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2023-05-30郑心怡

关键词:新文科人才培养

摘 要:21世纪以来,在现代科学的伟大革命的影响下,学科发展超越了原来的线性发展范式,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交叉学科、综合学科不断拓展。目前,新文科的学科领域正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学科理论、发展模式、方法手段,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索新时代地方财经高校面对时代挑战需要把握的新文科内涵及实践。结合现有研究,本文将探索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经类高校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育人平台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新文科;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北经济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G202201)

作者简介:郑心怡(1996- ),女,湖北咸宁人,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学秘书,研究方向为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一、引言

“新文科”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的希拉姆学院提出,旨在鼓励将新兴技术引入人文社科教育中。2018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提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正式提出“新文科”的概念。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标志着国家“四新”建设工程正式开启,由此,“新文科”从概念提出走向正式实施。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科技生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问题。财经类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财经类高校应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抓住新文科建设这一重大契机,突出以经法管为主干学科的财经类大学办学特色,大力加强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育人平台建设,深化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改革,努力打造财经类院校特色一流本科教育体系。目前,重点财经类院校已在人才培养创新改革道路上走在前列,地方财经类院校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为培育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献一份力。

二、“新時代”呼唤“新人才”

传统文科研究通常是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单打独斗”,但随着知识生产的复杂性加剧,交叉学科已经成为知识生产过程的一部分,教与学、科学研究与服务不再是学科内部外部问题,如数字技术、信息可视化等技术为传统人文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范式。新文科建设需要打破“学科本位”的发展范式,确立超学科思维[1]。因此,“新文科”建设应更加重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类院校应以此为依据通过开设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培养“精管理、通财务、善投资、懂法律”的融通型复合型管理人才。

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新文科以新一轮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建设背景,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当今社会实际问题为导向,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作为主要途径[2]。在探索特色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高校要认清自身独特的定位和历史使命,聚焦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学科设计。财经类高校须加快学科融合,重视内涵建设,布局建设新兴交叉学科,为“新文科”建设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

三、重点财经院校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本文以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为核心,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育人平台建设、评价体系构建等角度分析财经类院校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新举措,为地方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思路。

(一)课程建设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的地位举足轻重。思想政治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增强青少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3]应用“四联并举,以联增效”,用办好“思政课”的切实行动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此外,按照新文科建设要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引入了《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解读“健康中国”》等“读懂中国”系列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央财经大学启动“新时代财税人”等16个读书项目,并资助“中财名师大讲堂”项目和“法治是最好的营销环境”等项目,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专题式问题链教学”打破教材原有体例,以问题为主线串联基础知识点,形成教案并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体系上,新文科建设要求构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学习。在教学技术上,利用“移动互联”提高课堂效率。比如鼓励思政教师利用“智慧课堂”教学软件平台辅助教学,学生可以发布实时弹幕,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获得感和参与率。在教学形式上,发挥多元并联效应,开创“双师教学”“学生翻转教学”“课堂+实践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模式打破传统课堂限制。

(二)专业建设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性,使新文科各专业知识不断重构,学科和专业间的融合也在不断发展。新文科教育要进一步强化通识课程建设,鼓励学生掌握多元化知识,构建跨学科专业体系[4]。财经类高校在专业建设上应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新文科”建设背景,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拔尖人才。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法学专业教育上推行“四融”培养,即法学与思政教育融合、法学与其他学科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通过设立“卓越人才实验班”培养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硕士点和博士点打下基础。湖北经济学院基于“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开设了湖北经济学院国际金融实验班等。拔尖创新人才班有利于汇聚高质量生源,为打造交叉专业试点创造条件。

为进一步深化专业改革,财经类高校探索建立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如湖北经济学院申报了金融工程、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专业,将传统文科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文科人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申报了“经济与金融”等特殊新专业,对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开发,创新涉及了覆盖两个专业和强化专业内在联系的新课程体系,并配套设置了“经济管理前沿方法”“经济学的数学方法”“测度论与实分析”“信息经济学”等跨学科通识性课程。财经类高校建设新兴专业不应一味模仿,应根据已有专业优势、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市场需求经过专家论证后开展试点。

(三)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大学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龙头工作。新文科要求高校找准自身定位建设特色学科,重视学科交叉融合。如上海财经大学坚持“主干、一流的经管学科,精干、先进的法文理工学科”建设思路,形成了财经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学科体系。其中工商管理和统计学在学科评估中获得A级评价。可见一流学科建设离不开学科评估、U.S.NEWS全球最好大学排名、软科世界一流排名、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等。财经类院校应对照各大学排行榜标准,集中力量建设特色优势专业,优化学科布局,建设交叉学科。

