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2012—2021)网络热词情感意义历时演变及社会价值观引导

2023-05-30周祎王佳宇赵宇帆

关键词:咬文嚼字

周祎 王佳宇 赵宇帆

摘 要:本研究对2012年至2021年间《咬文嚼字》每年发布的十大网络热词的情感意义进行系统、历时地分类和梳理,总结了十年间100个网络热词情感意义的分布和演变;探究了热词背后体现的社会群体价值观及其演变;深入探讨了网民、媒体及政府三个主体对网络热词及其价值观进行的共同构建和传播。有助于相关部门探索网络文化发展规律、跟踪舆情,从而主动介入、营造和加强监管;有助于提升网民和媒体认清网络热词体现的价值观倾向和情感意义,引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网络热词;情感意义;社会价值观;《咬文嚼字》;十大网络流行语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YY01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CYY050);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CCNU20TD008);福建省教育厅2022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高校文科专创融合教学改革研究——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CJ23003)

作者简介:周祎(1998- ),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批评话语分析;通讯作者王佳宇(1984- ),男,山西晋中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為多模态话语分析、社会语言学;赵宇帆(1999- ),女,湖北宜昌人,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批评话语分析。

一、引言

网络的迅速发展,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信息传递和话语发声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话语主体,如名人、微博大V、官方媒体等,发布一些网络话语,因其幽默风趣、简洁高效、形式丰富等,受到其他网民的争相追捧与模仿,得以广泛传播,形成网络热词,并产生一定的网络影响。网民们又根据实际情况、自身情感等进行二次创作、改编,成为网络热词的接收者、使用者与传播者。此外,网民们也可以是网络热词创造者,普通网民的网络发布也可能借助网络的推波助澜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络热词。网民们积极参与网络生活,运用网络热词在网络世界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成为网络狂欢的参与者[1]。

网络热词的研究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通过对中国知网上的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对网络热词的研究在近十年来不断涌现,可分为以下几类:(1)网络热词新闻传播学及社会心理的影响研究:如胡钰、薛静[2]关于网络流行语对文化传播及文化心态影响的研究;李博文等[3]关于传播社会焦虑的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蒋科、李玮[4]关于网络流行语传播模式的研究。这类研究主要探究网络热词的传播与流行的机制及其对社会、文化和大众心理的影响。(2)网络热词思政教育研究与社会道德伦理研究:如胡青青[5~6]对网络流行语对公民和社会道德的影响的研究;孙玉伟[7]对网络语言对青年价值观影响的研究;陆士桢、刘庆帅[8]对网络流行语对青年工作启示的论述。这些研究强调了网络热词的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引导功能,剖析了网络热词的社会影响。(3)网络热词的语言学和翻译研究:如杨文忠[9]分析了热词语用影响及对汉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黄贺铂[10]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发现海外新闻报道中的网络热词有助于增强华人华侨对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刘富华、左悦[11]对网络热词的形态及构词变化做了深入研究。王维东[12]、王巍[13]、管廷祥等[14]集中探讨了网络流行语翻译实践和策略。此外,还有对网络热词的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情报学等方面的研究,如王泰等[15]对微观区域网络热词的分析。

纵观以上及现有研究,目前对于网络热词的探究往往聚焦于某一年网络热词的研究[16~17],以及对于某网络热词的个案研究,如通过对“给力”[18~21],“杯具”[22]“屌丝”[23]“土豪”[24~25]“套路”[26]“我酸了”[27]“雨女无瓜”[28]“躺平”[29]等对单一热词的深入研究,考察网络热词形成机制,如旧词新意、旧词化用、词义泛化、词性转化等,或对现存研究进行元批判[29],以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此外,现有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1)前人研究多为针对某年或某个网络热词的分析,缺少历时研究。(2)前人研究对网络热词的情感意义不太重视,未做系统梳理。(3)聚焦于语言形态但缺少对社会舆论动因及影响的探究或未能将二者结合等。本文对2012年至2021年间《咬文嚼字》每年发布的十大网络热词的情感意义进行系统的历时梳理,旨在揭示网络热词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人际意义,厘清发展趋势,把握社会和大众心理,以期对社会舆论、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和传播、社会价值观的引导等提供有益启示。

