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 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四维路径

2023-05-30戴铭

关键词:素质能力三全育人辅导员

摘 要:作为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力量,辅导员的素质能力直接决定着“三全育人”的实施效果。自全国“三全育人”改革实施以来,面对“三全育人”给辅导员提出的新要求和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困境,辅导员需要通过向上看齐、向下扎根、向内发力、向外联动“四个维度”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不断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迈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三全育人;辅导员;素质能力

基金项目:贵州大学辅导员专项科研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研究(GDFDY202104)

作者简介:戴铭(1993- ),女,辽宁辽阳人,贵州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的总体要求。此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文件,明确提出要坚持“三全育人”,并在全国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不断推动新时代育人理念与育人方式的变革,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三全育人”成为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和行动指南。

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身处思想政治教育一线、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辅导员在“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极其关键,其素质能力和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直接关系到“三全育人”的理念能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落实和深化。但是,随着“三全育人”工作不断深入,辅导员的育人理念、角色定位、工作方式和工作重心等也都随之发生变化,这一方面为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开拓了新的工作思路,但另一方面,也对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因此,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进程中,探索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实施路径,对提高辅导员的育人质量、增强育人实效,以及“三全育人”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深化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给辅导员带来的育人新要求

“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是为了回答在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这一根本性问题。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的育人模式和育人生态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教育主体更加多元,育人空间立体多面,教育过程由传统的“大水漫灌”式转向“深耕细作”式的精准思政,更加聚焦学生个体需求。这就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辅导员深刻理解和把握“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主动适应角色转变,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

(一)做全员育人中的“主力军”和“主心骨”

“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强调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在这一背景下,育人主体变得更加多元,人人都可能是教育者,人人都要履行育人之责,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对于辅导员来说,一方面,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不仅是全员育人中的重要一员,更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育人主体,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具有其他育人主体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全员育人中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全员育人既强调各个育人主体自身力量的发挥,更强调多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建立和保持与学生、家长、社会等多方力量的联系,是最有可能把多方力量调动起来的育人主体。因此,辅导员要提升自身政治站位,成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開拓者,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中轴线”,在全员育人中发挥好“主心骨”的作用。同时,要作为多方育人力量的“粘合剂”,处理好“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搭建多主体育人沟通机制,链接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切实提升育人实效。

(二)做全过程育人中的“引路人”和“大先生”

在时间维度上,全过程育人强调教育活动要贯通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在大学学习阶段,从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受教育的过程只有辅导员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程关注和引导,并能够精准掌握学生四年来的成长轨迹。在空间维度上,全过程育人要求立德树人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是要关注到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尤其要将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品行塑造、道德养成贯穿到大学生成才成长过程之中[2],高校对学生培养的重点从“教”转向了“育”。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把自己从“全能保姆”和“万金油”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在工作中进一步发挥对学生“辅”和“导”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政治领导、思想引导、情感疏导和就业指导”[3],准确把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规律,精准抓住学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间和关键节点,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个成长“关键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大先生”。

(三)做全方位育人中的“穿线人”和“协调员”

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打造“三全育人”共同体,着力破解高校思政工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三全育人”中的全方位育人是在育人空间上探讨如何构建一个立体的育人场域,使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科学的体系。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中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即: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4]。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与“十大育人体系”高度重合,这就需要辅导员在工作中善于发现各项工作之间的联系,成为“千头万绪”的学生工作中的一颗“定海神针”,有效协调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多方育人力量,实现工作目标同向、工作分工互补、工作方式互鉴[5],将育人工作穿“点”成“线”,由“线”成“面”,聚“面”成“体”,当好“协调员”,共享各方育人资源,汇聚各方育人力量,共同奏响立德树人“交响乐”,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辅导员面临的工作困境

“三全育人”不仅是高校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针对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提出的重大命题,更是针对育人高度、力度和效度的不断深化进行的重要改革实践。一方面,“三全育人”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辅导员工作的提质升级提供了新的时代机遇,推动辅导员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以适应更高的育人目标和要求,从而实现更高的育人质量和目标。但另一方面,这也为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了不小的挑战,使辅导员陷入了无法正确处理“三对关系”的工作困境之中,正视这些工作困境才能“对症下药”,确保育人实效。

