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别康桥》中抒情美感的品读探究

2017-02-27孙花

广西教育·B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

孙花

【摘 要】本文从诗歌发展历程中诗歌的特点出发,品读分析了《再别康桥》的抒情美感:从音乐韵律感受诗歌的和谐美;从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画面美;从意境营造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关键词】再别康桥 诗歌品读 抒情美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87-02

在漫长的诗歌发展历程中,诗歌无论是从形式上、从格律上、从内容上还是从音韵上,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时期。在初期白话新诗兴起的最初几年,由于近体诗在格律上过于严格,受到很大形式上的局限,使得诗歌的内容丧失了其最基本的表达效果。于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闻一多、徐志摩等代表新月派诗人倡导新格律诗运动,他们提出了诗歌的审美追求应为“和谐”、“均齐”,提倡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怀念母校、怀念康河所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音乐韵律和谐生动,意象选择清新典雅,意境营造幽静柔美,情感表达真挚深厚,主题思想更是青春激情、昂扬向上,对当代中职学生情感价值培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品读和传颂。本文主要对《再别康桥》的抒情美感进行品读探究。

一、从音乐韵律感受诗歌的和谐美

首先从诗歌中押韵角度分析,诗中每小节诗句末尾的“来”和“彩”、“娘”和“漾”、“摇”和“草”、“箫”和“桥”分别押韵,使得整首诗读来朗朗上口,并且这些字的选取读音都是开口度比较大的,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激情昂扬之感,比较适合作为青春诗会的推选之作,学生在朗诵之时,能体会到一种欢快、优雅、清新的心情,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音乐美,教师可以选择比较轻柔、悠扬的配乐来结合诗歌进行朗诵,通过音乐氛围的渲染,学生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直观地感受到《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此外,徐志摩还喜欢在诗歌中运用叠词。运用叠词是徐志摩诗歌具有和谐韵律美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叠词是诗歌中运用最多、最广的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无论是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还是在唐诗宋词之中,诗人都喜欢运用叠词来突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再别康桥》中连用多个“轻轻”、“油油地”、“悄悄”等,叠词的运用往往能强调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还能增强诗歌的音韵节奏。“轻轻”和“悄悄”的运用,学生在此可以明显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那种依依惜别的不舍情怀,不愿自己的离开来破坏康桥原有的氛围,甚至不愿带走一片云彩,希望将完整美好的康河一直保存心间。

二、从意象选择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一首为人称赞广为流传的诗往往在诗中意象的选取上有独特之处。“意象”表现最为突出的文学形式往往是以高度浓缩和含蓄为主要特征的诗歌。寻找客观对应物即善于挑选和提炼适于表达诗人情感的意象能将一首诗还原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意象选择方面就展示了其出色的才能,他善于精选与情感相契合的意象,如青荇、水草、笙箫、夏虫等。当诗人想在星辉斑斓中放歌,却又不忍打破康桥的寂静,于是利用别离的笙箫与沉默的夏虫来表现康桥环境的和谐静谧;善于捕捉蕴含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象,如柔波、虹、长篙等;善于以清新的自然美与缤纷的色彩美搭配来选取意象,如金柳、艳影、清泉、潭等。河畔的金柳在夕阳光辉的照耀下投影在康桥的绿波里荡漾,色调的搭配清新自然,自然美的交相辉映更能展现出康河的美,加强了作者不愿离开的情感。