二、近十年网络热词的情感意义分布及其演变趋势

我们对2012年至2021年每年的十大网络热词进行了分类,发现积极意义网络热词占58%,消极意义网络热词占28%,中性意义网络热词占14%。

(一)积极情感意义的网络热词及其传播

通过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网络热词为积极意义,积极意义网络热词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反映社会温暖,如“有温度”,疫情背景下的“飒”“逆行者”,以及鸿星尔克事件催生的“野性消费”等。“有温度”首次出现在2017年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大会指出,“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上海在未来五年要建成“人文之城”。“有温度”是指在城市化建设中要体现人文关怀,让人们感受到温暖。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广大女性同胞迎难而上,巾帼不让须眉,“飒”便用来形容在战“疫”前线辛苦付出的女性同胞们,表达对女性工作者的致敬和赞颂。“逆行者”指的是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勇赴疫区进行抗疫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充分表现了坚守岗位的决心和无畏艰险的优良品质。2021年,鸿星尔克向河南特大洪灾捐赠5000万元救灾物资。大量网友们深受感动,到鸿星尔克直播间下单,主播劝各位网民们理性消费,而网友们纷纷表示要坚持“野性消费”,该词夸张地表现了网友们对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赞赏与支持,也展示出网民们率直、有爱心的品质。这类词汇都反映出社会温暖,传递了爱意与正能量。

2. 表达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获得感”“赞”“点赞”“锦鲤”等,以及构建文明社会的期盼,如“xx千万条,xx第一条”“共享”“光盘”等。“获得感”首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组第十次会议上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他指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群众获得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满足。“赞”“点赞”都表示人们对于人和事物的肯定、喜爱和赞美。“锦鲤”指运气极佳的人和事,象征好运。“xx千万条,xx第一条”出自2019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原文为“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由于网络流行语的模因传播特征[30~31],衍生出许多新的组合,如“健康千万条,睡眠第一条”,“护肤千万条,科学第一条”等。这些流行话语无一不体现了人们对健康生活和文明社会的希冀。“共享”这一流行语出自共享经济的概念,如“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体现出共享经济这一新生事物及大众对之的欢迎。“光盘”意为用餐时吃完盘中饭菜,杜绝浪费行为,反对铺张浪费,体现出网民们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对绿色生活的关注和对绿色社会的共建。

3. 反映中国政府的责任意识,如“赶考”,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挑战与问题,但在“赶考”精神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能够无畏艰难险阻,始终勇毅前行,开创未来。党的一切措施都要經受历史的证明和群众的检验,这一流行语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还有大量流行语反映出中国的长远眼光和大国担当,如“命运共同体”“碳中和”“碳达峰”等。“命运共同体”这一热词充分体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推动全球合作的外交理念。在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被简称为“双碳”目标,充分体现出中国高度的大国责任感与历史担当。此外,还有反映反腐的“打虎拍蝇”,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腐败问题零容忍的原则和立场,形象深刻,深得民心。此外,还有反映政府关心人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如“小康”“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接地气”“店小二”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小康”一词成为网络热词,体现了人民对政府工作的认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忘初心”直指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出对党的理想信念的坚守。“砥砺奋进”指在磨炼中前行。“接地气”这个流行语指贴近百姓日常和真实生活,教育党员干部要接地气,即深入基层,接触群众,切实把握并及时反映百姓的意愿与需求。“店小二”精神是指政府为企业提供好完善的服务,成为企业的“店小二”。这类词都体现出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意识与能力。

(二)消极情感意义的网络热词

部分网络热词是消极意义(占比28%),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某些社会现象的不满和讽刺。如“中国式xx”“内卷”“996”“怼”“杠精”“奇葩”“油腻”“巨婴”“凡尔赛文学”“融梗”“霸凌主义”等。“中国式xx”多指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如“中国式过马路”是指中国人凑齐一堆人就可以过马路,类似热词还有“中国式插队”“中国式相亲”等。“内卷”指非理性的社会竞争,由此衍生出“卷王”等热词,该词体现了网民对该现象的不满,以及“去内卷化”的呼吁。“996”是一种工作制度,该制度引起员工强烈不满,受到了强烈抨击。“杠精”指不关心事实,总是持反对意见,并以此为乐的人。与此类似,“怼”表示故意找茬、顶撞他人的行为。“奇葩”指某人行为奇怪,常让人难以理解,多为贬义,常表示讽刺。“油腻”多形容世故猥琐的人。“巨婴”指心智不成熟、以自我为中心的成年人,他们没有道德责任感,行为极不成熟。“凡尔赛文学”是指以低调的方式或以苦恼、不开心的语气来炫耀自己,以谦虚的方式体现自己的优越感,现也可用来进行自身调侃、娱乐。“融梗”指把别人的创意融合进自己的表达中,类似抄袭、剽窃,是对抄袭行为的嘲讽。“霸凌主义”指在国际社会中恃强凌弱,滥用强权的行为,尤其指美国常用霸凌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该词揭露了美国霸凌主义思维和行径,表达了网民们对美方霸权、“美国优先”的强烈谴责与愤慨。历史上,美国借助自身资本、武力等,传播带有西方思想的词汇,形成霸权话语,压迫其他国家。西方常把东方描绘成落后地区,打造西方文化优于东方的“美国优先”思想。而“霸凌主义”网络热词的产生,体现了国家和人民的觉醒意识,是中国政府和网民们消解西方话语权、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方式。这类词表达了网民们对这类人或这类现象的反感与厌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质疑与不满,其背后体现出网民们想改变该现状的愿望。

