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作用及对策研究

2023-05-30陈叶玲

关键词:红色文化家庭教育对策

摘 要:红色文化蕴涵着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培育“独立自主”“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等精神的教育功能。当前,家庭教育普遍重智轻德,施教者存在“物质满足、父母包办、成绩至上、娇生惯宠、闭门读书”等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倡导红色文化教育,接受革命的不畏艰难困苦的生活作风、工作态度,传承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宣传成才成功的多样化目标评价标准,培养青少年成为新时代乐于履行社会职责、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红色文化;家庭教育;困惑分析;对策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教研项目“红色精神融入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学习行为影响的研究”(2022CE74);国家社科高校思想政治专项“科学家精神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19VSZ115);湖北省教育规划一般课题“乡村振兴视域下湖北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提升路径研究”(2022GB077)

作者简介:陈叶玲(1978- ),女,黄冈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发展。

近年来,一些年轻人的“躺平”现象传递一种信号:社会环境变化快、生活成本提高、获得成功不容易,对于缺乏艰苦历练的年轻人来说,找不到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变得有点颓废[1]。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各类教育主体的重视,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当今时代,家庭教育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不是仅仅为了孩子获取学历文凭,而是期待孩子能够积极进取有所作为。但是,现实表现如此,其中家庭教育是否存在深层次的原因呢?

中国历来非常注重家庭教育,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家国一体观念的支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列为国家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目标。部分年轻人进取精神不振,与家庭教育过分关注考试分数、相对忽视理想道德和信念教育有关,家庭教育汲取红色文化精神迫在眉睫。

一、红色文化教育功能及家庭教育作用

(一)红色文化教育功能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鲜血、生命凝练而成的精神财富,在艰难困苦的岁月积淀形成的文化。它是中国具体实情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相结合,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群众的生活常态,是以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价值取向、崇高思想品德、艰苦朴素工作作风为主要标识的革命者的“公共人生”[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而红色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3]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与重要的育人功能,它蕴涵着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包括“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优良传统,以及“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处事作风,传承这样的民族精神可以增强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激励年轻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创造有意义的人生[4]。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经历了从传统的私域属性到赋予社会公共属性的演变,是历史变革推动的必然结果。青少年不仅是自然家庭里的人、更是国家的储备人才,家国利益紧密相连才能富民强国[5]。家庭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促进个体发展、支持学校教育和促进社会文明三个方面。

其一,家庭教育在个体成长中具有奠基作用。在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就是建高楼大厦的基石,基石打得扎实才能建构牢固的高楼大厦。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是家庭,最浅显最基础的教育都是通过家庭来完成的。如果没有家庭教育所传授的基本知识、本领作铺垫,人是很难顺利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细致入微的养育方式和深厚浓烈情感下进行的基础性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其二,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具有支持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如果没有整个社会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满意的效果。”[6]这里的教育学素养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家长在孩童成长过程中给予好的教育与牵引,保障了孩子从家庭教育中的个体教育顺利过渡到接受学校的集体教育。可见,学校教育的成败与家庭教育的支持密切相关。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一个人的发展奠定了优质的基础,为个体做好了接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准备。

其三,家庭教育对社会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家庭教育对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育关注的核心便是人的灵魂塑造。1995年,联合国在“国际家庭日”发表的纪念文告中指出:“家庭作為最活跃的社会细胞,把个人和社会联系在一起。它必须适应全球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深远的,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物质生活,还将影响人类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当今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重视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创造美好的家庭生活,为建设一个文明、富裕、繁荣的社会扎深根基。

二、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缺位产生的问题

目前,家庭教育中流传着“不指导作业时母慈子孝,一指导作业就鸡飞狗跳”之类的教育场景;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为考上大学,而遭遇“大学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这都是因为青少年缺乏理想信念的具体表现,产生如下问题:

(一)物质满足,孩子缺乏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分配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持续改善,生活质量持续提高,实现了全民小康生活,满足了人的生存问题。若没有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社会上不良思潮很容易带入生活,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侵蚀了青少年的高尚价值追求。