《再别康桥》中所描绘的意象十分丰富,也展现了诗人无穷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诗人泛舟于康河,站在船上,轻轻挥手,告别西天的云彩。即将离去这曾经学习的校园,即将远离这片安静又充满人情的圣土,挥手即是告别曾经甜蜜快乐地漫步在康桥上的日子,心中难免滋生出酸楚的滋味。然而,此时诗人眼中的康河,正是它最美的模样。绿绿康河水的波光里,倒映着河畔的金柳和夕阳中的新娘,康河的柔波里,青荇在水底摇曳。这样的美景,怎能不叫人流连忘返。站在船头的诗人似乎又想起了藏在心底一直追寻的梦,撑起长篙,不自觉地划向青草更茂盛的地方,已是夜晚,载着满船的星辉,想要高歌一曲,释放压抑在心中难以排遣的情思。然而,诗人马上意识到,别离时的寂静、笙箫的沉默应当是留给康桥最后的记忆。于是,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属于康河的风景,只留下独自离开的身影。理解了整首诗中诗人的整个心路历程和情感变化以及一路上、记忆里诗人所见所闻之景,再次被诗人构造出的唯美画面震撼。意象的选取很精心、画面色彩的搭配很和谐又很温馨,虽是离别,却能在浓浓的眷念中体会到诗人的感激与喜爱。

三、从意境营造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王国维的境界之说中强调诗人要能写真景物,抒发真感情,才能称作有境界,否则叫做无境界。然而,境界之于意境,存在着区别。意境,有“意”也有“境”,“意”指的是诗人想通过诗歌传达出的主观情意,不能赤裸裸地直接抒发,而应通过诗中的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让学生思考,从中体会;“境”指的是诗中描绘出的立体艺术图景,不是单纯的意象的组合,而是借意传情,配合学生在阅读之后便于体会诗人情感抒发的一种艺术情境的构造。可见,情与景是营造意境非常重要的基本要素,徐志摩提倡诗歌要讲究“三美”,此处涉及的是诗歌的绘画美和建筑美,他十分擅长意象的选取,且十分擅长诗歌画面的描绘和意象色彩的搭配及线条的勾勒。

出神入化、诗画结合的意境构造往往是诗人追求的艺术境界。诗人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丰富精心的意象选取,构造优美绝伦的意境,展现诗人高尚的审美情操与文化素养。从《再别康桥》中意象色彩的搭配来看,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夕阳、绿波、夜晚的星空、彩虹似的梦等,首先,在傍晚营造出的是一种绯红的夕阳下,绿绿的康河里,河畔金色的柳树倒映在河水中与青色的水草相映衬的境界,这是一种优美宁和、静谧闲适的状态,诗人泛舟于这样柔美和谐的环境下,只剩下欣赏和陶醉。当他意识到即将离开这片温暖的净土时,又营造了夜晚繁星闪烁的月色下,安静地听着笙箫的寂寞和夏虫的沉默,留给康桥以最祥和自然、安逸舒适的情境。既是对康桥热烈的赞颂和喜爱留念,也是对自身情感的节制,反而潜藏在其中的情感更深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意境中朦胧含蓄的美感体验中分析,在诗歌朗诵结束之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段,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诗歌中作者所见所闻之景以及传达出的朦胧的情感,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

总之,诗人天籁般的情怀,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总是回荡在诗中的每一个意象中,停留于每一个字符的“音韵”间,更是久久萦绕在学生的心头,难以忘记。诗人追求的抒情艺术和审美情感,不是隐晦,不是直白表露,而是晓畅通透,余味绵绵。在青春诗会上推荐这样一首情意绵绵的诗歌,不仅让学生品尝经典,感悟经典,更能在其中享受一种审美层面上的青春情趣。

【参考文献】

[1]王小华. 诗意的心灵——解读《再别康桥》[J].鸡西大学学报,2011(7)

[2]么曉霞.寓美于教——《再别康桥》教学札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8)

[3]姚萌萌.颠覆与传承之间抒写的至纯性灵——《再别康桥》承载的诗歌古韵和新意[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4]覃志毅.论徐志摩诗歌的抒情艺术[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5)

[5]潘丽娜.美不胜收的离别之歌——论《再别康桥》的艺术之美[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
浅论《再别康桥》的古典美
解读徐志摩作品《再别康桥》的画面美
徐志摩诗歌漫谈
重温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认知诗学理论对《再别康桥》的赏析与解读
《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主题浅析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