2. 幽默诙谐类,网民们进行自我调侃,抒发情绪,缓解压力。如“我太南了”“蓝瘦香菇”“可能xx假xx”“躺平”“小目标”等。“我太南了”谐音“我太难了”,是在生活压力过大情况下的情绪流露。“蓝瘦香菇”谐音“难受想哭”,是遇到不愉快后的情绪表达,反映了网民在快节奏生活下的自嘲与自我调侃。“可能xx假xx”表示遇到了与预期不符合的情况,如期末成绩不理想,则会有“我可能复习了假书”“我可能拿到了假试卷”等,无奈中透露出幽默。“躺平”指在激烈竞争下一种反其道而行之的“不努力”的生活态度,看似是逃避压力,实际上是对“内卷”“高压”的反抗,也是对自我的调侃,以自嘲的方式应对压力。同时,“躺平”也影射了现行制度中一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小目标”与其字面意义相反,指普通人难以达到的目标。这句来源于对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的采访:“想做世界首富……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1个亿”。这一反讽流行语反映了社会贫富差距的鸿沟,暗含对资本的嘲讽。该类词的走红体现了普通网民的娱乐与自嘲精神,透露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满,为网民们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活中的焦虑与无力感。

3. 以消极形式表积极意义。如“双减”“微xx”等,这些网络热词,表面看似为消极形式,实则有一定的积极含义。“双减”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体现出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关注,是对科学教学方式和理念的积极改革和探索。“微xx”中的“微”虽有“小、弱”的含义,但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表示新事物的出现、技术的创新,小小“微”字却有大大能量。此类网络热词都通过消极形式表达了积极意义。

(三)中性情感意义的网络热词分析

中性意义网络热词占14%,多表示新事物、新社会现象的出现,如“元宇宙”“直播带货”“区块链”“供给侧”“互联网+”“网红”等,这些网络热词用形象的语言“旧瓶装新酒”,描述了互联网时代产生的新兴事物。具有科普的作用,同时也描述出新型经济和社会组织形态(如“区块链”“供给侧”),以及新型的行业(如“直播带货”“网红”)。

还有一些中性意义的词语是对名人或电视作品的引用,如“官宣”“确认过眼神”“友谊的小船”“你懂的”“元芳,你怎么看?”等。该类词情感倾向不明显,用在不同的语境中能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意义倾向。这两类中性意义的网络热词均体现出网友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以及对新事物的关心,也能客观反映网民们的娱乐化倾向。

(四)十年网络热词情感意义的演变趋势

十年来网络热词评价意义的历时演变的趋势表现为积极意义网络热词呈波动上升趋势,消极意义网络热词呈波动下降趋势,中性意义网络热词整体变化不大,整体上积极网络热词多于消极网络热词。这一方面体现了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们幸福感的增加,另一方面体现出政府对主流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例如通过反腐斗争所带来更为清明的政治环境,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宣传所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增长,以及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所带来的人民生活环境水平的显著改善等。