(一)不能正确处理日常事务管理与主责主业之间的关系

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关系最紧密的群体,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都会首先向辅导员咨询与求助,这就使得辅导员在工作中日渐成长为各方面都知道一点的“通才”,也变成了在外界印象中每天都在处理“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调解员”。尤其是自教育部第43号令明确提出辅导员的“九大职责”以后,学校各部门更加“理直气壮”“理所应当”地将所有与学生“沾边”的工作通通分配给辅导员负责,虽然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在这一过程中被锻炼成了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是全能型专家,但对于更多的辅导员来说,他们对这一职业最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却是每天陷入填不完的表格之中,处理来自各部门发布的事务性工作,事情“杂”而不“精”,工作“忙”卻无“绪”,根本没有时间思考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事务性工作之中,甚至完全忽视了自己的主责主业应该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这也进一步导致了辅导员在工作中职业价值感和认同感的缺失,核心竞争力缺乏,过早进入职业倦怠期,无法履行育人职责、实现育人成效。

(二)不能正确处理自身与其他育人主体角色定位的关系

“三全育人”中的全员育人不仅强调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在学校层面,更是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行政管理人员都要具备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育人主体更加多元,育人力量更加强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放弃或者弱化自己的主责主业、将工作重心全部转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而是强调如何巧妙地将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育人相结合,使本职工作与育人工作同频共振、同向同行,从而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然而,事实却是,“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使原本应该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责主业”的辅导员更加力不从心,事务性工作只增不减,甚至因为其他育人主体也具有了开展思政教育的职责和能力,造成了辅导员对自身角色印象的“错位”与“漂移”,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职业价值产生怀疑。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的职能和作用非但没有被弱化,反而应该进一步得到加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攻手”和“主力军”,同时,要聚焦思想价值引领的育人主责,主动协调其他各方育人力量,使他们能够发挥各自的育人优势,共同编织出一个系统完整的“育人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说每一个育人力量都是“一条线”,那么辅导员就是能够把这些线编织成网的“那根针”。

(三)不能正确处理育人模式中“破”与“立”的辩证关系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要求而提出的,因此,要想将“三全育人”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方法得当,要能够回应和满足新时代学生的成长发展诉求,精准了解学生真正“关心什么、需要什么”。面对更加高要求的育人目标、更加多元的育人主体、更加丰富的育人资源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对当代大学生越来越深入的影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前,辅导员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却不能很好地掌握新的技术手段,不仅使工作效率低下,还没法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和诉求,不能走入学生心中,育人效果大打折扣;另一种是过分依赖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嗤之以鼻”,认为是落后的、守旧的,这也会影响育人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6],对于辅导员来说,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同样需要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但改革和创新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完全摒弃,而是应该正确处理好“破”与“立”“守正”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导,打好思想政治教育“组合拳”,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亲和力、感染力,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策略

辅导员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前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三全育人”的主力军。一方面,辅导员的素质能力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更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另一方面,“三全育人”也从客观上需要高素质的专家型辅导员,以适应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培养时代新人。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引下,聚焦“四个维度”,结合自身的兴趣和专长,练就过硬的素质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行家里手”,不断向专业化、专家型辅导员的方向迈进。

(一)向上看齐,提升职业认同感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办好思政课,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好信心问题[6]。这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来说,同样适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辅导员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社会对辅导员这一职业的认同度明显提升,但在辅导员队伍内部却仍然存在职业认同困境,其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辅导员自身对其所从事的职业不够自信导致的。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没有职业认同,辅导员很快就会在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进入职业倦怠期和迷茫期,丢失从事辅导员的初心。因此,职业认同是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具体来说,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学制度和先进典型,深挖辅导员职业内涵提升荣誉感。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群体,学生在校期间的奖、助、勤、贷、补都是由辅导员来负责,学生遇到的思想、情感、学习和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辅导员进行引导与调节,遇到紧急突发事件也是辅导员第一时间进行处置,他们在学校永远站在一线、冲在前线、守着底线,承担着“伟大工程的施工员、伟大事业的质检员、伟大斗争的战斗员、伟大梦想的服务员”[3]的职责,是学校与学生都离不开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辅导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辅导员的育人成效影响着党的执政基础、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因此,辅导员应该是一个有着“高准入门槛”的职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辅导员,更不是谁都能够做好辅导员的工作。身为辅导员,在入职之初,就应该吃透关于辅导员和学生工作的相关制度文件,了解辅导员的岗位职责,认清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深挖辅导员的职业内涵,向先进典型学习和看齐,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履行育人职责,增强职业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二是学理论和党的政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辅导员的主责主业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价值引领,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各领域。这就需要辅导员自身必须具备很高的理论素养,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专家”。要能够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最新政策,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学生工作实践,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向学生讲好“思政故事”“中国故事”,真正实现启智润心的育人效果,在学生的尊敬、信服和爱戴中收获价值感,实现学生与辅导员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

