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叙述视角和叙述语言的小说教学例谈
2023-07-17郭闽红
郭闽红
摘 要 小说教学应关注小说的知识,注重小说的言语表达、体验文章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然而,仅仅围绕着小说的环境、人物、情节、主题这样的套路展开,难免会削弱小说的艺术魅力。每篇小说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叙述和语言是小说的本质。聚焦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语言,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应成为小说教学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 小说阅读 叙述视角 叙述语言
小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体裁,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然而,目前的小说教学,大多数老师仍然依据小说三要素展开教学,这一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并不能真正阐释小说的特质。因此,小说教学,更应该关注小说的叙说视角、叙说语言等。
一、小说阅读教学的常态
纵观当下的小说教学,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或其中的一个要素展开即可。曾听过有位老师在教授《智取生辰纲》时,整节课都在讨论杨志为什么丢了生辰纲?学生在筛选文本信息、教师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寻找到八大原因:部下无人、权力受制、对手太强、天意弄人、天公不作美、情节需要、内部矛盾。听完这节课,笔者深感困惑,这一节课探讨的问题是小说教学的内容吗?
《智取生辰纲》中的杨志,是杨家将之后,因为杀了泼皮牛二,犯下了人命官司,本该充军,梁中书将他提拔为提辖,负责护送生辰纲去东京,一起去的还有老都管、两个虞候、十几个军健,表面上杨志是护送生辰纲的负责人,其实老都管倚老卖老,两个虞候挑拨离间,众军健也是表里不一,杨志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教学这一篇选文,就应该带领学生感受杨志的内心感受,体会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语言,这才是这篇小说的阅读教学价值。
小说阅读不能刻板地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入手,可以选择其一并一以贯之,可以侧重其一并以点带面,也可以从小说的内涵与特征中深入剖析。
二、小说阅读教学的“叙述视角”
避免固化的小说教学模式就是要依据小说文本的个性特征来寻找最佳切入点进行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仔细研读各种形式的小说文本,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小说并没有精彩的人物描写,如《呼兰河传》;也有的小说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如《边城》。但所有的小说都离不开叙述,叙述才是小说的关键,才是小说的本质特征。
谈到小说的叙述视角,首先要关注叙述者。叙述者可以是故事中的人,也可以是故事外的人。故事中的人作为叙述者,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外的人作為叙述者,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使用不同叙述者将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的,但是却没有选择主要人物克拉丽丝或者菲利普作为叙述者,而是让一个孩子若瑟夫作为叙述者。试想,如果让菲利普夫妇作为第一人称叙述,他们的内心世界可以毫无保留地自由表露,那样未免太过直白,从而也就失却了小说的魅力。高明的小说家莫泊桑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以纯真的眼光来看待成人的复杂与不可理喻,以不带主观色彩的眼光看待父母前后截然不同的举动,更强烈地批判了人性的贪婪与势利。
母亲得知卖牡蛎的就是于勒的时候,恶狠狠地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重新回来拖累我们的。”若瑟夫给了于勒小费,母亲更是暴跳如雷骂道:“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
这段文字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了母亲的暴跳如雷,既细致入微,又客观真实。再比较父母前后强烈的反差,前面是盼得那么热切,后面又躲得如此惶恐,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和批判色彩,这就是选好一个叙述者带来的魅力。
再比如《最后一课》,作者都德也选择了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叙述,这样便让情节在一个孩子的感受内展开。写教室的肃静,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反衬,先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其次是连金龟子飞进教室都没感觉到,再次是在学校的屋顶上,有一群鸽子在低声叫着,这些坏人不会强迫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也用德育唱歌吧。
这些描写非常精彩,全都出自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他对德国侵略者的仇视带着孩子气的情感和想象。抓住了这篇文章的这一特征,就可以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
三、小说阅读教学的叙述语言
有人认为,语言只是一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然而,汪曾祺先生却认为:“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是和思想内容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
例如《荷花淀》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这女人编着席。……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这是一个编席子的劳动场面,文中有这样的比喻:“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这是多么富有诗性的语言。
荷叶荷花的清香本就是非常轻微的,“她”可以隐约感受到,可见内心非常宁静、喜悦。我们不妨关注她的举动,“有时望望淀里”,她在等待丈夫。一般情况下,等待一个人是非常焦灼的,但是“她”完全没有,“望望淀里”,没有看到丈夫,就顺便欣赏一下荷塘月色。就是这样静静地等待自己的丈夫,这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和幸福。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诗情画意。
再如《变色龙》,全文一共2400多字,对话就占1684字,70%都是对话。可见对话是这篇小说的独特之处,那么我们就不得不带领学生去关注这些对话。
奥楚蔑洛夫的问话:“这儿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在这儿干什么?你究竟为什么举着那个手指头?”“谁在嚷?”
奥楚蔑洛夫的这些话,很明显,他都不需要回答。他主要是通过这些话体现一种身份,一种强调或是一种气场。
在得知这条狗真的是将军哥哥家的狗的时候,有这一段话。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好一条小狗……”
对比这两段对话,我们发现,奥楚蔑洛夫高高在上、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他讲话是有权威的,是连贯、流畅的;当他卑躬屈膝谄媚的时候,他的话语是破碎的、凌乱的,这正好是他内心的真实体验。精彩的小说语言,足以将人物形象尽情展现。
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有这样一段文字:据说他当初行为不当……就是无赖了。
这段文字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一般情况下,议论都是概括普遍现象、提炼抽象道理。而这段文字讲得确实是不合乎情理的,在面对糟蹋钱这一行为,在不同经济地位的人家,却有不尽相同的评价:在有钱人家无非是糊涂荒唐,而在穷人家就是最大的罪恶,那人就是坏蛋、流氓、无赖。这样荒谬的理论用肯定的语气表达出来,就极具反讽意味了。小说的主题只字未露,却全都包含在这议论的表达方式里了。
一言以蔽之,小说教学应关注小说的知识,注重小说的言语表达、体验文章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象和情感。每篇小说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叙述和语言是小说的本质。聚焦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语言,可以有效丰富小说教学的形式。
[作者通联:福建福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