新文科建设也呼吁科教融合,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应成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财经类院校纷纷开设研究方法课程,提高学生学术逻辑思维能力、学术思考能力和学术论文检索能力。比如开设信息检索课程、论文写作指导课等。另外,财经类高校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分享科研经验,介绍研究前沿热点问题等方式点燃学生科研热情。通过举办“未来经济与管理领军人才学术论文竞赛”等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成果,通过举办大学生学术训练计划、“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发表研究成果。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科研素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启动了“优才计划”等方案招收成绩排名靠前的大一本科生开展Stata、Python基础、机器学习等科研活动,让学生掌握编程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掌握科学研究的内涵,学会科研选题、论文写作和研究方法。部分学校可能受到师资力量不足,建设资金不够的限制,对此可通过搭建学科交叉平台,引进兄弟高校优质师资,通过共同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鼓励学生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校合作,从而提高学科综合实力,打破学科壁垒[6]。

(四)育人平台建设

新文科要求高校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搭建多方协同育人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校政合作[7]。二级学院可参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经典”与“经验”双向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暑期时间到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开展田野调查,培养学生将理论素养与经验性问题有机结合。创新创业平台也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构建了“课堂教学-课外延展-三业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创业+立德”教育体系,依托教育部高教司2018年协同育人基地“直通中关村创业实验室”,以及教学团队与政府、相关企业、社会组织等30多家单位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实训基地,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扎根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锤炼个人品德,培养大学生“敢闯会创”精神,增强创新理念、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此外,还应重视实验教学,利用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和“LETS”等实验教学軟件,打造实验育人平台,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了“国际贸易与区域科学前沿研讨会”等多个系列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坚持“立足国际前沿,服务经济社会”的培养理念。值得注意的是地方类财经高校由于经费限制和疫情影响,国际交流合作项目近年来没有发挥突出优势,地方财经类高校应结合优势学科主动搭建国际交流培养项目,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创造条件。

(五)考核评价体系

在考核评价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过程考核。除闭卷考试外,增加开放性考核形式,比如让学生演艺历史事件,学生作为评委打分,让学生有更宽松的学习空间和广阔的展示平台,更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增加学习趣味性和多样性。在学生的考核中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评价制度也应结合新文科思维的发散性特征,重视交叉学科的学术成果评价,转变传统单一学科的评价导向。高校在政策制定上可参考2020年出台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在职称评定和绩效奖励上破除“五唯”。

四、发展建议

(一)创新教学模式,重视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国家级一流专业应确立产学研融合的实践转型基调。如湖北经济学院的国家级一流专业——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充分发挥营销+电商专业交叉融合的特色,借助互联网+的趋势发挥自身特色。可参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推行基于PBL项目制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有机整合到课堂,大量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学生在线碎片化学习的同时,在线下实行参与式、顾问式、挑战式、实景式的教学模式,打造营销教学的O2O模式;同时配套实行多种全过程考核方式,借助新媒体营销工具和电子商务,以真实的品牌策划方案和电子商务绩效作为考核依据,来引导学生锻炼创新创业能力。

(二)深化课程改革,激发创新潜力

“新文科”是立足于科技创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学科协同创新、信息技术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课程设置来看,传统课程设置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特点,而课程设置的更新、学科专业交叉已经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新文科”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财经类高校可通过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增加学生选课转专业自由、扩宽招生口径、加强实践育人,为本科生打下宽厚知识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掘自身创新潜力。深化协同育人机制改革,探索建立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外交流的育人机制。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实践和学科竞赛,引导学生以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实践,发挥实践平台育人实效。还可以邀请当地知名企业家、商业协会主席等走进课堂,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指导。

(三)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科研素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加强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不仅能扩展专业课程教学空间,最大限度延展课堂,而且能让实践成为理论知识的转化器,推动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学生在强化理论水平的时候也能实现自我成长。财经类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经济、金融实践基地等资源,搭建校外育人平台,让学生通过寒暑假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参观调研、人物访谈等形式深入基层、走进企业、走入乡村,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及问题,在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责任感。

带领学生基于社会调查、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等专业知识技术进行社会问题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此外,财经类高校可以聚焦应用型文科开展法学、经济、管理等系列大讲堂,深化科教融合,培养学生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马璨婧,马吟秋.新文科学科交叉融合的体系建设与路径探索[J].南京社会科学,2022(9):156-164.

[2] 马骁,李雪,孙晓东.新文科建设:瓶颈问题与破解之策[J].中国大学教学,2021.

[3] 新时代一流人才培养 四“联”增效办好思政课[EB/OL].[2022-09-20].http://wellan.zuel.edu.cn/2020/1228/c1670a261473/page.htm.

[4] 高思超,么加利.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文科建设——基于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分析[J/OL].[2022-09-22].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023.C.20220812.1634.002.html.

[5] 上海财经大学本科人才培养[EB/OL].[2022-09-21]https://www.sufe.edu.cn/8/list.htm.

[6] 金煜瑶,汪洋,王力平.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高水平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6):21-24.

[7] 樊丽明.中国新文科建设的使命、成就及前瞻[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21-23.

猜你喜欢

新文科人才培养
“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新文科”内涵探析及建设思考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