三、网络热词情感意义的社会价值观引导

在价值观引导层面,根据其来源,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的网络热词可分为“政治类网络热词”与“普通类网络热词”两大类。政治类网络热词可界定为由政府官方发布的网络话语演变而来的自上而下的网络热词,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等。普通类网络热词则为由个人、其他机构发布,主要以娱乐为目的的网络热词。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普通类热词数量(76)多于政治类热词(24),且每年的普通类热词占比基本高于政治类热词,侧面体现了网络话语权的转换。网络表达低门槛,自由随性,没有固定的形式,也不受语法限制,给予网民们自由发挥空间。成千上万的网民们在网络平台上畅所欲言,寻求群体的认同和支持,他们对社会事件发表评论,为弱势边缘群体发声,对社会不公奋起反抗。他们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幽默调侃的方式宣泄生活中的压力、不安与焦虑。在网络热词幽默的面纱下,是网民们对自身网络形象的匿名建构,是网民们标新立异、休闲娱乐、身份认同及情绪表达的需要,是网民们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关注、不满、挑战与声讨。在互联网平台,网民们以网络热词的形式行使自己的知情权、监督权与表达权,对精英文化、强势文化进行解构,草根文化得以崛起,群众网络话语权逐渐提升。同时,网民们将自身的不满与压力以幽默风趣的形式宣泄出来,也体现了网民们的自我调侃、自我排解及不服输、不甘现状、不屈于命运的积极心态。

同时,十年间,政治类网络热词频频出现,并呈上升趋势,这体现出政府官方也逐渐意识到网络信息的影响力。政府等权威机构顺应网络潮流,借助网络平台,对复杂的政治政策、理念等进行简化,以网络热词的形式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将主流价值观巧妙地推行给社会大众,实现对国家主旋律的弘扬,提高民众对政府价值理念的接受与认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把握网络话语主动权与主导权的同时,也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网民们对政治类网络热词的主动接纳与积极传播,也体现了政府政策制定符合民意民需,获得了网民的认同,是网民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关心国家政策、国家发展的表现。政治类网络热词的传播通过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介入,对人们生活、思想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互联网时代,网络热词产生及传播速度空前,传播面非常广,能够在短时间或借助某一公共事件在社会中爆火和发酵。由此,网络热词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管窥社会变化的窗口;另一方面,网民们通过制造、传播、改编网络热词行使自己的知情权、表达权与监督权,阐述了对相关事件的态度和看法。价值导向积极的网络热词固然可以起到改善一定的社会现象、促进社会的发展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价值导向负面的网络热词的使用也可能会引起一定的社会焦虑和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如得不到有效排解,可能会引起一定的社会矛盾或问题。此外,在一些中性网络热词的使用上,同样可以走向积极和消极两个面向。

因此,在网络热词的传播过程中,每位参与者都应该承担起维护、净化网络语言环境的责任。网络热词的制造者多为有一定网络曝光度和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媒体机构等,他们的一言一行极易掀起模仿风潮。因此,此类公众人物及媒体机构应当注重自身言行,利用自身影响力促进积极网络热词的产生与传播。网民们为网络热词的使用和传播的主体,需要加强辨别意识,警惕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热词传递虚假信息进行诈骗、洗脑等不法行为或利用流量资本操控网络舆论,进行营销炒作、引发网络暴力等的行为失范,在享受网络热词带来的娱乐幽默的同时,要自觉抵制不良网络热词,主动传播积极网络热词,为维护良好的网络環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网民们不能只是被动地做一个网络热词的使用者、传播者,要积极地做一个网络热词的阐释者,将网络热词的作用更多地向积极面向引领。此外,网络热词得以传播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在这个过程中,相关监管、审核部门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和审核机制。通过对网络监管制度的鼓励、约束和审核,使得整个网络环境能够得到有效净化,网络交流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肆意散播虚假信息,扰乱网络秩序,影响社会稳定的行为可以得到有效遏制。良好健全的网络监管制度和审核机制是促进积极网络热词传播,遏制不良网络热词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对于消极意义网络热词,应当予以重点关注,见微知著。消极意义网络热词是民意生动的体现,通过对此类自下而上的网络热词的反思,了解当前社会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与网民们的真实诉求,消解社会中出现的问题,以此来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四、总结

通过对2012年至2021年这十年间每年的十大网络热词的考察发现,大部分网络热词为积极意义,少部分为消极意义和中性意义。积极情感意义类网络热词反映了社会温暖,网民们对生活的满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文明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国政府和公民的责任意识,中国作为大国的担当等。消极情感意义的网络热词折射了社会现实,体现了网民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讽刺,同时也是网民们进行自我调侃、抒发情绪、缓解压力的有效渠道。这一类网络热词在表达消极情绪的同时,也反映了网民们作为普通人、小人物的生活百态,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与反抗,寻求共鸣的社会心理。随着新事物、新社会现象的出现,中性情感意义类网络热词应运而生,是网民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体现。