(二)父母包办,孩子无法“独立自主、艰苦朴素”

在孩子年幼时,父母全盘为他们打理各种事项。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自主意识越来越强,一些父母却无法放手,继续包办孩子的个人事务。2018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4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4.8%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父母替孩子包办个人事务会持续到孩子上大学。受访者认为,父母不放开手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包括:孩子缺乏主见(58.9%),孩子为人处事优柔寡断(55.5%),滋长孩子的懒惰和依赖性(51.0%)[1]。父母包办孩子个人事务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的能力,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指出,父母包办孩子的个人事务,通常会导致孩子形成被动、懒惰、退缩的个性,走到哪儿都需要父母这根“拐杖”,最终在生活、学习各方面都要依靠父母。孩子因此变得蛮横、极端,生活中只知道索取,物质高要求,谈不上艰苦朴素。

(三)娇生惯宠,孩子不能接受批评,自以为是

对孩子娇生惯宠的溺爱是很多父母的通病,父母过分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导致孩子形成各种不良习惯。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艰苦经历的影响,将自己的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产生了“绝不能让孩子遭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他们无时无刻、无代价的溺爱造成孩子觉得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而变得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以个人为中心、自以为是,耐挫能力差、消极懈怠。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没有勇于钻研的刻苦精神,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责怪别人,迁怒其他原因,从不正视自身的不足,不利于学校教育的正常进行。

(四)成绩至上,孩子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

评价导向事关教育方向。长期以来,大部分家庭教育中过分关注学生成绩,一切向高分看齐,这种单一的分数评价模式“只育分,不育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影响着孩子对事情的判断,培养了孩子功利的学习态度,更可怕的是这种过度的分数竞争,令家长攀比成风、只顾眼前,孩子自私自利,见不得别人的好,做不到团结协作、互惠互利。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人类的进步都是一代又一代人团结协作的结果。团结协作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一种道德品质。它体现了人们的集体智慧,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五)闭门读书,孩子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机会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许多家长从孩子出生起就开始启蒙教育,幼儿园里就开始学习小学课程,小学六年、初中高中各三年,孩子在十八岁前差不多都是父母逼着学习,平时正常上学,假期培训补课。在本该玩乐的年龄拼命读书,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知道”而不能“辨识”。应试教育的压制,让孩子千篇一律地成为学习的机器,被早早地从色彩斑斓的现实世界里抽离出来,逼着去学那些他们根本没想过要去接受的东西,成了一个学习机器,不再对世界感到好奇,不再对事物感到愉悦。然而,动物最原始的情感与欲望是无法压制的,孩子童年世界的美好与幻想尚存,脱离了父母监管的孩子放飞了,在大学期间疯狂去玩。这些矛盾直到大学才凸显出本末倒置的危害,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到大学毕业时,虽然获得了一纸文凭,却难以融进社会工作。

青少年要担起国家重任,只有拥有主动而为、知难而上的力量,才会由内而外地去探索新领域、创新新知识,是一种无需鞭策的内生进取动能。施教者对“红色文化教育”认识不足,没有引入到家庭教育中去,让孩子因暂时的困难与矛盾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放弃前行的步伐。

三、家庭教育中红色文化教育缺位的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处理“教”与“养”的智慧。家长职业焦虑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不切实际地预测未来的困难。许多家庭教育还是沿袭旧时代的教育方式方法,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家长虽得到一些教育指导性意见,但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儿童成长环境、个性特征各不一样,家庭教育难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适时调整、灵活运用,错过捕捉孩子发展的“敏感期”,或者在“敏感期”中施加了不当的教育;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目标单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甚至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排斥。这些问题的存在皆因家庭教育目标、方式方法出了偏差,家庭成员对理想信念教育缺失。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一)家庭缺乏深度终身学习的意识

