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2016-09-28刘雁君
刘雁君
【摘 要】核心素养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要求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内容的新常态具体到语文学科,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终身发展;课堂教学;超越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24-01
2014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意见》,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由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课堂形态,转向培育学生、关注生命健康成长的“新常态”。课堂教学的新常态,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常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常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的“讲”为主线,一节课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新常态教学则转向为以教师的“导”为主线。教师的“教”虽然重要,但不能以“教”为本,“教”必须以“学”为本,因为没有学生主体的努力,别人是无法教会的,所有看似教会的东西,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知识、分数有用没?有,但不是唯一的。如果把教育仅仅理解为知识与分数、分数线,看不到孩子身心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那么孩子只能变成学习的机器。新常态教学模式教的是方法,是能力,是智慧,这些素养将永远伴随着孩子,而且在伴随的过程中还会再生,所以教学不仅仅是教学,还是教育;教育才是教学的使命与目的。
第二,教学内容上的新常态。教材文本是国家教材审定委员会规定的主要教学内容,它是课堂教学的主流。教师是既定教材的执行者,又是超越文本的创造者。教师既要立足文本、运用文本,又要超越文本,实行超文本教学。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先生曾说过:“我们学校的教师不是教学科的,而是教学生的。”“不是教学科的”不是对学科的轻视,更不是对学科的否定,而是说要从所教学科的背后或深处看到学生。教师教学科,很容易让步于学科,缺乏更广阔的视野;很可能止步于知识,忘掉了一切教学都是育人。站在人本的角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才会让教学富有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就小学教育而言,不论是体育、音乐,还是数学、科学,所有学科都应当是与品德有关的课,所有的课也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与品德有关的课,就是都应当从学科课程的性质、任务、特点出发,自然地进行品德习惯的教育;所谓都是语文课,也不是要求把所有的课都上成语文课,而是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因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少不了品德素养和语文素养。因此,学科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当然,不仅要把握共同的、一般的核心素养,还应当研究和把握学科本身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对教材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有益于调动教师教学创新的积极性,也有助于现行教材的择优选用,促进学科教材建设上的新陈代谢。人永远是目的,而不是工具。教学的使命与目的应当是发展学生的素养,素养应当以人为核心,以育人为根本任务。只有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有温度、有美好,才会真正向善,才不至于像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那般,聪明的大脑里除了知识外,剩下的是自私、狭隘和戾气。
第三,语文教学的新常态。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把教学生理解并运用语言文字和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结合起来。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江苏盐城地区发生特大风灾和冰雹,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举国震惊,在这种情形下,语文老师就应该把这场灾难纳入课堂,拨动每个孩子内心最柔软的神经,让他们通过看电视、看报纸,写一写内心的感受,使文字与情感共生,让语言呼唤情感,让孩子能透过文字感悟到情感,感悟到情怀。老师首先要有情怀,只有有情怀的老师,才能发现语文中的情怀。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校长说:“清华的孩子要有情怀,要关注国家,还要学会改变,改变自己,改变现在。学校要培养有自动行为的人。”清华附小情系家国,完整立人,以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让学生在每一个时刻都享受学习的收获与成长的快乐。她还说:“每天我们行走在上学的路上,这些逝去的古人在天空中望着我们,今天的人怎么上课?我们怎样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我想,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践行者都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希贵.让语文素养融入血液[J].人民教育,2001(01).
[2]叶圣陶.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论语文教学[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9.
[3]窦桂梅.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教师可以为学生做的事[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