(二)向下扎根,获得学生认可度

辅导员所有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都在“立德树人”上,輔导员的工作业绩要靠学生是否能成长成才来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是互相成就的。因此,辅导员必须要能够深入学生之中,走进学生心中。

一方面,要做好辅导员工作,就必须深入学生,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模式,关注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和变化,聚焦学生真正喜欢什么、关注什么、需要什么,用学生更喜欢和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融入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不是单纯地作为一个“说教者”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要及时、适时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取得他们的信任和信赖,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和谈心谈话中完成思想价值引领,才能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中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润物无声中让思想引领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辅导员只有深入到学生中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素质能力的提升。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中,有八项都与学生直接相关,而最后一项“理论与实践研究”往往是辅导员最薄弱的一项,但同时也是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中最关键的一项。辅导员只有用心用情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解决学生真正的诉求,才能在学生工作中练就过硬的职业本领。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发现并解决学生真正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提升科研能力,产出优秀成果,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赛道,使自己的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向内发力,激发内生动力源

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升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修炼“内功”,从“源头”出发,激发内生动力。有学者通过对7届浙江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进行调研,发现激发辅导员的职业内生动力,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能力,并能够使辅导员找到职业发展方向,获得更长久的积极正向的职业心态[7]。具体来说,激发辅导员的内生动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是明晰职业规划,做思政教育的“行家”。辅导员的工作本身就千头万绪,如果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和迷茫,从而造成职业心态的波动。因此,辅导员应尽快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并明确每一个目标的实现路径,在实现一个个职业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工作难题,不断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实现自身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双赢”局面,最终成为思政教育领域的“行家”。

二是放大个人亮点,创建思政工作品牌。辅导员应该结合自身的性格、爱好、专业、特长,在工作中寻找兴趣点,并持续在这一领域深耕细作,练技巧、找方法、勤提炼、善总结,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这不仅能有效发挥出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还能够激发出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职业信心,在熟悉的领域做擅长的事,把自己的职业发展为一辈子的事业,获得素质能力提升的持久动力。

(四)向外联动,构建育人新格局

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仅靠辅导员自身“单打独斗”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向外部寻求合作,实现与其他育人主体之间的协同联动,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构建育人新格局。其中,尤其要做好两类育人主体的协同合作。

一是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联动。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育人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只是在育人的方式、手段、载体等方面各有侧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线上与线下教育的结合,提升育人效果。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思政课教师具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辅导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真实案例,这两支队伍之间的协同合作不仅能帮助思政课教师精准掌握教学重点和科研热点,同时还有助于辅导员提升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双赢”局面。

二是与管理人员的协同联动。辅导员要想在工作中聚焦思想价值引领,就必须将自己从冗杂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与管理人员统一思想,做好分工,各有侧重。要充分发挥班主任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的力量,实现管理的“网格化”。建立“室长-层长-楼长-班长-班主任-辅导员”逐层管理机制,同时联动宿管阿姨和其他管理人员,在学生管理层级,通过强化榜样引领作用和朋辈帮扶互助,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教师管理层级,将辅导员从日常事务管理中解脱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上,在全过程育人中精准发力,让思想引领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 魏金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新使命与角色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20(2):97.

[3] 教育部.坚定使命与责任 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水平 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训班开班[EB/OL].[2022-08-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1909/t20190924_400619.html.

[4]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43号):普遍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22-09-1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44874.htm.

[5] 汪恭敬.“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创新机制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1,31(4):84.

[6]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

[7] 何照清,李风啸.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研究——基于浙江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奖者的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29-33.

猜你喜欢

素质能力三全育人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提升纳税评估人员素质能力培训策略研究
浅谈报纸版面主编的职责及应具备的能力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下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