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探究

2023-07-04龚诗昆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堂家国情怀红色文化

摘 要:红色文化是滋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丰厚的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意蕴。当前,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途径。

关键词:红色文化;家国情怀;思政课堂;课程思政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编号:2020JSB032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时代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研究中心”(编号:苏教社政函〔2020〕20号);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科研创新团队项目“旅游院校学生价值观研究科研创新团队”(编号:2021KYTD08)

作者简介:龚诗昆(1982— ),女,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國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滋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其社会责任、国家前途命运所展现的使命担当。从历史进程来看,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经种种挫折磨难而不衰,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精神支柱,在新时代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之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进校园、进头脑,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红色文化和家国情怀的逻辑关系

(一)丰厚的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大学生的家国情怀首先体现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对人民群众、对国家强烈的热爱。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责任。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倡导家国一体、爱国爱家。红色文化是以革命精神为核心,包括红色历史、红色人物、红色文艺、红色遗存等文化载体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进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元素。

(二)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对红色文化的传承

红色文化是国家在面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红色文化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是找到了生存发展的沃土,这片沃土就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红色文化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支撑,离不开中华民族爱国基因的传承。正是得益于家国情怀的接续传承,红色文化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成为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传承的过程中,有效激发了红色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二、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价值意蕴

当前,培育家国情怀对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感、凝聚民族力量、树立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一)学习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既是家庭单位中的个人又是国家和民族中的个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认识了个人、家庭、集体、国家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培育家国一体的深厚情怀,才能形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意识;才能真正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时代的宽度看待个人的发展;才能坚持胸怀天下,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家国情怀的培育增强大学生学习的动力。红色文化涵养的家国情怀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家国情怀越深厚,精忠报国的志向越远大,人的发展动力就越足,全面发展的程度就越深。只有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肩负实现中国梦的使命,才能立志做实事、做大事,真正成为不负家庭殷切期望、学校悉心培养、国家迫切需要的人才。因此,学习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信仰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使命意识是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标识,与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紧密相连。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理应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涵养家国情怀,将爱国情、报国志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中华民族悠悠历史长河中,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近代以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起抗争。具有家国情怀的先进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迎来了“站起来”的胜利。改革开放后,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培育红色文化滋养下具有家国情怀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大学生,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三、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春风化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主阵地。教师将红色文化贯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大学生学习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抵御外辱、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学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奋斗和努力,进而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家国认同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提到:“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不管是小车还是小船,都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家国情怀。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可以达到思政课堂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思想道德与法治》第三章“中国精神”部分和红色文化的结合特别紧密。教师可以围绕党史和新中国史,从人、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个层面,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行整合,讲活“四史”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在红色文化浸润中提高对家国情怀的认同感。第四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讲述的是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教师可从党史和新中国史中挖掘案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并转化为日常行为。第五章“道德”部分,从大德、公德、私德的不同维度,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政资源。

(二)如鹽化水——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和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专业课程所蕴含的红色文化元素和所承载的家国情怀育人功能,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有利于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

构建协同育人机制,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实施,需要各部门、各学院通力协作,形成协同育人机制。一要增加红色文化在专业课内容中的比重,增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充实课程思政理论体系。各学科要以红色文化为核心,以培育家国情怀为教学目标,提炼思政元素,推进与专业课程内容相符的课程思政内容建设,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二要拓展红色文化,丰富课程思政和家国情怀实践体系。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是促进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方式,各学院可在专业文化节、实践教学中充分融入红色文化,培育学生家国情怀。比如对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红色家书演讲比赛,用英文演绎红色家书,体会红色家书蕴含的家国情怀;对导游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红色文物讲解比赛,挖掘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红色文物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烹饪专业的学生,可以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烹饪设计实践,了解烹饪文化中的红色故事。

(三)重在躬行——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家国情怀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引导大学生主动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要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鼓励大学生开展有关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

单一的课堂讲授很难真正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入心。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作为一种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是提高教学实效性、融入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必然途径。培育家国情怀,不仅要重视红色文化在课堂中的融入,也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重视社会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深入红色教育基地,让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所在的地理位置,就近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址、寻访名人故居、瞻仰烈士陵园,亲身了解和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把学生置身于生动真实的红色环境中,让学生沉浸式地了解红色文物、感知革命历史、了解革命人物,深切体会革命烈士崇高的革命精神和对人民群众的奉献精神,从而培育深厚的家国情怀。

社会实践的实施要注重全过程性。首先,社会实践前做好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方案。实践方案设计好学生任务,确保社会实践得到有效实施。教师需要提前搜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完成实践前的知识准备;发布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比如,带领学生前往南京市梅园新村参观,要求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什么?怎么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作出的正确选择?如何理解周总理的家国情怀?”以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达到培育家国情怀的教学目的。其次,在社会实践中可以开展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有课堂教学不具备的一些优点,将课堂搬到社会实践现场,有大量丰富的实物、文物和VR资料帮助家国情怀培育目标的实现。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在参观过程中,教师现场讲解烈士的生平、烈士遗物的来历,提出问题:“雨花英烈具备哪些共同的特点?”“为什么大部分雨花英烈都出身良好,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甘愿放弃丰厚的物质生活从事艰苦的革命斗争?”引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烈士的家国情怀,同时培育自身的家国情怀。最后,社会实践要及时总结和展示。通过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红色基地参观感想等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说:“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中,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2]骆郁廷,陈娜.论红色文化的微传播[J].江淮论坛,2017(3).

[3]刘润为.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J].红旗文稿,2017(12).

[4]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9).

[5]田旭明.习近平关于家国情怀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12).

责编:扬 帆

猜你喜欢

思政课堂家国情怀红色文化
基于信息权利视域的思政课堂慕课教学模式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现代慈善公益理念引入高校思政课堂的必要性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课堂教学现状及完善对策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