家庭是社会秩序的稳定剂与调和力量,也是个体保障责任的无限分担者。目前国内工作为“早九晚五”时间制,因居住分散,成人忙于生计,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工作或者去工作的路上,回到家就疲惫不堪,部分人回家后还要继续工作或做家务,以挣来家庭成员足够的生活开支或教育、医疗等储备金,工作性质为一般熟练重复,不需要太多新知识就能完成,許多家庭就重复这样的节奏。家中除了堆满生活用品外,没有书架书桌缺少读书意识,对知识探究以及灵活运用的可能性较低,凭借手机上碎片化的阅读,以偏概全地说教孩子,奉劝孩子好好读书以将来出人头地。虽然他们知道读书是有用的,也看到能力强的人更有成就感,但他们看不到别人在起点高的基础上还在努力学习的事实。

(二)独生子女享受着过分的宠溺

对于父母来说,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是其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在不确定性风险社会中,家庭是最重要的依靠,也是孤独而无常生命的最后安慰剂。家庭成员相互依赖,父母年迈后依赖成年子女的照护,子女年幼依赖父母的庇护。现实中,父母希望子女不受任何伤害,拥有全世界最好的东西,也希望他们有出息,最能干。子女年幼不懂事,从小被家庭成员宠溺着长大,即使胡搅蛮缠也不会受到惩罚,这样长大的孩子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劳动自觉性,不理解艰难困苦和自力更生,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任性骄横,不易养成与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适应社会能力差,容易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加入社会后,不认真工作,不尊重别人,不遵守纪律,看不清现实,无力孝敬父母。

(三)施教者暗存着拜金享乐价值观

拜金享乐主义人生观是一种把享乐作为人生目的的人生观,追求感官满足的需求与快乐。家庭施教者若崇尚这样的价值观,对孩子影响极其恶劣。倘若孩子有着这样的价值观,家长应及时制止、反省自己和改变自己。有“隐藏拜金享乐价值观”的家长就更可怕,他们生活极简甚至是很节俭,但在子女的养育过程中大手大脚,舍得买最好的吃穿用度,交最昂贵的培训费用,并常常羡慕别人的奢华富贵,对自己的节约生活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这给孩子的暗示就是奢侈的生活是好的,勤俭节约是可耻的。

(四)信息时代家庭生活、交往方式的改变

在信息时代里,国际国内的大量信息充斥着网络,良莠不齐,碎片化阅读令人断章取义,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随着社会文明高度化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竞争变得尤为激烈。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小群体,与外界联系基本是靠网络,消费选择自主化、个性化、多样化更明显,家庭亲戚关系联结也是便利原则,缺少了求之不得的喜悦情,缺乏了亲情互动的仪式感。若没有守正创新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坚持,青少年就会慢慢进入庸俗套路、剥离与孤立的状态。

(五)成功的评价目标单一:考上好大学

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偏重智育,忽视道德培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成绩看得过重,认为分数高就意味着是个好孩子,反之,就全是问题。这种过度单一的评价标准严重破坏了因材施教的规律,不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要求,损害了孩子成长的可塑性,抑制了孩子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导致孩子厌恶学习,许多青少年就这样过早关闭了拨冗创造的“意识阈”。其实,社会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的支撑,并且需要各层次人才勤勉钻研,没有对从事工作的喜爱与高层次的理想追求是很难可持续发展的。

四、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就能自觉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来为国家和人民勤奋工作,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去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这段话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对“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生动解释,是最崇高的理想信念。

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缺失,家庭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包揽孩子日常生活事务,将孩子视为读书的机器,使他们没有经历生活的自然磨练,缺乏独立自理的能力,承受不了挫折,对新环境的适应性不强,但内心却有很强的优越感,自我意识强,自私自利,在正常的人际关系中斤斤计较,特立独行,以为只要成绩好,能混个文凭就足够了。有的家长本身道德素质偏低,整天吃喝玩乐,以有钱有权为傲骄,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只顾眼前利益,引导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孩子的期望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学校的理想教育,更不符合社会需要,分裂的教育严重影响孩子将来的性格,导致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目标不能协调,评价孩子标准会严重冲突。以上家庭教育让青少年迷惑,导致理想信念的缺失。

