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3-07-17金彦杉
金彦杉
摘 要 本文结合《秋天的怀念》教学案例,围绕着情境、探究和对话三项要素,探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法的具体路径和步骤,为学生搭建感知内容、完成任务和完善认知的平台,让他们以“锚”为中心点和支撑点,找准阅读的方向和目标,在阅读的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深度思考的能力,从而增强阅读教学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抛锚式”教学法 《秋天的怀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中对初中生的阅读数量、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等,提出了较为明确的要求。“抛锚式”教学法,以“锚”为中心点(即问题、任务或者真实的事例),为学生创建真实的阅读场景,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建构与有效运用的目标。为此,在初中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阅读课堂教学中,采用不同的阅读引导策略,充分发挥“锚”的支撑作用,进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文章以《秋天的怀念》为例,由三个步骤入手,分析“抛锚式”教学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一、于情境中感知内容
“抛锚式”教学法重在调动学生的自主体验,让他们主动地探索教学内容。在开展“抛锚式”教学时,我们将教学的第一步定位于“情境感知”,即以情境为“锚”,为学生提供阅读和思考的支架,围绕文本的内容、学生的现实经验等,建设贴合实际、生动形象的阅读场景。在课堂教学的最初,我们结合教材中的素材和要求,分析了阅读文本的主要内容,广泛寻找情境创设的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创设真实情境,让他们于情境中感知学习内容。
为了确保情境能够与学生的需求相吻合,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后,选择了语言引导的手段,结合文本的实际内容,编创情境导入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入到情境之中。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在导入环节,我们以诵读的方式,有感情地呈现了史铁生在《有关庙的回忆》中的一段话,即“欧文有一个凄苦的梦……”当学生进入诵读场景中后,我们随即提出问题:“你认为这一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听到问题后,学生的专注力明显增强,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原文,展开自主品读活动,提炼和整合其关键词“想念”“牵挂”等,此时,我们精准地展开追问:“作者想念的人到底是谁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但是他们却难以准确地回答这一问题。于是,我们及时导入了《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我们暂时难以确定《有关庙的回忆》中史铁生想念的对象是谁,可是,在《秋天的怀念》一文中,他却真切地怀念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让我们一同品读《秋天的怀念》,在文本中找寻答案”。经过一番言语引导,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自觉地阅读文本,感知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由上述分析可见,我们以语言引导和文本导入的方式,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将他们带入到具象化的场景之中,引领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究,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阅读和学习的“锚”,还能加强他们的自主感知能力,使他们对文本的内容产生了兴趣,进而主动展开阅读学习。
二、于探究中完成任务
在情境导入后,学生的阅读期待大大加强,这时我们进入“抛锚式”教学的第二步,增强阅读教学的驱动性。在课堂上,结合备课期间的文本研读成果,我们在明确文本主题的前提下,设计了多种类型的学习任务和导向式问题,将它们作为学生阅读和学习的“锚”,带领学生一步步地展开探究,从而于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
《秋天的怀念》被安排在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亲情”,作为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然围绕着“亲情”这一主线行文。史铁生在这篇文章中,回顾了自身的真实经历,重点讲述了自己在双腿瘫痪后,母亲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为此,我们结合单元人文主题和《秋天的怀念》的主要内容,设定了此篇课文的阅读主题“体会母爱的真谛和生命的力量”,并围绕着主题设计了学习任务:(1)依据文本中的具体事例,从语言、神态、动态等不同方面,构建母亲的形象图,归纳和总结母亲的主要特点;(2)在阅读中梳理史铁生的心境变化,明确其情感变化的过程;(3)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其他文学作品,解读“好好儿活”的真实含义及其反映出的人生哲理。至此,学生获得了深度阅读的支架,他们结合三项任务,开启文本细读活动。
有了学习任务,“抛锚式”教学便具备了主要条件,这时我们便将学习的主场交付给学生,围绕着三项任务展开阅读探究。如根据第一项任务“依据文本中的具体事例,从语言、神态、动态等不同方面,构建母亲的形象图,归纳和总结母亲的主要特点”,学生利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在文本中标记和圈画出描写母亲动作、语言等细节的词语和句子,比如文章第一段中,作者以“悄悄地躲着”“偷偷地听着”“悄悄地进来”等描写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将母亲小心翼翼的态度和心思细腻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结合这些词语和短句,便能在脑海中勾勒和补足母亲的形象。
“抛锚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将“锚”渗透在教学环节的各个方面。所以,在学生探究任务时,我们再次“抛锚”,“我们已经标记出了文章中描写母亲形象的词句,也初步勾勒了母亲的形象,那么请你们将阅读中收获的信息,与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更为深入地了解母亲的形象”。由此,学生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探究深度,也体验到了合作交流的乐趣,这种方式大大增强了阅读教学的效果。
三、于对话中完善认知
在“抛锚式”教学的第三步,我们结合前两个教学步骤中取得的成果,设计了多元对话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对话中完善自身的认知系统,从而更为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旨。
当学生完成學习任务后,我们依据学生深度探究的具体情况,再一次抛出了“锚”,要求学生围绕着三项学习任务的内容,集中展示学习成果。以《秋天的怀念》中的第一项学习任务为例,学生在课堂教学的第二步中厘清了母亲的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求学生从环境、动作、语言和神态四个方面入手,绘制思维导图,提炼出文章的重点信息,并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选取1~3名学生,在电子白板中展示思维导入,以口述的方式,分析母亲的形象特征,如从“扑”“抓”等动词中,能够反面映衬出母亲宽容、慈爱的形象。根据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我们引导学生明确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让他们主动分析自己的思维导图存在哪些不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细致勾勒和描绘了母亲的形象,他们的逻辑结构会愈渐清晰、认知也会更加完善,这便体现了“抛锚式”教学法的价值。
在新课标课程理念和学段要求的影响下,教师从创设情境、设计任务、组织活动等角度入手,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内容、在探究中完成任务、在对话中完善认知,体现出了“抛锚式”教学法层层深入的特点,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让他们于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寻完成任务的办法和路径,转而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挖掘阅读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和隐藏深意,以此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作者通联:福建邵武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