网络热词无处不在,聚焦了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新鲜事物,带有时代的烙印。网络热词是网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群众心理和时代精神的投射,也体现出一种集体心理。网络热词的变化折射网民们思想变化,也深入地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因此,把握网络热词的动态变化,厘清发展趋势,对于把握大众思想状态、社会心理,预测和纾解社会矛盾十分重要。网络热词对于社会舆论和价值观有一定引导作用,因此网民个人、集体和政府部门三个主体要正确看待、使用网络热词,自觉维护、净化网络环境。政府宣传部门应及时关注舆情,采取积极介入和顺应网民群体的措施,营造积极的网络文化,创造新词,从而有利于引导社会舆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为社会价值观建设提供积极向导。

参考文献:

[1] 石立春.流行语呈现的青年网络狂欢及潜藏的思想动向研究——基于《咬文嚼字》杂志十大流行语(2009—2018年)的内容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12):54-59.

[2] 胡钰,薛静.网络热词此消彼长的背后——从网络流行语看当代文化心态与文化传播[J].人民论坛,2019(10):127-129.

[3] 李博文,杨舒航,肖铮.贩卖焦虑类网络热词的传播分析[J].青年记者,2020(24):28-30.

[4] 蒋科,李玮.网络热词传播的三个理想类型[J].青年记者,2021(20):28-29.

[5] 胡青青.网络热词与当代社会道德状况探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0(5):145-148.

[6] 胡青青.网络热词“土豪”的文化解码及伦理反思[J].伦理学研究,2014(4):136-140.

[7] 孙玉伟.网络热词与青年价值观培育[J].人民论坛,2019(21):98-99.

[8] 陆士桢,刘庆帅.浅议新时代青年工作的新格局——由当代青年热词引发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4):1-8.

[9] 杨文忠.网络热词“秒杀”“山寨”的生成及泛化研究[J].语文建设,2014(35):70.

[10] 黄贺铂.海外华文传媒的网络热词实践与议题再现[J].新闻界,2017(9):81-89.

[11] 刘富华,左悦.网络热词类词缀“X精”构词现象研究[J].东岳论丛,2021,42(1):38-44.

[12] 王维东.网络热词汉译英之探[J].中国翻译,2011,32(1):73-77.

[13] 王巍.新媒体时代网络热词的英译探讨[J].新闻战线,2014(11):169-170.

[14] 管廷祥.新媒体时代网络热词及流行语的英译策略[J].青年记者,2018(2):60-61.

[15] 王泰,江光荣,于丽霞.微观区域网络搜索热词的捕获与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2,33(2):556-560.

[16] 吴文瀚,林瑶.2017年十大网络热词的媒介文化价值探析[J].学习论坛,2018(8):65-70.

[17] 王晓宁,陈珍珍.网络热词的传播与社会功能探究——基于2020年“十大网络热词”的分析[J].青年记者,2021(4):41-42.

[18] 陈昌来,雍茜.基于网络语料库的“给力”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3):82-88.

[19] 乐晋霞.网络热词“给力”解读[J].新闻爱好者,2011(7):42-43.

[20] 李学军,张刚.网络热词“给力”营销[J].中国商贸,2011(35):39-40.

[21] 孟玉红.热词“给力”[J].中国报业,2011(10):20-21.

[22] 赵亚丽.网络热词“杯具”的新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1(3):96-97.

[23] 杨健.“屌丝”登堂入室——浅析一个网络热词如何进入主流媒体[J].编辑学刊,2013(2):88-92.

[24] 严诗瑶.“土豪”现象引发的思考——以广州恒大夺冠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4(18):32-33.

[25] 张丹.网络热词“土豪”的认知语义[J].山西师大學报(社会科学版),2014,41(S5):147-148.

[26] 李静莹.“套路”面面观[J].语文建设,2017(1):66-67.

[27] 黎聪.漫议“我酸了”[J].语文建设,2019(12):73-75.

[28] 梁昕怡.由“雨女无瓜”看网络热词的传播机制[J].青年记者,2019(26):91-92.

[29] 陶东风.网络热词研究元批判——以“躺平”相关研讨为例[J].探索与争鸣,2021(12):25-27.

[30] 葛厚伟,别君华.强势网络流行语模因的传播要素与社会性[J].中国出版,2017(5):4.

[31] 张小平,宋丙秀.网络流行语模因性语义传播分析——“逆袭”一词的个案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2.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度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治学要严谨,《咬文嚼字》发布2015十大语文差错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咬文嚼字》怎样教出语文味
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
语文高效课堂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