一个人的堕落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似乎不大,但一代人、一个群体的懈怠是可怕的。目前,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西方以高科技的优势不停地打压中国,我们中国年轻人要重温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常态化学习红色文化精神,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严肃思考人的生命意义,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要保持清醒,更要积极奋斗。在困难面前,不悲观不消极,做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家庭教育是全方位和终身性的教育,是嵌入生活的非正式教育,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就是强调这种教育契机,家庭成员利用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灵活地让孩子汲取红色文化教育价值,再由学校系统教育注入科学、规范的发展体系,倡导为人类作贡献才是最幸福的人生。红色文化教育主要功能是通过红色文化资源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全面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人才,家庭教育吸取红色文化精神,就是树立权威,激发孩子创新创业的动机,培育具有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一代新人。

五、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的对策

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是公共产品,具有制度化和专门化特点,以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因人类风俗习惯、信仰、追求差异,社会教育竞争具有残酷性。家庭教育是维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枢纽,融入红色文化精神增强青少年“核心素养”,家庭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家庭联动参观红色资源基地,让孩子直观感受红色精神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红色文化不仅深深熔铸进中华文化中,更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力量。在家庭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教育,就是正本清源,培育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普惠人生;鼓励孩子心怀梦想,勇敢拼搏;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更好地融入社会。

家庭教育可借助红色文化资源的引领性功能。一方面,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等外在价值,使人们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产生触动;另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积极向上的革命激情、热情等,使人们心灵共鸣与认同感[7]。家长有意识带领孩子参观红色基地,回顾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启发孩子对这块土地上发生的腥风血雨与今天幸福生活进行对照,会油然而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感慨与珍惜之情。

(二)利用亲子关系寓教于乐,对孩子讲好理想信念故事

英雄事迹走进家庭,感恩励志。红色文化教育就是充分利用我国革命、建设时期所积淀形成的英烈们的典型事件来感染、熏陶孩子。家庭施教者应常常把革命英雄事跡讲给孩子听,把英雄的豪迈气概传播开来,教育孩子无论在哪个时期,肩膀上都要担当起时代使命,促进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孩子培养和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信念教育融入生活,春风化雨。“道德信念是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期的教育过程,需要从小就逐步引导儿童树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苏霍姆林斯基)[6]。因为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长,又具有生养的恩情,教育孩子的条件得天独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多灌输英雄人物之所以成为英雄的历程,唤醒孩子民族归属感,让孩子树立热爱祖国,并且愿意为国家的富强去奋斗终身的理想。这种教育深入孩子的内心,会促使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自觉“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建立丰富的道德情感,树立坚定的道德信念”,引导青少年自觉遵守法律的约束、维护社会协同的体制机制、践行道德的人伦规范。

(三)建立科学的成功评价标准,给孩子奋斗指引方向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无论哪个行业的劳动者,契合社会需要并在各自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贡献者谓之才[8]。成功是由多项指标衡量的综合体,首先是有为国家强大去努力工作的意愿;其次,就是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要求身心健康,能做到终生学习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是成功。

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个别化的教育,以发展个体的健全人格为目的,尊重个性,培养个性,为孩子提供完整而幸福的人文教育,促使孩子良好个性生成与发展,是家庭教育的独特担当,是其他形式的教育难以达成的。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研究、调整,为学校、社会的红色文化教育夯实基础。政府和企业扩展红色文化产品和家庭教育服务的供给渠道[9],完善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机制。

参考文献:

[1] 宁迪.一份报告折射青年人生存状态[N].中国青年报,2014-11-03(05).

[2] 李宏斌,杨亮才.文化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 评论员.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2).

[4] 陈俊.红色文化教育促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J].长沙大学学报,2020(1):23-27.

[5] 冯东飞,白亚平,张家瑞.红色文化教育的育人功能研究——以延安、安边等地红色文化教育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4):74-76.

[6] 田景正,刘黎明.中外教育名家思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 华伟.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终身教育研究,2020:6.

[8] 朱永新.新时代新人才新要求[N].学习时报,2019(8):2.

[9] 葛敏,等.新時代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价值理念及建设路径[J].终身教育研究,2020:6.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家庭教育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