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中“基础阅读法”的运用
2023-07-17缪丽娜
缪丽娜
摘 要 “整本书阅读”中的“基础阅读法”,是教师根据小说等名著的内容要点、结构特征、写作特色等为学生制定具体的阅读目标,再根据阅读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流程,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本文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教学为例,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探讨“基础阅读法”的有效运用,旨在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基础阅读法” 计划目标 阅读环节
“整本书阅读”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基础阅读法”是根据整本书的内容、结构、写作等基本特点制定阅读目标,再根据阅读目标确定相应教学环节与策略的一种阅读方法。本文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简要介绍“整本书阅读”中“基础阅读法”的教学环节与策略。
一、课前准备:制定阅读计划与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的课前规划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数量的增多與中考语文考点设置的新特点,要想“整本书阅读”取得较好的效果,以往的那种漫无目的“放羊式”阅读方法已不适应。因此,通过根据整本书的内容、结构、写作特色等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目标,确保完成“整本书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本外国小说。在让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本书,根据这本小说名著的特点,设置恰当的阅读目标,以小说文本的四要素环境、情节、形象、主题为依据进行设置,较为合理。因为这也是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查的设题依据,体现出名著阅读的基础性。“整本书阅读”教学和其他课文教学相比,其实没有太大区别,如果硬要区分,那就是“整本书阅读”的时间跨度较大,可让学生探究学习的内容要点较多。因此,接下来,教师可以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按小说文本的四要素作切分,分阶段安排学生开展阅读。比如计划用四周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对全书的阅读:前二周,安排学生通读全书,用两节课引导学生课堂互动,梳理全书的故事情节,分析小说的环境;第三周,要求学生选择性地精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主题等,还可以安排两节课引导学生对“定向目标”进行互动探究;第四周,举行“名著知识抢答”竞赛,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充分的准备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二、课中环节: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整本书阅读”因为文本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阅读的时间跨度太大,因此,在课前制定好阅读计划与阅读目标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事先设置好合理的阅读流程与教学环节,预计好恰当的教学策略。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流程可以设计为“读前激趣——依目标自主阅读——课堂互动探究——读后效果检测”四个阶段。
第一步是“整本书阅读”前的兴趣激发。让学生利用互联网或学校图书馆等渠道搜集《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的作者、故事创作背景、读者对本书的评价、社会影响等相关资料,以激发学生对本书的阅读兴趣,为课堂探究做准备。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整合出了如下信息:
作者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乌克兰一个贫困工人的孩子,后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他的一生都在战斗,敌人是贫困、疾病以及白匪军。手中的“笔”则是他最后的武器,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作品时,他已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仍然强忍病痛,坚持创作,病榻三年,于1933年终于完成。小说的背景故事就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很多同学都从这部小说中认识到,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积极的人会从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挖掘出最大的价值。
第二步是让学生依据阅读目标,按计划展开自主阅读。
第三步是根据阅读目标组织课堂交流探讨。因为给予了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同学们依据阅读目标去自由阅读之后,应该对本书有了感性的认知,可以转入课堂交流探讨了。
环节一:厘清人物关系并梳理故事情节。
在教师的统筹安排下,同学们已用近两周时间完成了对整本书的阅读,阅读前布置的作业是:“以保尔的经历为线索,厘清主人公保尔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梳理本书的情节。”课堂互动交流中,如何调动同学们的表达欲,把读过的东西归纳、表达出来则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认真思考的。为此,应要求每一个同学都要做好答案并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再上台展示。
1.人物梳理
主要人物:保尔·柯察金——主人公,共产主义革命战士,出生于乌克兰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靠母亲给人洗衣做饭维持生活。达雅——保尔最终的妻子。朱赫来——优秀共产党员干部,保尔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冬妮娅——林务官的女儿,保尔的初恋对象,没有森严家庭等级观念,把《牛虻》借给保尔,这部书启发了他的思想。
次要人物:阿尔焦姆——保尔的哥哥。丽达——保尔的真爱。维克托——因感情嫉妒保尔。谢廖沙——保尔童年时的朋友。瓦莉娅·布鲁扎克——谢廖沙的姐姐等。
在同学们的互助合作之下,小说中众多人物与保尔的关系一一呈现出来,人物关系的明了,意味着同学们对文本故事有了一个准确、深刻的认知。
2.结构梳理
第一,艰难的成长。故事发生在国内战争期间,情节发展为:辍学——做工——结友——初恋——历劫——负伤——破裂——觉悟。
