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

2015-09-10晋珍姐

课外语文·下 2015年8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语文味语文教学

晋珍姐

【摘要】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语文老师们应该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关键词】语文教学;咬文嚼字;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要不断地探索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坚持“语用”这一重要课程理念,语文教学必须要努力实现两个突破:从繁琐内容分析走向语言学习,从语文知识走向言语智慧。咬文嚼字,嚼出“语文味”来。

一、品词析句──感受语言魅力

语文课首先要关注文字。所有教学细节无一不是文本的文字引发,并紧紧围绕文字形成波澜。重视语言的赏析,就引入了对文本思想、情感、形象、韵味体悟的源头活水。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析句,文章才能真正地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语文课堂有了品词析句,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语文课堂有了品词析句,才能更好地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斟字酌句──促进语言内化

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说得明白一些,就是将文中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品词析句的过程中都只是停留在“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然后朗读体会”这一层面,仅仅只是从文字到文字进行理解,没有把语言文字转变为很形象的生活画面,这样的理解即使再深刻,也无法触摸作者的心灵,无法让学生找到“感同身受”。语文课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咀嚼,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这样的文字就被学生内化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并非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词语都进行这样的体会,而是要找准切入点。合理的切入点,加上有效的咀嚼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内化,培养学生语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理想的风筝》一课中,体现刘老师乐观开朗又充满童真童趣的句子:“他脸上漾出的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样的少年。”这句中的“漾”字用得相当贴切,这个细节既形象地写出了笑得充盈,又能让人感受到刘老师内心的快乐,这么经典的用字,必得让学生咀嚼一番。

为了更好让学生领会,我运用了对比法。把“漾”字换成“荡”字,让学生对比去读这两个不同的句子:

a.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样的少年。

b.他脸上荡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位同我一样的少年。

通过对比这么一读,学生会立刻联想到水波微动为“荡”,水满而外溢才为“漾”。刘老师笑意盈盈的样子即刻浮现在眼前,学生很快体会到“漾”字把刘老师从心底溢出来的笑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中看出刘老师除了乐观开朗,还有孩童般童真童趣。而“荡”过于表面化,品味不到内在的情感。其二,“漾”字在这里读音更和谐。这么一理解,学生从中还领会了中国文字的奇妙:不但要意思合适,还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和谐。语言文字的工夫做足了,不必单纯去谈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透过语言文字学生就能清晰地感悟到,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自然流淌于笔端的深切感情。此时,这个“漾”字已悄无声息地被学生镌刻在脑海中了,如荡漾过的水波,似无痕,实有迹。

任何一篇文章的作者都是带着自己的感情,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写作的,文字是作者的心声,是作者在倾诉。当我们引导学生“细嚼慢咽”时,学生就会感受到文字的温度,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作者写作时的那股冲动与激情,就会找到那份“感同身受”。只有这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体悟,才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和吸收。

三、炼字造句──习得言语智慧

《语文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尤其需要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逐步习得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言语智慧,而不是掌握多少语文知识。语文课堂应让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从而让他们写出在诗意盎然的生命里收获的美丽的思索,这样才能让诗情画意的语文味能更好地体现于课堂。

无论是要感受语言魅力,促进语言内化,还是要获得言语智慧,都离不开“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课的美就潜伏在语言文字的深处,引导学生咀嚼语言,推敲语言,品味语言,带领着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精微隐秘的深处,引导获得最真切的感悟,才能使之真正品出语文之味,感受语文之美。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的文明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中国语文教育美学的逻辑起点[J].语文教学之友,2003(08).

[2]王崧舟.好课三味[J].教师,2010(27).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语文味语文教学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