向回忆的深处挖掘,也就是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漫溯”是写船的游动,但其实也意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诗人在康桥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他回忆这样的生活,也希望能留在康桥。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回忆里游历了一番后,诗人的脑海里已经装满了过去生活的回忆。回想过去,他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诗人对过往生活的追忆之情不言而喻,同时也表明诗人对之前生活的满意与不舍。“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一句描绘出一幅动态美景。诗人想放声歌唱,赞颂过去的生活。联系上文,诗人将“榆阴下的一潭”的静态美和“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动态美相结合,使画面的对比更加强烈鲜明,采取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式,使文本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张力。

6.第六节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前面刚说要放声歌唱,抒发内心的情怀,可突然又写不能歌唱,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诗人要离别了,而且还是“悄悄的”,这就比放声歌唱更痛彻心扉。诗人用“悄悄”代替了“别离的笙箫”,“笙箫”是用来形容音乐和声音的,但诗人将“悄悄”比作笙箫,一静一动反衬出离别之际的静谧,同时也隐喻了一种求而不得、遥不可及的美好人生理想。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用到两个“沉默”,难道诗人真的要沉默下去吗?其实,诗人是在极力克制内心满溢的感情,内心却充满着不舍。“沉默”一词有着张力的意味,愈是离别,愈是沉默;康桥是沉默的,诗人的告别也是沉默的。但沉默之处并不沉默,离别之景中蕴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理想,这反映出诗人内心饱满却失落的情绪,以及依依惜别的惆怅之情。这句诗还运用了感叹号,这一标点符号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情感,以此,更深切地表达出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告别康桥时内心的不舍与苦寂,这一感叹号也将诗歌情感推向了高潮。

7.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前一节感情渲染到了极致,紧接着这一节又回归淡然。在这一句中,用到了两次叠词“悄悄的”,不由让人联想到第一节的叠词“轻轻的”,那么从首节“轻轻的”到尾节“悄悄的”。叠词的表达不一表现出诗人的心境变化,“轻轻的”一词主要是强调动作尤其是脚步声,不要有太多声响,不要有太多的告别。而“悄悄的”这一词更加侧重于心情,悄悄地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说明诗人现在是下定决心要离开了,他悄悄地走了,不去打扰那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那天上虹,就让诗人悄悄地走吧,虽然不舍,但离别的结局是不能更改的,即使很怀念,但还是要继续向前。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这一意象在第一节中同样也出现了,诗人说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本身就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并且是“悄悄的”,也许诗人只想自己静默退场,不愿意自己的离开打扰到心爱的康桥。就算在这里充满了美好的回忆,可日子总归要向前走,诗人也看得很明白,十分洒脱地离开,不带走一片云彩。

英美新批评理论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它所提出的“悖论”“反讽”“张力”“隐喻”等概念,对于今天的诗歌乃至小说文本的解读均具有较强的实用意义。但隨着文学作品的丰富与时代的变化,这一批评理论的优缺点也更加凸显。新批评强调以本文为基,导致了过多地关注文本,研讨文本,从而忽视文本之外因素的影响,例如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等,这样的解读与分析无法做到全面深刻。因此,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对文本进行细读,同时也要运用知人论世等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入地解析文本。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2021级]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基于UMU平台的语文互动教学探究——以《再别康桥》一课教学为例
解读徐志摩作品《再别康桥》的画面美
重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认知诗学理论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解读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主题浅析
《再别康桥》中抒情美感的品读探究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