第二,辉煌的革命。处于和平建设时期,情节发展为:剿匪——筑路——青春——戍边——成熟——重逢——斗争——锤炼。
理顺了众多人物与主人公保尔的关系,熟悉了全书的结构情节,在对全书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后,便可继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究。于是,给同学们布置各种鉴赏评价性的学习任务,以便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环节二:环境与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特定的时代主题的。环境分析与人物形象鉴赏是小说阅读的重要任务。小说环境分析,一方面是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一方面是故事中人物之间组成的社会关系的特点,都值得关注与研究。人物形象的分析,有些是为了歌颂真善美,有些是为了批判假丑恶。在课前给同学们布置的任务是:(1)分析保尔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特点。(2)请同学们自选章节,精读片段,对书中印象深刻的人物进行评价。
以第二个任务为例,让同学们“自选”章节阅读,就是让同学们根据“章节目录”去解读故事内容,进而认真剖析人物形象的特征,如:要想去鉴赏丽达的形象,就要再次详读第10章;要想深入了解冬妮娅,就要再次细度全书的第3、4、6章节;要想了解朱赫来,就要再次详读文本的第5章;要想了解反面人物杜巴瓦,就要认真阅读第14章。
同学们在充分交流讨论后,给出了如下答案:
(1)保尔·柯察金,故事主角。性格倔强,不畏艰难,坚持进步,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着信心,是在革命斗争中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战士。他自小因为家庭贫困,当了童工,饱受着社会最低层的欺凌和侮辱。后在自己的第一个人生导师朱赫来的影响下,坚定地参加了革命。之后,他經历了各种的困难,使他越来越坚强。即便因病住了院,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时,仍坚持着想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以其不屈的斗志进行文学创作,完成小说《暴风雨的儿女》。
(2)冬妮娅,保尔少年时代的爱人。她天真、淳朴。她执着地爱着保尔,天真地认为自己能够和保尔这样的无产阶级结合在一起。但当苏维埃政权需要保护时,她终于和保尔分道扬镳。
丽达、朱赫来等众多人物,同学们也都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同学们在班级交流中展示出来的确实是大家较为感兴趣的人物。小说中的正面人物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要学习他们身上那种不怕困难、无惧生死、坚持理想的高贵品质;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则可以作为我们的一面镜子,时刻让我们引以为戒。
环节三:小说主题探究。
理解小说主题是小说阅读的终极目标,懂了小说主题也就意味着真正读懂了小说。而对于小说主题的探究,可从题目中挖掘,也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社会环境中去感悟。主题是文本最为深刻的思想意蕴,深入探究小说主题对七年级孩子而言,难度自然大一些,需要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为此,设置了两个问题:(1)保尔是怎样由一个天真顽皮的孩子变成坚忍顽强的战士的?(2)题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钢铁”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关于第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是什么原因使保尔一步一步成长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的。想要学生准确解答,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内因、外因”两方面去剖析,而这种答题角度,也是七年级学生以前少见的。经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同学们的合作探究,最终给出了如下答案:
外因:(1)地下党员朱赫来的影响,他是保尔接触的第一个革命者;(2)客观环境使然,因为生活的贫困、病痛的折磨、战争的残酷使保尔不得不面对世间的种种,并坚强地成长。
内因:个人本身的坚强毅力、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及正确的“三观”,使之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正应了海明威的那句话,“人可以被打倒,但不能被打败”。
关于第二个问题,“钢铁”指意志、毅力以及信念。钢铁都是用烈火煅烧而成的。这“烈火”是指艰苦的环境条件;在小说中是指糟糕恶劣的战争环境、艰苦的劳动条件以及常人无法忍受的各种病痛。总之,从保尔的身上,学生都能感受到,人只有在苦难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且把自己的追求和国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的人生才更伟大。
环节四:摘抄、赏析并背诵美词妙句。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环节,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赏析的文段内容。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同学们畅所欲言,展示“个性”,设置的问题为:“请同学们选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并勾画、摘抄优美文句,阐释理由。力求在赏析的基础上背诵这些美词妙句。”
三、课后环节:阅读效果检测
阅读效果检测,其实是对同学们整本书阅读学习成果的巩固,更是对教师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评测。阅读效果评价,方式多样,本次的检测以“名著知识抢答赛”的方式进行,设置的题型包括文学常识、情节内容、小说主题等,如,(1)本书成书于哪一年?(2)说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个怎样的人。(3)说出书中除主人公保尔外,至少5个人物的名字,并简单介绍他们的身份。(4)保尔和他的同志们为什么要修建一条通向森林的轻便铁路?(5)作者为什么要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来作书名,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等等。
因为上课形式的是“比赛”,同学们课前充分准备,课堂精神高度集中,课后意犹未尽。
“整本书阅读”中的“基础阅读法”要求教师根据考试要求与文本的基本特征设定学习目标,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后,有序开展阅读指导工作,促使整本书阅读教学取得切实成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作者通联:江苏张家港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